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實驗搖滾中的深紅之王--King Crimson
{前言}
有樂評說過:If there's one group that embodies progressive rock, it is King Crimson.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當"前衛""概念""實驗"等口號被喊地震天價響時,King Crimson(KC)是當中最優秀的理論與實踐者之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當此類經典樂團解體(ELP)或被主流收編(Yes)時,King Crimson仍路遙知馬力般的搖滾著。無論現今搖滾的潮流為何,吾人仍不能否認當年KC所創造或遺留下的概念、技巧、精神正影響著現在想要突破的樂團,而他們的成就也成為後世前衛團體所無法突破的"夢靨"。
可惜的是,國內較少有系統地介紹這個值得討論的"團體"。在此希望能拋磚引玉,帶領大家優遊King Crimson的音樂世界。
{緣起}
出生於英國Dorset城的吉他手Robert Fripp二十二歲時與兄弟檔Peter Giles、Mike Giles共組<Giles Giles and Fripp>樂團並於1968年推出同名專輯,為KC的開端。
1968年秋詩人Pete Sinfield與吉他手Ian McDonald等人加入經歷一段人事變化後,終於在詩人Pete Sinfield的詞"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中找到了他們要的團名:King Crimson。
從1969年到1981年的幾次主要團員改組,經歷了無數的人事更動、更改團名、訴訟、解散等事件,所以King Crimson的團名也不具有音樂上齊一風格的延續色彩。我們可以說團名不過是一項計畫 ,由靈魂人物Robert Fripp主宰的experimental/progressive rock project。這個計畫的主要內容分為三階段,筆者將逐一介紹三個階段的代表專輯。
{KC 1}
main line-up:Robert Fripp--guitar、mellotron
Greg Lake--bass、vocal
Michael Giles--drums
Peter Sinfield--words
1969年七月,KC在倫敦海德公園免費演唱會與Rolling Stones共同出場。
這是KC的首次公開亮相,他們以爵士/古典/前衛表演風格演出了首張專輯中曲子,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張專輯: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絕對是前衛搖滾專輯當中的經典作,後世極難跨越的標竿。當年他們以傑出的詩詞、華麗的編曲、即興的演奏吸引了不少目光(當然只是這樣還不足以形容),立刻在在英國專輯成績爬到前五名,正式開啟了前衛搖滾的新頁。為了顯現出他們的時代精神,在 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唱片封套上揭示了"An observation by King Crimson" 的概念。整體而言,創作魅力集中在Robert的編曲手法和Peter如詩般的歌詞:
"21st century schizold man"無意識的嘶吼預測疏離的未來,在世紀末的今天讀來特別令人觸目。華麗冗長的演奏片段讓人不能自已。
"I talk to the wind"有一種迷網、無所不知的魔力。配合迷離的歌詞,Greg Lake輕柔嗓音沈人陶醉。
"Epitaph"使聆聽者產生現實與幻想間糾結不明的奇妙情境。啊! 疑惑真會是我的墓誌銘嗎?
"Moonchild"中的十二分鐘純粹刺激感官的美麗,不用看歌詞就能享受到了。
"In the court of crimson king"是總結專輯精神的終曲,後來KC專輯中常會出現一段浮光掠影般的此曲旋律,合唱部份撼人。而它也代表了未來每張專輯製作方向:終曲的長度、代表著專輯標題、運用即興演奏等。
第二張專輯:In the wake of poseidon
1969年首張專輯的成功並不能確保團員的向心力。兩兄弟率先於十一月離團,主唱兼貝斯手Greg不滿Robert Fripp找來的替代團員也跟原先在The Nice的鍵盤手Keith Emerson討論組團事宜。Keith就是後來前衛/藝術搖滾名團E.L.P的"E",而Greg就是當中的"L"。
1970年Greg確定離團,但他也跟Robert協議仍共同合作KC的第二張專輯。結果又是另一張前衛搖滾史上的經典作品。Greg照舊演唱所有作品,而Robert則找來孩提好友Gordon Haskell演唱一首慢板歌曲以預備接替未來主唱職務。
In the wake of poseidon是場質疑戰爭/和平/溫和/暴力的旅程。封面繪圖原題為人的十二種原型,把人的各種心理狀態描繪地栩栩如生。
"Peace"前中後三部曲有令人神往的詩詞。
"Cadence and cascade"則出乎意料外的平和入耳,Gordon平靜從容的歌聲表現稱職。
"The devil's triangle"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演奏曲,其中包含首張專輯的部份旋律。分為三個樂章,最後樂章Garden of worm的詭異恐怖絕對會使人晚上睡不著覺。
