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史萊姆論壇 (http://forum.slime.com.tw/)
-   時事、科技、娛樂新聞話題討論區 (http://forum.slime.com.tw/f7.html)
-   -   考古驚現秦檜遺囑:忠良寧負奸佞名!? (http://forum.slime.com.tw/thread208816.html)

ccbear 2007-06-22 09:24 AM

考古驚現秦檜遺囑:忠良寧負奸佞名!?
 
考古界2006年的最大發現,終於隨著引人爭議的拆遷開發工程而誕生。在建設過程中發掘的一宋代古墓,日前出土了包括秦檜親筆遺囑在內的一批重要文物。

http://ccbearyeh.com/photos/noname.jpg

新聞的報導 發現秦檜遺囑後 考古隊向秦檜磕頭

  據未經證實的消息透露,有關文物部門已經初步確定該批文物中包括有秦檜親筆書寫的"政治遺囑" ,對其生前的引人爭議的行為作了一定的辯解,並對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據了解,國家文物局鑒定專家和各研究機構的著名宋史專家均已雲集現場。

  自稱秦氏後人的多名人士表示,將密切關注該文物的鑒定,如確定先祖罪名不實,根據疑罪從無和無罪推定的司法原則,將可能入稟法院要求取消岳飛廟中的秦氏夫婦跪像,如仍要設立跪像,則應 "將跪像腦袋換為書本,代表食書不化、空言誤國的腐儒們該為中國的落後而懺悔"。

  該份被專家初步認定為秦檜"政治遺囑"的文物,書寫在一塊長達 2.2米、寬約50公分的綢緞上,這也是其能保持至今的主要原因。

  出土該批文物的村莊位於本市郊區,早先名為麓洱,現名為壺侑,因風光優美,出產茶葉,宋代時一度是高官們的莊園。此次所發掘的宋墓,專家估計為秦氏子侄輩的墓穴,時間應在 1178 年(宋孝宗淳熙五年,為岳飛平反昭雪)後,秦氏此時逐漸失勢,一些身前文物成為族人累贅和朝野忌諱,干脆 采用殉葬方式掩藏。

  巧合的是,隨本次墓葬發掘一起出土的地契資料表明,此地莊園基本為岳秦兩家分領 。兩家比鄰,這也是宋史研究的研究的新發現之一。

  據消息人士透露,初步鑒定秦檜該份遺囑作於高宗紹興十四年 (1145年),時年55歲 (秦檜生於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即其死前 (1155年)十年,岳飛含冤被殺 ( 紹興十一年臘月,1142年1月 )後三年。

  秦檜在該份遺囑中,首先告誡子孫遠離政治,自己深知將"獲譴汗青 ","蒙羞萬年 ",叮囑子孫在他死後萬莫貪戀祿位,急流勇退,也不可在滂禸蚆{後為他爭辯,"庶幾可得苟全性命 ",並對幾個已身據高位的族人詳細指示了退出政壇的方略。專家正是據此認定此書信為家族內的政治遺囑。

  據已經詳細閱讀該份文物的一位匿名專家介紹,秦檜在該份遺囑中表明自己堅信對金議和是當時的 "國情"下保全家國的唯一出路,也曾經和岳飛直接探討過此問題,但岳飛表示 "要為不可為之事"。

而宋高宗其實並不反對北伐作戰,因為戰爭在很大程度上令他"為江北百姓所夙夜仰望",顯然皇帝很陶醉這種救世主的感覺。

但因為岳飛在規復舊河山之外,經常公開宣揚要"迎還二帝",而金國也不斷在戰爭失利時派密使威脅高宗要 "送還汝兄",並不斷暗示囚在五國城的宋欽宗與岳飛有秘密來往,令高宗疑竇叢生,甚至到了 "寢食不思"地步。高宗 12道金牌召回征途中的岳飛,就是因為金使送來了岳飛與欽宗聯絡的"確切證據 ",欽宗甚至揚言返國復辟後將清洗"老九"(高宗為徽宗第九子 )的人馬,高宗因此需要和岳飛對證確認。

