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返回   史萊姆論壇 > 教學文件資料庫 > 系統 & 硬體安裝及故障判斷技術文件
忘記密碼?
論壇說明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Google 提供的廣告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05-09-08, 01:02 PM  
psac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教學 - SATA硬碟使用攻略

S-ATA和P-ATA的區別及設置( 天極網)

串形硬盤S-ATA的出現,突破了P-ATA硬盤的ATA133數據傳輸速度的限制,達到了150MB/s,同時S-ATA硬盤的數據線少,連接使用方便,故障率低,可以方便組成RAID硬盤,使其迅速普及。

一、硬盤的安裝

1、S-ATA與P-ATA硬盤的數據線差別

  傳統的P-ATA並行硬盤數據線有40線和80線兩種,40線的通常只能用於DMA33接口的硬盤和光驅。如果用於DMA66或DMA100以上的硬盤,硬盤的數據傳輸率就被限制在DMA33,數據傳輸率非常低。80線的數據線用於DMA66以上的硬盤使用,不過,DMA66有嚴格的接口順序規定,不能插反,通常藍色的一端接在主板上,黑色的接主盤,灰色的接副盤。如果黑的接在主板上,硬盤也能夠被識別和使用,只不過,速度只有正確連接時的一半不到。
http://myhard.yesky.com/imagesnew/hardware/0418/pgf050418027.jpg


  相比於並行數據線,串行數據線只有七針,三根地線。同時並口數據線是一對一連接的,不像並口數據一那樣可以一拖二。因為串形數據線的連接線少,其故障率相比於P-ATA低了許多。



2、S-ATA與P-ATA硬盤的電源接口比較

  並口硬盤的電源接口採用標準的D形4針接口,直接使用和光驅一樣的電源接口,而串形硬盤使用了15針平形接口,沒有採用傳統接口。

http://myhard.yesky.com/imagesnew/hardware/0418/pgf050418028.jpg
D形4針接口

http://myhard.yesky.com/imagesnew/hardware/0418/pgf050418029.jpg

3、硬盤的P-ATA接口與S-ATA接口的差別

http://myhard.yesky.com/imagesnew/hardware/0418/pgf050418030.jpg

S-ATA接口

http://myhard.yesky.com/imagesnew/hardware/0418/pgf050418031.jpg

P-ATA接口
__________________
http://bbsimg.qianlong.com/upload/01/08/29/68/1082968_1136014649812.gif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有 2 位會員向 psac 送花:
john11 (2007-12-15),小蚊子 (2009-01-04)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5-11-21, 10:13 PM   #16 (permalink)
列管會員
榮譽勳章
UID - 23815
在線等級: 級別:25 | 在線時長:738小時 | 升級還需:42小時級別:25 | 在線時長:738小時 | 升級還需:42小時級別:25 | 在線時長:738小時 | 升級還需:42小時級別:25 | 在線時長:738小時 | 升級還需:42小時級別:25 | 在線時長:738小時 | 升級還需:42小時
註冊日期: 2003-01-09
文章: 427
精華: 0
現金: 151210 金幣
資產: 151230 金幣
預設

太讚了....用功去啦
謝謝嚕
__________________
註冊會員多重帳號,列入管制名單。
abe686.abe686
abe686@pchome.com.tw


By 不飛
JeffreyIgnig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631, 收花文章: 59 篇, 收花: 192 次
舊 2006-01-12, 01:48 PM   #17 (permalink)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硬碟NCQ功能的使用

當前許多硬碟廠商都推出了支持NCQ的Serial ATA硬碟,與傳統Serial ATA硬碟相比,它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改進?
  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是Serial ATA定義的一種指令傳輸協定,它允許硬碟內部在同一時刻存在多個尚未完成的指令。支持NCQ的硬碟具有動態指令重排列功能,可既時跟蹤機械元件的工作狀況,並允許硬碟正在為當前指令進行資料尋道操作時,接受額外的指令。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統均可從支持多執行緒的軟體和關於超執行緒技術的處理器中獲益,這些特效能使支持NCQ的硬碟在同一時間接受多個指令,使磁牒效率明顯提升。

  目前可買到的支持NCQ技術的硬碟有希捷Barracuda 7200.7系列三款:容量80GB的ST380827AS、容量120GB的ST3120827AS和容量160GB的ST3160827AS,而早期編號為ST3160823AS的產品並不支持NCQ技術。此外,即將上市的Barracuda 7200.8系列中的ST3400832AS、ST3300831AS、ST3250823AS、ST3200826AS和關於SATA接頭的金鑽10硬碟也具備NCQ功能。另外,要實現NCQ還需主機板南橋晶片配合,目前只有Intel 915/925系列的ICH6系列南橋可支持NCQ,外接第三方控制晶片SiliconImage 3124也可支持。
即便主機板和硬碟具備了NCQ功能,但NCQ功能在預設狀況下並未自動開啟,還需進行一番設定。首先,NCQ是AHCI(進階主控界面)所支持的一項技術,開啟AHCI是第一步。AHCI屬於SATA2的進階特徵之一,支持SATA功能的主機板並不一定支持AHCI。只有在主機板BIOS中能找到AHCI選項才表明這款主機板能支持NCQ。進入主機板BIOS,找到「Integrated Peripherals」→「OnChip Serial ATA Device」,檢視此處是否有「AHCI」選項。

BIOS設定


  下面以採用Intel ICH6-R南橋的主機板為例介紹NCQ相關的BIOS設定。在BIOS的SATA工作模式選項中,除了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和IDE外,還多出了一個AHCI選項。大家知道IDE模式是指讓SATA硬碟工作在普通IDE模式下,通常用於單個SATA硬碟,而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式則是通過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控制器來管理SATA硬碟,適合建立SATA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新增的AHCI模式則利用AHCI控制器來管理SATA硬碟。在某些主機板的BIOS選項中,SATA工作模式和AHCI功能是兩個選項,當SATA模式設定為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時,AHCI自動處於「支持」;當SATA模式設為IDE時,AHCI可選項「支持」或「不支持」,兩種設定可能存在的選項有3種。 要支持NCQ功能,BIOS中的「SATA Mode」應設為「AHCI」
其實,AHCI和SATA模式的關係並不複雜。當開啟SATA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控制器時,AHCI會同時生效;如果不使用SATA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AHCI可設定為關(即普通IDE模式)或開(單獨啟用AHCI)。無論如何,只有AHCI設定為開時,方可支持NCQ。綜上所述,使用支持NCQ的主機板時,通過BIOS可把SATA接頭設定為3種不同模式: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AHCI和IDE。IDE模式安裝Windows的方法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式需要在啟動時按F6,並通過軟碟載入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控制器的驅動程式。AHCI模式和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一樣,在啟動時也需按F6,通過軟碟載入驅動程式。值得注意的是,在AHCI模式下,應選項AHCI驅動程式,而非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驅動,其它安裝則與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式完全相同。為系統提速——硬碟NCQ功能使用詳解

NCQ是SATA硬碟的一項重要新特徵。通過對硬碟指令佇列進行最佳化,NCQ能有效提高硬碟效率和效能。目前高端主機板和新推出的SATA硬碟都已支持NCQ。不過千萬別以為有了好組態就可高枕無憂,要享受NCQ帶來的好處,你還需……

Windows安裝

  綜上所述,使用支持NCQ的主機板時,通過BIOS可把SATA接頭設定為3種不同模式: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AHCI和IDE。IDE模式安裝Windows的方法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式需要在啟動時按F6,並通過軟碟載入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控制器的驅動程式。AHCI模式和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一樣,在啟動時也需按F6,通過軟碟載入驅動程式。值得注意的是,在AHCI模式下,應選項AHCI驅動程式,而非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驅動,其它安裝則與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式完全相同。

選項正確的AHCI驅動程式

軟體支持


  不同的南橋都有各自的硬碟驅動程式,ICH6-R南橋在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和AHCI模式時,均需配合IAA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版(應用程式加速器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版)驅動。驅動安裝好後,在IAA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版控制界面中能夠看到NCQ的狀態。三、開啟NCQ前後的效能對比


  筆者使用金鑽7200.8搭配富士康925XE主機板,分別在IDE模式(未啟用NCQ)和AHCI模式(啟用NCQ)下安裝Windows,並用PCMark04測試硬碟效能,硬碟效能得分分別為5286和5682,可見該測試中NCQ帶來了7%的硬碟效能提升。事實上,在頻率讀取資料的實際套用中,NCQ的好處表現得更加明顯。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舊 2006-01-13, 04:59 PM   #18 (permalink)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IDE、SATA與SATA II的優缺點全面看

SATA是到150流量的,SATAII是300流量

Serial ATA 1.0的傳輸率是1.5Gbps,Serial ATA 2.0的傳輸率是3.0Gbps。
  現在的技術發展實在太快,很多人還沒弄清SATA到底有什麼好,SATA II又來了。在傳統的IDE、潮流的SATA與前衛的SATA II硬碟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區別?幾種不同的硬碟各自價格等方面又是怎麼樣?相信很多朋友都想知道。
  在深入瞭解新標準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原有的技術。長期以來,硬碟技術的進步,都著重於傳輸速度和容量兩個方面。基本上認識電腦以來,大家就一直在使用Ultra ATA。這種延用已久的接頭技術,有好些方面都顯得過時而需要改進了:
  大家都知道,資料線太粗,安裝不方便,嚴疊影響機箱內空氣流通,不利於機箱散熱,是傳統IDE接頭即Ultra ATA硬碟的至命缺點。不過,IDE硬碟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局限性,大概就不是很多人都清楚了。
主從硬碟相互影響
  普遍情況下,一塊主機板只有兩個IDE接頭,每個接頭可以掛兩個IDE設備。但同一個接頭的兩個設備是共用帶寬的,對速度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把硬碟和光碟分開兩條IDE線連線到主機板上
  這樣,IDE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雖然一塊主機板可以連接4個設備,但事實上只要超過兩個,速度就大大下降。
  更大的問題是,同一條線上兩個設備要嚴格按主/從設定才能正常執行。像圖中這種西方數技WD400 JB,主硬碟還有兩種不同設定,一條IDE線只接這塊硬碟的時候按右邊的設定,帶從硬碟的時候則要按中間的設定方式。據親身經驗,如果沒帶從硬碟而按中間的方式設了,會出現五花八門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時可以啟動,有時報告找不到硬碟,有時啟動程序中報告硬碟錯誤之類——每次啟動可能出現不同的問題。
不支持熱拔插
  並行ATA在支持設備熱插拔方面能力有限,這一點對伺服器方面的套用非常重要。因為伺服器通常採用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的方式,任何一塊硬碟壞了都可以熱拔插更換,而不影響資料的完整性,確保伺服器任何情況下都正常開著。具有熱插拔支持功能的SCSI和光纖通道佔據了企業級套用的幾乎全部市場,並行ATA空有價格優勢而不能獲得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它不支持熱拔插。
不夠完善的錯誤檢驗技術
  Ultra DMA引入了關於CRC的資料包出現錯誤檢測,該技術是ATA-3標準的組成部分。但是,沒有任何一種並行ATA標準提供指令和狀態包的出現錯誤檢測。儘管指令和狀態包出現錯誤的範圍和幾率都小,但它們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也不容忽略。
使用過時的5伏電壓
  處理器核心從幾個方面要求向低電壓過渡。較低電壓允許更快的信號陡變,這對提高速度、降低熱耗至關重要。現在的CPU核心電壓基本上都小於2伏,為保持與系統主機板上其它晶片的互操作性,通常使用3.3伏的外部電壓分離出來,5伏電壓成為過時的標準。雖然大部分目前的 ATA/ATAPI-6標準為並行ATA設備指定的直流電壓供應為3.3V (± 8%),但一些模式的接收器大於4伏,所以要使用過時的5伏電壓。
接頭速度的可昇級性差
  另外,Ultra ATA是受並行總線特性的限制,帶寬容易受到限制,經過多次昇級,目前最高傳輸率也只是133M字元/秒。
SATA比IDE優越在哪些地方?
  SATA不再使用過時的並行總線接頭,轉用串行總線,整個風格完全改變。
  SATA與原來的IDE相比有很多優越性,最明顯的就是資料線從80 pin變成了7 pin,而且IDE線的長度不能超過0.4米,而SATA線可以長達1米,安裝更方便,利於機箱散熱。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優點:
一對一連接,沒有主從硬碟的煩惱
  每個設備都直接與主機板相連,獨享150M字元/秒帶寬,設備間的速度不會互相影響。
支持熱拔插
  熱拔插對於普通家庭用戶來說可能作用不大,但對於伺服器卻是至關重要。事實上,SATA在低端伺服器套用上取得的成功,遠比在普通家庭套用中的影響力大。
資料傳輸更加可靠
  SATA提高了錯誤檢查的能力,除了對CRC對資料檢錯之外,還會對指令和狀態包進行檢錯,因此和並行ATA相比提高了接入的整體精確度,使串行ATA在企業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和外部儲存於套用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低電壓信號
  SATA的信號電壓最高只有0.5伏,低電壓一方面能更好地適應新平台強調3.3伏的電源趨勢,另一方面有利於速度的提高。
帶寬昇級潛力大
  SATA不依賴於系統總線的帶寬,而是內裝時鍾。剛推出的這一代SATA內裝1500MHz時鍾,可以達到150M字元/秒的接頭帶寬。由於不再依賴系統總線頻率,每一代SATA昇級帶寬的增加都是成倍的:下一代300M字元/秒,再下一代可以達到600M字元/秒
SATA仍然存在的幾點不足
  在國內,現在買IDE的人恐怕比買SATA的人多很多。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SATA的諸多先進性總體上對個人電腦用戶意義不是太大,它最大的意義的反而是適應了入門級企業套用的需要。
  其次,nForce4、915之前的那些主機板使用SATA硬碟,在安裝操作系統的時候需要用到軟碟,就像SCSI硬碟那樣,增添了用戶的麻煩。
  另外,國內用戶的電腦組態相對落後,很多人都是舊電腦昇級大容量硬碟,稍老點的主機板還不支持SATA硬碟。
  所以,SATA最大的成功在於吸引了很多低端入門級伺服器的用戶。但在企業級套用方面,它又仍然在很多方面有待改進:
單執行緒的機械底盤
  SATA畢竟只是ATA,它的機械底盤是為8x5執行緒設計的,而SCSI的機械底盤是24x7多執行緒設計,能更好地滿足伺服器多工作的需要。所以SATA雖然在單工作的測試中不比SCSI差,但面對大資料吞吐量的伺服器,還是有差距的。除了速度之外,面對多工作資料讀取,硬碟磁頭頻繁地來回擺動,使硬碟過熱是SATA最大的問題。
形同虛設的熱拔插功能
  在實際套用中,RAID硬碟陣列是由多個硬碟組成的,必須知道具體哪一塊硬碟壞了,熱拔插更換才有意義。SATA硬碟雖然可以熱拔插,但SATA組成的陣列在某塊硬碟損壞的時候,不能像SCSI、FC和SAS那樣,具有SAF-TE機制用指示燈顯示,知道具體壞的是哪一塊,熱拔插取代的時候,如果取下的是好硬碟,就容易使資料出現錯誤。所以在實際套用中,SATA的熱拔插功能有點形同虛設的味道。
速度慢
  SATA相對於SCSI和FC速度慢,主要原因是機械底盤不同,不適應伺服器應用程式大量非線性的讀取請求。所以SATA硬碟用來做視瀕下載伺服器還不錯,用在網上交易平台則力不從心。
  SATA 1.0控制器的傳輸速度效率不高,雖然標稱具有150MB/s的峰值速度,事實上最快的SATA硬碟速度也只有60MB/s。
整個解決方案價格不
  雖然SATA硬碟相對於SCSI硬碟來說很便宜,但整個的SATA方案並不便宜。主要原因是SATA 1.0控制器的每個接頭只能連接一個硬碟,8個硬碟組成的陣列需要8個接頭,把每個接頭300多元的花費算進去,就不便宜了。
SATA II與准SATA II
  很多人到現在都還不是太清楚SATA與Ultra ATA相比有什麼區別與好處,這也難怪。因為連Intel剛推出SATA的時候,也沒想到這個為個人用戶而改進的方案,結果會在入門級伺服器和工作站等企業套用的前前景更為廣大——也正因為這樣,2004年才專門成立了SATA IO(SATA國際組織)。
  前面那麼多介紹,是結合現實情況與SATA官方白皮書整理的,從中已經可以發現,說到SATA優缺點,更多的是從企業套用而不是個人與家庭套用的角度考慮的。
  現在經常聽到「NCQ硬碟」和「SATA II硬碟」這兩個名詞,它們是SATA向下一代——SATA II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的產品:
  第一階段是在SATA的基礎上加入NCQ原生指令排序、儲存於設備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底板互連、資料分散/集中這四項新特性。
  第二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的基出上作進一步改進,加入了雙宿主主動式故障取代、與多個硬碟高效連接、3.0Gb(即300MB/s)接頭帶寬等特性。
「NCQ硬碟」的改進:不僅僅是NCQ這麼簡單
  由於SATA II的第一階段幾項改進中,NCQ原生指令排序技術對個人用戶意義比較大,所以也只有這一項技術比較多人瞭解。其實SATA II第一階段加入的技術包括如下幾項:
NCQ原生指令排序
  Native command queuing:什麼是NCQ呢?這是SCSI早就使用的一種技術,只是最近才套用於SATA硬碟。
  傳統桌上型硬碟都用線性形式處理請求,這種方式潛在很不好的方面,要理解其中原理,必須對硬碟物理結構有個基本瞭解。硬碟裡面是圓盤狀的,很像CD光碟。每一個圓盤由許多同心圓劃分為一條條磁軌,磁軌又分出扇區。每個圓盤由一個或多個磁頭負責讀取。如果資料分佈在同一磁軌,尋找資料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不同磁軌之間移動則消耗很多時間。假設要讀取三塊資料,其中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軌上,一塊在圓盤最裡面的磁軌上,還有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軌上。傳統的硬碟,會依次先讀取圓盤最外面的資料,然後讀取最裡面的資料,最後再回頭讀取最外面的資料。這樣一來,磁頭移來移動消耗的尋道時間多,效率就低了。如果把磁頭移動減到最少,尋道時間就會相應減少。這就是NCQ的目的所在——NCQ可以重新編排指令,不讓磁頭從外移到內再移到外,而是在移向圓碟內圈之前就讀取外圈的兩張資料。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CPU的速度對硬碟效能影響微乎其微,但NCQ技術則可以明顯改善硬碟效能,特別是對前面提到的SATA多執行緒效能差、容易磁頭頻繁來回擺動、硬碟容易過熱這些方面有很大改善。
機架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
  前面提到SATA的熱拔插技術,由於陣列中有一塊硬碟出現故障的時候,不知道具體壞的是哪一塊而形同虛設。SATA II第一階段即擁有NCQ技術的SATA硬碟,加入了機架管理技術,正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背板互連(Backplane Interconnect)
  SATA用於資料傳送的導線數量很小,因而出現了為外部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使用而佈署的底板。
  該底板是一塊物理線路板,通常整合到機架的後面板上,上面嵌入了通過燒在線路板上的導線連線到中心控制器插件的多個設備接頭。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控制器與主機的接頭可以按任意一種傳輸協定來設計,可以是SCSI、光纖通道或iSCSI。底板的使用可使設備咬住接頭並緊密結合。
  當然,受到FR4材質信號衰減的限制,中心控制器和SATA設備接頭之間蝕刻線路的最大長度必須限制在18英吋以內。雖然這種限製表面上局限了底板端子和SATA機架的設計,而事實上,標準機架為19英吋寬,因此,在一個1U到3U的機架內,為SATA而蝕刻的最大導線長度足以從一個位置適中的中心控制器連線到所有設備接頭。
SATA II不等於300MB/s
  首先,是接頭帶寬從原來的150MB/s增強到了300MB/s。但SATA II不能與300MB/s劃等號,因為它包含了SATA II第一階段的NCQ等技術,以及更多的其它技術:



其次,SATA II可以通過Port Multiplier,讓每一個SATA接頭可以連接4-8個硬碟,即主機板有4個SATA接頭,可以連接最多32個硬碟。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技術,叫Dual host active fail over。它可以通過Port Selector接頭選項器,讓兩台主機同時接一個硬碟。這樣,當一台主機出現故障的時候,另一台備用機可以接管尚為完好的硬碟陣列和資料,這就確保伺服器不管在某塊硬碟損壞,或是某壞CPU之類的其它配件損壞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作。
結語:給個人電腦用戶的特別提示
  最後,相信大家對IDE、SATA、NCQ、SATA II已經有了比較整體的認識。或許很多關於伺服器方面的技術還不太明白,其實這沒關係,最重要的是獲得這樣一個概念:SATA、SATA II的改進,大多數不是為個人電腦用戶而設的。
  SATA對個人電腦用戶真正有意義的地方,也就是讓機箱散熱更加良好。但與此同時,如果你的主機板不支持SATA II,在獲得這樣一個好處的同時,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會比較麻煩——需要插入SATA的驅動軟碟。所以IDE用戶千萬別以為SATA更先進,改用更先進的SATA硬碟會有多大的效能提升。
  使用支持NCQ技術的硬碟,對喜歡同時執行很多個程序的用戶可能會有速度上的改進,而且由於磁頭比較少來回擺動,硬碟會比較長壽,溫度也會比較低。但前面沒有提到的一個必要前提是,必須主機板和硬碟都支持NCQ技術才起作用。
  至於SATA II,唯一對個人電腦用戶有意義的就是300MB/s的帶寬——當然,SATA II全都是支持NCQ的。不過千萬別指望帶寬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就可以獲得接近於SATA兩倍的速度,因為目前硬碟的速度主要是受硬碟內部資料傳輸率的限制,而不在於接頭帶寬,接頭帶寬的增加對個人用戶帶來的速度改善,是微乎其微的。同樣,SATA II的好處——支持NCQ和300MB/s的帶寬,必須要主機板支持,在只支持SATA I的主機板上使用SATA II硬碟,就連「微乎其微」的改善也不會有。
  總體來說,SATA、NCQ以至完整的SATA II,對一般個人電腦用戶的意義不是非常大,它們最大的意義在於為企業套用提供了SCSI、FC之外的廉價儲存於解決方案——當然如果幾種硬碟的價格相差很小的話,盡可能選最先進的SATA II是沒錯的。如果擔心新技術會不成熟存在某些未知缺陷,繼續選項SATA I硬碟甚至是IDE硬碟,也是相當不錯的方案。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向 psac 送花的會員:
john11 (2007-12-15)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6-01-18, 12:54 AM   #19 (permalink)
註冊會員
 
乃乃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7150
在線等級: 級別:79 | 在線時長:6659小時 | 升級還需:61小時級別:79 | 在線時長:6659小時 | 升級還需:61小時級別:79 | 在線時長:6659小時 | 升級還需:61小時級別:79 | 在線時長:6659小時 | 升級還需:61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24
VIP期限: 2011-04
住址: 共享星球
文章: 2781
精華: 0
現金: -7 金幣
資產: 78138864 金幣
預設

真是受益良多,謝謝大大詳細介紹,增進不少知識^^
乃乃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104, 收花文章: 92 篇, 收花: 212 次
舊 2006-01-22, 03:50 PM   #20 (permalink)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SATA硬碟安裝XP找不到驅動的解決方法
最近看到很多網友發帖求助:SATA硬碟在安裝WinXP時,已按F6安裝軟碟中的第三方SATA硬碟驅動並找到硬碟,但在複製文件程序中仍提示找不到viasraid.sys、viasraid.inf、viasraid.cat這三個文件,按ESC跳過後,當複製完文件重啟系統便出現錯誤,以致不能繼續安裝系統。

  筆者經過嘗試已解決此問題,步驟如下:

  1、安裝開始時,按提示按下F6,正確安裝軟碟中的第三方SATA硬碟驅動,選項安裝系統的分區。

  2、在複製文件中提示找不到viasraid.sys、viasraid.inf、viasraid.cat這三個文件時,按ESC跳過。

  3、複製完文件重啟時插入軟碟啟動碟,從軟式磁碟機啟動,然後插入有SATA硬碟驅動程式的軟碟,找到軟碟上的viasraid.sys、viasraid.inf、

  viasraid.cat這三個文件(一般是在WinXP目錄中)複製到C:\windows\system32\drivers目錄下(這裡假定系統安裝在C區),取出軟碟重啟即可完成系統的安裝。

  註:以上方法在「華碩K8V-X主機板,MAXTOR 80G SATA 硬碟」上通過。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舊 2006-02-05, 11:17 AM   #21 (permalink)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輕鬆解決問題!SATA硬碟的使用設定與系統安裝

隨著價格的下降和相應主機板的支持,目前SATA硬碟已經逐漸成為主流。但由於受晶片組和操作系統的影響,不少用戶對SATA硬碟的使用及安裝系統掌握不足,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SATA硬碟的日常套用技巧,希望對大家有個說明 。
  一、BIOS設定部分   

  由於各家主機板的BIOS不盡相同,但是設定原理都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只介紹幾種比較典型的BIOS設定,相信讀者都能夠根據自己主機板BIOS的實際情況參考本文解決問題。   

  1.南橋為ICH5的主機板   

  先以華碩的P4C800為例,這款主機板晶片組為i865PE,南橋為ICH5/ICH5R。進到BIOS後,選項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選項兩種IDE操作模式:相容模式和增強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其中相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為把SATA硬碟連接阜映射到並列阜IDE通道的相應連接阜,當你選項這種模式時在下面的IDE Port Settings中會有三個選項:   

  Primary P-ATA+S-ATA:並行IDE硬碟佔據IDE0+1的主通道(Primary IDE Channel),串行SATA硬碟佔據IDE2+3的從通道(Secondary IDE Channel)。也就是說這時主機板上的第二個並行IDE接頭對應的連接阜不可用。   

  Secondary P-ATA+S-ATA:與上面正相反,此時主機板第一個並行IDE接頭(Primary P-ATA)上對應的連接阜不可用,因為給SATA硬碟佔用了。   

  P-ATA Ports Only:遮閉了串行SATA硬碟接頭,只能使用並行接頭設備。   

  註:前兩種模式中,主機板上的SATA1接頭自動對應IDE通道中的主要硬碟位置,SATA2接頭自動對應IDE通道中的從硬碟位置。  

  當選項模式為增強模式Enhanced Mode時,其下的連接阜設定的字樣變為Enhanced Mode Supports On,其中也有三個選項:  

  P-ATA+S-ATA:並行和串行硬碟並存模式,此時SATA和PATA通道都相互獨立互不干擾,理論上4個P-ATA和2個S-ATA可同時接6個設備,實際上得根據不同主機板而定,有的南橋晶片就只支持4個ATA設備。此時SATA1口硬碟對應Third IDE Master(第三IDE通道主要硬碟),SATA2口硬碟對應Fourth IDE Master(第四IDE通道主要硬碟)。   

  S-ATA:串行硬碟增強模式,此時理論上支持4個串行硬碟,但還得看主機板的支持情況(如果是ICH5R晶片組如P4P800,想組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式,則必須要選項此項,並將Configure S-ATA as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項設為Yes,S-ATA BOOTROM項設為Enable,設定後BIOS自動檢測的時候按「Ctrl+I」進行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設定)。   

  P-ATA:其實還是一種映射模式,SATA硬碟佔據的是第一個IDE通道,SATA1口對應第一個通道的主要硬碟,SATA2口對應第一個通道的從硬碟。   

  當你使用的是Win98/Win NT/Win2000/MS-DOS等傳統的操作系統時,由於它們只支持4個IDE設備,所以請選項相容模式Compatible Mode,並根據你的實際硬碟數量和位置選項IDE Port Settings中的對應選項;當你使用的是WinXP/Win2003等新型的操作系統時,可以選項增強模式Enhanced Mode來支持更多的設備。當然如果你安裝Win98+Win XP雙系統的話,也只好選項Compatible Mode了。另外,有的主機板BIOS有BUG,致使在單個SATA硬碟上安裝windows 98SE系統時不能正確安裝SATA硬碟(如:華擎P4VT8),只需要昇級BIOS版本到最新版就可以解決了。   

  註:雖然SATA硬碟本身並沒有主從之分,但是如果使用了連接阜映射的模式,當你想要並行硬碟和串行硬碟共存時,還是得注意硬碟所佔的位置不要衝突了,而且啟動順序也需要在BIOS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2.南橋為Intel ICH5R的主機板  

  下面以GA-8KNXP Ultra為例,簡要說一下技嘉主機板的BIOS中SATA的設定:   

  這款主機板的晶片組是i875P,南橋為ICH5R,其SATA部分的設定選項在Main主表單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設備)裡:有關啟動設備的選項在Advanced BIOS Features(進階BIOS功能設定)中,相應的設定參見上文。  

  通過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ICH5/ICH5R南橋的主機板,都是通過連接阜映射和獨立SATA通道兩種途徑來設定識別SATA硬碟的。至於應該選項哪種模式和設定值,請參考上文並根據S-ATA硬碟和P-ATA硬碟的數量,安裝的操作系統以及哪一個作為系統啟動碟等實際情況來自行設定。

  3.南橋為VIA的VT8237的主機板   

  相對於ICH5/ICH5R晶片組,VT8237的SATA設定部分就簡單得多了。下面以碩泰克的SL-KT890系列為例,其SATA部分的設定選項也是在Main主表單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設備)裡:   

  Onboard PATA IDE(主機板內建並行IDE口設定)   

  此項設定允許用戶組態主機板內建並行IDE口功能。  

  Disabled:關閉主機板的並行IDE口功能。   

  Enabled:允許使用並行IDE口功能(預設值)。

  Onboard IDES operate mode(主機板內建IDE優先設定)   

  PATA is Pri IDE:PATA口上的設備優先(預設值)。   

  SATA is Pri IDE:SATA口上的設備優先。   

  Onboard SATA- IDE(主機板內建SATA口功能設定)   

  Disabled:關閉主機板上SATA口。   

  SATA:主機板上SATA口當做一般的SATA口使用。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主機板上SATA口上的硬碟可以建立磁牒陣列(預設值)。   

  這裡你只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一下串、並行口的優先等級就可以正常使用SATA硬碟了。(通過上面的選項能看出,在這裡S-ATA硬碟還是可以理解為映射到P-ATA連接阜上來識別的。)   

  註: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的組建還需要在開機時按「Tab」鍵進入VIA科技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控制器的BIOS設定畫面另行設定,請參見相關的說明手冊。

  4.NF4主機板

  在此我們以磐正的9NPA+Ultra為例。開機,按DEL鍵進入主機板的BIOS設定頁面。

  首先,我們進行硬碟的相關設定。選項Integrated Peripherals進入,這一項中包含有硬碟的相關設定選項,其中有SATA Mode、Secondary Master UDMA、Secondary Slave UDMA、SATA1/2、SATA3/4、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 Enable等幾個選項。在每個選項中,均有Enabled和Disabled兩個選項可供選項,這裡我們只要將「SATA1/2」、「SATA3/4」設定為[Enabled],以啟動SATA,其它的選項保持不變。

  另外,如果你的機器機只安裝了一塊硬碟,不需要組建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那麼你把「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 Enable」選項設定為[Disabled],也就是關閉這項功能。反之,如果你需要組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式,則需要設定成[Enabled],以便開啟項功能。另外Delay For HDD(Secs)選項中提供了0,1兩種模式供大家選項。

  完成硬碟的設定後,我們還要對系統的啟動順利進行一下簡單的設定。按ESC鍵,結束硬碟設定項,選項Aduanced BIOS Features項進入基本的BIOS設定選項,在這一項中,我們可以看到First Boot Device、Second Boot Device、Third Boot Device三個設定項,每項中又包括Removable、Hard Disk、CDROM三個可選項,其中第一個為系統自動尋找可啟動磁牒、第二、三項為硬碟啟動和光碟啟動。那麼我們將First Boot Device設定為Hard Disk,系統便會預設將硬碟做為第一啟動碟。

