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了解那不是我的錯,」瑪莎走出了自責的深淵,並與專家們學習與小琳相處的知識。瞭解狀況後,瑪莎仍不放棄讓女兒更進步的機會,她的直覺告訴她,應該找到一位同時瞭解自閉症和心智障礙的專家。
這一次,瑪莎向小兒科醫生求助。醫生給了瑪莎一個電話,G.J. Nijhof,荷蘭研究自閉症與心智障礙的權威。聯繫上Nijhof博士後,他二話不說立刻替兩夫婦寫了一封信給荷蘭的鑑定委員會(編按:荷蘭有七十九個鑑定委員會,鑑定身心障礙者可享有的服務,包括日托、居家照護、復健等七大類)。沒多久,鑑定委員的電話就同意Nijhof博士與瑪莎夫婦諮詢,三次費用由政府全額支付。
在荷蘭,只要你拋出求助的球,似乎總有人可以接住,不管是社工、還是醫療人員,沒有人會袖手旁觀!這種感覺令來自台灣的我們,很訝異,也很感動!
為了讓博士完全理解小琳的行為,漢斯和瑪莎在冰箱上架了攝影機,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錄下和小琳的互動,剪成一小時的錄影帶。常常,博士邊看影帶邊向他們解釋:「這裡,小琳會這樣是因為她躲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你們處理得很好。那裡,是因為她想要引起你們的注意,也許下次你們可以換個方法。」
走出博士的辦公室,他們終於瞭解小琳的世界,兩夫婦彷彿走出了無止境的山洞,陽光溫暖著他們。
過去夫婦兩人不理解小琳的行為,總是以無盡的耐心,期待她表現得像個正常孩子。因此,管教所帶來的可能是小琳更激動的反抗。但充分理解後,他們的互動改善,小琳情緒上更穩定,也更可以接受不確定性。這次我們的到訪,「她這次表現意外的好,」瑪莎高興的說。
這一晚,我們與瑪莎全家吃飯。走進餐廳,爸爸牽著小琳的手準備坐下,小琳卻突然害怕的低著頭、用手和頭髮遮著臉,喃喃自語的重複同樣的句子。漢斯解釋:「她說,椅子在生氣。」他若無其事的讓小琳坐在腿上,飲料來了,他不動聲色的把小琳的飲料放在「在生氣」的座位上。不到兩分鐘,小琳就主動坐過去。「她忘了椅子在生氣了,」漢斯笑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