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7, 10:01 PM
|
#6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引用:
作者: quasar
贊同
不知道版主這篇蘇東坡與佛印的這則禪話
我有讀過 但我不確定星雲大師有說過
至於蘇東坡金山寺輸玉帶 跟 蘇小妹指正她哥哥嘲笑
佛印禪師端坐像一坨大便 二則禪話星雲是有說的
**********
我小孩頑劣不聽時...
|
引用:
有一天,佛印禪師登壇說法,座無虛席,連空位均無。
蘇東坡趕至。
佛印禪師說︰「人已坐滿,此處已無學士坐處。」
蘇東坡當下便說︰「既然無坐處,我就以禪師的四大五蘊之身為座。」
禪師見蘇東坡與之談禪,便說︰「學士,我用一句禪語問學士,如果你答出來,那麼我的身體給你當座位,如果答不出來,就請學士身上的玉帶留下來。」
「好吧!」蘇東坡說。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坐那裡﹖」佛印禪師問。
蘇東坡這一聽,一時之間,答不出來,為之語塞,只好將身上的玉帶解了下來,成了金山寺的鎮寺之寶。
蘇東坡為此事寫一偈︰
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東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禪床;
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
佛印禪師也回敬一偈︰
石霜奪得裴休笏,三百年來眾口誇;
爭以蘇公留玉帶,長和明月共無瑕。
這個公案,釋大雄法師很有研究,釋大雄法師說︰「四大本是假合,五蘊也是非有,本來就無實在,這要如何答﹖」
釋大雄法師說真正的答案是︰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那我隨處坐即是。」
釋大雄法師的論斷是說,佛印禪師的四大本空,五蘊也非有,那就無處不在了,既然無處不在,我就可以隨處坐,這「隨處坐」就是坐在佛印禪師的身上。「隨處坐」就是參透禪的本來面目。
這個答案,本來就是很容易的,但蘇東坡為何當時回答不出,因為他向難處想,不向易處想,一時之間被「四大五蘊」縛住了,便回答不出來,是被佛印禪師驚天動地的佛祖教句所困。
其實蘇東坡是一位大智慧者,認為佛印禪師的問題一定很難,沒想到反被四大五蘊所困住。
禪學是縱橫自由的,也是簡易之理的,要明白此禪學,要懂得高深的玄思,如非可言非不可言,非有相非無相,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一非萬,非動非靜,非善非惡,非實非虛,非大非小,非聖非凡,非難非易....等等。
禪學是玄奇高妙的,是神通智慧,是不可思議的難思議。
後來的蘇東坡,由於有了禪的悟境,才能寫出禪詩。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心;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溪聲怎是廣長舌的法語﹖
山色怎是清淨的佛心﹖
這些都是禪師的悟境,青青翠林,鬱鬱黃花,可以說均是佛陀法身與法語。
|
誰說的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故事所表達的意義,我們是否理解
<  >
|
__________________
地獄變現記
[人身得來不易,願大家能尊重生命--勿傷胎命][好淫者請好自為之吧--割鳥]
南泉禪師道:
「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
德山宣鑒禪師:
「如果明白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何故?毫氂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是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
|
|
送花文章: 5469,
收花文章: 5341 篇, 收花: 24549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