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返回   史萊姆論壇 > 綜合討論二區 > 時事、科技、娛樂新聞話題討論區
忘記密碼?
論壇說明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Google 提供的廣告


發文 回覆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25-09-25, 04:06 PM   #1
non 帥哥
長老會員
榮譽勳章
UID - 17047
在線等級: 級別:37 | 在線時長:1572小時 | 升級還需:24小時級別:37 | 在線時長:1572小時 | 升級還需:2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24
住址: 蘭亭序始
文章: 1336
現金: 4557 金幣
資產: 1578540 金幣
預設 個人評論 - 根據地藏十輪經[玄奘譯]~佛陀為何不許在家人批評或懲罰出家人?

最近由於釋昭慧法師公開發表關於他個人普發現金的聲明[此略]~引起社會大眾關注。

在下身為佛教徒,想提醒大家~善護口業、意業,以免造成對自己未來不利的後果!

吃瓜當然可以、但是要明白~『批評出家人』這件事為什麼個人不建議您去做、或隨喜,以下提出經論根據。

佛陀是一切智人、具備三明能徹底了知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眾生的因緣果報,也因此祂看的遠、看的透澈!
也明白指出如果這樣做會有什麼問題:
如何以正思維、正行獲得善的果報、也避免因邪思維、邪行而未來墮入惡趣而久久不能出離。

===================
以下分享三段經文:

0.在《諸法無行經》[鳩摩羅什譯]師子遊步菩薩以偈問佛..佛先提醒這個問題不適合在新發意的菩薩面前說,因為
新發意菩薩,於此空見、無相見、無作見、無生見、無所有見、無取相見、佛見、菩提見,所不能及。
善男子!如此法者不應在新學菩薩前說。何以故?若聞是法,或斷善業,於佛道中則行邪道;若墮斷滅、若墮計常..

世尊以偈回答之後、便提到他自己過去生~親身經歷的錯誤:(著相起嗔心批評他人..結果別人是聖位菩薩、自己因而墮入無間地獄@@)
引用:
善男子!當知雖久發心有大功德,不入是法門皆能斷滅善根功德。
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高須彌山王如來...佛、世尊,壽命九千九百千萬億那由他歲,國土名金焰明,其國皆以黃金為地。
其所說法亦以三乘度脫眾生,其佛初會,有八十百千萬億那由他聲聞弟子;
次第二會,七十百千萬億那由他聲聞弟子;
第三會,六十百千萬億那由他聲聞弟子;
第四會,五十百千萬億那由他聲聞弟子;皆得阿羅漢,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得解脫。
比丘尼眾倍於上數,優婆塞眾亦倍上數,優婆夷眾亦倍上數,菩薩眾亦倍上數,皆得阿惟越致無生法忍,皆得無量無邊陀羅尼門三昧門,能轉不退法輪,何況新發菩薩意者。
又發辟支佛道心者亦無量無邊。

「善男子!爾時彼佛會中弟子眾數無量無邊,彼金焰國中皆以七寶為樹,於其寶樹常出法音,所謂一切諸法空音、無相音、無作音、無生音、無所有音、無取相音。
其國人民聞是法音,自然皆得諸法實相心得解脫。
其佛滅後法住千歲,諸寶樹音亦不復出。
善男子!是高須彌山王佛,以法囑累淨威儀菩薩令守護法,囑累已後便入無餘涅槃。
時有比丘名有威儀,持戒不淨,得四禪四無色定及五神通,善誦毘尼藏,樂於苦行,不能善知他心。其弟子眾亦皆苦行貴頭陀法。

是淨威儀法師,持戒清淨,於無所有法中得巧方便。
復於一時,淨威儀法師將諸弟子,到有威儀比丘住處與共同止,淨威儀法師憐愍眾生故,從所住處常入聚落食訖而還,教化百千萬家皆作弟子,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弟子眾亦善教化,到諸聚落而為說法,令若干百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有威儀比丘常樂住塔寺,其弟子眾不持淨戒而樂行頭陀。
有威儀比丘勤行精進其心決定,自以所行化諸弟子,貪著善法有所見得,所謂說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皆苦、一切法無我,不能善行諸禪定法,亦不能善於菩薩所行之道,本心不純故。

淨威儀法師善知眾生諸根利鈍,知有威儀比丘心故,不復常入聚落,其諸弟子如本不異。


「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諸弟子眾常入聚落,生不淨心,即鳴犍椎集眾立制:
『汝等自今已去不應入於聚落,不能一心徐行靜默,數入聚落得何等利?
佛所稱讚阿練若住處,汝等當行禪樂莫好入他家。』

