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6-10-26, 05:47 PM   #6 (permalink)
psac
榮譽會員
 
psac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662
在線等級: 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級別:30 | 在線時長:1048小時 | 升級還需:37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住址: 木柵市立動物園
文章: 17381
現金: 5253 金幣
資產: 33853 金幣
預設

六、藝術搖滾

藝術搖滾(Art Rock)於60年代末興起於英國。其特徵為:結構龐大,和聲語言較為複雜,常借用古典音樂中的主題作為素材,並注重音樂的邏輯性和音樂素材的簡煉、統一。
藝術搖滾的創作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簡單的做法,在搖滾樂中引用古典音樂片段,或把一首古典音樂作品改編成搖滾風格;另一種做法是將搖滾樂隊和管絃樂隊(或其他古典音樂合奏形式)混合而成,或者用搖滾樂語言按古典音樂的發展手法、結構形式創作而成。
最早進行藝術搖滾嘗試的樂隊是英國的"憂鬱布魯斯"樂隊。《搖滾音樂50年》說:"他們創造了交響搖滾(Symphonic rock),並為平克·弗洛依德鋪平了道路。"
"憂鬱布魯斯"(The Moody Blues)樂隊成立於1964年。1967年,他們推出的專輯《未來的日子消失了》(Days of future passed)是樂隊朝著藝術搖滾方向發展的重要標誌。它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管絃樂隊提供像序曲一樣的開頭,然後過渡到搖滾歌曲並為歌曲伴奏。"憂鬱布魯斯"的代表作品還有《平衡問題》(A Question of Balance,1970)、《每個好孩子都該愛護》(Every Good Boy Deserves Favour,1971)、《第七次逗留》(Seventh Sojourn,1972)、《長途旅行者》(Long Distance Voyager,1981)等。
"深紫色"(Deep Purple)是英國的另一個進行藝術搖滾試驗的樂隊,共5人。1969年,樂隊成員喬恩·洛德(Jon Lord)創作的《搖滾樂隊與管絃樂隊協奏曲》(Concerto for Group and Orchestra)與皇家愛樂樂團合作演出,其中的管絃樂風格比"憂鬱布魯斯"樂隊的風格更現代一些。1970年,"深紫色"受BBC廣播電台的委託,為搖滾樂和管絃樂隊而寫的《雙子座組曲》(Gemini Suite)在搖滾樂與古典音樂的結合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是"(Yes)樂隊成立於1968年,樂隊的主要人物是喬恩·安德森(Jon Anderson,1944年出生)。1969年他們錄製了第一張專輯《是》(Yes)以後,人員便開始波動。1971年推出的專輯《是的專輯》(The Yes Album)標誌著樂隊後期風格的開始。1972年在經理人的啟始下,樂隊開始嘗試一種敘事性的和交響式的風格,先後於1972年和1974年推出了專輯《靠近邊緣》(Close the Edge)和《從地形海洋來的傳說》(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1975年至1976年間,樂隊成員開始了一些個人活動。1977年從專輯《為一個目標奔忙》(Going for the one)中可以看出,樂隊經過一系列的探索之後,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傳統的搖滾樂上。1980年年底,樂隊出版了一張現場專輯《是的演出》(Yes shows)後,於1981年4月宣佈解散。
同時期,進行藝術搖滾試驗的樂隊和個人還有"電光樂團"(Electric Light Orchestra)樂隊、"創世紀"(Genesis)樂隊、"埃默森、雷克和帕爾默"(Emerson,Lake and Palmer)、弗蘭克·扎帕(Frank Zappa)等。
當藝術搖滾進入70年代以後,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它主要利用搖滾樂的語言,創作更大型、更複雜的、希望能和古典音樂相媲美的作品。這個時期主要以"平克·弗洛依德"樂隊為代表。
"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樂隊於1966年由羅傑· 沃特斯(Roger waters)和羅傑·巴雷特(Roger syd Barrett)建立起來,共4人。最初,他們的迷幻搖滾風格引起了人們的極大注意。特別是他們利用當時能得到的最複雜的裝備,如燈光設計、幻燈、旋轉色彩圖案、煙霧等,造成特殊的舞台視覺效果,形成了獨特的風格。1966年,樂隊推出的專輯《曙光門前的吹笛人》(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是他們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1968年,樂隊中極具獨創性的領導人巴雷特因精神崩潰而離開了樂隊,另一名吉他手戴衛·吉爾摩(David Gilmour)接替了他的位置。他們於70年代初發行了幾張專輯,都只取得一般性的成績,轉折點的到來是1973年發行的《月之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這張專輯花了9個月的時間製作完成,不僅獲專輯第一名,而且榜上有名持續了創紀錄的675周(13年)之久。專輯中電子手段的大量使用使"平克·弗洛依德"的超級明星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
隨著樂隊名聲的增大,羅傑·沃特斯變得越來越狂妄自大,行為也越來越古怪。這種偏執狂由於樂隊又一張專輯《牆》(The wall)的巨大成功而進一步加深。專輯《牆》是以沃特斯的一身為線索,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他幼時的心靈帶來的傷害、上學時古板的教育制度對他的打擊、長大後面對現實社會的無奈、最後導致他的精神崩潰。1982年由艾倫·帕克(Alan parker)導演搬上銀幕。在這張專輯中,歌曲《牆上的另一塊磚》(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例37)先後出現了三次,作為專輯的主題,它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孩子們比作是牆上的磚,全是一模一樣的形狀,反映了當時英國教育制度的古板性。而將專輯的主人公比作是牆上的另一塊磚,呈現了他與這個社會的格格不入。
"平克·弗洛依德"於1983年推出的專輯《最後的樂章》(The Final Cut)具有特別憂鬱和絕望的反抗主題,全部由沃特斯作曲。不久,沃特斯離開樂隊,"平克·弗洛依德"在戴衛·吉爾摩的領導下繼續活躍在搖滾樂壇。