  據了解,秦檜在遺囑中說,高宗與岳飛的晤談一概秘密進行,他也不能與聞。但事後高宗告訴他,岳飛一再表態自己只想收復北方迎還二帝,私心最多就是成就功名,待成功後願意效仿石守信等解甲歸田。至於帝位歸屬,岳飛表示那是 "皇家手足間事",沒有旗幟鮮明地表態。

  秦檜在遺囑中對岳飛的戰功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岳飛的善戰為其議和提供相當大的便利空間,以打促談效果很好。

但岳飛有功名心,性格也比較孤僻,與人不好相處,容易招疑招忌,好多次甚至與皇帝言語不合而撂挑子走人,與皇帝結了深怨。

岳飛不大考慮高宗本人的利益,不僅和被囚敵國的欽宗有謠傳中的來往,還多次當面勸高宗立嗣,

高宗本人因有隱疾(據後世醫學推斷是陽痿)而無子嗣,因此十分懷疑岳飛擁兵欲立擁立之功,犯了人臣的大忌,違背了祖宗傳下的抑武揚文的宗旨,估計也是因此引發高宗殺機,不惜破除有宋以來不殺大臣的誓言。

秦檜表示,他已竭盡全力至少保全岳雲和張憲,但高宗指示全殺,他亦無奈。同僚們在岳飛被殺後不敢質問皇帝,都來質問秦檜,秦檜也不敢和不便說皇帝的意思,只好說"莫須有 "含糊應對。

  據透露,秦檜在遺囑中激烈指責中國知識分子 (士大夫 )空言誤國," 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國而好言國事",以為慷慨激昂就能救國救民,更以為說過就等於做過了。 自己不挑擔子,還好以大帽子壓人,政府只要提出金國議和,就會被指媚外,而戰爭需要大量積累,需要 "暫息兵戈勤稼穡" 與民生息。秦檜說自己不得不以強勢壓下這種言論,斷了不少空談者的仕途和財路~"開罪言路罪在身後".......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皇帝是不會錯的,錯的一定是人臣,秦檜幫宋高宗背負殘害忠良的罪名至今,真的也是可憐。「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但是仕途又是這麼的險惡。

莊孝偉 2007-06-22 06:00 PM

對岸目前考古風氣,我抱存疑啦.

為歷史人物翻案要謹慎


  據悉,賣國投降、殘害岳飛的奸相秦檜,有人嫌他在岳飛廟跪拜謝罪的時間太長了,要讓他站起來,給他立一尊“挺直了腰桿”的雕像。極個別文人更是鼓吹著要給秦檜平反,說岳飛抗金阻礙了民族融合,不是明智之舉。此論一齣,輿論大嘩,這歷史難道真的如胡適所說,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嗎?

近些年來,有一種傾向很值得人們關注。以研究歷史為名,一些人打著“消解權威”、“顛覆傳統”、“解構英雄”的旗號,以敢於質疑和重新解釋人們心目中的英雄為能事,隨意地憑主觀猜想搬弄出諸多是非,讓廣大讀者一頭霧水,無所適從。比如說,滿清頭號貪污犯“和紳”被另類塑造,在《乾隆王朝》裏成了精明能幹,為國操勞的能臣。比如說,慈禧太后、李鴻章、袁世凱之流,在《走向共和》裏成了憂國憂民、氣宇軒昂的英雄。再比如說,投靠日本人的漢奸周作人,在如今一再受到某些人的追捧,著作出了一本又一本……歷史翻案風越刮越猛,似乎越是“臭氣熏天”的人物越能“大紅大紫”,真正的英雄反而變成了默默無聞之輩。千百年前,亞當、夏娃吃了禁果後能明是非,辯善惡,但現代社會裏的我們卻把敗類當作英雄供奉起來,這實在是一種諷刺和悲哀。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有一些文藝工作者心浮氣躁,嘩眾取寵,一心追求輿論爆炸效應,肆意歪曲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隨著“惡搞”經典作品、經典人物,一些不良的文化炒作使謬誤流傳,思想混亂。歷史是嚴肅的,客觀的,不容娛樂化,探求歷史真理需要嚴密的考證,不能隨意翻案、瞎編,混淆群眾視聽。妄想劍走偏鋒,把歷史黑白顛倒,以博取一時的“眼球經濟”,那只能是死路一條。尊重歷史,尊重文化,才能使歷史研究走上正軌。

barrielee 2007-06-22 06:53 PM

引用:

作者: 莊孝偉 (文章 1742017)
對岸目前考古風氣,我抱存疑啦.