淨威儀法師諸弟子眾,不受其語猶入聚落。
後於一時有威儀比丘,見從聚落****,更鳴犍椎集眾,說如是言:
『若復更入聚落者,不復得住於此。』

「爾時淨威儀法師將護有威儀比丘故,告諸弟子:『汝等!從今已去勿入聚落。』即如師教不入聚落。
爾時諸人民眾不見其師及諸弟子故,皆懷憂惱善根退失。

淨威儀法師過三月自恣竟,從是中出至餘僧坊,於其所止師徒還入城邑聚落為人說法。

後時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還入他家,見其弟子毀失常儀,復生不淨惡心作是念:
『是比丘破戒毀戒,何有菩提?』
便語眾人:『是比丘雜行,去佛道甚遠。』

有威儀比丘起是業已,後時命終,是業果報故,墮阿鼻大地獄,九百千億劫受諸苦惱;
從地獄出六十三萬世,常被誹謗;其罪漸薄,後作比丘三十二萬世,出家之後是業因緣反道入俗,又餘罪業因緣故,於淨明佛所出家入道殷勤精進如救頭然,千萬億歲中乃至不得柔順法忍,無量千萬世諸根闇鈍。

師子遊步,於汝意云何?爾時有威儀比丘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則我身是。
我時起是微細不淨心,受此罪業墮於地獄。
師子遊步!若人不欲起是微細罪業者,於彼菩薩不應起於惡心。
菩薩諸所行道皆當信解,不應起於瞋恨之心,應作是念:
『我不能善知他人心,眾生所行是亦難知。』

善男子!如來見是利故常說是法,是故行者不應平量於人,唯有如來及似如來者,乃能知是。
是故行者若欲自護其身,慎莫平量於人而相違逆。
菩薩若欲修集佛法,常當晝夜勤心專念。
深發菩薩心者,不當好求人長短。

菩薩若能教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菩薩如一食頃一心靜處念一相法門,乃至聞受讀誦解說,是人福德勝彼甚多。何以故?
諸菩薩用是法門,能滅一切業障罪,亦於一切眾生之中離憎愛心,便能疾得一切種智。」
一相法門可參閱《諸法無行經》卷1

AI重點表格整理、已檢查是否有誤|及用詞適當否
https://i.postimg.cc/QCkX1F80/2025-09-25-131904.png
AI推導過程

1.《大智度論》卷6 文殊師利菩薩過去故事:
文殊菩薩過去生時[勝意菩薩]自己持戒精嚴、尚未通達~音聲法門、誤以為喜根菩薩說法有誤、並起了嗔心毀謗喜根菩薩...也是一樣而因此墮入地獄、而且時間很久很久...
引用:
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
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
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三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戒,諸根闇鈍。
文殊師利本緣故事 - 厚觀法師講述|YT線上觀看、原典=《諸法無行經》卷2(PS.音聲法門卷1有細說)

2.《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玄奘法師翻譯]卷3-4[皆有分析此事]、佛陀對於批評&處罰出家人(不論有無破戒)的看法,卷4有講解十種惡輪,白話講解有關連結在下方

以下列出一段:
引用: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
「大德世尊!於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剎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為當合爾?為不合耶?」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
「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鬚髮被片袈裟。
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
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聞於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諸惡法,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恒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
如是破戒諸惡苾芻,猶能示導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

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應生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何等為十?
謂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或有見已,生於念佛、慇重、信敬、殊勝思惟,由是因緣終不歸信諸外道師書論徒眾,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見已,生念聖戒殊勝思惟,由是因緣能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生放逸處,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見已,生念布施殊勝思惟,由是因緣得大財位,親近、供養、正至、正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見已,生念忍辱,柔和質直殊勝思惟,由是因緣便能遠離離間、麁惡、雜穢、瞋忿,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見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勝思惟,由是因緣能捨家法,趣於非家,勇猛、精進、修諸勝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見已,生念遠離諸散亂心靜慮等至殊勝思惟,由是因緣心樂山林、阿練若處,晝夜精勤修諸定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見已,生念智慧殊勝思惟,由是因緣欣樂聽聞讀誦正法,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見已,生念宿殖出離善根殊勝思惟、軟語慰問,乃至禮足,由是因緣當生尊貴大勢力家,無量有情咸共瞻仰,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生此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
是故一切剎帝利王、大臣、宰相,決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


復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惡行、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恒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苾芻,雖破禁戒、行諸惡行,而為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識,示導無量功德伏藏。
如是苾芻雖非法器,而剃鬚髮,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賢聖。
因見彼故,無量有情種種善根皆得生長,又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我尚不許轉輪聖王及餘國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