  另外,在使用SATA硬碟時,如果你的機器中沒有安裝軟式磁碟機,我們還要將軟式磁碟機這一項給關閉。方法是首先選項Aduanced BIOS Features項進入基本的BIOS設定選項,選項BOOT UP Floppy SeekEnter鍵,選項[Disabled]即可。 二、SATA硬碟的分區   

  現在一般都是用Win98/Me啟動程序啟動後用FDISK、DM、PQ等工具來對硬碟進行分區的。那麼只要在BIOS中設定正確並能在啟動後識別出SATA硬碟,這時SATA硬碟的分區就和傳統的並列阜硬碟的分區方法完全一樣了。   

  如果你用的是Win2000/XP/2003等啟動光碟來啟動並分區的,如果你的SATA硬碟不能識別,那麼需要在螢幕提示「Press F6 if you need to install a third party SCSI or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 driver...」時按F6,用軟式磁碟機載入驅動程式,當硬碟被正確識別後就和傳統的並列阜硬碟分區方法完全一樣了。   

  註:有些主機板不附帶驅動軟碟(如華擎K7S8XE+,採用SiS748+SiS964晶片組),並且其驅動程式並不能直接從光碟目錄下拷貝到軟式磁碟機,而是要用主機板光碟啟動時安裝製作的,請仔細閱讀主機板說明手冊。 

  三、操作系統的安裝   

  1.Win98/Me   

  不論你使用的是什麼晶片組,只要在BIOS中設定正確並讓主機板識別出S-ATA硬碟,那麼就可以正常地安裝使用了。(註:當然還得注意,Win98/Me等系統最大只能支持4個設備。)   

  2.Win2000/XP/2003等NT核心的系統   

  這裡由於ICH5不需要載入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組,所以直接安裝就可(其實就是將S-ATA映射到P-ATA連接阜使用,自然就和並列阜硬碟一樣了)。而ICH5R南橋控制器則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BIOS中完全螢幕蔽了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組,那麼就和ICH5的情況一樣了,直接安裝即可;二是開啟了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BIOS中預設都是開啟的),則這時需要在啟動時按F6用軟式磁碟機載入驅動。對於VT8237理論上應與ICH5R一樣,其大多數主機板說明書上也指明只作為普通SATA硬碟使用時不需要載入驅動,但是實際上不論使不使用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功能都需要載入驅動。   

  註:目前除南橋原有的的S-ATA控制器以外,其它的第三方S-ATA控制器基本都需要外加驅動,有些主機板除了本身南橋支持S-ATA外,還板載Promise等第三方的S-ATA及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控制器,請注意區分。   

  四、操作系統下驅動的安裝   

  當安裝完操作系統,還需要進一步安裝對應的驅動程式。   

  1.ICH5只需要載入Intel提供的INF驅動。   

  2.ICH5R除了INF驅動,還要載入IAA3.0或以上版本驅動。   

  3.VT8237需要安裝VIA Hyperion 4-IN-1修正檔。   

  如果你還使用有並行硬碟的話,最好慎用VIA獨立發怖的VIA IDE Miniport Driver驅動程式,很可能會使並行硬碟的突發傳輸速率下降,但對串行硬碟效能無太大影響。

  註:如果你使用的是第三方SATA控制晶片和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組,那麼你還需要增加相應的驅動程式。   

  總結   

  通過上文可看出,S-ATA硬碟的使用關鍵在於正確設定BIOS中的識別方式,而由於各家主機板廠商的BIOS表單都不相同以及主機板手冊的語焉不詳,才造成了S-ATA硬碟在使用中的種種問題。由於研發能力的不同,要想讓主機板廠商把這部分統一起來,現階段是不現實的,所以筆者僅希望讀者能夠通過參考本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舉一反三地解決問題。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舊 2006-04-04, 07:32 PM   #22 (permalink)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看到不少人現在都用SATA硬碟,問題不少,發篇文章和大家共享

隨著各廠家SATA硬碟價格的持續走低,支持SATA的主機板逐漸繁榮和成熟,越來越多的人選項SATA硬碟來構建自己的電腦平台。但是由於SATA硬碟有別於並列阜PATA硬碟,安裝和使用中會有很多不同,而使很多用戶在購買後遇到很多麻煩。本文將以問答形式,對一些一般的問題給予說明: (轉自《電腦與網路》)

  一. 問:聽說SATA硬碟的資料線和電源線接頭不同於PATA硬碟,在購買SATA硬碟時是否需要額外購買?
  答:一般支持SATA硬碟的主機板都會附帶一條專用7芯資料線和電源線,而現在的新型電源基本也都提供專門SATA設備的供電接頭。另外,還有某些SATA硬碟還額外搭配了一個原PATA硬碟使用的D型電源接頭,可以相容使用舊有的電源。所以通常我們並不需額外購買。如果確實需要,SATA資料線大約10元,電源接頭轉接線也在10元上下,電腦市場都有銷售,品質尚可。  


二. 問:SATA硬碟安裝系統時是否都要額外載入驅動才能找到硬碟?
  答:不全是,要分情況而定。

  在安裝DOS/Win98/WinME系統時,SATA硬碟不需要載入任何驅動,可與PATA硬碟一樣使用。
  在安裝Windows2000/XP/2003系統時,一般由主機板南橋晶片(如Intel的ICH5/R,VIA的VT8237等)提供的SATA控制器在沒有內裝或在BIOS設定中遮閉了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功能時,也不需要載入驅動即可找到硬碟;在開啟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時,需要載入驅動。而使用第三方晶片的SATA控制器,則必須載入驅動。

  隨著Serial ATA硬碟(簡稱SATA硬碟或叫串列阜硬碟)與普通IDE硬碟價格差距的縮小,以及越來越多支持SATA硬碟的主機板上市(如KT600、i865P/PE、i875P等),很多人在裝機時都選項了SATA硬碟。但是有不少朋友反映在SATA硬碟上安裝WindowsXP系統困難。筆者最近正好給朋友裝了一台KT600+希捷SATA硬碟的電腦,發現安裝WindowsXP時確實有問題,它會提示找不到硬碟。筆者總結了一下安裝經驗,只需要注意三點便可以將WindowsXP順利安裝在你的SATA硬碟上。

  1.因為WindowsXP本身不直接支持串行ATA控制器,安裝Windows XP的時候必須從軟式磁碟機中搜尋第三方的SATA驅動,若沒有主機板附帶的軟碟驅動時,必須將光碟中的驅動拷貝到軟碟中。所以,首先須要有軟式磁碟機才行。如果你安裝Windows 98系統的話,只需要在BIOS中把啟動選項為SCSI/SATA就可以像普通IDE硬碟一樣正常安裝了。

  2.在首次安裝WindowsXP尋找SCSI設備時,按下F6鍵(此時螢幕下方會有文字提示)來載入第三方驅動程式。但請注意,出現提示後大約只有2秒的時間讓你按鍵,錯過的話又得重啟再來一次。按下F6後,稍等一會兒系統提示按S鍵,會自動搜尋軟式磁碟機中的驅動,選項主機板提供的驅動軟碟中合適的驅動。然後會顯示你所選項的驅動已經載入,按Enter鍵繼續,下面就是正常的WindowsXP安裝步驟了。
  注意:有的主機板(如碩泰克的KT600-R)提供的驅動軟碟中,其INF文件是放在資料夾裡的,需要將它拷貝到軟碟的根目錄才能被自動搜尋到。

  3.如果你的主機板板載Silicon Image SATA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的話,Windows XP安裝完成後,可能還要再安裝一次SATA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驅動程式,對於這一點,不同主機板的要求稍有不同,在其主機板說明書中都會有詳細說明,請多加注意。如碩泰克的KT600-R,系統啟動後在硬體裝置管理員中的其他設備會顯示***問號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設備,需要為它重新安裝驅動。放入主機板提供的軟碟或光碟,讓系統自動搜尋,如提示搜尋不到,則手動指定INF文件即可。


  三. 問:必須安裝SATA驅動的情況下,沒有配備軟式磁碟機怎麼辦?
  答:現階段,win2000/XP系統安裝光碟載入額外設備驅動時,唯讀取軟式磁碟機。

  雖然,我們可以自己打造一張整合了所需SATA控制驅動的系統安裝光碟,來免去必須從軟式磁碟機載入的麻煩。但是,其製作工程和設定很複雜,需要對windows系統載入驅動的方式和SATA驅動文件有一定深入的瞭解,而且設定中稍有一點錯誤都會導致驅動載入不成功。所以還是推薦花70元買個軟式磁碟機省得麻煩。

  關於整合SATA驅動的方法,可以參考52硬體文庫裡的內容(http://www.52hardware.com/)


  四. 問:SATA硬碟驅動有通用驅動嗎?答:SATA驅動並不是指硬碟的驅動,而是指SATA控制器驅動,分為主機板晶片組南橋內裝和額外增加的第三方控制晶片兩類,各廠家的驅動不能通用。

  各廠家都有不同的設計(在BIOS設定中就可看出不同),INTEL、VIA、SIS主機板晶片的SATA控制器部分就不同,更別說其他的第三方控制器了,所以近期也不太可能有統一的驅動。最大的希望是微軟能在後續的系統安裝光碟中直接整合各大廠家的SATA控制驅動,那就最方便了。

  一般主機板都會附帶驅動軟碟,但也有僅提供主機板驅動光碟,需要將SATA驅動檔案拷貝到軟碟。還有的是需要用主機板光碟的特定程序製作SATA驅動軟碟,這點需要看主機板說明書上的相關說明。


五. 問:SATA硬碟能和PATA硬碟共存嗎?
  答:當然可以,但需根據SATA控制器設定有所不同。
  讓SATA和PATA和平共處的關鍵在於其佔用的IDE通道位置不能衝突。還要注意DOS/Win98/WinME系統只能支持一共4個IDE設備,而Win2000/XP/2003系統可一共支持6個設備(注:第三方的SATA控制器可突破此限制)。關於SATA佔用IDE通道位置的設定部分,各廠家有所不同。以Intel865PE晶片組的ICH5南橋為例:進到BIOS後,選項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選項兩種IDE操作模式:相容模式和增強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

  其中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為把SATA硬碟連接阜映射到並列阜IDE通道的相應連接阜,通常適用於DOS/Win98/WinME系統;Enhanced Mode下的SATA硬碟將使用獨立的IDE通道,不與原PATA設備衝突,但僅適用於Win2000/XP/2003系統。
  其中的設定項根據不同的主機板而稍有不同,比較複雜。如有深入瞭解的需要,可看主機板說明書並參照《明明白白用SATA硬碟》、《再談明明白白用SATA硬碟》兩篇文章。


  六. 問:SATA硬碟不支持FDISK和DM等分區工具以及GHOST軟體了嗎?
  答:當然支持。使用這類軟體有問題的情況多出現在以ICH5為南橋的主機板,因為這些軟體都是關於DOS平台的,所以如上文所說必須採用相容模式(Compatible Mode),當設定為增強模式(Enhanced Mode)時就會引發這些軟體不能使用的故障。

  另外,使用160G及以上容量的SATA硬碟時,由於FDISK和DM這類分區軟體推出較早,並不能完善支持大於137G硬碟的48bit尋址,有可能引起莫名其妙的故障,所以最穩妥的方法是使用整合了SP1修正檔的XP系統安裝光碟,在安裝系統前只分一個系統區用來安裝系統。(2000系統也是一樣,需SP4修正檔)

  等裝好了系統,先修改註冊表,在執行中輸入regedt32,確定。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Atapi\Parameters子項下新增一個鍵值:點表單欄的編輯-增加數值,數值名稱: EnableBigLba ,數值檔案類型: REG_DWORD,數值:0x1 。然後再用控制台-電腦系統管理工具中的磁牒管理功能分其餘的分區。


七. 問:SATA硬碟上可以安裝Linux系統嗎?
  答:可以。如:REDHAT 9,在安裝之前需要設定為Compatible Mode,否則就會找不到硬碟。安裝好後,要昇級內核到2.4.22,如果使用的CPU支持超執行緒,請在編譯內核時選項SMP的支持。接著修改GRUB的啟動參數,將 hda 改成 hde,分區號不變。還有FSTAB也需改一下,不然啟動後不能啟動「SWAP」交換分區。重新啟動後,將BIOS中的Compatible Mode改為Enhanced Mode,這樣就能發揮SATA接頭的效能了。


  八. 問:據說SATA硬碟支持熱插拔,確實可以使用此功能嗎?
  答:目前SATA技術分為V1.0和V2.0兩個版本,其中V1.0不支持熱插拔技術,在V2.0規格中SATA實現了熱插拔功能。

  對熱插拔產生影響的只有主機板和硬碟本身而已,只要硬碟和主機板都支持這個功能,再安裝了正確的驅動程式,就可以實現硬碟熱插拔了,至於選用何種作業系統都沒有關係。現在市場上新推出的硬碟如:希捷酷魚7200.7.SATA硬碟就支持V2.0規格,並且因為傳統PATA的4Pin電源插頭不能支持熱插拔的功能,所以希捷這個系列的硬碟均不支持傳統PATA的4Pin電源接頭。這個功能還需主機板支持,由於Intel的ICH5南橋晶片不支持熱插拔功能,所以i865系列的主機板都不能支持此功能。現在官方對外宣佈支持SATA熱插拔的主機板廠商很少,目前只有華擎,具體支持此功能的型號可以看http://www.asrock.com/product/index_china.htm

  另外,雖然主機板硬碟都支持熱插拔了,但是在沒斷硬碟電源的情況下,僅熱插拔SATA 資料線,有時會導致熱插拔功能的失效。而且注意兩次連續熱插拔操作的時間間隔必須超過5 秒種。SIS等晶片的SATA控制器,有專門的SATA控制軟體,可以使SATA的熱插拔更加安全可靠。不過,目前看來SATA的熱插拔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畢竟硬碟不同於FlashRom等外設,它更加脆弱,所以請慎用熱插拔。


  總結:每一個新技術的誕生,效能和功能提高的同時也多會伴隨著設定和使用上的不習慣。目前SATA接頭化設備已經形成一種趨勢,將來除了硬碟還會有更多的設備SATA化,我們要緊緊抓著潮流,儘快瞭解和掌握它。僅希望本文能使即將選購SATA硬碟的讀者對其有一個較全面的瞭解,免去使用中遇到問題手足無措的尷尬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舊 2006-04-20, 10:42 AM   #23 (permalink)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SATA硬碟設定完全圖解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6815d63db7d5268.jpg

對於很多網友,還有很多人對串行硬碟非常陌生,如何讓串行硬碟在自己的主機板上正常工作,如何把作業系統安裝到串行硬碟上,有沒有什麼技巧呢?這裡我們就把這兩大項分別進行圖解介紹,對串行硬碟套用已經很瞭解的朋友大可忽略此篇。



一、 不同串行控制器下的BIOS設定
  因為本次測試只用到了ICH5和VT8237兩款支持串行硬碟的南橋,所以也主要以這兩款南橋所配主機板為例進行介紹。


當然由於我們只是舉例介紹,不同主機板BIOS中的設定可能不完全相同,還需要讀者能夠舉一反三,自己找到相應的選項進行相關的設定。



1. ICH5或者ICH5R
  我們以本次測試所用的P4C800為例進行介紹,其板載的為ICH5南橋,首先我們要作的是把串行硬碟連線到主機板上南橋晶片邊上的SATA接頭上,開機進行BIOS後,其BIOS設定程序如下。


*找到IDE組態的相關選項,本例中為「Main」表單下的「IDE Configuration」,如下圖,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40c3ee4580a9a7e.jpg

在其上按Enter鍵從而進入下一級介面(如下圖所顯示),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選項兩種板載IDE操作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當我們選項操作模式為Compatible Mode時,介面下面的IDE連接阜設定選項如圖所顯示。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991c2590b1f87d4.jpg

可以看到這裡一共三個選項,原來在這種模式下,SATA設備其實是把連接阜映射到一個IDE接頭上的,在這種模式下如果要使用SATA硬碟,就會有一組IDE接頭不能用。



Primary P-ATA+S-ATA:此時表示串行硬碟將映射到第二個IDE接頭上,此時Secondary P-ATA不可用,如果您在使用串行硬碟的同時還要使用原有的並行硬碟,請把並行硬碟安裝到第一個IDE接頭上,也即這裡表示的Primary P-ATA。