七、溫和搖滾和鄉村搖滾

1、溫和搖滾(Soft Rock)
當搖滾樂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出現了一種前景不明、失去方向的狀態。70年代的美國社會已經基本得到穩定,但是此時的搖滾樂卻失去了中心。風格上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還是延續過去的風格,只是進一步強調既有類型的某一種傾向,使它更加多樣化而已。因此70年代的搖滾樂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局面,即:柔的更柔,硬的更硬。其中溫和搖滾便是前者的代表。
溫和搖滾的主要特徵是:"重旋律、輕節奏"。一般的溫和搖滾,都具有較強的旋律性和可唱性。有時溫和搖滾和普通的流行歌曲(POP)很難區別,這時,主要取決於它是否具有搖滾樂的節奏形態或搖滾樂式的低音線條。
70年代溫和搖滾的著名歌手有卡朋特兄妹、巴瑞·馬尼洛、尼爾·戴蒙德、牛頓-約翰(Olivia Newton-John)等。其中以卡朋特兄妹最為突出。
"卡朋特"(The Carpenters)組合由兄妹二人組成,哥哥理查德·卡朋特(Richard carpenter)出生於1946年,妹妹卡倫·卡朋特(Karen Carpenter)比哥哥小4歲,康州紐黑文人。1963年,兩人隨家遷往加利福尼亞,與一位朋友組成三人小組,錄製了兩張唱片,因負責給他們錄音的唱片公司認為在硬搖滾盛行的當地,溫和搖滾不會有銷路而未能發行。他們又組成了6人樂隊,錄製小樣尋找機會,但到處遭到拒絕。這樣,樂隊只得解散。卡朋特兄妹決定單獨演出,由卡倫演唱、理查德演奏鍵盤樂器並負責作曲編配。他們利用多軌錄音技術進行創作,吸收了"披頭士"、"沙灘男孩"的抒情成分,堅持溫和風格。通過卡倫的歌聲,終於使A&M唱片公司同意與他們簽約,發行唱片。1970年,他們的《靠近你》(Close to you)獲得了排行榜冠軍,另一首歌曲《我們剛剛才開始》(We've Only just begun,例38)獲第二名。這兩首歌曲可以說都處於溫和搖滾和波普(POP)的分界線上。如在《我們剛剛才開始》中,中間段落裡有較強的節拍,銅管的重音在第二拍,加上持續不斷的鼓點,完全算得上是溫和搖滾,但其他部分聽起來則更像波普。同年,卡朋特兄妹獲得格萊美最佳新唱片表演獎。直到1975年,他們的作品都很受歡迎,如《昔日重來》(Yesterday Once More)、無賴(Desperado)等都是傳唱一時的經典之作。1983年,卡倫因長期患神經性厭食症導致心搏停止而死,時年32歲。
巴瑞·馬尼洛(Barry Manilow),1946年6月17日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馬尼洛在紐約音樂學院和朱利亞音樂學院學習時,就在歌倫比亞錄音公司的製作室裡當臨時工。1972年便開始為一些歌手的專輯配器並參與製作。1974年開始了他的獨唱生涯。1975年,他的單曲《曼迪》(Mandy)登上了排行榜榜首。馬尼洛除了演唱以外,還為電視台廣告創作歌曲。
尼爾·戴蒙德(Neil Diamond),1941年1月24日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他在紐約大學醫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而後綴學從事音樂工作。最初,戴蒙德以作曲家的身份出現並為他贏得了聲譽。1965年底開始唱歌。1966年,他創作了一系列的熱門歌曲,如:埃爾維斯·普萊斯利和"深紫色"樂隊都演唱過的《肯德基婦女》(Kentucky woman)等作品使他名聲大增。1978年,他和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的二重唱單曲《你別給我帶來鮮花》(You Don't Bring Me Flowers)在美國排行榜名列第一。1980年,戴蒙德在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中的精彩表演使他的明星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