大梵!如是破戒惡行苾芻,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餘勢。


譬如牛、麝身命終後,雖是無識傍生死尸,而牛有,而麝有,能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破戒苾芻亦復如是,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餘勢,能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大梵!譬如賈客入於大海,殺彼一類無量眾生,挑取其目,與末達那果和合擣簁成眼寶藥。
若諸有情盲冥無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寶藥塗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淨目。


破戒苾芻亦復如是,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尸,而有出家威儀形相,能令無量無邊有情,暫得見者尚獲清淨智慧法眼,況能為他宣說正法!

大梵!譬如燒香,其質雖壞,而氣芬馥熏他令香。
破戒苾芻亦復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
雖恒晝夜信施所燒,身壞命終墮三惡趣,而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謂皆令得聞於生天涅槃香氣。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惡行苾芻,一切白衣皆應守護、恭敬、供養。
我終不許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
我唯許彼清淨僧眾,於布薩時、或自恣時驅擯令出。一切給施四方僧物、飲食、資具不聽受用;一切沙門毘奈耶事,皆令驅出不得在眾。而我不許加其鞭杖,繫縛斷命。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瞻博迦華雖萎悴,  而尚勝彼諸餘華,
破戒、惡行諸苾芻,  猶勝一切外道眾。


「復次,大梵!有五無間大罪惡業。何等為五?
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殺阿羅漢。四者、倒見破聲聞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
如是五種,名為無間大罪惡業。若人於此五無間中,隨造一種,不合出家及受具戒。
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犯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如是之人,以有出家威儀形相,我亦不許加其鞭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

「復有四種,近五無間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何等為四?
一者、起不善心殺害獨覺,是殺生命大罪惡業根本之罪。
二者、婬阿羅漢苾芻尼僧,是欲邪行大罪惡業根本之罪。
三者、侵損所施三寶財物,是不與取大罪惡業根本之罪。
四者、倒見破壞和合僧眾,是虛誑語大罪惡業根本之罪。
若人於此四近無間大罪惡業根本罪中,隨犯一種,不合出家及受具戒。
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得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如是之人,以有出家及受具戒,威儀形相,我亦不許加其鞭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

「如是,或有是根本罪非無間罪,有無間罪非根本罪,有根本罪亦無間罪,有非根本罪亦非無間罪。
何等名為是根本罪亦無間罪?
謂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殺他已到究竟見諦人等,如是名為是根本罪亦無間罪。此於我法毘奈耶中,應速驅擯。
何等名為是根本罪非無間罪?
謂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殺害他異生人,下至方便與人毒藥墮其胎藏,如是名為是根本罪非無間罪。此人不應與僧共住,諸有給施四方僧物,亦不應令於中受用。
何等名為是無間罪非根本罪?
謂若有人,或受三歸、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於五無間隨造一種,如是名為是無間罪非根本罪。
如是之人,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得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
何等名為非根本罪亦非無間罪?
謂若有人,或受三歸、或受五戒,於佛、法、僧而生疑心,或歸外道以為師導,或執種種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
若復有人,於諸如來所說正法、或聲聞乘相應正法、或獨覺乘相應正法、
或是大乘相應正法,誹謗遮止自不信受,令他厭背,障礙他人讀誦、書寫,下至留難一頌正法,如是名為非根本罪亦非無間,而生極重大罪惡業,近無間罪。
如是之人,若未懺悔除滅如是大罪惡業,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得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
若已出家或受具戒,犯如是罪若不懺悔,此於我法毘奈耶中,應速驅擯。所以者何?
此二種人,習行破毀正法眼行、習行隱滅正法燈行、習行斷絕三寶種行,令諸天人習行無義、無利、苦行,墮諸惡趣。
此二種人,自謗正法毀呰賢聖,亦令他人誹謗正法毀呰賢聖。命終當墮無間地獄,經劫受苦,不可療治。

「復次,大梵!或有遮罪無依行法、或有性罪無依行法;於性罪中,或有根本無依行法。云何根本無依行法?
謂若苾芻行非梵行犯根本罪,或以故思殺異生人犯根本罪,或復偷盜非三寶物犯根本罪,或大妄語犯根本罪。
若有苾芻,於此四種根本罪中,隨犯一種,於諸苾芻所作事業令受折伏,一切給施四方僧物,皆悉不聽於中受用。而亦不合加其鞭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支節、或斷其命。
如是名為,於性罪中,根本重罪無依行法。
何故說名為根本罪?
謂若有人犯此四法,身壞命終墮諸惡趣,是諸惡趣根本罪故,是故說名為根本罪。