Secondary P-ATA+S-ATA: 此時表示串行硬碟將映射到第一個IDE接頭上,此時Primary P-ATA不可用,如果您在使用串行硬碟的同時還要使用原有的並行硬碟,請把並行硬碟安裝到第二個IDE接頭上,也即這裡表示的Secondary P-ATA。


P-ATA Ports Only:這種模式下不識別串行硬碟,只能使用原有的並行硬碟。
  另外要注意,如果把串行硬碟插在ICH5控制的兩個SATA接頭的第一個接頭上(一般表示為SATA1),那在上面的並串混合模式中,它會自動佔據映射通道的主要硬碟位置,而如果串行硬碟插在SATA2上面,則自動佔據映射通道的從硬碟位置。
  當我們選項操作模式為Enhanced Mode時,其下的連接阜設定發生變化,如下圖所顯示: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4b13e989ae5c34a.jpg

在這種模式下,最多可用的連接阜有六個,這種模式下依然有三個選項。
P-ATA+S-ATA:並行和串行硬碟並存模式,此時最大可接六個硬碟(四個並行,兩個串行)
S-ATA:串行硬碟模式,此時可接兩個串行硬碟
P-ATA:此時其實是一種映射模式,而且佔據的是第一個IDE通道,如果串行硬碟是接在SATA1上,則映射出來的為第一個通道的主要硬碟,如果接在SATA2上,則映射出來的是第一個通道的從硬碟。
  不過這裡只是介紹了P4C800主機板的BIOS情況,在本次測試中,發現還有一套非常一般的BIOS設定方法,下面用文字進行描述,此設定方法在Unika UP6PEN(ICH5)和Aopen的AX4C MAX(ICH5R)上驗證通過。在AX4C MAX(ICH5R)的BIOS當中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on chip IDE Device」 下有一個「on_chip SerialATA Setting」模組,在很多主機板上都有類似模組,只是位置略有不同,此模組下的各選項名稱各主機板基本相同。一般有如下選項設定: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f055f0f4d363eae.jpg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f055f0f4d363eae.jpg

現在我們可以明確,並行硬碟和串行硬碟和平相處的關鍵就是映射位置和原並行硬碟所佔的位置不要衝突。
2、VT8237
  同ICH5的設定相比,這裡的選項相對要比較簡單一些,這裡我們依然以測試所用的ASUS A7V600為例進行介紹。在BIOS中的「Advanced」表單下,選項「I/O Device Configuration」進入下一級介面,在這裡有一個選項「Onboard ATA Boot ROM」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e8cf647e0d7ff2e.jpg

我們在這裡選項Enabled,這樣就開啟了VT8237內裝的SATA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控制器開關,此時重啟電腦就可以識別出串行硬碟了。不過如果你還要選項串行硬碟作為啟動設備,那麼還需要進行另一項啟動設定,還是在「Advanced」表單下,選項「PCI Configuration」 進入下一級介面,在這裡有一個選項「Onboard ATA device First」,我們在這裡選項Yes,這樣如果你的作業系統就安裝在這塊串行硬碟上,那麼開機後就會順利地從這塊硬碟啟動了。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f8860373984869d.jpg

3. 板載的串行控制晶片及獨立PCI控制卡
  如果你的串行硬碟是掛接在板載的串行控制晶片控制的接頭下的話,設定起來也比較簡單,我們以P4C800板載的PDC20378串行控制晶片為例,連接好串行硬碟,開機進入BIOS。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8bfd8475bdf8f2b.jpg
在「Advanced」表單下的「onboard Devices Configuration」下開啟板載串行控制器開關並設定好其工作方式,這一點很重要,如果設定為IDE,則在啟動後會出現如下介面。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7220480e1476f71.jpg



從圖中的SATA378字樣我們知道這裡工作在IDE模式下,如果設定在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式則此處變為FastTrak 378,如下圖所顯示。
http://bbs.ylmf.com/attachment/Day_060408/75_23241_6815d63db7d5268.jpg

都設定完成以後,如果你還想從這個串行硬碟啟動,則要檢查BIOS裡的啟動項設定,這裡是「Boot」表單下的「BootDevice Priority」,看這裡的啟動項中是否有此硬碟被載入,這裡顯示為「SATA378 TX2Plus D0」。外加PCI控制卡的設定方法與此類似,不過在使用外加串行控制卡時,如果主機板上還有板載的串行控制晶片,最好禁用它,因為如果不禁用,有時會無法進入作業系統。



二、 如何在串行硬碟上安裝作業系統
  1. 在ICH5控制器下安裝作業系統
  如果你想在ICH5控制器下往串行硬碟中安裝作業系統,只要通過前面介紹的設定叫主機板識別出串行硬碟即可,沒有其它要求。



  2. 在ICH5R和VT8237控制器下安裝作業系統
  在ICH5R和VT8237控制器下往串行硬碟中安裝作業系統要略麻煩一些,如果是安裝Windows9X作業系統,則只要求主機板能識別出串行硬碟即可,不過VIA的一份我的文件中表示要安裝在C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而如果要安裝Windows2000、WindowsXP或者Windows2003等NT內核的作業系統則需要借助我們快要淡忘的軟式磁碟機了。


  我們以安裝WindowsXP為例進行介紹,首先在BIOS中進行相關設定,使得主機板能正常識別出串行硬碟並和原有並行硬碟沒有衝突。然後確定軟式磁碟機被正確連接,此時我們需要一張驅動軟碟,如果是ICH5R南橋的用戶,請到這裡下載。




如果是VT8237南橋的用戶請到這裡下載
  下載相應的程序,按照提示製作好啟動軟碟,其中VIA的VT8237的下載包比較大,我們只需要拷貝DriverDisk\SATA下的所有文件到軟碟即可。 準備好驅動軟碟後就可以安裝作業系統了,在安裝作業系統中會在重啟後顯示「Setup is inspecting your computer HARDWARE configuration… 」 之後有一段提示:「Press F6 if you need to install a third party SCSI or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 driver…」(意思是如果有第三方SCSI或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驅動器請按F6)。



此時按下F6,把軟碟放入軟式磁碟機,然後我們只需要選項軟碟中對應的第三方驅動,按提示進行操作即可順利安裝完作業系統。



  3. 在外置串行控制晶片控制器下安裝作業系統 其安裝方法同2,也需要製作一張專用的軟碟,這裡不再多講。


  三、 進入作業系統後還需要進行哪些工作?
  首先要作的就是載入對應的磁牒驅動,對於ICH5來說,只需要載入INF驅動即可,而對於ICH5R來說還要載入IAA3.0或以上版本驅動,它是針對ICH5R及串行硬碟而專門設定的,在驅動安裝完成以後,一般情況下就不需要進行其它設定了。


如果你使用的是VIA的主機板,南橋為VT8237,那麼進行作業系統後裝上最新的四合一修正檔即可,VIA還有一款獨立的3.20b版的磁牒驅動,這款驅動可進一步提升磁牒效能,如果你還使用有並行硬碟的話,要注意一點,這款驅動的載入會影響並行硬碟的突發傳輸率,而對於串行硬碟來說則沒有這個影響。 如果你採用的是外置串行控制晶片的話,那麼進入作業系統後也需要載入控制器的相應驅動。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舊 2006-05-08, 02:07 AM   #24 (permalink)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串行SCSI技術介紹

訊息來源:儲存於在線

SAS(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SCSI技術,正逐步走入我們的視線。按照行業預期,SAS磁牒很快將取代目前的SCSI磁牒甚至FC磁牒而成為主流磁牒檔案類型。可惜現在對SAS技術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套用層面,很少有具體的技術介紹。有鑒於此,筆者搜集整理了一些資料,權做拋磚引玉吧。

什麼是SAS?簡單的說,SAS是一種磁牒連接技術。它綜合了現有並行SCSI和串行連接技術(光纖通道、SSA、IEEE1394及InfiniBand等)的優勢,以串行通訊為傳輸協定基礎架構,採用SCSI-3增強指令集並相容SATA設備,是多層次的儲存於設備連接傳輸協定棧。

為了更好的瞭解SAS技術,我們先回顧一下幾個相關技術的發展程序。為了簡明,這裡只以表格形式體現。

首先是並行SCSI的發展程序。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21.gif

正是SCSI-3指令集的出現,使得SCSI通訊出現了分層結構,並使SCSI指令通過其他物理媒介傳輸成為可能。事實上,SCSI-3指令自誕生之日就被一批新技術相中,此後出現的光纖通道技術、SSA技術、IEEE1394火線技術等,均受益於這一進步。

這些串行技術雖然從名字上看與SCSI毫不相干,但其實它們都支持SCSI-3作為套用層邏輯指令。下面是這些串行技術的簡要回顧。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23.gif
除了並行SCSI和幾種套用SCSI-3指令集的串行技術,我們再簡單回顧一下ATA技術的歷史。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25.gif
之所以羅列出以上三個表格,是因為SAS技術正是以串行機制為基礎,同時支持SCSI和SATA的傳輸協定棧。瞭解以上三個方面的歷史,有助於更方便的理解SAS技術的特點。為了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先從外觀入手,慢慢走進SAS技術內部。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27.jpg
上面這張照片就是SAS外部接頭的樣子。使用過InfiniBand交換設備的朋友一定覺得眼熟,沒錯,SAS外部接頭和線纜就是借用了InfiniBand線纜的設計。不要小看這個只有並行SCSI一半大的接頭。這種連接阜名叫"四路寬連接阜",以目前3Gb的SAS標準,它可以達到12Gb的帶寬,也就是4 x 3Gb SAS通道。SAS技術與光纖通道一樣,都採用8位到10位的編碼機制,12Gb的物理層帶寬換算到套用層就是1.2GB/s,這一根線就比目前主流的64位133MHz PCI-X總線還要快。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29.jpg
SAS磁牒上的連接阜也與並行SCSI有很大區別,倒是跟SATA磁牒的連接阜外觀非常像。接腳最多的一組是電源接頭,接腳較少的一組是SAS磁牒主連接阜,位置都與SATA磁牒電源和通訊連接阜完全一致。SAS磁牒與SATA磁牒接頭的唯一區別是SAS磁牒還有第二個冗余連接阜,而SATA磁牒則只有一個連接阜。

說到這裡,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一個問題。既然SAS磁牒與SATA磁牒的連接阜數量都不一致,SAS背板又如何完整的相容SATA磁牒呢?

不錯,如果將SATA磁牒直接插入SAS背板,那麼背板上的冗余連接阜將會懸空,也就是說SATA磁牒只連接在一個控制器上。這樣雖然陣列控制器或主機可以使用這些SATA磁牒,但從結構上將無法實現冗余。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31.jpg
為此,一些提供SAS磁牒陣列的廠商,在相容SATA磁牒時都在SATA磁牒托架上附加一個小小的電路板,我們姑且稱之為"連接阜選項器"。其作用就是將SATA磁牒上的單連接阜與兩路SAS同時連接,從而保證前端控制器或主機故障切換時,SATA磁牒仍然能保持連接。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33.jpg
當然物理連接的一致,只是SAS相容SATA的必要條件。實際上,在整個SAS傳輸協定棧中從物理層到套用層,都貫穿著一套用來相容SATA的傳輸協定。這套傳輸協定被稱為STP(Serial ATA Tunneling Protocol)即"SATA隧道傳輸協定"。從這個命名就可以看出,SAS相容SATA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從磁牒端到主機端整條鏈路上,為SATA磁牒特地開闢出一條隧道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35.jpg
除了連接阜設計,SAS和SATA磁牒的供電接頭也可能是讀者的疑問。如果SAS和SATA接頭中已經包含有供電接腳,傳統的四針式電源是否還有用呢?

對磁牒陣列來說,答案顯然是沒有。外置磁牒陣列早在SCSI和IDE年代,就已經不使用四針式電源接頭了。但是伺服器內部的非熱插拔磁牒一般都採用這種接頭,而且目前市面上一些SATA磁牒也帶有這種電源接頭。這是因為SATA 1.0標準剛剛頒布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取代四針電源。無法擺脫四針式電源,就無法直接支持熱插拔,因此SATA 1.0在當時被定義為僅主機內部連接的傳輸協定,不支持外部連接。不過這些都已經是歷史,現在的SAS和SATA II版本中,四針電源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37.jpg
看過SAS設備外觀,我們再看看SAS內部的一些工作原理。首先,讓我們先搞清楚三個名詞--"設備"(Device)、"連接阜"(Port)和"phy"。

"設備"就是指SAS連接末端的物理設備,可以是磁牒,也可以是主機裡的SAS橋接器,但不是Expander設備。暫時不曉得Expander為何物的讀者不要著急,後面會介紹到。

"連接阜"是半物理半邏輯的概念。一方面,每個連接阜都對應一條實實在在的物理連接線;另一方面,每個SAS連接阜都有一個唯一的64位位址。這個位址的格式跟光纖通道裡的WWN(嚴格的說,應該是WWPN,WWNN對應的更像SAS"設備"名)格式完全相同,由24位公司標誌和40位廠商自訂字段構成。

"phy"雖然是個邏輯概念,但功能上很像光纖通道中的SFP。它對應的是一組SAS傳輸協定收發單元,由一個傳送器和一個接收器組成。每個phy與遠端的另外一個phy連接,構成一發一收兩條鏈路。SAS支持全雙工,就是說每個phy在以3Gbps傳送的同時,還可以接收3Gbps的流量。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39.jpg
前面只是簡單的羅列出設備、連接阜和phy各自的大致含義,很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說明一下。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每顆SAS磁牒可以提供兩個SAS連接。那麼這兩路SAS連接是同一個連接阜的兩個phy,還是兩個獨立的窄連接阜呢?答案是後者。每顆SAS磁牒上有兩個phy,這兩個phy相互獨立,被兩個不同的連接阜使用。再明確點說,每顆SAS磁牒有兩個位址,而不是一個。記住!每個位址,就對應一個連接阜。

位址和連接阜的對應關係,還能幫我們辨清SAS有效連接。Phy之間連通,並不等於連接阜之間能夠正常通訊。只有當一個連接阜中所有phy都與對方連接阜中的phy連通後,兩個寬連接阜的通訊才能正常進行。目前寬連接阜中最一般的,就是前面提到過的四路寬連接阜,不過一些SAS橋接器廠商正在設計八路寬連接阜,未來可能會出現單根線纜2.4GBps甚至4.8GBps的SAS連接。

說到SAS橋接器,還有個有趣的問題。目前主流SAS橋接器一般支持8個phy,那麼大家猜猜一般橋接器支持多少連接阜位址呢?答案是可以動態設定。當橋接器用來連接外部SAS設備時,需要用外部寬連接阜,這時橋接器將8個phy劃分成兩個寬連接阜,支持兩個連接阜位址。而當橋接器連接內部SAS磁牒時,每個phy各自屬於自己的連接阜,橋接器將支持8個連接阜位址。

至此,我們雖然明確了一些關於SAS的技術概念,但是還不能說對SAS技術有所瞭解。SAS技術的重點部分--Expander及其工作原理,才是熟悉SAS技術的關鍵。

SAS的連接模式與光纖通道的Fabric交換在很多方面十分相似。每一個SAS Expander就像一台光纖通道交換機,整個交換結構被稱為"域"(Domain),其意義跟光纖通道技術中的"域"幾乎完全一樣。在光纖通道Fabric交換結構中,每個域有一個主成員,負責維護整個域的路由訊息。在SAS域中,起中心交換作用的Expander叫做"扇出Expander"(Fanout Expander)。SAS域中的"扇出Expander"既可以直接連接終端設備,也能連接其它"邊緣Expander"(Edge Expander)。唯一與光纖通道Fabric不同的是,SAS域中可以沒有"扇出Expander",而光纖通道Fabric域則不能沒有主成員。沒有"扇出Expander"的SAS域,最多只可以有兩個"邊緣Expander"。
http://tech.ccidnet.com/col/attachment/2006/4/658641.jpg

