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
王子復仇記悲慟 莎姆雷特爆笑
查看單個文章
2006-09-14, 11:46 PM
#
1
觀風使
長老會員
榮譽勳章
勳章總數
4
UID - 12809
在線等級:
註冊日期: 2002-12-16
住址: 和光同塵
文章: 487
精華: 0
現金: 10065 金幣
資產: 1631447 金幣
王子復仇記悲慟 莎姆雷特爆笑
王子復仇記悲慟 莎姆雷特爆笑
哈姆雷?哈姆雷特?還是──莎姆雷特!
莎劇《Hamlet》權威,台大外文系、戲劇系教授彭鏡禧2001年出版「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成果之一《哈姆雷》,為Hamlet正名,台大戲劇系緊接著演出,就稱作《哈姆雷》。只是,哈姆雷終究不如誤名哈姆雷特來得為民眾熟悉,更有搞怪搗蛋如李國修者,偏偏又取個劇名《莎姆雷特》,台灣戲劇舞台搬演Hamlet真夠眼花撩亂。
《哈姆雷》書中指出,第一個譯為中文的莎士比亞劇本,就是《哈姆雷》,譯者是中國戲劇權威田漢,當時譯為《哈孟雷特》。這位丹麥王子的故事不僅是整個「莎士比亞工業」(文學研究)中最受青睞的,搬上舞台、電視、電影的次數,大概也居莎翁著作之冠。
《哈姆雷特》故事錯綜,一如莎翁其它悲劇劇本,謀殺、懸疑、鬼魂、政治、權術、亂倫、情愛、復仇、間諜、瘋癲、武打、戲中戲……,所有想得到的通俗劇情節、手法,無一缺漏。台灣搬演莎士比亞舞台劇最多的導演是已逝文化大學教授王生善,生前導了十餘齣莎劇,雖說多數是學校畢業製作,但在師生間早有「王氏比亞」外號。
1980年代當代表演藝術興起,吳興國於1986年創立當代傳奇劇場,揉合京劇與現代劇場手法,試圖走出當代戲曲風格。創團作《慾望城國》改編莎士比亞另一名劇《馬克白》,第二齣作品《王子復仇記》就是《哈姆雷特》。
《王子復仇記》1980年於國家劇院首演,時空放在唐末(《慾望城國》放在戰國時期),王安祈編劇,吳興國導演並主演王子公孫宇,魏海敏飾演王后慕容鳳。全劇忠於原著,刪節支線,勾描了哈姆雷特的性格瞻前顧後,思慮過多,導致行為錯亂偏差,最後釀成悲劇,滿台的人全部死了,極其悲慟。
與當代傳奇的擅長的「悲劇」風格不同,搞笑的李國修於1992年推出《莎姆雷特》,延續前一齣《半里長城》「戲中戲」結構,有個「風屏劇團」搬演《哈姆雷特》卻屢屢出錯,台上台下亂成一團,於是成了《莎姆雷特》。
李國修說,借用《哈姆雷特》變為情境喜劇《莎姆雷特》,除了向大師致敬外,也想嘗試「當悲劇碰上悲劇」,是否可以轉化為「悲悲得喜」的喜劇結果。結果證明,《莎姆雷特》確是李國修創作最受歡迎的喜劇作品之一,迄今四度上演,總觀賞人次超過十萬,叫好又叫座。
李國修搞笑不餘遺力,將原著的經典場景改為爆笑場,最出色的一場是「比武大廳」,原是一場勾心鬥角的武打戲,卻陰錯陽差,突槌連連,最後滿台劇中人死了,但全都死得莫名其妙,觀眾笑到上氣不接下氣,完全顛覆了原劇的悲劇性。
「To be or not to be」這大概是哈姆雷特最經典的一句名言了。在吳興國的《王子復仇記》版本中,這句話巧妙地用了默劇般的肢體表現王子的猶豫不決,毋須語言,身段說盡一切。對李國修來說,他最愛另一句台詞:「大人啊!請您善待這班戲子伶人,不可怠慢,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李國修每每愛用這句話跟政府喊話,說的正是戲班的心聲。
__________________
應費醍醐千斛水
灑作蒼茫大宇涼
送花文章: 199,
收花文章: 177 篇, 收花: 399 次
觀風使
查看公開訊息
訪問 觀風使 的個人網站
查尋 觀風使 發表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