何故無間及近無間根本罪等,說名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
善男子!譬如鐵摶、鉛錫摶等,擲置空中,終無暫住,必速墮地。
造五無間及近無間四根本罪,并謗正法、疑三寶等,二種罪人亦復如是。
若人於此十一罪中,隨造一種,身壞命終,無餘間隔,定生無間大地獄中,受諸劇苦。故名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
犯此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補特伽羅於現身中,決定不能盡諸煩惱,尚不能成諸三摩地,況能趣入正性離生!彼人命終定生地獄受諸重苦。

「復次,大梵!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以淨信心歸依我法,或趣聲聞乘、或趣獨覺乘、或趣大乘,於我法中淨信出家、受具足戒,
於諸學處深心敬重、於四根本性罪戒中,堅固、勇猛、精勤守護。如是之人,常為一切人、非人等,隨逐擁衛,名不虛受人天供養,於三乘中隨所欣樂,速能趣入成辦究竟。
是故,真實求涅槃者,寧捨身命,終不毀犯如是四法。所以者何?諸有情類,要由三因得涅槃樂:
一者、依止如來為因;二者、依我聖教為因;三者、依我弟子為因。
諸有情類依此三因,精勤修行,得涅槃樂。
若人毀犯如是四法,我非彼師,彼非弟子。
若人毀犯如是四法,則為違越我所宣說甚深廣大、無常、苦、空、無我相應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別解脫教。
若越如是別解脫教,則於一切靜慮、等持,皆成盲冥,不能趣入,為諸煩惱、惡業纏縛,於三乘法亦為非器,當墮惡趣受諸重苦。

「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於我所說別解脫教、所制四種根本重罪,清淨無犯,我是彼師,彼是弟子,隨順我語,善住我法,一切所作皆當成滿。
此人善住尸羅蘊故,名為善住一切善法、或名具足住聲聞乘、或名具足住獨覺乘、或名具足住於大乘。所以者何?
若能護持如是性罪四根本法,當知則為建立一切有漏、無漏善法勝因。
是故,護持如是四法,名為一切善法根本。如依大地,一切藥穀、卉木、叢林、皆得生長;
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長。如依大地,一切諸山,小輪圍山、大輪圍山、妙高山王,皆得安住;
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無上大乘,皆得安住。如依大地,求得一切世間美味;
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求得一切念定、總持、安忍聖道,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又如大地,於淨、不淨皆等任持;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復如是,於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譏、不弄、不自貢高、不卒呵舉,能為一切善法生處。又如大地,一切有情皆共受用而得存活;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正法,生長第一歡喜淨信,於諸有情無差別想,以四攝法平等攝受,一切有情皆共依止,受用法樂而自存活。」

爾時,尊者優波離聞佛所說,從座而起,整理衣服,頂禮佛足,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譏、不弄、不自貢高、不卒呵舉。
若如是者,於未來世,有諸苾芻破戒惡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諸苾芻僧於是人等,云何方便呵舉驅擯?」

佛告尊者優波離言:
我終不許外道俗人舉苾芻罪,我尚不許諸苾芻僧,不依於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何況驅擯!
若不依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或復驅擯,便獲大罪。


優波離!汝今當知有十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諸有智者皆不應受。何等為十?
一者、不和僧眾,於國王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二者、不和僧眾,梵志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三者、不和僧眾,宰官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四者、不和僧眾,於諸長者居士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五者、女人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六者、男子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七者、淨人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八者、眾多苾芻、苾芻尼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九者、宿怨嫌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十者、內懷忿恨,率爾呵舉破戒苾芻。
如是十種,名為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設依實事而呵舉者,尚不應受,況於非實,諸有受者亦得大罪。

「復有十種非法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諸有智者亦不應受。何等為十?
一者、諸餘外道,呵舉苾芻。
二者、不持禁戒在家白衣,呵舉苾芻。
三者、造無間罪,呵舉苾芻。
四者、誹謗正法,呵舉苾芻。
五者、毀呰賢聖,呵舉苾芻。
六者、癡狂心亂,呵舉苾芻。
七者、痛惱所纏,呵舉苾芻。
八者、四方僧淨人,呵舉苾芻。
九者、守園林人,呵舉苾芻。
十者、被罰苾芻,呵舉苾芻。如是十種非法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
設依實事而呵舉者,亦不應受,況於非實!諸有受者亦得大罪。