為歷史人物翻案要謹慎


  據悉,賣國投降、殘害岳飛的奸相秦檜,有人嫌他在岳飛廟跪拜謝罪的時間太長了,要讓他站起來,給他立一尊“挺直了腰桿”的雕像。極個別文人更是鼓吹著要給秦檜平反,說岳飛抗金阻礙了民族融合,不是明智之舉。此論一齣,輿論大嘩,這歷史難道真的如胡適所說,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嗎?

近些年來,有一種傾向很值得人們關注。以研究歷史為名,一些人打著“消解權威”、“顛覆傳統”、“解構英雄”的旗號,以敢於質疑和重新解釋人們心目中的英雄為能事,隨意地憑主觀猜想搬弄出諸多是非,讓廣大讀者一頭霧水,無所適從。比如說,滿清頭號貪污犯“和紳”被另類塑造,在《乾隆王朝》裏成了精明能幹,為國操勞的能臣。比如說,慈禧太后、李鴻章、袁世凱之流,在《走向共和》裏成了憂國憂民、氣宇軒昂的英雄。再比如說,投靠日本人的漢奸周作人,在如今一再受到某些人的追捧,著作出了一本又一本……歷史翻案風越刮越猛,似乎越是“臭氣熏天”的人物越能“大紅大紫”,真正的英雄反而變成了默默無聞之輩。千百年前,亞當、夏娃吃了禁果後能明是非,辯善惡,但現代社會裏的我們卻把敗類當作英雄供奉起來,這實在是一種諷刺和悲哀。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有一些文藝工作者心浮氣躁,嘩眾取寵,一心追求輿論爆炸效應,肆意歪曲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隨著“惡搞”經典作品、經典人物,一些不良的文化炒作使謬誤流傳,思想混亂。歷史是嚴肅的,客觀的,不容娛樂化,探求歷史真理需要嚴密的考證,不能隨意翻案、瞎編,混淆群眾視聽。妄想劍走偏鋒,把歷史黑白顛倒,以博取一時的“眼球經濟”,那只能是死路一條。尊重歷史,尊重文化,才能使歷史研究走上正軌。

大大考古學是比較嚴謹,並不能拿電視劇或二月河的小說與之相提並論,幾年前的康熙帝國也被大陸的學者批評個臭頭!
真相是如何?大慨要考證新聞稿提到的"所謂秦檜遺囑"是否真偽?將來公諸於世時再來判斷!

YaYa07 2007-06-22 07:15 PM

綢緞...可以被保存將近千年???
布料不是很容易變質毀壞嗎??

那綢緞上的秦檜的辯解也令人好笑吧!!
大權在握...還怕那徽欽二帝歸來嗎
如果自己能驅逐金國收復失土
還怕天下不擁護他嗎

宋朝的歷史從頭到尾都是讓人搖頭不已

milk 2007-06-23 10:55 AM

歷史,只是忠於一切,紀錄著每分每秒所發生的大小事
而歷史不會給予任何評價
評價的優劣都是人給的



" 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國而好言國事",以為慷慨激昂就能救國救民,更以為說過就等於做過了。 自己不挑擔子,還好以大帽子壓人,政府只要提出金國議和,就會被指媚外,而戰爭需要大量積累,需要 "暫息兵戈勤稼穡" 與民生息。

