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場門口接下小琳至今,四千六百多個日子過去了。或許在國人的眼中,這一路上,肯定是淚水、折磨多於歡笑,也看不到盡頭。但兩夫妻卻異口同聲的說:「挫折有,後悔絕對沒有,百分之一都沒有。」
瑪莎夫婦並不是荷蘭的特例。從二○○一年到二○○四年中,由梅林基金會(編按:荷蘭六大收養機構之一)安排收養來自台灣的孩子總共有二百五十六人,其中,有四十六人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包括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腎臟疾病等,比率近 一八%。
喘息服務讓父母獲得支援 許多退休人士也加入陪伴行列
愛心與價值觀,不是讓這些荷蘭父母走下去的唯一依靠,福利服務,才是他們最後的支持防線。例如,完善的喘息服務。每個月,小琳會離開家,一整個週末住在社工家裡,她也會到附近的遊戲團體和其他孩子們互動,費用由政府全額支付。
為什麼提供這樣的服務?遊戲團體經理Jaap de Neef解釋,照顧身心障礙兒的父母,相對疲累,若政府不提供這種服務,讓父母喘息,等到父母累垮了,提早放棄,那政府要付出的社會成本更高。「這是預防措施、是一種投資。」
很多荷蘭退休人士也願意貢獻自己的時間陪伴這些特殊的孩子。每個星期,義工會帶著他的狗,來陪小琳散步。四十五分鐘的溜達,每次都讓小琳引頸企盼。
現在的小琳,還是需要很大的耐心來照顧。她常重複相同的語句。從早上七點起床到八點五分校車來,小琳曾經問過六十三次,「校車來了嗎?」還有一段時間,小琳注意到每個地方都有洞。她會問:「門上有個洞?」媽媽會回答:「是啊,那是鑰匙孔。」於是,她會不斷的重複:「門上有洞、門上有洞、窗戶上有洞、窗戶上有洞、起司上有洞。」門上有洞的對話持續了一年。直到她發明了:「猴子在哪裡?媽媽,猴子在哪裡?」她也會吃飯吃到一半,突然告訴你:「麵包在生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