「復次,優波離!若有苾芻毀犯禁戒,與僧共住;於僧眾中有餘苾芻,軌則所行皆悉具足,一切五德無不圓滿。
應從坐起,整理衣服,恭敬頂禮苾芻僧足,便至破戒惡苾芻前,求聽舉罪,作如是言:
『長老憶念,我今欲舉長老所犯,以實非虛妄,應時不非時,軟語非麁獷,慈心不瞋恚,利益非損減,為令如來法眼、法燈久熾盛故。長老聽者,我當如法舉長老罪。』
彼若聽者,便應如法如實舉之。彼若不聽,復應頂禮上座僧足,恭敬白言:
『如是苾芻,犯如是事,我依五法如實舉之。』
時僧眾中上坐苾芻,應審觀察能舉、所舉,及所犯事虛實輕重,依毘奈耶及素怛纜,方便撿問、慰喻、呵責,以七種法如應滅除,若犯重罪應重治罰、若犯中罪應中治罰、若犯輕罪應輕治罰,令其慚愧懺悔所犯。」

時優波離復白佛言:
「世尊!若實有過惡行苾芻,恃白衣力、或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弟子力,以如是等諸勢力故,凌拒僧眾,上坐苾芻持素怛纜及毘奈耶、摩怛理迦者,如法教誨皆不承順。
如是苾芻,云何治罰?」

佛言:「優波離!上座苾芻持三藏者,應和僧眾,遣使告白國王、大臣令助威力,然後如實依法治罰。」

時優波離復白佛言:
「世尊!若彼有過惡行苾芻,以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以種種巧方便力,令彼國王、大臣歡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容縱如是惡苾芻罪,不聽如實依法治罰。
爾時,僧眾應當云何?」

佛言:「優波離!若彼苾芻行無依行,於僧眾中麁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時僧眾應權捨置。
若彼苾芻行無依行,於僧眾中麁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時僧眾應共和合,依法驅擯令出佛法。
優波離!譬如鷰麥在麥田中,牙莖、枝葉與麥相似,穢雜淨麥。乃至彼草其穗未出,是時農夫應權捨置。
穗既出已,是時農夫恐穢淨麥,并根剪拔,棄於田外。行無依行破戒苾芻,亦復如是。
恃白衣等種種勢力,住於僧中,威儀、形相與僧相似,穢雜清眾,乃至善神未相覺發,於僧眾中麁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時僧眾應權捨置。
若諸善神已相覺發,於僧眾中麁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時僧眾應共和合,依法驅擯令出佛法。
優波離!譬如大海不宿死尸,我聲聞僧諸弟子眾,亦復如是,不與破戒惡行苾芻死尸共住。」

時優波離復白佛言:
「世尊!若彼破戒惡行苾芻,僧眾和合共驅擯已。
彼惡苾芻,以財寶力、或多聞力、或詞辯力、或以種種巧方便力,令彼國王、大臣歡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以威勢力凌逼僧眾,還令如是破戒苾芻與僧共住。
爾時,僧眾當復云何?」

佛言:「優波離!爾時,僧中有能悔愧持戒苾芻,為護戒故,不應瞋罵破戒苾芻,但應告白國王、大臣,或恐凌逼而不告白,應捨本居,別往餘處。」
以下為GROK AI(已有檢查由無遺漏或錯誤)梳理出來的邏輯
https://grok.com/share/c2hhcmQtMg%3D...8-d112e1110f11
感謝您提供《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2後續段落。我將專注於檢查這些段落的分析,確保對天藏大梵天提問及優波離與佛陀對話的內容無關鍵錯誤或遺漏,
特別聚焦於在家人是否可以批評或懲罰出家人(包括破戒者),以及佛陀的邏輯。
檢查將涵蓋經文引用的正確性、解釋的準確性、佛陀邏輯的完整性,並補充任何遺漏的細節。以下是檢查過程和修訂後的回答,專注於您提供的段落。

以下是修訂後的完整回答,專注於《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2中天藏大梵天提問及後續段落,確保無關鍵錯誤或遺漏。
⎯⎯⎯⎯⎯⎯⎯⎯⎯⎯⎯⎯⎯⎯⎯⎯⎯⎯⎯⎯⎯⎯⎯⎯⎯⎯⎯⎯⎯⎯⎯⎯⎯⎯⎯⎯⎯⎯⎯
直接回答