理論上,每個"邊緣Expander"可以支持128個連接阜,每個SAS域可以有128個"邊緣Expander",這樣每個SAS域中最多可以有128 x 128 = 16384個連接阜。當然,這並不是說每個SAS域可以連接16384個磁牒和SAS橋接器,因為"扇出Expander"與"邊緣Expander"相連接時,會佔用一部分連接阜。如果128個"邊緣Expander"全部連線到"扇出Expander",內部互聯至少要佔用256個連接阜。也就是說,一個SAS域理論上可以連接16384 - 256 = 16128個終端SAS設備。對比光纖環路126個設備的上限,16128這個數位仍然是非常可觀。

一些接觸過SAS儲存於產品的讀者,可能此時會心存疑惑。為什麼SAS單域就可以支持如此眾多設備,但實際套用中卻經常看到多域模式的產品呢?這其實跟目前SAS晶片的製造工藝有關。如果想製造出一個"扇出Expander"來支持128個"邊緣Expander"的連接,那這款"扇出Expander"至少要支持128個phy(每連接阜至少一個phy)。而Expander之間的互聯一般應採用至少四路寬連接阜,那就需要中心的"扇出Expander"支持4 x 128 = 512個phy(每連接阜四個phy)。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LSI公司的首款SAS晶片只能支持12個phy,剛剛好是個零頭。雖然SAS技術支持多個Expander晶片組成一個"Expander組"(Expander Set)來模擬一個Expander,但過多的晶片無疑會在製造工藝和成本方面帶來麻煩。正是關於目前SAS晶片工藝水準,一些磁牒陣列廠商在設計陣列增強時,大多採用多域結構。雖然在軟體設計上費力多些,但卻可以避開單晶片phy數量有限的問題。

所謂多域模式,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實也只不過是兩個域而已,即每個陣列控制器各自屬於自己的SAS域。因為目前的SAS交換技術還不支持域之間的路由,所以要想保證每個陣列控制器都能訪問到所有磁牒,最多只能引入兩個SAS域。

SAS技術借鑒了很多光纖通道技術的工作原理,對比光纖通道技術可以說明 我們更好的瞭解SAS技術優勢。

前面已經提到,SAS連接阜位址與光纖通道中的WWN格式幾乎完全一樣,但其使用方式還是略有區別。SAS域中,連接阜位址直接作為交換路由表的內容,沒有任何轉換程序,而光纖通道的Fabric交換中並不直接採用WWN位址,而是要經過一個轉換程序,由名字伺服器對每個設備二次分發路由位址。光纖通道之所以這樣設計原因很明顯,因為在Fabric交換中要支持環路設備,所以不得不兼顧各種編址。實際上在光纖通道交換域中,每個設備要經過三層登入(FLOGI、PLOGI/LOGO、PRLI/PRLO)才能接入域中。這頗像一個臃腫的官僚機構,雖然體系龐大,卻效率低下。而SAS技術捨棄了光纖通道中的仲裁環機制,從而大大簡化了交換與位址的關係。在SAS域中,再也不需要關心那些惱人的繁文縟節了。

由於交換模式的簡化,SAS設備與Expander之間不需要通過複雜的磋商,簡單的握手之後就開始正常工作了,這就需要雙方事前就很多方面必須達成一致共識。"服務等級"就是共識之一。我們知道光纖通道可以支持五種不同層次的交換服務,分別是Class 1、2、3、4和6。這其中最常用到的是Class 3,即無驗證的畫格交換。這種模式好比不負責任的郵遞員,反正有收信人和發信人互相驗證,他自己根本不操心包裹是否完好。由於光纖通道技術中沒有phy這個層次的設計,Class 3是效率最高的工作模式。而SAS則不然,借由phy的底層獨佔式互聯機制,SAS中的服務等級更像Class 1模式,即虛擬電路全帶寬連接。這種模式最能夠充分保證每一組SAS設備之間的通訊帶寬,同時資料的誤傳輸概率也降到最低。

由於光纖通道技術中層次臃腫的通訊機制,主機端光纖橋接器很難直接察覺到磁牒端裝置狀態的變化。就好比一個高高在上的官僚,很難知道底層普通市民的住址變遷。為此,光纖通道交換設計了"註冊狀態變更通知"(RSCN,Registered State Change Notification)機制。就是讓每個普通市民在搬家之後,都要主動向政府匯報新位址,政府再將通信錄匯總更新,送交各位上司案頭,而官僚們就依據案頭的記錄訊息定位每個市民。遺憾的是,這個RSCN會打斷上司們正在進行的溝通,迫使上司們的工作重新開始,因此嚴疊影響整個政府的辦公效率。而在SAS域中,由於沒有了複雜的溝通層次,每位上司都可以直接掌握市民的住址訊息,辦公效率自然就提高許多。

SAS與光纖通道相比,最明顯的技術優勢在於連接帶寬。簡單從數位上看,3Gb的SAS似乎不及4Gb的光纖通道,但光纖通道技術中連接阜已經是最基本的邏輯單元,也就是說,兩個物理連接阜間的連接就只可能是4Gb帶寬。而SAS則巧妙的在連接阜中引入phy這個新的邏輯單元,兩個phy之間的互聯帶寬為3Gb,每連接阜可以包含4個或8個phy之多,這樣兩個SAS連接阜之間的連接很容易達到12Gb甚至24Gb超高帶寬。

總之,SAS在借鑒光纖通道技術特點的同時,一方面大刀闊斧簡化交換機制,從而提升了交換效率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增加了phy虛擬電路單元,大大增加了效能增強空間。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向 psac 送花的會員:
johnss (2010-03-08)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6-05-11, 06:12 PM   #25 (permalink)
長老會員
 
yu jun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708
在線等級: 級別:35 | 在線時長:1407小時 | 升級還需:33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07小時 | 升級還需:33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07小時 | 升級還需:33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07小時 | 升級還需:33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07小時 | 升級還需:33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07小時 | 升級還需:33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07小時 | 升級還需:33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07小時 | 升級還需:33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07小時 | 升級還需:33小時級別:35 | 在線時長:1407小時 | 升級還需:33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很想要有個家
文章: 4056
現金: 17880 金幣
資產: 42162 金幣
預設

感謝 版大..
惠我良多!!
yu jun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832, 收花文章: 365 篇, 收花: 1966 次
舊 2006-05-20, 01:21 AM   #26 (permalink)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IDE、SATA與SATA II的優缺點全面看

SATA是到150流量的,SATAII是300流量

Serial ATA 1.0的傳輸率是1.5Gbps,Serial ATA 2.0的傳輸率是3.0Gbps。
  現在的技術發展實在太快,很多人還沒弄清SATA到底有什麼好,SATA II又來了。在傳統的IDE、潮流的SATA與前衛的SATA II硬碟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區別?幾種不同的硬碟各自價格等方面又是怎麼樣?相信很多朋友都想知道。
  在深入瞭解新標準之前,有必要回顧一下原有的技術。長期以來,硬碟技術的進步,都著重於傳輸速度和容量兩個方面。基本上認識電腦以來,大家就一直在使用Ultra ATA。這種延用已久的接頭技術,有好些方面都顯得過時而需要改進了:
  大家都知道,資料線太粗,安裝不方便,嚴疊影響機箱內空氣流通,不利於機箱散熱,是傳統IDE接頭即Ultra ATA硬碟的至命缺點。不過,IDE硬碟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局限性,大概就不是很多人都清楚了。
主從硬碟相互影響
  普遍情況下,一塊主機板只有兩個IDE接頭,每個接頭可以掛兩個IDE設備。但同一個接頭的兩個設備是共用帶寬的,對速度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把硬碟和光碟分開兩條IDE線連線到主機板上
  這樣,IDE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雖然一塊主機板可以連接4個設備,但事實上只要超過兩個,速度就大大下降。
  更大的問題是,同一條線上兩個設備要嚴格按主/從設定才能正常執行。像圖中這種西方數技WD400 JB,主硬碟還有兩種不同設定,一條IDE線只接這塊硬碟的時候按右邊的設定,帶從硬碟的時候則要按中間的設定方式。據親身經驗,如果沒帶從硬碟而按中間的方式設了,會出現五花八門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有時可以啟動,有時報告找不到硬碟,有時啟動程序中報告硬碟錯誤之類——每次啟動可能出現不同的問題。
不支持熱拔插
  並行ATA在支持設備熱插拔方面能力有限,這一點對伺服器方面的套用非常重要。因為伺服器通常採用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的方式,任何一塊硬碟壞了都可以熱拔插更換,而不影響資料的完整性,確保伺服器任何情況下都正常開著。具有熱插拔支持功能的SCSI和光纖通道佔據了企業級套用的幾乎全部市場,並行ATA空有價格優勢而不能獲得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它不支持熱拔插。
不夠完善的錯誤檢驗技術
  Ultra DMA引入了關於CRC的資料包出現錯誤檢測,該技術是ATA-3標準的組成部分。但是,沒有任何一種並行ATA標準提供指令和狀態包的出現錯誤檢測。儘管指令和狀態包出現錯誤的範圍和幾率都小,但它們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也不容忽略。
使用過時的5伏電壓
  處理器核心從幾個方面要求向低電壓過渡。較低電壓允許更快的信號陡變,這對提高速度、降低熱耗至關重要。現在的CPU核心電壓基本上都小於2伏,為保持與系統主機板上其它晶片的互操作性,通常使用3.3伏的外部電壓分離出來,5伏電壓成為過時的標準。雖然大部分目前的 ATA/ATAPI-6標準為並行ATA設備指定的直流電壓供應為3.3V (± 8%),但一些模式的接收器大於4伏,所以要使用過時的5伏電壓。
接頭速度的可昇級性差
  另外,Ultra ATA是受並行總線特性的限制,帶寬容易受到限制,經過多次昇級,目前最高傳輸率也只是133M字元/秒。
SATA比IDE優越在哪些地方?
  SATA不再使用過時的並行總線接頭,轉用串行總線,整個風格完全改變。
  SATA與原來的IDE相比有很多優越性,最明顯的就是資料線從80 pin變成了7 pin,而且IDE線的長度不能超過0.4米,而SATA線可以長達1米,安裝更方便,利於機箱散熱。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優點:
一對一連接,沒有主從硬碟的煩惱
  每個設備都直接與主機板相連,獨享150M字元/秒帶寬,設備間的速度不會互相影響。
支持熱拔插
  熱拔插對於普通家庭用戶來說可能作用不大,但對於伺服器卻是至關重要。事實上,SATA在低端伺服器套用上取得的成功,遠比在普通家庭套用中的影響力大。
資料傳輸更加可靠
  SATA提高了錯誤檢查的能力,除了對CRC對資料檢錯之外,還會對指令和狀態包進行檢錯,因此和並行ATA相比提高了接入的整體精確度,使串行ATA在企業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和外部儲存於套用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低電壓信號
  SATA的信號電壓最高只有0.5伏,低電壓一方面能更好地適應新平台強調3.3伏的電源趨勢,另一方面有利於速度的提高。
帶寬昇級潛力大
  SATA不依賴於系統總線的帶寬,而是內裝時鍾。剛推出的這一代SATA內裝1500MHz時鍾,可以達到150M字元/秒的接頭帶寬。由於不再依賴系統總線頻率,每一代SATA昇級帶寬的增加都是成倍的:下一代300M字元/秒,再下一代可以達到600M字元/秒
SATA仍然存在的幾點不足
  在國內,現在買IDE的人恐怕比買SATA的人多很多。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SATA的諸多先進性總體上對個人電腦用戶意義不是太大,它最大的意義的反而是適應了入門級企業套用的需要。
  其次,nForce4、915之前的那些主機板使用SATA硬碟,在安裝作業系統的時候需要用到軟碟,就像SCSI硬碟那樣,增添了用戶的麻煩。
  另外,國內用戶的電腦組態相對落後,很多人都是舊電腦昇級大容量硬碟,稍老點的主機板還不支持SATA硬碟。
  所以,SATA最大的成功在於吸引了很多低端入門級伺服器的用戶。但在企業級套用方面,它又仍然在很多方面有待改進:
單執行緒的機械底盤
  SATA畢竟只是ATA,它的機械底盤是為8x5執行緒設計的,而SCSI的機械底盤是24x7多執行緒設計,能更好地滿足伺服器多工作的需要。所以SATA雖然在單工作的測試中不比SCSI差,但面對大資料吞吐量的伺服器,還是有差距的。除了速度之外,面對多工作資料讀取,硬碟磁頭頻繁地來回擺動,使硬碟過熱是SATA最大的問題。
形同虛設的熱拔插功能
  在實際套用中,RAID硬碟陣列是由多個硬碟組成的,必須知道具體哪一塊硬碟壞了,熱拔插更換才有意義。SATA硬碟雖然可以熱拔插,但SATA組成的陣列在某塊硬碟損壞的時候,不能像SCSI、FC和SAS那樣,具有SAF-TE機制用指示燈顯示,知道具體壞的是哪一塊,熱拔插取代的時候,如果取下的是好硬碟,就容易使資料出現錯誤。所以在實際套用中,SATA的熱拔插功能有點形同虛設的味道。
速度慢
  SATA相對於SCSI和FC速度慢,主要原因是機械底盤不同,不適應伺服器應用程式大量非線性的讀取請求。所以SATA硬碟用來做視瀕下載伺服器還不錯,用在網上交易平台則力不從心。
  SATA 1.0控制器的傳輸速度效率不高,雖然標稱具有150MB/s的峰值速度,事實上最快的SATA硬碟速度也只有60MB/s。
整個解決方案價格不
  雖然SATA硬碟相對於SCSI硬碟來說很便宜,但整個的SATA方案並不便宜。主要原因是SATA 1.0控制器的每個接頭只能連接一個硬碟,8個硬碟組成的陣列需要8個接頭,把每個接頭300多元的花費算進去,就不便宜了。
SATA II與准SATA II
  很多人到現在都還不是太清楚SATA與Ultra ATA相比有什麼區別與好處,這也難怪。因為連Intel剛推出SATA的時候,也沒想到這個為個人用戶而改進的方案,結果會在入門級伺服器和工作站等企業套用的前前景更為廣大——也正因為這樣,2004年才專門成立了SATA IO(SATA國際組織)。
  前面那麼多介紹,是結合現實情況與SATA官方白皮書整理的,從中已經可以發現,說到SATA優缺點,更多的是從企業套用而不是個人與家庭套用的角度考慮的。
  現在經常聽到「NCQ硬碟」和「SATA II硬碟」這兩個名詞,它們是SATA向下一代——SATA II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的產品:
  第一階段是在SATA的基礎上加入NCQ原生指令排序、儲存於設備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底板互連、資料分散/集中這四項新特性。
  第二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的基出上作進一步改進,加入了雙宿主主動式故障取代、與多個硬碟高效連接、3.0Gb(即300MB/s)接頭帶寬等特性。
「NCQ硬碟」的改進:不僅僅是NCQ這麼簡單
  由於SATA II的第一階段幾項改進中,NCQ原生指令排序技術對個人用戶意義比較大,所以也只有這一項技術比較多人瞭解。其實SATA II第一階段加入的技術包括如下幾項:
NCQ原生指令排序
  Native command queuing:什麼是NCQ呢?這是SCSI早就使用的一種技術,只是最近才套用於SATA硬碟。
  傳統桌上型硬碟都用線性形式處理請求,這種方式潛在很不好的方面,要理解其中原理,必須對硬碟物理結構有個基本瞭解。硬碟裡面是圓盤狀的,很像CD光碟。每一個圓盤由許多同心圓劃分為一條條磁軌,磁軌又分出扇區。每個圓盤由一個或多個磁頭負責讀取。如果資料分佈在同一磁軌,尋找資料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不同磁軌之間移動則消耗很多時間。假設要讀取三塊資料,其中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軌上,一塊在圓盤最裡面的磁軌上,還有一塊在圓盤最外邊的磁軌上。傳統的硬碟,會依次先讀取圓盤最外面的資料,然後讀取最裡面的資料,最後再回頭讀取最外面的資料。這樣一來,磁頭移來移動消耗的尋道時間多,效率就低了。如果把磁頭移動減到最少,尋道時間就會相應減少。這就是NCQ的目的所在——NCQ可以重新編排指令,不讓磁頭從外移到內再移到外,而是在移向圓碟內圈之前就讀取外圈的兩張資料。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CPU的速度對硬碟效能影響微乎其微,但NCQ技術則可以明顯改善硬碟效能,特別是對前面提到的SATA多執行緒效能差、容易磁頭頻繁來回擺動、硬碟容易過熱這些方面有很大改善。
機架管理(Enclosure Management)
  前面提到SATA的熱拔插技術,由於陣列中有一塊硬碟出現故障的時候,不知道具體壞的是哪一塊而形同虛設。SATA II第一階段即擁有NCQ技術的SATA硬碟,加入了機架管理技術,正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背板互連(Backplane Interconnect)
  SATA用於資料傳送的導線數量很小,因而出現了為外部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使用而佈署的底板。
  該底板是一塊物理線路板,通常整合到機架的後面板上,上面嵌入了通過燒在線路板上的導線連線到中心控制器插件的多個設備接頭。值得注意的是,中心控制器與主機的接頭可以按任意一種傳輸協定來設計,可以是SCSI、光纖通道或iSCSI。底板的使用可使設備咬住接頭並緊密結合。
  當然,受到FR4材質信號衰減的限制,中心控制器和SATA設備接頭之間蝕刻線路的最大長度必須限制在18英吋以內。雖然這種限製表面上局限了底板端子和SATA機架的設計,而事實上,標準機架為19英吋寬,因此,在一個1U到3U的機架內,為SATA而蝕刻的最大導線長度足以從一個位置適中的中心控制器連線到所有設備接頭。
SATA II不等於300MB/s
  首先,是接頭帶寬從原來的150MB/s增強到了300MB/s。但SATA II不能與300MB/s劃等號,因為它包含了SATA II第一階段的NCQ等技術,以及更多的其它技術:



其次,SATA II可以通過Port Multiplier,讓每一個SATA接頭可以連接4-8個硬碟,即主機板有4個SATA接頭,可以連接最多32個硬碟。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技術,叫Dual host active fail over。它可以通過Port Selector接頭選項器,讓兩台主機同時接一個硬碟。這樣,當一台主機出現故障的時候,另一台備用機可以接管尚為完好的硬碟陣列和資料,這就確保伺服器不管在某塊硬碟損壞,或是某壞CPU之類的其它配件損壞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作。
結語:給個人電腦用戶的特別提示
  最後,相信大家對IDE、SATA、NCQ、SATA II已經有了比較整體的認識。或許很多關於伺服器方面的技術還不太明白,其實這沒關係,最重要的是獲得這樣一個概念:SATA、SATA II的改進,大多數不是為個人電腦用戶而設的。
  SATA對個人電腦用戶真正有意義的地方,也就是讓機箱散熱更加良好。但與此同時,如果你的主機板不支持SATA II,在獲得這樣一個好處的同時,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會比較麻煩——需要插入SATA的驅動軟碟。所以IDE用戶千萬別以為SATA更先進,改用更先進的SATA硬碟會有多大的效能提升。
  使用支持NCQ技術的硬碟,對喜歡同時執行很多個程序的用戶可能會有速度上的改進,而且由於磁頭比較少來回擺動,硬碟會比較長壽,溫度也會比較低。但前面沒有提到的一個必要前提是,必須主機板和硬碟都支持NCQ技術才起作用。
  至於SATA II,唯一對個人電腦用戶有意義的就是300MB/s的帶寬——當然,SATA II全都是支持NCQ的。不過千萬別指望帶寬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就可以獲得接近於SATA兩倍的速度,因為目前硬碟的速度主要是受硬碟內部資料傳輸率的限制,而不在於接頭帶寬,接頭帶寬的增加對個人用戶帶來的速度改善,是微乎其微的。同樣,SATA II的好處——支持NCQ和300MB/s的帶寬,必須要主機板支持,在只支持SATA I的主機板上使用SATA II硬碟,就連「微乎其微」的改善也不會有。
  總體來說,SATA、NCQ以至完整的SATA II,對一般個人電腦用戶的意義不是非常大,它們最大的意義在於為企業套用提供了SCSI、FC之外的廉價儲存於解決方案——當然如果幾種硬碟的價格相差很小的話,盡可能選最先進的SATA II是沒錯的。如果擔心新技術會不成熟存在某些未知缺陷,繼續選項SATA I硬碟甚至是IDE硬碟,也是相當不錯的方案。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舊 2006-05-22, 05:09 AM   #27 (permalink)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SATA主機板BIOS設定方法簡談

--------------------------------------------------------------------------------

SATA主機板BIOS設定方法簡談

隨著串列阜技術的成熟和串列阜硬碟及支持串列阜硬碟主機板價格的不斷走低,目前,多數用戶在裝機時開始選項使用傳輸速度更快、快取更大、安裝更加方面的SATA硬碟。雖然SATA硬碟具備很多的優勢,但對於多數使用PATA硬碟的用戶來講,其安裝方法也不盡相同, 特別是在主機板的BIOS設定中,相對比較複雜。如果設定不正確,系統便不能識別到硬碟。那麼,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起來瞭解一下SATA硬碟的安裝方法,這裡主要講主機板BIOS的設定方法。

SATA硬碟安裝成難題
  目前支持SATA硬碟的主機板晶片組主要有英特爾的i865系列、915系列、925系列、945系列,威盛的KT600系列、K8T800、K8T890和NVIDIA的NF4系列等等,隨著價格的走低,英特爾的915系列、威盛的K8系列和NVID IA的NF4系列已經佔據了市場的主流。近期E6核心的64位3000+處理器散包價格已降至1000元以下,而支持此款處理器的NVIDIA的NF4系列主機板價格降至了極限。因此我們這裡著重所講的便是NF4系列主機板的詳細介紹。
  由於各家廠商主機板的BIOS不盡相同,但是設定原理都是基本一致的,在此我們以磐正的9NPA+Ultra為例,相信讀者都能夠根據自己主機板BIOS的實際情況參考本文解決問題。
  開機,按DEL鍵進入主機板的BIOS設定頁面,見下圖:

BIOS設定頁面

BIOS設定頁面
  首先,我們進行硬碟的相關設定。選項Integrated Peripherals進入,這一項中包含有硬碟的相關設定選項,其中有SATA Mode、Secondary Master UDMA、Secondary Slave UDMA、SATA1/2、SATA3/4、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 Enable等幾個選項。

BIOS設定

BIOS設定
  在每個選項中,均有Enabled和Disabled兩個選項可供選項,這裡我們只要將「SATA1/2」、「SATA3/4」設定為[Enabled],以啟動SATA,其它的選項保持不變。

BIOS設定頁面
  另外,如果你的機器機只安裝了一塊硬碟,不需要組建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那麼你把「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 Enable」選項設定為[Disabled],也就是關閉這項功能。反之,如果你需要組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式,則需要設定成[Enabled],以便開啟項功能。另外Delay For HDD(Secs)選項中提供了0,1兩種模式供大家選項

完成硬碟的設定後,我們還要對系統的啟動順利進行一下簡單的設定。

  按ESC鍵,結束硬碟設定項,選項Aduanced BIOS Features項進入基本的BIOS設定選項,在這一項中,我們可以看到First Boot Device、Second Boot Device、Third Boot Device三個設定項,每項中又包括Removable、Hard Disk、CDROM三個可選項,其中第一個為系統自動尋找可啟動磁牒、第二、三項為硬碟啟動和光碟啟動。那麼我們將First Boot Device設定為Hard Disk,系統便會預設值將硬碟做為第一啟動碟。


設定啟動項

  另外,在使用SATA硬碟時,如果你的機器中沒有安裝軟式磁碟機,我們還要將軟式磁碟機這一項給關閉。方法是首先選項Aduanced BIOS Features項進入基本的BIOS設定選項,選項BOOT UP Floppy SeekEnter鍵,選項[Disabled]即可。


BIOS設定頁面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的簡單設定,我們便可以安裝作業系統了。另外注意,在安裝前將First Boot Device設定為CDROM,將光碟設定為啟動碟,隨後將Windows的安裝碟放入光碟,按照Windows安裝步驟一步步將系統安裝完成後,再將First Boot Device設定成硬碟啟動,整個程序便完成了。提醒大家,一定記得安裝完系統後要安裝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的驅動程式呀。

  以上為大家介紹了NF4主機板BIOS的設定程序,對於其它主機板,我們可以根據主機板的說明,進行詳細的設定。下面是英特爾和威盛晶片組的簡單設定程序。

英特爾晶片組設定:

  開啟電腦,按DEL進入CMOS設定,選項「Integrated Peripherals-OnChip IDE Device-OnChip Serial ATA Setting」,也就是SATA硬碟的相關設定,其中有「SATA Mode」、「On-Chip Serial ATA」和「Serial ATA Port0/1 Mode」三個選項。「SATA Mode」設定是否開啟SATA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預設值是「IDE」,即不開啟SATA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而且只有當「SATA Mode」設定為「IDE」時,「On-Chip Serial ATA」和「Serial ATA Port0/1 Mode」這兩項才可選。「On-Chip Serial ATA」是選項SATA控制器的工作模式:1、Disabled禁用SATA設備,預設值。在使用SATA硬碟時,要開啟這一項;2、Auto,由BIOS自動偵測存在的SATA設備;3、Conbined Mode,SATA硬碟被映謝到IDE1或IDE2口,模擬為IDE設定,此時要在「Serial ATA Port0/1 Mode」中選定一個位置啟用SATA設備;4、Enhanced Mode,允許使用所有連接的IDE和SATA設備,最多支持6個ATA設備,要在「Serial ATA Port0/1 Mode」中設定一個SATA設備作為主SATA設備;5、SATA Only,只能使用SATA設備。


BIOS設定頁面


BIOS設定頁面

  Primary P-ATA+S-ATA:並行IDE硬碟佔據IDE0+1的主通道(Primary IDE Channel),串行SATA硬碟佔據IDE2+3的從通道(Secondary IDE Channel)。也就是說這時主機板上的第二個並行IDE接頭對應的連接阜不可用。

  Secondary P-ATA+S-ATA:與上面正相反,此時主機板第一個並行IDE接頭(Primary P-ATA)上對應的連接阜不可用,因為給SATA硬碟佔用了。

  P-ATA Ports Only:遮閉了串行SATA硬碟接頭,只能使用並行接頭設備。

  前兩種模式中,主機板上的SATA1接頭自動對應IDE通道中的主要硬碟位置,SATA2接頭自動對應IDE通道中的從硬碟位置。

  當選項模式為增強模式Enhanced Mode時,其下的連接阜設定的字樣變為Enhanced Mode Supports On,其中也有三個選項:

  P-ATA+S-ATA:並行和串行硬碟並存模式,此時SATA和PATA通道都相互獨立互不干擾,理論上4個P-ATA和2個S-ATA可同時接6個設備,實際上得根據不同主機板而定,有的南橋晶片就只支持4個ATA設備。此時SATA1口硬碟對應Third IDE Master(第三IDE通道主要硬碟),SATA2口硬碟對應Fourth IDE Master(第四IDE通道主要硬碟)。

  S-ATA:串行硬碟增強模式,此時理論上支持4個串行硬碟,但還得看主機板的支持情況(如果是ICH5R晶片組如P4P800,想組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模式,則必須要選項此項,並將Configure S-ATA as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項設為Yes,S-ATA BOOTROM項設為Enable,設定後BIOS自動檢測的時候按「Ctrl+I」進行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設定)。

  P-ATA:其實還是一種映射模式,SATA硬碟佔據的是第一個IDE通道,SATA1口對應第一個通道的主要硬碟,SATA2口對應第一個通道的從硬碟。

  雖然SATA硬碟本身無須設定主從關係,但是一台電腦上同時使用SATA硬碟和其他IDE設備時,還是要考慮到這個問題的。比如在安裝Windows XP系統時,將「On-Chip Serial ATA」設定為「Combined Mode」,同時光碟被安裝在IDE1接頭的「Master」位置,那麼當「Serial ATA Port 0 Mode」分別設定為「Secondary Master」或「Secondary Slave」時,可以看到光碟出現在「IDE Channel 0 Master」或「IDE Channel 1 Slave」位置。再將開機啟始設定為光碟啟動並儲存。將Windows XP安裝光碟放入光碟,就可以依據提示逐步完成系統安裝。但如果將Serial ATA Port 0 Mode」設定成「Primary Master」,則SATA硬碟和光碟都會檢測不到;設定成「Primary Master」則SATA硬碟出現在「IDE Channel 0 Slave」位置,光碟仍然檢測不到。這是因為在此模式下SATA硬碟被模擬成IDE設定,與連接在IDE1接頭「Master」位置的光碟發生衝突所致;一旦SATA硬碟被映射到某個IDE口,該IDE接頭上就不能使用其它的IDE設定。如果採用「En hanced Mode」模式,無論選項「SSATA 0 Master」或「SATA 1 Master」都不會對光碟造成影響。在安裝時,要根據硬體實際情況進入設定。

  威盛晶片組的設定程序:

  相對於ICH5/ICH5R晶片組,VT8237的SATA設定部分就簡單得多了。其SATA部分的設定選項也是在Main主表單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設備)裡:

  Onboard PATA IDE(主機板內建並行IDE口設定)

  此項設定允許用戶組態主機板內建並行IDE口功能。

  Disabled:關閉主機板的並行IDE口功能。

  Enabled:允許使用並行IDE口功能(預設值)。

  Onboard IDES operate mode(主機板內建IDE優先設定)

  PATA is Pri IDE:PATA口上的設備優先(預設值)。

  SATA is Pri IDE:SATA口上的設備優先。

  Onboard SATA- IDE(主機板內建SATA口功能設定)

  Disabled:關閉主機板上SATA口。

  SATA:主機板上SATA口當做一般的SATA口使用。

  RAID容錯式獨立磁碟陣列:主機板上SATA口上的硬碟可以建立磁牒陣列(預設值)。

  這裡你只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一下串、並行口的優先等級就可以正常使用SATA硬碟了。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舊 2006-09-22, 08:49 AM   #28 (permalink)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SATA硬碟應用全攻略

[SATA硬碟與傳統的並行ATA硬碟相比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首先是SATA的傳輸速度快,除此之外,SATA硬碟還具有安裝方便、容易散熱、支持熱插拔等諸多優點,這些都是並行ATA硬碟無法與之相比的。正因如此,SATA硬碟一經上市便受到廣大硬體玩家的追捧,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但並非所有的主板都支持SATA硬碟,一些老主板並不直接支持SATA硬碟,如果你恰好又買了一塊SATA硬碟,就還必須購買一塊SATA接頭卡才行。

  安裝

  滿足上面條件之後,就來教大家動手安裝SATA硬碟了。不過安裝前我們必須準備好一些工具:首先是一把螺絲刀;其次,用來固定硬碟的螺栓和硬碟的資料電源線也要準備好。由於現在的硬碟在工作時散熱量都非常大,一個惡劣的散熱環境更會嚴重影響到硬碟的使用壽命。所以現在我們在機箱裡選擇一個易於散熱的位置來開始安裝吧。

  1.固定SATA硬碟,這點與傳統並行硬碟沒有什麼不同。

  2.為硬碟連接上資料線和電源線。SATA硬碟與傳統硬碟在接頭上有很大差異,SATA硬碟採用7針細線纜而不是大家常見的40/80針扁平硬碟線作為傳輸資料的通道(圖1)。細線纜的優點在於它很細,因此彎曲起來非常容易。而傳統的硬碟線彎曲起來就非常困難,由於很寬,還經常會造成某個局部散熱不良。而細線纜就不存在這些缺點,它不會妨礙機箱內部的空氣流動,這樣就避免了熱區的產生,從而提高了整個系統的穩定性。接下來用細線纜將SATA硬碟連接到接頭卡或主板上的SATA接頭上。由於SATA採用了點對點的連接方式,每個SATA接頭只能連接一塊硬碟,因此不必像並行硬碟那樣設置跳線了,系統自動會將SATA硬碟設定為主盤。