對照近年政局
讓我感觸良多

atie 2007-06-23 11:10 AM

大家讀的歷史還不是學者所編撰的

只要找到有力的證據去證實

應該還是可以為古人翻案的

fishiii 2007-06-24 11:52 AM

除非有時光機回到過去,親身體驗歷史,否則歷史都只能由史書、古物中的蛛絲馬跡去推敲側擊聯想。
而一般史書又多帶有隱惡揚善,修飾當權者或有作者本身的喜惡主觀引導,往往失真。
且不說上千年前之歷史,光近代50年前的228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至今仍然假假真真,模模糊糊。:on_74:

barrielee 2007-06-24 12:03 PM

引用:

作者: fishiii (文章 1743025)
除非有時光機回到過去,親身體驗歷史,否則歷史都只能由史書、古物中的蛛絲馬跡去推敲側擊聯想。
而一般史書又多帶有隱惡揚善,修飾當權者或有作者本身的喜惡主觀引導,往往失真。
且不說上千年前之歷史,光近代50年前的228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至今仍然假假真真,模模糊糊。:on_74:

其實口述歷史或遺囑之類的事,也不能當事者自己說了就算,也要比對當時的其他主觀客觀資料,人性上往往會美化自己的一些行為,選擇性論述
正如西安事變主角之一的張學良,他的口述歷史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紀錄整理,即使未來有天問世,也不一定全是對的,正如李敖所說,西安事變在場的另一要角還有周恩萊,他的紀錄部分在共產黨手中,除非拿出來兩相比對,再根據當時的其他史料,才能找出"比較可信的西安事變真相"

猜謎人 2007-06-24 12:05 PM

我是覺得至少這篇文章讓我們有另一種思維
蠻好的

wangcolon 2007-06-24 10:52 PM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外國如此,中國5000年來更如此.我不是研究歷史的學者,但是對不同角度的說法.總是很有興趣.
官方的說法跟民間的通俗演義或口傳歷史可能南轅北轍,政治立場不同,可能同一件事被說成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現在的大英雄改朝換代了以後可能變成萬惡的罪人.幾年前高高在上的神像,現在卻成了茅坑裡的臭石頭.........靜靜留意事情的發展吧:on_15:

elna 2007-07-04 10:44 AM

秦檜未必忠良,或者忠算有的,良可未必
事實上在這封遺囑出現之前,有很多學者就認為岳飛絕對是不是秦檜害死的,就算秦檜不動,高宗也會殺他,因為他功高震主,又一向主張迎回二帝,高宗想坐穩位子,非殺他不可。
秦檜倒沒做什麼,頂多就是沒替岳飛求情。這封遺囑出現倒也令我蠻意外的,沒想到秦檜是這麼玲瓏通透的人,我原本以為他只是高宗的應聲蟲呢,想不到他對士大夫的迂腐倒是看的很清楚,不過他也是個倔驢啊,既然有通天權勢,不去想法子改變士風,只是抱怨又能如何?只是想到中國古代的酸文人,那也怨不得他。所以啊,我才討厭儒家,妄自尊大,行止無方,宋代官僚簡直是一堆米蟲,光有理念能幹啥呢?文人治國沒有武將輔助,積弱是必然,被滅是活該!

non 2007-07-09 11:11 PM

既然是考古.. 日後定有文章可看

下面是法藏法師講中國佛教史的講綱一段~有些東西可以參考
引用:

講 綱
壹、懸 談:
甲一、道人為何仍要研究佛教史?
乙一、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故
乙二、傳承佛法故
乙三、為後世豎立佛法正義故
乙四、深化解行故

甲二、「歷史」及「歷史研究」泛論

乙一、「歷史」是什麼?

