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史萊姆論壇 (http://forum.slime.com.tw/)
-   寵愛動物討論區 (http://forum.slime.com.tw/f80.html)
-   -   撿到小貓要怎處理 (http://forum.slime.com.tw/thread187940.html)

若霜 2006-10-04 04:29 PM

撿到小貓要怎處理
 
沒有媽媽的小幼貓要這樣照顧

為小貓保暖---小貓不會自動產生體溫,夏天也要幫小貓保暖<尤其這種不穩定的天氣>,請用暖水袋盛熱水後,用膠袋裝好暖水袋,再用毛巾包著,才可供小貓睡,因不能過熱。小貓不可直接接觸陽光,盒內亦應留有足夠空間,讓小貓爬離熱源。

清洗眼睛---對於仍未開眼的初生小貓,可用多功能隱形眼藥水或和暖開水抹小貓眼睛;幫助牠開眼及消毒。

餵食用具---食具用迷你奶樽要有奶嘴的,“切勿”用剪刀直接剪在奶嘴上,因小貓的其中一項「頭號殺手」,就是給流得太多太急的奶水進入肺內危及生命。一丁點的奶水進入肺內就能取掉小貓的生命。食具一定要經常用熱水消毒。

溫奶方面---須用器皿加入熱水,才放奶樽或注射器入熱水中;約10至15 秒貓奶溫暖才拿起,稍為搖動讓奶溫平均,擠出一點貓奶用自己的手背試溫會否過熱,微暖才可給貓餵食。

餵食---“貓奶粉”是十分重要的,牛奶絕不合適小貓。在緊急情況下可餵飲人類的補充體力飲品如「力保健」或「Pedialyte」,切記只是未找到貓奶粉前,避免小貓脫水才使用,絕不能當作食物。除餵奶外,還要餵小貓喝暖開水,小心有缺水情況出現。

不是所有“貓奶粉”也可讓小貓進食〔可請教獸醫那一種牌子較好〕。如小貓進食“貓奶粉”後仍出現《肚瀉》情況,除看醫生外,可試試以下之方法:
〔私人心得--可用嬰兒吃的‘純米糊’《不可有人奶粉成份》一茶匙,加少許“貓奶粉”1/3茶匙,用暖開水泡希比例約1:5,不可太糊小貓會很難消化,如不懂得自己進食,須用注射器慢慢餵食〕

餵貓姿勢---坐下來時大腿放上軟毛巾,在軟毛巾上把小貓抱在手裏肚向上,擠出一點貓奶在奶咀上,小心把奶咀放在口中舌頭上的位置,小貓便會自行吸吮;須耐心、安靜和穩定地餵食;切勿用手擠壓奶樽。

若要擠奶樽的話,一定要非常小心,讓貓奶穩定地慢慢流出而射進喉內。留心小貓的耳朵,要是牠們開始前後搖擺的話,是小貓吃飽訊息。要是有奶氣泡從鼻噴出,要立即停止餵食,因進食已極過量。

餵食密度---小貓須小食多餐,飽了要停。剛出生的小貓,最小每四小時一次,或看情況而定。餵食後用手輕撫小貓尤其重要,這不但令牠心情愉快,還能幫助身體機能發展。最後作好晚上也要餵食小貓的預傋。

幫助排洩---新生小貓是不會自己排洩,而穢物會令小貓感到疼痛和危及生命,所以每次在餵食前,應立即用溫水的濕棉花或濕紙巾,輕按小貓的屁股,助他排出便便、尿尿。留意貓兒排物,他們的大便該像黃色的牙膏,尿尿應是淡黃色,如尿尿‘深黃色’便是小貓出現缺水的情況了。

斷奶---約四星期小貓便可進行斷奶,每次將嬰兒食物(如雞、雞湯、牛、牛湯、嬰兒吃的‘純米糊’等對小貓適合有益)加入小許混和貓奶粉,很快小貓便能在匙羹或碟子上自行進食。小貓自行進食會有“狼吞虎嚥”之情況,所以放在匙羹或碟子上的食物份量,不宜一次過給太多,該續少潻食。以免小貓吸入鼻孔內。

貓蚤及洗澡---初生六星期內的小貓盡可能之下切勿洗澡。如必須清洗請預傋好所有用品及洗澡地方,小心絕不能令小貓著涼。
--洗澡前不能吃得太飽,恐事後嘔吐
--預先更換好小貓的睡覺地方-- 暖水袋及乾淨毛巾
--溫暖適中的水兩盆(先行用手試水溫)
--洗身液-無刺激性
--毛巾 - 洗澡後用
--風筒
--洗澡的地方須掩上門窗,空氣不宜太流通

洗澡時,須用左手將小貓整個身軀承托於近水面上-身在水中,頭在水上;用右手慢慢幫小貓輕揉皮毛及頭部,平均地弄濕,用小許洗身液幫小貓清潔;小心眼睛及咀不能接觸洗身液。再用溫暖適中的清水清洗乾淨小貓,確保洗身液清洗乾淨。清洗完畢,立刻用毛巾包著小貓輕撫,及開動風筒先用熱風吹著小貓(小貓及風筒須保持一定距離約一尺,因小貓會過熱及害怕風筒;須用手穩定小貓)同時用毛巾抹乾身上的水,半乾狀態時改用慢少許的暖風,直至小貓身體完全弄乾為止。
洗澡後之小貓會很渴睡,須立刻放回乾淨箱子內及多加留意。
《洗澡過程如有多位朋友或家人幫手便最好了》

睡醒後先餵小貓喝少許暖開水,待5-10分鐘後才可餵食貓奶粉或米糊。

如果這些都沒辦法送去給最近的獸醫醫院幫忙處理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7:09 P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