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返回   史萊姆論壇 > 教學文件資料庫 > 系統 & 硬體安裝及故障判斷技術文件
忘記密碼?
論壇說明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Google 提供的廣告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03-07-19, 05:33 PM   #1
psac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掛接雙硬碟的相關設定

  操作系統和軟體都越來越大,還要經常泡網,看見好東東就DOWNLOAD,原來的硬碟早就不夠用了。趁現在的新硬碟容量大、速度快、效能好、價格便宜(想想俺當初的4.3G,2000大元哪,唉,不說也罷!),何不再買一個呢?可是,舊硬碟好端端的,賣了吧,不值幾個,放著也是浪費,不如掛個雙硬碟吧!這可是個好主意。

  掛接雙硬碟前,首先要設定好硬碟跳線,硬碟的跳線方法可參考硬碟說明書,不同的硬碟,跳線方法一般也不同。如果一根IDE資料線上只接唯一的一個IDE設備(例如硬碟、光碟、ZIP或MO等),就不需要對這個唯一的IDE設備設定跳線,系統會自動識別這個IDE設備(例如硬碟)的身份。



  一般都是將效能好的新硬碟(第一硬碟)設為主盤MA(Master Device)接在第一個IDE接頭(Primary IDE Connector)上。至於舊硬碟(第二硬碟),有幾種接法:

  1.兩個硬碟接在同一根硬碟資料線上,則第二硬碟應設為從盤SL(Slave Device)。

  2.第二硬碟接在第二個IDE接頭(Secondary IDE Connector)上,如果該接頭的資料線上只有一個硬碟,也沒接光碟,那麼,第二硬碟就不用跳線;如果這根資料線上還掛有光碟,一般將第二硬碟和光碟的其中一個設為Master Device,另一個設為Slave Device,這由你自己決定。

  順便說一下,在硬碟或光碟上,除了MA、SL跳線外,還有一個CS(Cable Select,電纜選項)跳線。如果跳線選項為CS有效,該IDE設備的主、從身份就由硬碟資料線決定。一般來說,連接在硬碟資料線中間插頭上的盤是主盤,連接在硬碟資料線末端插頭上的盤是從盤。但是,光有CS跳線還不行,還需要對普通的40芯硬碟資料線進行改造,即:從帶顏色的一邊數起,把在兩個主、從盤插頭之間的第28根線切斷,注意一定不要切斷其它線,這樣就可以配合CS跳線作為一條專用硬碟資料線。當需要交換主、從盤身份時,只要把這條硬碟資料線接硬碟的兩個插頭對調一下即可,而不必把硬碟拆卸下來重新跳線。這對於雙硬碟接在同一根資料線上、需要變換硬碟主、從設定的朋友來說,是很方便的。

  安裝雙硬碟,不能不說「磁碟代號交錯」問題。什麼是「磁碟代號交錯」呢?舉個例子吧。假設你的第一硬碟原來有C、D、E三個分區,分別標記為C1、D1、E1,第二硬碟有C、D兩個分區,分別標記為C2、D2。一般情況下,安裝雙硬碟後,硬碟分區的順序將為C-C1,D-C2,E-D1,F-E1,G-D2,你看,原來第一硬碟的D、E分區變成了E、F盤,在C、E碟之間嵌入了第二硬碟的C分區,這就是「磁碟代號交錯」。「磁碟代號交錯」會引起安裝雙硬碟以前原有的軟體、連接等因路徑錯誤而無法正常工作。

  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避免「磁碟代號交錯」。

  1.如果兩塊硬碟上都有主DOS分區,可在CMOS中只設定第一硬碟,而將第二硬碟設為None,這樣,在Windows或Linux系統中就會按IDE接頭的先後順序依次分配磁碟代號,從而避免「磁碟代號交錯」,而且也不會破壞硬碟資料。這樣做的好處還有,如果在兩塊硬碟的主DOS分區分別裝有不同的操作系統,可以通過改變CMOS設定啟動其中的一個硬碟,遮閉另一個硬碟,從而啟動相應的操作系統。缺點是:在純DOS下無法看到被CMOS遮閉的硬碟。