3.為硬碟連接上電源線。與資料線一樣,SATA硬碟也沒有使用傳統的4針的「D型」電源接頭,而採用了更易於插拔的15針扁平接頭(圖2),使用的電壓為+12V、+5V和+3.3V,如果你的電源沒有提供這種接頭,則需要購買專門的支持SATA硬碟的電源或者轉換器接頭(圖3)。有些SATA硬碟提供了4針的「D型」和15針扁平兩種接頭(圖4),這樣就可以直接使用原有的電源了。所有這些完成之後需要再仔細檢查一遍,確信準確無誤之後就可以蓋上機箱了。
4.安裝驅動程式。SATA硬碟在使用上完全相容傳統的並行硬碟,因此在驅動程式的安裝使用上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你使用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 9x/ME,那麼只需進入BIOS,在裡面的SATA選項下簡單地設置一下就可以了。不過SATA硬碟在安裝Windows XP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由於Windows XP無法辨認出連接在接頭卡上的SATA硬碟,所以用戶必須手工安裝SATA硬碟的驅動程式。在安裝過程中,當Windows XP尋找SCSI設備時按下F6鍵,然後插入隨SATA接頭卡附送的驅動軟碟,這樣就可以正常安裝Windows XP了(詳細操作請參閱

當Serial ATA硬碟遇上WindowsXP

)。
明明白白用SATA硬碟 從設置分區到安裝


  隨著i865、i875、KT600等支持SATA串口硬碟的主板的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裝機時選擇了SATA硬碟。但是由於SATA硬碟有別於並口PATA硬碟,其安裝設置部分會不同。如果設置沒搞清楚,在以後的使用中很可能出現問題,所以本文會從BIOS設置(重點部分,是後面幾項的基礎),分區,安裝系統三個方面講解SATA硬碟的使用問題,其中還會說明一下SATA硬碟與舊有並口硬碟共存的注意事項。

  一、BIOS設置部分

  由於各家主板的BIOS不盡相同,但是設置原理都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只介紹幾種比較典型的BIOS設置,相信讀者都能夠根據自己主板BIOS的實際情況參考本文解決問題。

  1.南橋為ICH5/ICH5R的主板

  先以華碩的P4C800為例,這款主板晶片組為i865PE,南橋為ICH5/ICH5R。進到BIOS後,選擇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選擇兩種IDE操作模式:相容模式和增強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其中相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為把SATA硬碟連接阜映射到並口IDE通道的相應連接阜,當你選擇這種模式時在下面的IDE Port Settings中會有三個選項:

  Primary P-ATA+S-ATA:並行IDE硬碟佔據IDE0+1的主通道(Primary IDE Channel),串行SATA硬碟佔據IDE2+3的從通道(Secondary IDE Channel)。也就是說這時主板上的第二個並行IDE接頭對應的連接阜不可用。

  Secondary P-ATA+S-ATA:與上面正相反,此時主板第一個並行IDE接頭(Primary P-ATA)上對應的連接阜不可用,因為給SATA硬碟佔用了。

  P-ATA Ports Only:屏蔽了串行SATA硬碟接頭,只能使用並行接頭設備。

  註:前兩種模式中,主板上的SATA1接頭自動對應IDE通道中的主盤位置,SATA2接頭自動對應IDE通道中的從盤位置。

  當選擇模式為增強模式Enhanced Mode時,其下的連接阜設置的字樣變為Enhanced Mode Supports On,其中也有三個選項:

  P-ATA+S-ATA:並行和串行硬碟並存模式,此時SATA和PATA通道都相互獨立互不干擾,理論上4個P-ATA和2個S-ATA可同時接6個設備,實際上得根據不同主板而定,有的南橋晶片就只支持4個ATA設備。此時SATA1口硬碟對應Third IDE Master(第三IDE通道主盤),SATA2口硬碟對應Fourth IDE Master(第四IDE通道主盤)。

  S-ATA:串行硬碟增強模式,此時理論上支持4個串行硬碟,但還得看主板的支持情況(如果是ICH5R晶片組如P4P800,想組RAID模式,則必須要選擇此項,並將Configure S-ATA as RAID項設為Yes,S-ATA BOOTROM項設為Enable,設置後BIOS自動檢測的時候按「Ctrl+I」進行RAID設置)。

  P-ATA:其實還是一種映射模式,SATA硬碟佔據的是第一個IDE通道,SATA1口對應第一個通道的主盤,SATA2口對應第一個通道的從盤。

  當你使用的是Win98/Win NT/Win2000/MS-DOS等傳統的操作系統時,由於它們只支持4個IDE設備,所以請選擇相容模式Compatible Mode,並根據你的實際硬碟數量和位置選擇IDE Port Settings中的對應選項;當你使用的是WinXP/Win2003等新型的操作系統時,可以選擇增強模式Enhanced Mode來支持更多的設備。當然如果你安裝Win98+Win XP雙系統的話,也只好選擇Compatible Mode了。另外,有的主板BIOS有BUG,致使在單個SATA硬碟上安裝Windows 98SE系統時不能正確安裝SATA硬碟(如:華擎P4VT8),只需要升級BIOS版本到最新版就可以解決了。
 註:雖然SATA硬碟本身並沒有主從之分,但是如果使用了連接阜映射的模式,當你想要並行硬碟和串行硬碟共存時,還是得注意硬碟所佔的位置不要衝突了,而且啟動順序也需要在BIOS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下面以GA-8KNXP Ultra為例,簡要說一下技嘉主板的BIOS中SATA的設置:
  這款主板的晶片組是i875P,南橋為ICH5R,其SATA部分的設置選項在Main主表菜單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設備)裡,其設置功能詳見下表(只列出了有關SATA硬碟設置的部分):
2.南橋為VIA的VT8237的主板
  相對於ICH5/ICH5R晶片組,VT8237的SATA設置部分就簡單得多了。下面以碩泰克的SL-KT600系列為例,其SATA部分的設置選項也是在Main主表菜單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設備)裡:
  Onboard PATA IDE(主板內建並行IDE口設定)
  此項設定允許用戶配置主板內建並行IDE口功能。
  Disabled:關閉主板的並行IDE口功能。
  Enabled:允許使用並行IDE口功能(預設值)。
  Onboard IDES operate mode(主板內建IDE優先設定)
  PATA is Pri IDE:PATA口上的設備優先(預設值)。
  SATA is Pri IDE:SATA口上的設備優先。
  Onboard SATA- IDE(主板內建SATA口功能設定)
  Disabled:關閉主板上SATA口。
  SATA:主板上SATA口當做一般的SATA口使用。
  RAID:主板上SATA口上的硬碟可以建立磁碟陣列(預設值)。
  這裡你只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一下串、並行口的優先級就可以正常使用SATA硬碟了。(通過上面的選項能看出,在這裡S-ATA硬碟還是可以理解為映射到P-ATA連接阜上來識別的。)
  註:RAID的組建還需要在開機時按「Tab」鍵進入VIA科技RAID控制器的BIOS設置畫面另行設置,請參見相關的說明手冊。
  
二、SATA硬碟的分區

  現在一般都是用Win98/Me啟動程式啟動後用FDISK、DM、PQ等工具來對硬碟進行分區的。那麼只要在BIOS中設置正確並能在啟動後識別出SATA硬碟,這時SATA硬碟的分區就和傳統的並口硬碟的分區方法完全一樣了。
  如果你用的是Win2000/XP/2003等啟動光碟來啟動並分區的,如果你的SATA硬碟不能識別,那麼需要在螢幕提示「Press F6 if you need to install a third party SCSI or RAID driver...」時按F6,用軟式磁碟機載入驅動程式,當硬碟被正確識別後就和傳統的並口硬碟分區方法完全一樣了。
  註:有些主板不附帶驅動軟碟(如華擎K7S8XE+,採用SiS748+SiS964晶片組),並且其驅動程式並不能直接從光碟目錄下飩貝到軟式磁碟機,而是要用主板光碟啟動時安裝製作的,請仔細閱讀主板說明手冊。
  
三、操作系統的安裝

  1.Win98/Me
  不論你使用的是什麼晶片組,只要在BIOS中設置正確並讓主板識別出S-ATA硬碟,那麼就可以正常地安裝使用了。(註:當然還得注意,Win98/Me等系統最大只能支持4個設備。)
  2.Win2000/XP/2003春T核心的系統
  這裡由於ICH5不需要載入RAID模塊,所以直接安裝就可(其實就是將S-ATA映射到P-ATA連接阜使用,自然就和並口硬碟一樣了)。而ICH5R南橋控制器則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BIOS中完全屏蔽了RAID模塊,那麼就和ICH5的情況一樣了,直接安裝即可;二是開啟了RAID(BIOS中預定都是開啟的),則這時需要在啟動時按F6用軟式磁碟機載入驅動。對於VT8237理論上應與ICH5R一樣,其大多數主板說明書上也指明只作為普通SATA硬碟使用時不需要載入驅動(如碩泰克的SL-KT600-R),但是實際上不論使不使用RAID功能都需要載入驅動。由於筆者接觸的產品有限,不知是否都是如此,還請讀者自行嘗試。
  註:目前除南橋自帶的S-ATA控制器以外,其它的S-ATA控制器基本都需要外加驅動,有些主板除了本身南橋支持S-ATA外,還板載Promise等第三方的S-ATA及RAID控制器,請注意區分。
  
四、操作系統下驅動的安裝

  當安裝完操作系統,還需要進一步安裝對應的驅動程式。
  1.ICH5只需要載入Intel提供的INF驅動。
  2.ICH5R除了INF驅動,還要載入IAA3.0或以上版本驅動。
  3.VT8237需要安裝VIA Hyperion 4-IN-1修正檔。
  如果你還使用有並行硬碟的話,最好慎用VIA獨立發佈的VIA IDE Miniport Driver驅動程式,很可能會使並行硬碟的突發傳輸速率下降,但對串行硬碟性能無甚影響。
  註:如果你使用的是第三方SATA控制晶片和RAID模塊,那麼你還需要新增相應的驅動程式。
  
總結

  通過上文可看出,S-ATA硬碟的使用關鍵在於正確設置BIOS中的識別方式,而由於各家主板廠商的BIOS表菜單都不相同以及主板手冊的語焉不詳,才造成了S-ATA硬碟在使用中的種種問題。由於研發能力的不同,要想讓主板廠商把這部分統一起來,現階段是不現實的,所以筆者僅希望讀者能夠通過參考本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舉一反三地解決問題。
  祝願所有使用SATA硬碟的朋友都能夠明明白白地使用好自己的SATA硬碟。

輕鬆教你玩轉大於137G的SATA硬碟

  以前的28位ATA規範將硬碟最大容量限制為65536×16×255×512=131GB,按硬碟廠商的算法就是137GB,這個限制顯然影響大於137GB硬碟用戶的使用了。不過主板如果支持48位LBA尋址就能支持137GB以上的硬碟,而大多數新主板都支持新規範。以下是部分支持這一規範的南橋晶片:Intel ICH/ICH2/ICH4/ICH5,VIA VT8233A/8235及以後,SiS 961及以後等。採用這些南橋晶片的主板,只要重新整理BIOS就可支持大容量硬碟。如果你不能確定你的主版是否支持48位尋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Intel 48-bit LBA Test Program」(Intel出品的檢測48位LBA的測試程式),它可以檢測主板BIOS是否支持48位LBA尋址方式,從而確定你的主板BIOS是否支持137GB以上的硬碟。這裡下載。48位的ATA新規範,支持容量高達144155188GB的硬碟,不過受目前32bit操作系統影響,暫時只能支持到2200GB。
見的操作系統,如 Windows 98、 Windows Me、 Windows 2000、Windows XP 等在預定情況下,沒有啟用48位LBA支持,不支持37G以上的硬碟。按照微軟的說法:同時滿足下列要求才可以正確使用137GB以上的硬碟:必須具有48位LBA相容BIOS,必須具有一個容量超過137GB的硬碟,必須安裝了 Windows XP 或 Windows 2000。但是,實際使用中還是遇到不少的麻煩,如果使用操作系統不恰當或者沒有正確安裝專用修正檔都有可能導致資料丟失,我就是因為沒注意安裝修正檔,導致在資料量大於137GB後全部丟失,下面是本人的艱苦經歷。
  正確使用137GB以上的硬碟需要3步:升級BIOS或設置CMOS啟用SATA通道;巧妙分區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安裝系統修正檔確保資料安全。以下都是以希捷的 SATA160GB 的硬碟、865PE 主板為例。865PE 主板搭載Intel自家的ICH晶片從而整合對 Serial ATA 的支持,應該穩定性好。打開主板盒才發現第一個問題:沒有SATA硬碟供電電源線!SATA硬碟接頭不同於IDE硬碟。
普通的P4電源沒有SATA硬碟供電接頭,用戶只有自己想辦法。方法一是購買提供SATA供電接頭的電源,如磐石355電源,提供了5個IDE供電接頭、1個SATA供電接頭,相容普通IDE硬碟和SATA硬碟。本人用變通的方法,購買一根轉接線,一頭接普通P4電源上,一頭插入硬碟接頭。提醒DIY在購買硬碟時別忘了捎根電源轉接線。SATA硬碟對電源的供電要求比並行接頭硬碟嚴格,購買了SATA硬碟的朋友,最好配一個功率足夠大的電源,而且接硬碟的接頭最好單獨接,不要跟其他設備一起並接。避免出現硬碟讀取資料很慢,甚至不認硬碟的情況。
第一步:設置CMOS啟用SATA通道
  865的主版支持137GB以上的硬碟,不需要升級,但是並不是你立即可以使用SATA硬碟,BIOS預定只有IDE的2個通道,需要在CMOS中啟用SATA通道。進入On Chip Device,最下面是關於SATA的設置選項,On-Chip Serial ATA支持4項設置 :
關閉(Disabled)
額外的加強的通道(Enhanced Mode)  只能使用在WINDOWS2000/XP系統上
傳統第一通道(For Primary)     當使用第一通道時,第一通道不可以使用IDE硬碟裝置
傳統第二通道(For Secondary)    當使用第二通道時,第二通道不可以使用IDE硬碟裝置
確保AGP/PCI頻率在標準的66/33MHz。SATA硬碟對AGP/PCI頻率很敏感,如果AGP/PCI頻率過高,就極有可能會出現不認硬碟的現象。儲存設置,重新啟動就可以看到主版正確
第二步:巧妙分區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我曾經在一個著名的IT論壇提這個問題,建議真不少:DM、PQ還有FDISK。來試試:用 Windows 98 啟動碟啟動機器,進入DOS,先FDISK,問題出現了,容量不到55G,只好退出。用 Windows ME 的啟動碟(版本是4.9.3000),FDISK能正確顯示容量,看來可以分區。但是不想用FDISK,因為太慢了。另外,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format 命令無法正確顯示大於 64GB 的分區或邏輯驅動器的大小。
  當您使用 format.com 格式化大於 64GB字節( 或 68,719,476,736 字節)的分區或邏輯驅動器時,format.com 在格式化過程開始所報告的要格式化的硬碟大小不正確。但是,隨著格式化過程的繼續,整個硬碟會被格式化,在操作完成時,將會正確顯示格式化後的大小。原因是format.com 會在內部使用一些16位值來計算最初所顯示的驅動器大小,當驅動器大小等於或大於 64GB 時,這些變數中有一些會溢出。例如,如果分區或邏輯 驅動器的大小為 70.3GB(75,484,122,112 字節), format 命令最初報告的驅動器大小就是 63 GB(6,764,579,840 字節)。這只是顯示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是表面問題,硬碟將被格式化為其完整大小。
  對於DM9.56,能正確識別硬碟容量,但是也不敢用。有一個網友用在本身就支持 137GB 以上大硬碟的主板上,後果是:那個被改的 160G 或者 250G 硬碟只能當成 137G 使用。血的教訓,一個 160G 的就因此成了殘廢 137GB。不過不排除有人使用DM分區並正常使用,硬碟經銷商也是這樣推薦的。
  目前比較實際的方法是,用 Windows XP 光碟啟動,然後根據提示先建立系統區,安裝 XP 系統,剩下的空間暫時不管。進入 Windows XP,先裝 Service Pack 1,然後用 Windows XP 的磁碟管理器進行分區,速度快,安全可靠。
  以管理員或 Administrators 組的成員身份登入。單擊開始,單擊執行,鍵入 compmgmt.msc,然後單擊確定,在控制台樹中,單擊磁碟管理。
1、 若要在基本磁碟上創建新分區或邏輯驅動器,請按照下列步驟操作:
(1) 在「磁碟管理」視窗中,完成下列步驟之一,然後繼續執行第 2 步:
若要創建新分區,請右鍵單擊要創建該分區的基本磁碟上未分配的空間,然後單擊新增磁
盤分區。
若要在擴展磁碟分區中創建新的邏輯驅動器,請右鍵單擊要創建邏輯驅動器的擴展磁碟分
區上的可用空間,然後單擊新增邏輯驅動器。
(2) 在「新增磁碟分區嚮導」中,單擊下一步。
(3) 單擊要創建的分區的類型(「主磁碟分區」、「擴展磁碟分區」或「邏輯驅動 器」) ,然後單擊下一步。
(4) 在「分區大小(M