歷史乃過去曾發生過之事件的總稱

乙二、何謂「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的「操作型定義」乃是指:「歷史研究者」對「歷史的素材」,所進行的一系列「觀察、測量、歸納、分析、比對、演繹、推論與辯證」等(八項)工作,而得到「呈顯歷史」乃至「結論歷史」的結果之謂。

這其中有以下三事值得吾人注意者:

丙一、所謂「歷史素材」者,主要是指史料、文獻、文物、考古訓詁科技乃至天文、地理、自然、風俗、民情等,一切世間存在之萬事萬物,皆得用為歷史研究之參考與佐證。唯此中必然存在有素材「充不充分」、「真不真實」、「引用恰不恰當」、「解讀正不正確」、「綜合運用合不合理」等等的問題在。

丙二、所謂的「觀察、測量、歸納、分析、比對、演繹、推論與辯證」 等歷史研究之方法,雖在某種程度上,有著人類邏輯上的客觀標準,但卻也一直受限於人類有限的邏輯與經驗為基礎而發揮!然而光憑藉著人類的心靈乃至科技經驗等,可足以完整地發現過去事件之「真相」嗎?

丙三、所謂「歷史研究者」,即是指專職或兼職(以某些史學專題之 研究,往往需要具有對該專題之專業素養者,方能勝任之故,如〝佛教史〞之研究正是如此)的歷史學家而言。唯其研究結果,總不可避免地受限於他的歷史理理念、哲學思想、專業能力、專題知識、學術派別、主觀價值、客觀環境、研究勤隋、研究機緣乃至人生經驗與宿世因緣等條件影響。

丙四、所謂「呈顯乃至結論歷史」,即是指下科(乙三)歷史研究的 目的而言。

乙三、「歷史研究」的目的何在?

丙一、呈現「曾發生過之事件」的「真相」(靜態)或描述其「演變 之事實」(動態)。

丙二、依此「真相」或「事實」,去解析並說明其中靜態(已確定者)的或動態(仍有疑點尚待釐清者)的「因果關係」。

丙三、透過對此「因果關係」之理解,而歸結出對該事件的「結論」、「經驗」或「知識」等。

丙四、由此歷史「結論」、「經驗」或「知識」等之體解,從而提出面對現代或展望未來的勸告或建議,乃至對該事件的後續「回應」 或對未來之人的經驗警策等。【這也正是歷史研究對人類最大的價值,而歷代相續不絕的主要原因所在!】

乙四、對於「歷史研究」的一些保留態度及價值思考

丙一、「歷史研究」既然存在有如「乙二」科中所示的不確定性,那麼它還算是一門「科學」嗎?它與自然等科學的差異何在?
此中所謂的「科學」,乃是指透過人類的前五根(含儀器的運用),對世間事物的觀察、測量等為基礎,以人類的第六分別識,進行歸納、分析、比對、演繹、推論與辯證等邏輯思維與運算為方法,而得到的一種可以明確「描述」的,合乎人類理性或經驗法則的因果性結論。此一結論可以被重複地實驗與推演,以驗證其「唯一性」與「必然性」,成為人類之「知識」的一部份,從而可於未來加以廣泛運用者。此中的手段與結果,吾人統稱之為科學。
又前述中所謂的「描述」,乃是指:人類運用共同(通)的邏輯語言或符號,以呈顯或傳遞特定的概念或思想之謂。

因此在上述兩種意義下,「歷史研究」是不是「科學」的關鍵,乃在於觀察方法的「客觀性」可能及結論的「可重複性」及「唯一性」可能上!

丙二、「歷史研究」能確定導致「乙三」科中,所期望的目的嗎?

丙三、不當的「歷史研究」是否會導致錯誤的歷史認知?

丙四、引用了錯誤的歷史認知,或錯誤引用歷史知識,會對人類產生怎樣的後果?

丙五、既有如此的不確定性,而我們仍需要做歷史研究的原因何在?

丙六、我們又當用何種態度來面對歷史研究及其結果?

丙七、我們可以從歷史研究的過程及成果中,得到怎樣的知識與啟示?

丙八、「歷史無用論」有何偏激之處?

乙五、在俗歷史研究的濫觴與發展(史學史):
丙一、中國
丙二、歐洲
丙三、美洲

乙六、世俗歷史研究的哲學(理念)基礎(史學史觀)與研究方法(史學方法論):
丙一、中國
丙二、歐洲
丙三、美洲

以下略.. 原文出處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12:50 P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