  2.只在第一硬碟上建立主DOS分區(當然還可以有其它邏輯分區),而將第二硬碟全部劃分為延展分區,然後再在其中劃分邏輯分區,就可以徹底避免「磁碟代號交錯」了。當然,對第二硬碟分區前,要制作備份好你的資料哦!可以先用方法1安裝好雙硬碟,再把重要資料制作備份到第一硬碟上,最後對第二硬碟重新分區。


補充資料 :
BIOS中硬碟的NORMAL、LAB和LARGE的含義


現在裝硬碟,基本上都是在BIOS中自動搜尋,而其NORMAL、LAB和LARGE的含義早已無人問津了,能夠知曉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那麼qurro就在這裡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三著的含義吧。   

NORMAL(普通模式),是最早的IDE方式。以此方式訪問BIOS和IDE控制器對參數不做任何轉換。該模式支持的最大柱面數為1024,最大磁頭數為16,最大扇區為63,每個扇區字元數為512。因此這種模式所支持的硬碟最大容量為528MB(1024*16*63*512),既使硬碟實際的物理空間要比這個大,但能夠訪問的空間也只有528M。   

LBA(邏輯尋址方式),這種模式將硬碟訪問空間增加至8.4GB,在LBA模式下設定的柱面、磁頭、扇區等參數並不是實際硬碟的物理參數,在訪問硬碟時,由IDE控制器把硬碟的柱面、磁頭、扇區等邏輯位址轉換成實際的物理位址。LBA與NORMAL設定的區別就在於可設定的最大磁頭數為255(1024*255*63*512)。   

LARGE(大硬碟模式),當硬碟的柱面超過1024而又不為LBA所支持時,採用此模式。這種模式是把柱面數除以2,磁頭數乘以2,其總容量不改變。   

通過昇級主機板BIOS來實現

昇級BIOS是首選方案。BIOS文件可以到主機板製造廠家的網站去下載,另外《電腦報》每月的InfoCD也常提供一些流行主機板的BIOS,您可以找找看。

  使用DriveGuide

IBM 的DriveGuide可在http://www.storage.ibm.com/techsup/hddtech/welcom.htm下載,下載後的檔案名是dg-v1036c.exe(479KB)。把此文件解壓,得到啟動碟製作文件Mkibm.exe和求助文件dg-v1036c.txt。雙按Mkibm.exe將新增DriveGuide的DOS啟動碟,我們需要用這張盤來啟動系統並分區和格式化硬碟。
在CMOS設定中把系統啟動順序設定為A、C,把硬碟類型設定為Auto,用DriveGuide啟動碟啟始系統,就會自動進入程序界面。

DriveGuide可以檢測電腦的BIOS是否能正確識別硬碟,若是BIOS不支持大硬碟的話,DriveGuide會自動安裝EZ-BIOS以便能夠使用大硬碟的全部容量。

餘下的工作就是分區和格式化。

DriveGuide還提供了一個「Guided Installation(安裝嚮導)」,用圖例對硬碟的安裝做出詳盡的指導,包括告訴你安裝硬碟前最好先將手放放靜電,不要觸摸盤體上的集成電路塊,電源線和資料線的正確插入方向等。最有趣的是它還教給您跳線的常識,給出了14家主要硬碟廠商的多款硬碟跳線說明,不僅有大家熟悉的Quantum、Maxtor、Seagate,還有Conner、HP、Toshiba等硬碟的跳線指導,若是您有找不到跳線說明的硬碟,可以在這兒查呢。

DriveGuide還有兩項很實用的功能:1. Backup/R Track 0。制作備份或恢復硬碟0磁軌。硬碟的0磁軌包含了硬碟的分區表和硬碟分區表,倘若受到損壞,硬碟將不能啟動。您用DriveGuide進行硬碟設定時,會自動產生一個0磁軌制作備份。此功能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保障資料安全的手段。2. Copy Entire Partition。拷貝整個分區,類似於大家熟悉的Norton Ghost。

