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偶爾還是會遇到挫折,但回首過往,瑪莎笑著說,她體認到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的順利。「現在我知道,她就是這樣,我無法改變,就讓她這樣吧!」
昂首未來,瑪莎並不擔心小琳的未來。因為,小琳會在特殊學校念到二十歲。畢業前,學校會審慎評估學生的出路。能力較好的人可以去庇護工廠工作,能力較差的人也會參加適合他們程度的日間活動,政府全額支付。
身心障礙兒離開學校後 政府將全額支付生活費和工資
二十五歲時,瑪莎就要幫女兒找個新家了!雖然感情上捨不得與女兒分離,但在荷蘭,父母們都知道,不可能到了八十歲還能照顧小孩,因此,必須早點讓孩子習慣機構的生活。
那時,小琳會有很多選擇。她可以居住在社區內的小型心智障礙者之家,每天二十四小時有人照顧。或者,她可以選擇大型機構,五個人住在一間房,有自己的房間、共用客廳、浴室,照護者天天來煮飯、打掃、餵藥,交通車會在早上十點來接她去參加日間活動,下午四點送她回來。
或者,她還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公寓和室友,請人照顧。這些費用,由政府全額支付。此外,小琳滿十八歲後,還可以每個月領取七○%的青年基本工資,隨著年齡不同薪資逐步調漲。以十八到二十二歲為例,每個月可以領五百六十八歐元(約合新台幣二萬二千七百元)到一千零六十二歐元的補助。
這樣的福利網,難怪我們第一次在深坑天主教福利會遇到瑪莎時,她就不斷的對我們強調,「在荷蘭,你有無限可能。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為什麼我們不給這些孩子一個機會?」
而八歲的巴特(Bart Vos)的例子,更證明了荷蘭醫療服務的可近性。八年前,八個月大的巴特,雙邊唇顎裂。他一抵達荷蘭,收養母親黛安娜(Diana Vos),早已幫他安排好了六個禮拜後的手術。在離家僅十五分鐘的醫院,一個專門的唇顎裂團隊正等待為巴特進行會診。
這個團隊裡的九位醫生來自不同的科別,包括整形、耳鼻喉科、牙齒矯正、語言復健、社工等,黛安娜不必帶著孩子奔波各科掛號,只要掛號一次,即可進行會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