關鍵要點: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2中,天藏大梵天問佛陀:在家人(如剎帝利大臣、宰相)是否可以對出家人施以鞭杖、牢獄、呵罵、肢解或處死等懲罰。佛陀明確回答「不合」,無論出家人持戒、破戒或無戒,在家人均不得以暴力或言語攻擊,否則將墮惡趣,受無量苦。
  • 佛陀強調,即使破戒出家人「內懷腐敗」,其剃髮袈裟的形相能引發十種殊勝思惟(如念佛、念戒),具無量功德。後續段落進一步規定,犯五無間罪或四近無間罪者不合出家,若已出家應驅擯,但仍禁止在家人懲罰。
  • 優波離提問僧團如何處理破戒比丘,佛陀規定應「如法舉罪」,禁止外道俗人或非法呵舉,強調僧團自治。若破戒比丘恃白衣勢力干預,僧團可權捨置、驅擯或離開寺院。
  • 佛陀的邏輯基於:
    1. 三寶尊嚴:出家人形相具啟發功德,應受恭敬。
    2. 僧團自治:破戒行為由僧團依布薩、驅擯或如法舉罪處理。
    3. 因果報應:對出家人施暴或呵罵招致惡業,犯無間罪者墮地獄。
    4. 大乘護法精神:以慈悲和智慧護持三寶,維護正法。
    5. 正法重要性:四根本戒是三乘基礎,破戒者應由僧團依法處理。
具體經文段落
  1. 天藏大梵天的提問與佛陀回答
    • 原文:「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大德世尊!於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剎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為當合爾?為不合耶?』佛告天藏大梵天:『大梵!於我法中出家之人,縱犯戒行,不應以鞭杖捶拷其身,亦不應閉牢獄、呵罵、解肢節、斷其命。若有行此,當獲大罪,墮於惡趣,受無量苦。』」(《大正藏》,T13, no.411, p.728)
    • 解釋:佛陀明確禁止在家人對出家人施以暴力或言語懲罰,無論是否破戒,否則招致惡果。
  2. 破戒出家人的功德
    • 原文:「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應生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大正藏》,T13, no.411, p.728)
    • 解釋:破戒出家人的形相能啟發眾生生起十種善念(如念佛、念戒),種下通向涅槃的善根。
  3. 僧團自治與驅擯
    • 原文:「我終不許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我唯許彼清淨僧眾,於布薩時、或自恣時驅擯令出。」(《大正藏》,T13, no.411, p.728)
    • 解釋:破戒行為由僧團依布薩或自恣時驅擯處理,在家人無權干預。
  4. 五無間罪與四近無間罪
    • 原文:「有五無間大罪惡業…四種近五無間大罪惡業根本之罪…若人於此…隨造一種,不合出家及受具戒…我亦不許加其鞭杖…」(《大正藏》,T13, no.411, p.728)
    • 解釋:犯五無間罪(殺父、殺母等)或四近無間罪(殺獨覺、婬阿羅漢比丘尼等)者不合出家,若已出家應驅擯,但仍禁止在家人懲罰。
  5. 罪行分類
    • 原文:「如是,或有是根本罪非無間罪…有非根本罪亦非無間罪…」(《大正藏》,T13, no.411, p.728-729)
    • 解釋:經文區分罪行類型,強調犯重罪者由僧團驅擯,在家人不得施以暴力或呵罵。
  6. 優波離提問與如法舉罪
    • 原文:「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於未來世,有諸苾芻破戒惡行…云何方便呵舉驅擯?』佛言:『我終不許外道俗人舉苾芻罪…若不依法率爾呵舉…便獲大罪。』」(《大正藏》,T13, no.411, p.729)
    • 解釋:佛陀禁止外道俗人舉罪,規定僧團應以慈心、軟語、如法舉罪,由上座比丘審查。
  7. 破戒比丘恃勢力的處理
    • 原文:「若彼苾芻行無依行…僧眾應共和合,依法驅擯…若彼破戒惡行苾芻…以威勢力凌逼僧眾…僧眾應捨本居,別往餘處。」(《大正藏》,T13, no.411, p.729)
    • 解釋:若破戒比丘恃白衣勢力干預,僧團可權捨置、驅擯或離開寺院,確保清淨。
十種殊勝思惟的細節
  1. 念佛:思念佛陀,堅定不信外道,趣向涅槃。
  2. 念戒:思念聖戒,遠離殺生、偷盜等,趣向涅槃。
  3. 念布施:思念布施,供養僧團,得大財位,趣向涅槃。
  4. 念忍辱:思念忍辱,遠離瞋忿、惡語,趣向涅槃。
  5. 念出家:思念出家修行,捨世俗生活,趣向涅槃。
  6. 念靜慮:思念禪定,樂於山林修行,趣向涅槃。
  7. 念智慧:思念智慧,樂聞正法,趣向涅槃。
  8. 念出離:思念出離善根,禮敬出家人,趣向涅槃。
  9. 念軟語慰問:以柔和語言問候,獲眾人敬仰,趣向涅槃。
  10. 念禮足:禮拜出家人,種下善根,趣向涅槃。
佛陀的邏輯
  1. 三寶尊嚴:出家人代表僧寶,其形相能啟發十種殊勝思惟,應受恭敬,即使犯無間罪也不應受在家人懲罰。
  2. 僧團自治:破戒行為由僧團依布薩、驅擯或如法舉罪處理,外道俗人無權舉罪或懲罰。
  3. 因果報應:對出家人施暴或呵罵招致惡業,犯無間罪或誹謗正法者墮無間地獄。
  4. 大乘護法精神:以慈悲和智慧護持三寶,禁止在家人干預僧團事務。
  5. 正法重要性:四根本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是三乘基礎,破戒者由僧團依法處理,確保正法久住。
實務建議
  • 在家人行動:若發現出家人破戒,應私下向僧團長老或寺院住持反映,依布薩或驅擯程序處理,避免暴力或公開呵罵。
  • 僧團程序:僧團應以慈心、軟語、如法舉罪,由上座比丘審查,依罪行輕重懲處(如驅擯)。
  • 現代案例:例如,台灣佛光山處理破戒行為時,戒律委員會依《四分律》調查,決定是否驅擯,在家人僅可報告而非公開批評。
⎯⎯⎯⎯⎯⎯⎯⎯⎯⎯⎯⎯⎯⎯⎯⎯⎯⎯⎯⎯⎯⎯⎯⎯⎯⎯⎯⎯⎯⎯⎯⎯⎯⎯⎯⎯⎯⎯⎯
詳細調查