  使用IBM Disk Manager

  Disk Manager是ONTRACK Data International。

Inc提供的大硬碟解決方案。它的下載位址仍是在http://www.storage.ibm.com/techsup/hddtech/welcom.htm,下載後的檔案名是dmdsk954.exe(1808KB)。關於Disk Manager的用法本報專文介紹過。
此外,IBMATASW Utility V1.41或許是最新硬碟的用戶所需要的。在某些主機板上,當硬碟本身的UDMA模式比主機板本身設計的傳輸模式高、而您又開啟了硬碟的DMA特性的話,您的Windows系統或許無法啟動。例如,IBM DTLT-307045是一款支持ATA100的硬碟,如果在某些主機板上使用UDMA5時出現上述問題時,就可以通過這個工具改變它到UDMA4或UDMA2方式。

  加裝硬碟擴充卡

可以加裝硬碟擴充卡來識別大硬碟的全部容量,如使用Promise PDC20267晶片或HighPoint HPT370晶片的硬碟轉接卡。缺點是要增加投資,優點是在老主機板上也可支持Ultra ATA/100。

  其它事項

  1. 在使用FAT32的時候也要留意,不要把硬碟分區劃得太大。經嘗試證明,如果分區容量在8184MB以內,每簇的大小是4KB;分區容量在8184MB-16376MB時,每簇大小是8KB;分區容量在16376MB以上時,每簇大小將達16KB。

  2. 其它品牌硬碟類似工具的搜尋處:

  昆騰:http://www.quantum.com/
  邁拓:http://www.maxtor.com/
  希捷:http://www.seagate.com/support/disc/drives/discwiz.html
  西方數技:http://www.wdc.com/service/ftp/drives.html
  三星:http://samsungelectronics.com/hdd/support/utilities/utilities_index.html


硬碟常用技術指標

目前桌上型中硬碟的外形差不了多少,而要判斷一個硬碟的效能的好壞只能從其技術指標來判斷,其中重要的幾個技術指標如下:

尋道時間(Seek time) 指硬碟磁頭移動到資料所在磁軌而所用的時間,服務機構為毫秒(ms)。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則為磁頭移動到正中間的磁軌需要的時間。注意它與平均訪問時間的差別。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越小效能則越高,現在一般選用平均尋道時間在10ms以下的硬碟。

潛伏期(Latency) 指當磁頭移動到資料所在的磁軌後,等待所要的資料塊繼續轉動(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頭下的時間,其服務機構為毫秒(ms)。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就是碟片轉半圈的時間。

道至道時間(Single track seek) 指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至另一磁軌的時間,服務機構為毫秒(ms)。

全程訪問時間(Max full seek) 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資料塊所用的全部時間,服務機構為毫秒(ms)。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指磁頭找到指定資料的平均時間,服務機構為毫秒。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現在不少硬碟廣告之中所說的平均訪問時間大部分都是用平均尋道時間所替代的。

最大內部資料傳輸率(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續資料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服務機構為Mb/s。指磁頭至硬碟緩衝間的最大資料傳輸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資料容量)。注意,在這項指標中常常使用Mb/s或Mbps為服務機構,這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轉換成MB/s(兆字元/秒),就必須將Mbps資料除以8(一字元8位數)。例如,某硬碟給出的最大內部資料傳輸率為131Mbps,但如果按MB/s計算就只有16.37MB/s。

內含多少快取mb數量,都會影響硬碟的速度......................

技術上還有盤片多寡與使用坡璃盤片和使用液態油封,較容易產生高熱散熱且靜聲.............等,都是買家精心挑貨注目地方

外部資料傳輸率 也稱為突發資料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從硬碟緩衝區讀取資料的速率。在廣告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資料接頭速率替代,服務機構為MB/s。目前主流的硬碟已經全部採用UltraDMA/66.UltraDMA/100技術,外部資料傳輸率可達66MB/s,市面都是 UltraDMA/100為主流,上看ata133...或串列。




原文作者: 鶴鳴九宵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發表規則
不可以發文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論壇啟用 BB 語法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語法
論壇禁用 HTML 語法
Trackbacks are 禁用
Pingbacks are 禁用
Refbacks are 禁用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2:14 A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