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對「節瓜」熟悉嗎?
今年五月初,從廣東朋友要到了三顆「節瓜」種子,在窗口以用棉花泡水披覆約五天後,開始暴芽,用去年夏季廚餘做的堆肥(內含各種葷素材料,如菜梗,紅蘿蔔皮、魚骨頭、蛋殼、剩菜飯、後院樹葉與土壤混合發酵而成的超營養好料),在五月中發育成三~五小瓣,並移至室外種植。
期間遭到密集大冰雹的轟擊,幸好老婆及時以水桶倒置,罩住這可憐的三株幼齒的節瓜苗,在疏水性強的砂質地上,追加從肉品上所剔除的大量脂肪等追肥的後天調理下(要深埋在瓜根旁,以防動物挖掘索食物),於三株中分別作肥力實驗並作紀錄,結果在七月時,它們以青春期的猛烈速度成長,到如今八月底將近九月了,節瓜的成長在15~25公分左右(請參看下附連結),驚訝的是,根據剛剛測量的結果,有兩條已是37公分長了;另兩條是27公分(還繼續在長),最後也是最小一條的是17公分長。 今年的天氣很反常,不熱、多雨、暴風雨和龍捲風連環而至於,它們能倖存下來真不容易,在最長的兩條中,將選直徑最粗的作種;離開台灣太久了,不知道台灣有無「節瓜」,聽老廣說很好吃,我們還未吃過,印象當中我們的絲瓜味道很美,要比較的話,再等一至兩星期再說啦﹗ 茲附圖如下,請高手們多多指教,謝謝﹗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F%80%E7%93%9C ![]() ![]() ![]() ![]() |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絲瓜......節瓜查網路是說台灣幾年前有人栽培了
|
看起來好好吃喔.......
|
這個節瓜 看起來煮湯加薑絲會很好喝的樣子:on_82:
|
節瓜是廣東人的稱法,在台灣不知有無另外的叫法?
附帶一提,絲瓜,廣東人取吉利的說法為「勝瓜」,因為絲音同死,所以就以戰「勝」死亡的「勝瓜」來形容絲瓜。 番茄,意思是番邦(洋人)的茄子,在大陸的稱法為「西紅柿」,意思是西方紅柿子。 馬鈴薯在大陸人的說法是土豆,而土豆就是我們的花生;文化差異真有意思﹗ |
引用:
|
引用:
http://www.google.ca/search?hl=en&so...a=&aq=null&oq= |
引用:
不過要等到它們泛出羞答答的美艷紅色時,才會是最甘美的滋味;打到這兒口水又泛濫成災了 ~ 不施農藥,不加化肥,連支架都是取自蘋果樹修剪(trimming)的樹枝(branches),一切天然渾成。 ![]() ![]() ![]() ![]() ![]() ![]() ![]() ![]() ![]() |
這輩子我一定要去找G大一次,呵呵
|
引用:
我只想知道,夫人一起來嗎?我請您們夫妻倆用「絲瓜露」沐浴,還您們一身的吹彈可破的美膚。 來吧~ 來吧~ :on_87::on_87::on_87: |
引用:
要去的話,一定是全家過去的^^^,呵呵:on_79::on_79::on_79: |
節瓜經老婆刨絲後,以橄欖油爆香蝦米後,炒食後食用,雖香滑不似絲瓜,但酥爽可口不覺得膩,感覺不錯,聽香港鄰居說,若將節瓜子取出再田入魚漿(廣東人稱魚滑),上覆蓋紅油蔥酥,隔水蒸煮15分鐘後,風味更佳。
另外節瓜切段燉排骨;或與各式魚丸燒湯,滋味也很不錯;連吃三天以節瓜變換的不同口味後,竟然還想再吃。 至於照片都還來不及拍,就被一掃而空了,抱歉哩﹗:on_14::on_14: |
節瓜,北部人稱下南瓜,南部人稱為毛瓜或白毛瓜
台灣種植的不多,北部以陽明山,中部則是南投都有栽培,南部好像沒有栽培 節瓜與冬瓜同種,只是體積比較小,所以另有小冬瓜的稱呼 至於絲瓜,臺灣人稱呼為菜瓜,以澎湖稜角絲瓜最好吃 大哥想種植我有種子,不過不知道能否寄到加拿大 絲瓜果實長出來後可以在底部鑽一個洞,每天早上把瓶子放在底部接其汁液,就是我們稱的絲瓜露,用來塗抹女性皮膚是養顏美容的(絲瓜露以早上的最好) 絲瓜很好種,播種到收成大約3個月,隨便都會長,只是要搭棚架讓藤爬比較麻煩! 澎湖絲瓜比較不好種,但相對於其他瓜果還是容易多了 沒想到grc45兄跟小弟一樣喜歡種些蔬果呀,呵呵!! |
照顧的不錯喔,讓我產生了一種想自己種一樣東西的心思呢:on_14::on_14:
|
![]() 留作種的節瓜(瓜太種了,採摘時墜地﹗),各有40餘公分長;很有趣的發現,該雙瓜的長度與各自的圓周幾近相同。這與公司內管理工作服大小的女員工所說的一模一樣,比方說,褲子的長度等於腰圍;可我曾問到如果胖子的腰圍要怎估量,她說︰要特別量過,標準身材就按照前述比例,哈~ |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7:28 PM。 |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服務條款』
* 有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嗎?請聯絡本站的系統管理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