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必、選修科目,皆為四年修畢
如果大一是"摸索期"、"不分家期"
那麼我們的下一代讀書到底要讀幾年?
這樣的立意其實還不錯
可是忽略了一些問題
比方說,大學如何招生?難道收了一堆人以後,再叫她們自己來選喜歡的科系?
要知道,一所學校的重點發展科系和不重視的科系,其素質可以是天地之遙
以我以前大學就讀的靜宜來說,英文系是很知名的科系
但是靜宜其他的科系發展只是普通
可以用很低的分數考入靜宜,然後再"志願所在"的選念英文系嗎?
又這樣會不會造成部分科系沒有人要念(比方說考入這所學校的人到最後通通選了資管系,可是數學系沒有人或很少人要選)
其次,現在很多大學為了升格,或者成立新的學院
往往科系都隨便亂湊,隨便亂排
比方我大三之前,靜宜的【文學院】下有中文系、英文系、西班牙語系、日文系、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
大四的時候,因為學校想增加學院,硬把【文學院】給廢了
改成【外語學院】,下設英文系、西班牙語系、日文系
定外增加【社會及人文學院】,下設中文系、台文系、法律系、生態系、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大眾傳播系
別說分法很奇怪,這些科系的﹝共通原則﹞好像也是差別很大
而且,學生經歷國中高中的中學階段,其實自己想要什麼應該要很清楚了
如果渾渾噩噩沒有明確目標,只能說他在死讀書,一點也不懂得思考
與其分院不分系,還不如先要求部份學校"分系不分組"
再以靜宜為例,一個數學系,下面就分了三組招生
分這麼多,但其本質是否一樣?其實所學嚴格來說,仍然是大同小異
且其師資是互通的
這才更應該優先楚理,不是嗎?
**********
平衡的說,杜部長的建議也有其道理存在
我再舉靜宜中文為例子
靜宜的中文研究所之前下分中國文學組、台灣文學組(目前台灣文學組已經獨立為台灣文學研究所)
這個我就還算贊同
為什麼呢?因為我看過太多唸台灣文學的,一點基本的中文知識也沒有
我就看過台文組的考生遇到【請說明何謂唐詩】這樣的問題,最後是交白卷
別以為唐詩跟台灣文學沒關係,
事實上,台灣文學≠現代文學,相反的,早期的台灣文學有許多都是所謂的漢詩
先不管政治立場如何,台灣的文學、文化是承繼中國而來,這無法否認
起碼也要有點【常識】麻...不然跟人家唸什麼台灣文學呢?
我想杜部長的用意也是在此,一些【共通】的基礎科目要會
基本上,我從上大一以後就沒再碰過數學,什麼代數、方程式、幾何、機率...早就忘光光.....除了大一必修的邏輯課以外
(不過我的邏輯老師那時候罵國民黨罵很凶,結果進度延遲,數學的部分還沒講到,只講到一堆理論的部份)
我想這也是杜部長憂心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