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5, 12:45 AM
|
#18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引用:
作者: prosaic
題外話
|
引用:
作者: prosaic
「冤親債主」我知道是累世的親人
「福德」概念,對偶而言,就粉抽象...
|
聖嚴法師說:
修功積德,行善致福,佛法能致現生之福,能致後生之福,能致人天富貴的世間福果,尤其能致福智圓滿的究竟佛果。
星雲法師說:
把善事、好事積聚起來,成為功德善事。好事、善事在平常一件一件的做,做多了就會有功德。就像聖者不揀擇,累積許多大小善德,才成就崇高的人格。
淨空法師說:
何謂福德?能將信、解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善根、福德、因緣三者具足,此生就會有很大的成就,即永脫輪迴、作佛、作菩薩。
能行、能證,即是福德。
金剛經:
何謂福德?指過去世及現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於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還有指有形有相的,還執著有一個法,就會去享受善果,這也不能說他不對,因為他剛開始要儲備資糧,一定要去造福業,過去世所造的福業,今生再受報,現在所造的福業,今世或下一生會受報,當然也有現世報的,所做的一切善行、所得到的福利,不管是有錢或者有很多房子或者生活優裕,什麼都不缺乏,若兼有智慧具足,這些都來自於修福、修慧、修德。
福是指布施,德是指道德、行為
轉貼:
布施是慈悲心的培養,是修福消業的修持,非積功德之事。
六祖法寶壇經中有一章決疑品,是韋刺史提問:梁武帝建寺度僧,達摩說他並無功德。
六祖解釋功德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能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有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我們也常把福德功德混淆,功德無法外求,布施不能成就功德。是以六祖說:『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實為求福,不可將福成為功德。功德在於法身中,不在修福。』
所以不可以為布施可積功德。「見性學道難,心行平等難」可見積功德就有兩難。傲慢無禮不自修身,永無功德可言。
因此寺廟裡的功德箱,應該改稱「福德箱」。
「功德」與「福德」的問題,是常被混淆的觀念。佛法有許多真諦常常被世俗宣染失真,才會導致迷信誤解。
所有往外佈施供養的行為,是積存福德之源,是屬於物質上的果報。
往內修持證道的覺悟,方能自生法香,稱為功德。
金剛經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
|
送花文章: 26734,
收花文章: 7706 篇, 收花: 3841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