2、鄉村搖滾(Country Rock)
如前所述,鄉村音樂是搖滾樂的三大來源之一,山區搖滾是50年代早期搖滾樂風格的三種傾向之一。可是到了60年代,山區搖滾幾近消失,大多數搖滾樂中很少能聽到有鄉村音樂的影響。但是,到了60年代末,在一些民謠搖滾中又重新出現了鄉村音樂的聲音。正是受到這種啟發,這時在加利福尼亞發展起了一種"把鄉村音樂的聲音和題材與搖滾樂的節奏和樂器法相結合的流行音樂風格",它被稱作鄉村搖滾。
70年代初,鄉村搖滾作為一場音樂運動受到了很多人的高度重視。以"老鷹"(The Eagles)樂隊和琳達·龍斯塔特(Linda Ronstadt)為首的鄉村搖滾藝術家取得了巨大成績,他們成功地將鄉村音樂和他們帶有個人特徵的輕搖滾和流行風格相結合。其實,鄉村搖滾的意義並不完全在於這種音樂本身是否在商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是在於這種音樂對於其他音樂或藝人的影響。
鄉村搖滾的主要樂隊和個人有"樂隊"(The Band)樂隊、琳達·龍斯塔特、威龍·詹寧斯(Waylon Jennings,出生於1937年)、"克羅斯比,斯蒂爾斯,納什和?quot;(Crosby,Stills,Nash & Young)組合和"老鷹"樂隊等。下面,重點介紹一下"老鷹"樂隊和琳達·龍斯塔特。
"老鷹"(The Eagles)樂隊原是龍斯塔特的伴奏樂隊,共5人,由歌曲作家、主唱兼鼓手唐·亨利(Don Henley,生於1947年)和歌手兼鍵盤手格倫·弗雷(Glenn Frey,生於1948年)於1971年建立。1972年,他們推出第一張專輯《老鷹》,使用了清淨的和聲,類似於"沙灘男孩"那樣的歌詞,被認為是一支很有吸引力的鄉村搖滾樂隊。第二張專輯《無賴》(Desperado,1973),離開了原先對享樂主義的讚頌,但風格仍是鄉村搖滾,配器更加豐富。第三張專輯《在邊界上》(on the Border,1974)中的《我的最愛》(Best of My Love)使他們第一次獲得了排行榜冠軍。第四張專輯《那些夜晚中的一個晚上》(one of those nights,1975),音樂變得更加複雜多樣,如《震驚過去之後》(After the thrill is gone)、《好萊塢圓舞曲》(Hollywood Waltz)和《說謊的眼睛》(Lyin' Eyes)是70年代鄉村搖滾的典型例子。可是《魔法師的旅程》(Journey of the sorcerer)很像藝術搖滾,其中的曼陀林音色使人想起藍草音樂(Bluegrass)。另外,有些歌曲,如《幻像》(Visions)、《那些夜晚中的一個晚上》等,很少顯示鄉村音樂的影響,更接近於一種不那麼強勁的主流搖滾風格。第五張專輯《加利福尼亞旅館》(Hotel California,)或許是他們最好的專輯,銷量達到5百萬張。同名主打歌曲《加利福尼亞旅館》(例39)成了整個70年代的傳唱金曲,其中也有強勁的硬搖滾歌曲,如《快車道裡的生活》(Life in the fast lane)。實際上,從這張專輯開始,"老鷹"已經逐漸離開了鄉村搖滾風格。1981年"老鷹"解散,成員們各奔東西。其中以唐·亨利的成績最為突出。
琳達·龍斯塔特(Linda Ronstadt)於1946年出生於亞利桑那州的一個音樂家庭中,具有墨西哥血統,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18歲時,參加洛杉磯的一個民謠演唱組,以後又曾和著名的"老鷹"樂隊合作,擔任主唱。1974年離開"老鷹"樂隊,開始了獨唱生涯。她的嗓音圓潤豐滿,演唱風格豐富多樣。70年代是琳達藝術生涯的高峰期,她成為當時鄉村搖滾的代表人物之一。1975年,榮獲格萊美最佳女歌手獎。1976年,琳達進行歐洲巡迴演出,使其成為國際明星。該年,她的一首《心潮滾滾》(Heart Like A Wheel)被評為十佳唱片之冠,使她再次獲得格萊美獎。此後,琳達還參加了許多輕歌劇、歌舞劇的演出,她大膽開拓,曾用通俗唱法演唱歌劇。1990年,因與男歌手阿隆·奈維爾(Aaron Neville)合作的二重唱《無需知道太多》(Don't Know Much)又獲格萊美最佳二重唱獎。
__________________
http://bbsimg.qianlong.com/upload/01/08/29/68/1082968_1136014649812.gif
psac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 收花文章: 1631 篇, 收花: 3205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