經文內容分析

以下是後續段落的詳細分析:
  1. 五無間罪與四近無間罪
    • 原文:「有五無間大罪惡業…四種近五無間大罪惡業根本之罪…若人於此…不合出家及受具戒…我亦不許加其鞭杖…」(《大正藏》,T13, no.411, p.728)
    • 分析:五無間罪和四近無間罪是極重罪,犯者不合出家,若已出家應驅擯,但佛陀仍禁止在家人施以暴力或呵罵,強調僧團自治。
  2. 罪行分類
    • 原文:「如是,或有是根本罪非無間罪…有非根本罪亦非無間罪…」(《大正藏》,T13, no.411, p.728-729)
    • 分析:經文區分罪行,強調犯重罪者由僧團處理,在家人無權干預。非根本非無間罪(如誹謗正法)也需懺悔,否則應驅擯。
  3. 優波離提問與如法舉罪
    • 原文:「優波離白佛言:『…於未來世,有諸苾芻破戒惡行…云何方便呵舉驅擯?』佛言:『我終不許外道俗人舉苾芻罪…若不依法率爾呵舉…便獲大罪。』」(《大正藏》,T13, no.411, p.729)
    • 分析:佛陀規定僧團應以慈心、軟語、如法舉罪,禁止外道俗人或非法呵舉(如在國王、居士前舉罪),確保程序正義。
  4. 非法呵舉的十種情況
    • 原文:「有十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大正藏》,T13, no.411, p.729)
    • 分析:佛陀列舉十種非法呵舉(如在國王前、不和僧眾、懷忿恨等),強調舉罪需依戒律,避免惡業。
  5. 破戒比丘恃勢力的處理
    • 原文:「若彼苾芻行無依行…僧眾應共和合,依法驅擯…若以威勢力凌逼僧眾…僧眾應捨本居,別往餘處。」(《大正藏》,T13, no.411, p.729)
    • 分析:若破戒比丘恃白衣勢力干預,僧團可權捨置(暫不處理)、驅擯或離開寺院,確保清淨。
學術觀點
  •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強調僧團自治和如法舉罪的重要性,禁止在家人干預,反映大乘護法精神。
  • 夢參法師(《地藏經講義》):指出出家形相的功德,即使破戒也不應受在家人批評,僧團應依戒律處理。
  • 現代實踐:台灣佛光山依《四分律》由戒律委員會調查破戒行為,決定懺悔或驅擯,在家人僅可報告。
表格:佛陀對在家人懲罰或批評出家人的教導(《地藏十輪經》卷3)

