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uplander
我記得看過類似案例
好像是以前戶政事務所還沒有電腦化
辦事員抄寫錯誤
所以身分字號沒法通過電腦檢測
最後一碼的算法:
第一位為英文字母
第二個數字是男女生之分,男生為 1,女生為 2
身份證字號後面八個數字之中,前面七個可以隨便打
最後一位為檢查碼,必須經過之前一個字母與8個數字的組合計算後得出
檢查碼的運算原則:
英文代號以下表轉換成數字
A=10 台北市 J=18 新竹縣 S=26 高雄縣
B=11 台中市 K=19 苗栗縣 T=27 屏東縣
C=12 基隆市 L=20 台中縣 U=28 花蓮縣
D=13 台南市 M=21 南投縣 V=29 台東縣
E=14 高雄市 N=22 彰化縣 W=32 金門縣
F=15 台北縣 O=35 新竹市 X=30 澎湖縣
G=16 宜蘭縣 P=23 雲林縣 Y=31 陽明山
H=17 桃園縣 Q=24 嘉義縣 Z=33 連江縣
I=34 嘉義市 R=25 台南縣
(1)英文轉成的數字, 個位數乘9再加上十位數
(2)各數字從右到左依次乘1、2、3、4....8
(1)與(2)的和,除10求出餘數
用10減該餘數,結果就是檢查碼,若餘數為0,檢查碼就是 0。
範例:
F21234567
一.換算為 1521234567
二.(1*1)+(5*9)+(2*8)+(1*7)+(2*6)+(3*5)+(4*4)+(5*3)+(6*2)+(7*1)
三.= 146
四.146/10 = 14 .... 6
五.10 - 6 = 4 (檢查號碼)
|
這個解譯我能接受...因為我出生在沒有電腦的年代.比較麻煩的是每每我都要拿出身份證
來證明我不是胡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