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明發表談話:罷免案 政黨惡鬥新插曲
2006-10-09 21:30/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九日電
http://news.pchome.com.tw/politics/c...041180196.html
總統陳水扁將在明天國慶典禮發表談話,他說,他人可以主張透過體制外,甚至超越憲法機制遂行政治目的,但他身為總統,捍衛憲政體制尊嚴、維護國家社會穩定,是本份,也是人民對總統最嚴格的要求。即將上場的總統罷免案,是他第三度遭到提案罷免,也是朝野政黨惡鬥另一個新插曲。
總統明天上午九時將參加在總統府內舉行的中華民國建國九十五年中樞典禮,以下是總統出席中樞典禮致詞簡要版全文:「過去在威權體制之下,人民不但沒有說話的自由,新聞與媒體的自由更受到嚴格的箝制與打壓。
因此,政府對於言論、新聞、出版,乃至於集會結社的自由,始終抱持著更為寬容的態度,就是希望徹底的解除台灣人民心靈上的禁錮,讓大家不但敢講話,更保障每一個人可以說出心裡的真心話,或說出與別人想法不同的話。
恪遵憲法是總統的職責所在,其他人容或可以主張透過體制外,甚至是超越憲法的機制來遂行其政治目的,但身為總統,捍衛憲政體制的尊嚴、維護國家社會的穩定,這是無法踰越的本份,同時也是人民對總統最嚴格的要求。近日即將上場的罷免案,是本人擔任總統以來第三度遭到提案罷免,也是二000年「政黨輪替」後,朝野政黨惡鬥另一個新的插曲。
過去六年多,政治的亂象與紛擾不曾停止過,除了反映朝野政黨角色易位的不適應外,更凸顯了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時,也面臨其他新興民主國家所共同遭遇的民主困境,包括:轉型正義的難題、政黨政治的惡鬥、憲政體制的選擇,以及國家認同的分歧等等。
台灣在邁向一個正常的民主國家時,我們不能漠視,甚至逃避對過去歷史重新的審視。不論是對威權統治時期加害者責任的追究、黨國體制進一步的解構、政黨政治品質的提升,以及憲政體制正當性與合理性的重建,台灣社會都有必要進行更深刻的反省與檢討。
這不是清算鬥爭,也不是挑動仇恨,只有勇敢的面對過去,才能真正撫平傷痛、癒合裂痕,將過去劃下休止符,重新開始新的樂章。
認同可以有分歧,但國家不能夠分裂。讓我們積極敞開身為海洋國家子民的心胸,將心比心、相親相輔,將對族群、血緣、甚至是歷史情感的認同,轉換成對自由、民主、人權與和平等普世價值的認同,並以此重新形塑一個屬於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新的國家共同體意識。
認同可以有分歧,但政府不能一直空轉。增加投資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拉近城鄉距離、縮短貧富差距,可以用來檢視政府的施政是不是能真正的促進台灣經濟永續的發展。同時,這四個檢視的指標或發展的原則,不論在過去或未來,都是政府擬定施政方針時最重要的核心理念與目標。
今天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民主,也是無數先烈、先賢及我們這一代人,流血、流汗、流淚換來的,是這麼的珍貴。我們就必須以保護易碎品的心情,好好珍惜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好好的守護台灣,守護台灣的民主、自由、安定與繁榮,千萬不能讓它受到任何的破壞。
===================================
陳師孟批倒扁 對扁百分百有信心
2006-10-09 15:42
http://news.pchome.com.tw/politics/t...922395123.html
守護台灣大聯盟,今晚舉辦音樂會,陳總統重要幕僚、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公開現身。
面對施明德發動倒扁,陳師孟痛批施明德背叛台灣,朝野領袖不需要幫施明德想退場機制。令人玩味的是,陳師孟當年是在施明德擔任黨主席時,推薦給陳水扁擔任台北市副市長,事隔多年,陳師孟對施明德的倒扁行動,無法諒解。音樂會場中,曾經是總統得利左右手的陳師孟,公開現身。面對施明德發動倒扁,陳師孟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我對陳總統有100%信心。」
當年陳師孟,隨著陳總統一路從台北市副市長,轉戰總統府秘書長,長期擔任總統重要幕僚,如今退居幕後。只是面對過去推薦他進市政府的施明德,如今成了倒扁精神領袖,陳師孟無法接受。陳師孟:「明眼人看就知他們用意為何,如果他們做出這麼,背叛台灣的行為,他們自己要承擔這個後果,大家都是大人了。」
誰挑起動盪,就要自己收尾,陳師孟不認同朝野政黨領袖,應該坐下來好好談談。陳師孟:「你想施明德這種人,他會跟人家談嗎?政治人物當他們要坐下來談,他們心裡想的還是自己私利。」
不認為陳總統該有退場機制,陳師孟轉身離開,儘管一度傳出陳師孟,因為不滿陳總統作風,才退隱山林,如今公開現身,陳師孟挺扁態度,依舊堅定。
===============================================
施珮君致父親公開信 勿撕裂台灣
2006-10-09 15:47
http://news.pchome.com.tw/politics/t...653390250.html
天下圍攻明天就要開場,不過總指揮施明德的女兒施珮君選擇在此時發表了公開信,希望父親能停下來思考,做對台灣更需要的事情,不要迷失在掌聲之中。
選擇用文字替代語言,施珮君強調是希望父親能夠冷靜下來閱讀,不要造成口頭言辭上的誤解。就在天下圍攻前的這一刻,施明德的女兒施珮君出手,給了父親一封公開信。
信裡開宗明義的提到這是自己從15歲以來最難下筆的一段文字,因為她很猶豫,如何在一片紅潮中,讓父親了解她最初也是最後的期待。
信中,施珮君道出了對近來倒扁活動的隱憂,施珮君說遍地開花的口號和地方衝突,非黑即白的行勢,讓我們不禁懷疑,台灣的民主會不會一夕崩解?為什麼要把台灣撕裂成敵我分明的仇恨?
發出連串的問號,施珮君說要父親停下思考,需要的不是倒扁,而是用群眾魅力為台灣建立制度,這是先行者的責任,也是父親過去主張的。
這些文字,施珮君希望父親能夠冷靜閱讀。施明德女兒施珮君:「太多口頭說法會有更大誤解,讓他不了解我的期待,除非我父親對公開信沒有了解我的意思,有所回應我才覺得有必要說明。」
不想說太多,施珮君說該說的信裡面寫的很清楚,信件的最後,施珮君說,生命中父親一直都是一個形容詞,但是她很驕傲有機會可以把父親獻給台灣人,獻給台灣的民主自由法治。
選在這個時機點對父親喊話,儘管敏感,卻施珮君要表達達的是女兒對父親不變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