」框中指定分區的大小,然後單擊下一步。
(5) 決定是手動指派驅動器號、讓系統自動枚舉驅動器還是不為新分區或邏輯驅動 器指派 驅動器號,然後單擊下一步。
(6) 通過使用下列步驟之一指定要使用的格式化選項:
如果您不想格式化該分區,請單擊「不要格式化這個磁碟分區」,然後單擊 下一步。
如果您想格式化該分區,請單擊「按下面的設置格式化這個磁碟分區」,然 後在格式對話 框中完成以下步驟:
a.在「卷標」框中為該卷鍵入一個名稱。請注意,這是可選步驟。
b.在「文件系統」框中單擊要使用的文件系統。
  您可更改磁碟分配單元大小,然後指定是否執行快速格式化,或者指定是否在 NTFS卷 上啟用文件和資料夾壓縮。單擊下一步。確認選定選項正確無誤,然後單擊完成。這就創 建了新分區或邏輯驅動器,它們出現在「磁碟管理」視窗中的相應基本磁 盤中。如果您在第 6 步中選擇了格式化該卷,則現在啟動格式化過程。
2、若要格式化分區、邏輯驅動器或基本卷,請按照下列步驟操作:
(1) 在「磁碟管理」視窗中,右鍵單擊要格式化(或重新格式化)的分區或邏輯驅動器,然後單擊格式化。
(2) 在格式化交談視窗中,在「卷標」框中為該卷鍵入一個名稱。請注意,這是可選步驟。
(3) 在「文件系統」框中單擊要使用的文件系統。如果您願意的話,還可更改磁碟分配單元大小,指定是否執行快速格式化,或者指定是否在 NTFS 捲上啟用文件和資料夾壓縮。
(4) 單擊確定。
(5) 當您被提示格式化卷時,請單擊確定。將啟動格式化過程。
3、若要檢視分區或邏輯驅動器的內容,請按照下列步驟操作:
(1) 在「磁碟管理」視窗中,右鍵單擊所需的分區或邏輯驅動器,然後單擊內容。
(2) 單擊相應的選擇項以檢視相應的內容。
4、若要刪除分區或邏輯驅動器,請按照下列步驟操作:
(1) 在「磁碟管理」視窗中,右鍵單擊要刪除的分區或邏輯驅動器,然後單擊刪除分區或 刪除邏輯驅動器。
(2) 當您被提示刪除分區或邏輯驅動器時,請單擊是。該分區或邏輯驅動器即被刪除。
  當您刪除分區或邏輯驅動器時,該分區或邏輯驅動器上的所有資料將同分區或邏輯驅動器本身一起被刪除;您不能刪除系統分區、啟始分區或包含活動的網頁面(交換)文件的分區 ;除非擴展磁碟分區為空,否則不能刪除擴展磁碟分區。在刪除擴展磁碟分區之前,必須刪 除擴展磁碟分區中的所有邏輯驅動器。
5、 如果你的分區小於2G,即使你選擇了FAT格式,系統在格式化的時候自動轉成FAT32格式。
如果你的分區大於32G,系統將自動格式化為NTFS格式。
第三步:及時安裝系統修正檔,確保資料安全
  常見的操作系統,如Windows 98、Windows Me、Windows 2000、Windows XP 等在預定情況下,沒有啟用48位LBA支持。如果你的BIOS不支持48位LAB尋址,請將操作系統安裝在第一個分區,而且要小於 137GB。
1、對於XP系統
(1) 首先安裝Service Pack 1
  只有在安裝了 Windows XP Home Edition 或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的 Service Pack 1 (SP1) 之後才會啟用48位LBA支持。在沒有安裝SP1的 Windows XP 中手動啟用 48 位 LBA 支持可能會導致資料丟失。我的硬碟就是因為沒有安裝SP1修正檔導致資料丟失。
(2) 其次修改註冊表
  啟動「註冊表編輯器」(Regedt32.exe)。 在註冊表中找到並單擊下面的項: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Atapi\Parameters\
在編輯表菜單中,單擊新增值,然後新增下列註冊表值:
值名稱:EnableBigLba
資料類型:REG_DWORD
值資料:0x1
退出「註冊表編輯器」。
  (3) 關於舊版本 Windows
  另外,如果磁碟分區中安裝了不支持48位LBA的舊版本 Windows(例如, Windows 2000 或更舊版本),而該分區以前是由可識別 48 位的操作系統(例如,Windows XP,它佔用更多空間或超出當前137GB 的可尋址限制)創建的,則可能出現破壞資料的情況。如果在註冊表中啟用了48位ATAPI支持,並且具有容量超過 137GB 的硬碟,但是沒有48位LBA相容BIOS,則只有硬碟的前137GB 是可尋址的。不能使用硬碟的其餘部分。
(4) 檢查 Atapi.sys的版本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使打過SP1的修正檔也要檢查 Atapi.sys 的版本,因為只有5.1.2600.1135版本(或者對Windows XP 64-Bit Edition需要 5.1.2600.1152版本)才能完全支持48 位 LBA 。而5.1.2600.1135版本在推出SP1後推出的,這個文件是在331958這個修正檔裡。
為了你的資料安全建議及時更新的操作系統。
2、對於Windows 2000系統
  首先安裝 Service Pack 3 ,雖然微軟公司說安裝 SP3 後就可以支持48位LBA尋址,但是一再強調更新你的操作系統到最新的修正檔。其次修改註冊表,操作同上。

主流Serial ATA硬碟點評
  目前,邁拓(Maxtor)、希捷(Seagate)、西數(Western Digital)、三星(Samsung)以及日立(Hitachi)等各大廠家均已批量生產SATA硬碟。在這裡,我們介紹一下各品牌的產品,讓各位可以在有意升級到Serial ATA硬碟之前,可以有個參考的依據。
1、Seagate Barracuda SATA V系列
  相比其他廠商而言,希捷的酷魚V SATA產品是市場上最早出現的桌面型SATA硬碟,雖然其單碟容量、電機控制、通過橋接模式實現SATA支持等方面的參數、性能並不盡如人意,但作為桌面型SATA硬碟邁向市場的第一炮,顯然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後來,希很快推出了其原生SATA硬碟—Barracuda 7200.7 Serial ATA硬碟,並憑借優異的性能很快受到得到了市場的接受。
Barracuda 7200.7 Serial ATA硬碟支持所謂的Serial ATA 原生型指令隊列機制,類似SCSI指令隊列,差別在於SCSI支持256個隊列階級,而Serial ATA原生型指令隊列技術能支持32階層的指令隊列模式,能讓Serial ATA硬碟能將流入的指令重新排定優先次序,存取資料後再將資料送回至主機進行處理。
  Seagate最早推出的Serial ATA硬碟主要有80GB和120GB兩款,近來又推出了容量為160GB的型號、完全追隨主流市場的容量需求而提供產品……從外觀來看,硬碟本體正反面都用金屬完整保護著,並分別貼上產品說明。
  希捷Barracuda 7200.7 Serial ATA硬碟的編號方式都是由4部分組成:ST,希捷科技公司的英文縮寫;3,表示採用3.5英吋、Low-Profile(LP)、1英吋高等指標;XXXXX,代表硬碟容量,單位為MB,如160GB的類型則以160023標示;AS,代表硬碟接頭規範欄,AS表示Serial ATA。
  在硬碟背面上同時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細地介紹這款硬碟的電源及傳輸線接法,加上這兩條接線本身就具有防呆功能,所以要接錯的機率是微乎其微,而在主體的輸出/入接頭部分,這一款硬碟相當單純地提供Serial ATA才有的接頭,現在不少內建Serial ATA功能的主板,都提供Serial ATA跟IDE 12V電源的轉接線,所以不用擔心電源不支持。

2、Maxtor DiamondMax Plus 9系列
與希捷公司不同,邁拓的桌面硬碟僅在其DiamondMax Plus 9系列中具備SATA硬碟產品,容量範圍則顯得更為廣泛,從60~200GB共5款。Maxtor的DiamondMax Plus 9 SATA 150硬碟的資料處理晶片採用的是Ardent 的C5-C1晶片,而主軸驅動晶片則是採用STMicroelectronics的SMOOTH L7250E 1.0晶片,並內建的8MB Buffer。
  與Seagate Barracuda SATA V不同, Maxtor的DiamondMax Plus 9 SATA 150硬碟屬於橋接式SATA硬碟,使用Marvell的88i8030 Serial ATA橋接晶片,提供可編程的串/並轉換功能,支持目前150MB/s的傳輸速率,以及未來的第二代SerialATA的300MB/s的傳輸速率,同時這款晶片還支持電磁屏蔽技術及序列並列轉換(SERDES)技術。
  另外在輸出/入接頭部分,Maxtor的DiamondMax Plus 9-200GB SATA 150提供2組電源輸入(擇一使用)包括一般IDE裝置的12V電源,以及Serial ATA電源輸入,不管您的電源供應器有沒有支持新的電源規格,或者您有沒有轉接線,都可以安心使用。
3、日立7K520
  眾所周知,目前的日立台式機硬碟實際上就是原先的IBM台式機硬碟,自從IBM將其硬碟部門全部賣給日立之後,所有的IBM硬碟都更換成了日立的商標,實際上原先之前的IBM硬碟都也是部分由日立負責。目前市場上的日立硬碟主要有180GXP系列和7K250系列。其中7K250系列是日立收購IBM硬碟部之後正式推出的第一款「全新」產品。
  Deskstar 7K250系列台式機硬碟單碟容量為80GB的碟片,主要增加了有Load/unload(磁頭載入載出)、Tag and Seek(重排指令序列)、Eddy current latch(渦流六磁臂鎖)這三項技術,分別對磁碟的抗震性、穩定性以及故障率有所幫助。而且盤基也由過去的玻璃盤片,換成成本更低、安全性更好的鋁質盤片。目前Deskstar 7K250系列中串行版本共有4款,容量從80—250GB。
日立的串行硬碟也屬於橋接式SATA硬碟,其與並行硬碟也採用了完全相同的主控制晶片,同樣採用88i8030橋接晶片。Deskstar 7K250系列硬碟在噪聲水平以及發熱量指標上都控制得相當不錯。在代理方面,日立授權利集、新資源、威健三家作為日立硬碟的代理商,SATA硬碟由於採用8MB快取記憶體,因此質保為3年。

4、西數WD***JD系列

  目前,西數的7200rpm的桌面串行硬碟歸屬於WD Caviar SE系列,以「JD」後綴來標示(註:並行版本則以「JB」為後綴),共5款產品:WD800JD( 容量為80GB )、WD1200JD( 容量為120GB )、WD2000JD( 容量為200GB )和WD2500JD( 容量為250GB )。
西數SATA硬碟是以PATA-SATA橋接而非原生方式來實現SATA的硬碟,轉換過程的存在性能必會有所降低。雖然因橋接的晶片和SATA控制器的未完善的緣故使WD***D稍稍落後於並行ATA WD***JB,但它卻是一些早期SATA產品的有力競爭者。在代理方面,西部資料在國內有五家代理公司,分別是迪科視像、利集、捷元、金喜來、英特利。
  西部資料公司在其網站上提供了產品保修狀態查詢功能,只需要輸入硬碟條型碼旁邊的序列號(S/N),你就可以知道硬碟的產品型號,保修狀態和保修截止日期。不過其網上所提供的質保期限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因此目前市場上西數硬碟的質保仍以上面五家代理商所提供的質保條例為準。

5、三星SP****C系列

  作為硬碟製造業後起之秀的三星也不甘人後,目前,其在P系列基礎之上也推出3款SATA硬碟:SP0812C( 容量為80GB )、SP1213C( 容量為120GB )以及SP1614C( 容量為160GB )。三星的SATA硬碟主要是在目前P系列基礎上通過橋接晶片來實現對SATA的支持,與邁拓極為相似,採用的標準的88i8030橋接晶片進行信號轉換。
  目前各品牌的串行硬碟的容量主要以80GB為起點,不過從就目前情況而言,120GB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而從價格上看120GB版本也是最具性價比的。此外,在選購時,大家應將重點入在區分「行貨」與「水貨」之上。對於硬碟的水貨和行貨問題,原則上我們自然會推薦大家購買行貨產品,但我們不能裝做無視水貨的存在,畢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對於水貨,假如您熟知其購買的風險,並且知道所購買的對象是水貨還仍然要購買的話,那自然無可厚非,畢竟水貨還是有價格便宜等優勢的,況且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過假如是經銷商拿水貨當正品出售的話,那我們就不能吃這種虧了,這也是我們需要辨別水貨的主要目的。
  要辨別沒有官方質量保證的水貨硬碟,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通過官方提供的種種方式,比如通過800電話查詢序列號等進行辨認。其次,以代理商為出發點進行甄別也是一種手段。當然,如果消費者還是對市場中銷售的硬碟不放心,那麼最好是到各品牌硬碟的代理商處購買。一線代理商在自己代理的硬碟產品上往往都貼有自己的防偽標籤,辨識起來非常方便。另外,硬碟盤體和代理保修單上的硬碟編號也應該是一致的,大家購買時要注意看清。
結語:
  最近Serial-ATA硬碟的價格已經與普通IDE硬碟相差無己,有些甚至比IDE硬碟還便宜,加上Serial-ATA本身在產品規格上的優勢,這似乎意味著市場主流的規格已經有漸漸轉向Serial-ATA的情況了,而且從未來主板規格發展趨勢來看將SATA取代IDE已是勢不可擋。因此如果你的主板已經支持SATA,你不如直接選顆Serial-ATA硬碟,讓您的未來升級的工作輕鬆愉快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有 2 位會員向 psac 送花:
c4146 (2009-11-05),kepler0953 (2006-11-19)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6-09-22, 06:53 PM   #29 (permalink)
註冊會員
 
gzi837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28318
在線等級: 級別:9 | 在線時長:125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9 | 在線時長:125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9 | 在線時長:125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9 | 在線時長:125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
註冊日期: 2006-03-05
VIP期限: 2008-09
文章: 39
精華: 0
現金: 519 金幣
資產: 12357 金幣
預設

版大大說明的真詳細阿
小弟我收下了唷
gzi837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407, 收花文章: 7 篇, 收花: 9 次
舊 2006-10-13, 01:42 AM   #30 (permalink)
註冊會員
榮譽勳章
UID - 7109
在線等級: 級別:25 | 在線時長:736小時 | 升級還需:44小時級別:25 | 在線時長:736小時 | 升級還需:44小時級別:25 | 在線時長:736小時 | 升級還需:44小時級別:25 | 在線時長:736小時 | 升級還需:44小時級別:25 | 在線時長:736小時 | 升級還需:4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8
VIP期限: 2011-06
文章: 34
精華: 0
現金: 5537 金幣
資產: 10537 金幣
預設

很有料的哦!推~~
chnchifa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6, 收花文章: 3 篇, 收花: 3 次
 



發表規則
不可以發文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論壇啟用 BB 語法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語法
論壇禁用 HTML 語法
Trackbacks are 禁用
Pingbacks are 禁用
Refbacks are 禁用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9:57 P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