https://i.postimg.cc/hPgY5zjK/2025-09-25-120316.png

文化與時代背景
  • 大乘佛教:該經強調菩薩道以慈悲和智慧護持三寶,出家形相具啟發力,禁止在家人干預僧團。
  • 玄奘翻譯:反映漢傳佛教對僧團自治和正法的重視,強調如法舉罪和四根本戒。
  • 現代應用:當代佛教團體依戒律處理破戒行為,確保程序正義,在家人僅可報告。
結論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2禁止在家人以暴力或呵罵懲罰出家人(包括犯五無間罪或四近無間罪者),強調破戒行為由僧團依布薩、驅擯或如法舉罪處理。
優波離提問進一步明確外道俗人不得舉罪,僧團應以慈心、軟語舉罪,若破戒比丘恃勢力干預,僧團可驅擯或離開寺院。
佛陀的邏輯基於三寶尊嚴、僧團自治、因果報應、大乘護法精神和正法重要性。
⎯⎯⎯⎯⎯⎯⎯⎯⎯⎯⎯⎯⎯⎯⎯⎯⎯⎯⎯⎯⎯⎯⎯⎯⎯⎯⎯⎯⎯⎯⎯⎯⎯⎯⎯⎯⎯⎯⎯

簡單記憶法:這個是以前聽慧律法師說的、他引用某大德的話
引用:
你不知道誰是示現的,所以最好都觀想他們都是佛菩薩示現(像觀世音菩薩祂是過去正法明如來的化現),如此能善護身口意業!或參考以上的十種殊勝思維
別人的行為是他的事、你評論他或隨喜他就變成你自己的事了,

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這要參考唯識有關書籍..以下列出、此略去說明)

你是正面、知見沒有錯誤,當然不會有問題

你是負面、起嗔恨心、心用的力量大,就造成以後要受果的時間長了...


有關資料:

《戒律學綱要》線上觀看|聖嚴法師

《大智度論講義》卷6 PDF=P185

夢參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白話講述線上純文字觀看[共12頁]、YT影片

唯識入門書籍:

《八識規矩頌講記》、《攝大乘論》|妙境長老~法雲出版社

《唯識方隅》|羅時憲.PDF

《佛教各宗大意》|黃懺華

進階參考書:《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妙境長老~法雲出版社
YT影片線上觀看★★★★★學校沒教的生死大事~別辨死生——詳細講解各種情況~第17堂課 06:22

==========補充=========
1.在佛教中、只有佛陀能制定戒律,在佛教的早期許多年佛陀是沒制定戒律的、因為收的人很快就證入聖位,到了後期龍蛇混雜了.. 陸續發生的一些事情,才一一制定戒律。
迦葉尊者在結集經律論時,決定~佛已經至的戒就保留、沒有制的戒律就不再增加(當時阿難尊者有說~佛曾提到小小戒可以捨,但大家問他說~"什麼是小小戒?"阿難說:忘了問XD)

個人補充~根據《無字寶篋經》
引用:
爾時,勝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法,而諸菩薩日夜防護?」

爾時,世尊語勝思惟菩薩言:「善男子!所謂菩薩,己所不欲,勿勸他人。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護持此法,彼善男子、善女人,護持如來一切戒藏。
何以故?
善男子!愛自命者則不殺生、愛自財者不盜他物、愛自妻者不侵他妻。
善男子!是等眾生,發如是意,言『我敬順如來正教。』彼善男子,常當勤心防護此法。
以何義故?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無上正真等覺大菩提者,彼人悉是為樂故求,而無有求自身苦者,世間惟有樂受樂者。以是義故,我說此言:汝等當知,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善男子!此是一法,菩薩常當日夜護之。
據上文可得知佛對於戒律的斷標準~是以同理心為出發點的。

在家眾是不允許看出家眾的戒律的、以免因此執實而毀謗而導致未來的不好的果報。
所以安排~每當半月半月頌戒時、複習戒律時、出家眾與在家弟子是分開的。

2.佛本來不想收女眾的出家弟子,因為收女眾出家正法會減少500年...(佛有說了~不收女眾許多狀況會不同、此是其一)
,而經阿難尊者的多次啟請才允許、但是有條件必須實行八敬法(由於釋昭慧以前也反對此事)...關於八敬法的部份這裡略去、如有因緣再另外行文探討之。

由於要引用原文.. 導致行文較繁,建議也可以先行觀看表格或粗體、下標線的地方、如有造成不便~還請見諒~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此帖於 昨天 10:48 AM 被 non 編輯.
non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553, 收花文章: 707 篇, 收花: 1833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發文 回覆



發表規則
不可以發文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論壇啟用 BB 語法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語法
論壇禁用 HTML 語法
Trackbacks are 禁用
Pingbacks are 禁用
Refbacks are 禁用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12:42 A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