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9-02-22, 01:39 AM   #75 (permalink)
qdenise
長老會員
 
qdenise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57457
在線等級: 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級別:86 | 在線時長:7831小時 | 升級還需:86小時
註冊日期: 2003-04-11
住址: 高雄、嘉義
文章: 17169
現金: 253 金幣
資產: 27594943 金幣
預設

民間信仰在台灣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一)第一期—移民社會開墾時期

移民台灣為求保護,大多數人皆隨身帶著家鄉鼎盛寺廟的香火以為護身符(如媽祖、開漳聖王、保生大帝、關帝、觀音、玄天上帝等)。在明朝末年之前,由於開墾唯艱,此類信仰的寺廟宮觀數量甚少。待開墾有成,村社奠立,生活穩定之後,百姓感懷恩德,開始聚資建廟。大約在清代以後,民間信仰在台灣開始加速發展,其中較重要的有保護開墾的福德正神(土地神);同籍貫祭拜的鄉土神(如保生大帝、開漳聖王);航海保護神(玄天上帝、媽祖);免除瘟疫疾病的瘟神、王爺信仰等。由此觀之,在早期開墾時期環境惡劣,條件資源不良,生活無依的狀況下,從民間信仰的崇拜中,穩定,安慰了移民的生活,成為百姓的精神支柱。

(二)第二期—定居社會形成

乾隆之後,台灣移民社會漸轉化為定居社會,至嘉慶年間而定型。民間信仰亦隨之而發生了如下多元性的變化。

1、信仰對象增多。各種行業神陸續受奉,讀書人崇拜的文昌祠建立,城鎮中文廟、城隍廟、社稷壇等亦興建。

2、神靈來源增多。隨著閩西、福州、潮州百姓隨之遷入台灣後,這些地區的民間神祇也傳入台灣,改變了以往閩南民間信仰獨尊之局。如客家人三山國王信仰、閩西定光古佛信仰等。

3、家廟、宗祠大量興建。移民的原鄉地緣關係形成了同鄉同族相對集中的趨勢。而不同族姓、祖籍的移民間頻發的「分類」械鬥,直接促使了同族聚居規模的擴大,家廟、族祠也大批的建造出來。據統計,清中葉後建造的祠堂高達上百座。

4、宮廟規模宏大華麗。宮廟供奉神像往往有幾個或十幾個,儒道佛教的神像亦得同處一廟中,和睦相處。

(三)第三期—日據時期

清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後,於次年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予日本。至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台灣光復後,日本計治台五十一年。在此期,日人企圖將傳統的神道教移植到台灣,陸續在各大都市建立神社。同時為了拉近統治者與百姓的情感,另一方面亦推動祭祀「開山聖王」鄭成功的台灣人信仰,因鄭氏帶有日本血統之故。日方也推行大規模的宗教調查,壓抑中國本土宗教,嚴格限制台灣社會宗教信仰之活動。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積極倡導皇民化運動,以「寺廟神升天」之名,焚毀寺廟神像,摧毀民間祠祀。興建神社運動亦同步推行,以「一街庄一神社」為目標,希望藉著普立神社,以養成參拜神社的習慣。

(四)第四期—台灣光復後至今

台灣光復後,人民信仰的自由受憲法保障,傳統民間信仰活動開始蓬勃發展。至今台灣民間信仰的宮廟神壇,以至於信徒的數目皆難以估計。依學者統計,民間信仰的神明概有數百個之多,其發展的趨勢有二端:一為地方神,保護神與神格低的神普遍下降,如開漳聖王、三山國王、王爺信仰等。二為普遍性、多功能與高神格的神,仍受尊敬,如媽祖、觀音、關帝等。


台灣民間信仰的特色

台灣民間信仰一切以靈驗為基礎,只要靈驗,香火即鼎盛。這種祈求靈驗的傾向,導致不問神明的本質,無論天神、人鬼、石頭、老樹,只要靈驗,就納入崇拜的範疇,形成了如下的特色:

1、家庭神廟化

臺灣民間家家戶戶的正廳,都設有神龕,一面敬奉神佛,一面祭祀祖先。這種家庭神位的功用,一來是祭祀神先,二來是求神保佑,以求閤家平安、福壽雙全。

2、鄉土守護神的崇拜

先民歷盡千辛萬苦來台,傳統不忘本的鄉土情懷和農業社會的互助觀念,使他們有同姓同鄉的鄉土神,在開殖拓土的艱難下,鄉土神更成為他們求平安的守護神。常見的鄉土守護神和籍貫的關係是這樣的:

泉州—廣澤尊王、天上聖母、保生大帝、保儀尊王

漳州—開漳聖王、天上聖母、清水祖師

粵東—三山國王、天上聖母

3、海神香火鼎盛

先民渡海來臺十分艱險,認為依賴神助,才能安抵。臺灣對海神的敬奉十分虔誠,媽祖是其中的代表。其次是王爺,它的本質是瘟神,因為「放王船」的習俗,使王爺廟遍布中南部沿海。此外還有水仙尊王、北極真武大帝。

4、靈物崇拜

基於精靈崇拜心理,因此對自然界的一切特異物體,往往賦予生命力而產生信仰。例如樹、奇石、動物、獸骨、泥土等,產生了大樹公、石敢當、土神等崇拜。

5、畏懼孤魂

臺灣民間最懼怕的,就是「遊魂離魄」、「無主孤魂」一類的亡靈。依民間觀念認為,人死了要祭拜,否則就淪為餓鬼;而因遭橫禍喪生的,則成為枉死鬼,成為人間疾病和苦難的來源。人們對付這些厲鬼的方法,消極的是驅邪壓煞,積極則因懼怕而敬拜,因此產生「枯骨崇拜」,如前述的有應公、義民爺、千歲爺皆由此而來。

6、傳說中神祇的祭祀

中國民間自古以來便流傳許多動人的神話,這些神話在人文道德意識和鄉土情懷下提高了神格、古典小說的英雄人物大多被畫成像,裝飾在寺廟中驅邪制勝,而列為神的業有列仙傳的八仙、 三國演義的關羽、封神演義的元始天尊,通天教祖與太上老君等,無不顯現人民敦厚善良虔敬的宗教觀。

有興趣可以參考:http://lib3.fsvs.ks.edu.tw/useguide/...E%D7%AA%A9.htm
qdenise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31246, 收花文章: 17161 篇, 收花: 95004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8 位會員向 qdenise 送花:
cara551977 (2009-02-22),gnat (2009-02-22),jtjcoltd (2009-02-24),magicwoo (2009-02-23),quasar (2009-02-22),rainfire (2009-02-22),rezard (2009-02-22),放下是真功夫 (2009-02-22)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