第三張專輯:Lizard
1970年後原主唱Grey Lake離團加入ELP,KC馬不停蹄的發行更令人難以想像的Lizard>。比前兩張運用更多爵士即興演奏,肯定需要樂迷花時間慢慢消化。
平心而論,Lizard在當年的反應不頂好乃因新主唱Gordon Haskell的表現評價好壞兼半所致;有人則批評Robert Fripp在這兒開始迷失於聲音實驗而忽略了市場反應。換句話說,KC自此起就不以銷售考量為主。就音樂本身而言,這會是場更詭異、更乖張,令人不舒服的聆賞經驗,不是每個樂迷都能接受的。據說Robert Fripp對它的成績也不滿意,因此又造成團員的流動。
"Cirkus"顫慄的電子合成樂器音效與和緩的銅管樂器不絕於耳交互出現,蠻符合馬戲團給人的感覺。
"Indoor game"與"Happy family"運用科技扭曲變形了主唱唱腔,樂器則不按牌理出牌般地演奏。
"Lady of the dancing water"總算是條正常的情歌。
"Lizard"標題曲也是最易為人詬病的曲子,講述勞伯王子的冒險故事,分為四樂章長達二十分鐘。首樂章請來Yes的Jon Anderson助陣,他清亮的嗓音與Gordon明顯不同。第二樂章名孔雀的故事,有迷人的薩克司風演出。第三樂章仍延續前面那令人摸不清頭緒的故事發展著。最後樂章僅一分鐘,弔念著王子之死。這首終曲一般相信也啟發了Renaissance在後來類似以中亞為故事體裁的敘事曲Scheherezade and Other Stories (1975)。
第四張專輯:Island
1970年KC開始巡迴演出,不久又由於音樂理念不同而使原始團員求去。Island基本上是介於團員調整期間所衍生的過渡專輯,在英國仍有前三十名的排行成績。Robert在這裡採用實驗色彩較不濃厚的方式中規中矩地表達意念,並更大量使用mellotron來模擬管絃樂音色。此外,臨時編製特大也是令人注目的。在專輯中表現傑出的有Keith Tippett彈piano, Robin Miller吹oboe及Mark Charig的cornet。還有一項特點是專輯藝術設計奇美無比,封面有關獵戶星座的插圖頗有看頭。
"Island" 標題曲有Mel Collins令人歎為觀止的吹奏樂器演出。
"Prelude: Songs of the gulls" (海鷗之歌)是浪慢的管絃樂章,筆者自己則是很喜歡"Sailor's tale"那首長篇情歌,使我聯想起以前在當兵的日子。只可惜其餘歌曲在概念上未能有所突破,有些樂迷認為這是他們早期比較弱的作品。
{KC 2}
main line-up:Robert Fripp--guitar、mellotron
David Cross-violin、viola
John Wetton-bass、vocal
Richard Palmer-James-words
在許多老KC迷眼中,第二代的king crimson似乎是真正成熟起飛的開始。原先曲高和寡的詩人Pete Sinfield求去,由較能令人瞭解的Richard Palmer-James代替。原先任性狂飆的銅管樂器組合也被小提琴天才David Cross的高超琴藝取代,表現出跟從前截然不同的曲風。John Wetton較為人所知的是他在七十年代末組的UK及八十年代初組的Asia,相較那些同樣是all-star的超級樂團,其實我個人更欣賞他在KC時期的表現。這時Robert Fripp帶領KC到真正科技/前衛搖滾,而不再是以前的古典/藝術搖滾的範疇。展現出緊湊、團結、兼顧商業色彩與音效實驗的嶄新組合。
第五張專輯:Larks' tongues in aspic
1972年發行,被公認為新舊KC的分水嶺。跟以前{KC 1}比起來樂曲間較有整體氣氛凝成一氣,當然也少了些從前庸懶的感覺。個人覺得主唱John的嗓音特色未能放開故使樂器演奏成為真正焦點。David Cross在此表現搶眼。
"Lark's tongue in aspic "標題曲分別放在第一跟最後曲目中。第一部曾被認為序奏過於冗長,但後頭器樂競飆會讓人大吃一驚。結束曲被認為是古典架構嚴謹的樂曲,尤其小提琴與吉他的完美融合所創造出飽滿的空間感層次令人回味無窮。
"Exile"是首哀傷的歌謠,小提琴的演出餘音繚繞。
"Easy money"開頭的音效處理令人不知其所以然,或許是想拓展各種表演可能性吧?
第六張專輯:Starless and bible black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1974年初starless and bible black竟然是第一次KC以固定編製延續發行的專輯。雖然說人事更迭或許可以激發出創意新火花,但也會造成給樂迷不確定感與默契搭配上的嚴重問題。感到欣慰的是,KC於顛峰期的兩張專輯應該是沒有團員衝突發生的。由於Larks' tongues in aspic受肯定,KC整個73年都在巡迴演出,各種樂器演奏技巧與團員默契到達極致。新專輯中八首歌只有兩首歌是全部在錄音室構思製作完成,其餘歌曲都是現場實況即興演出。原汁原味的揮灑,更能展現KC高超的技巧與實驗精神。
"The great deceiver"、"Lament"是二首在錄音室錄音的作品。裡面有具破壞力的鼓點、嘶吼的唱腔、狂野的吉他貝斯搭配。
"We'll let you know"嘗試放克樂風(funk),厚重的貝斯音效使人不寒而慄。
"The night watch"裡有John成熟的嗓音與Robert吉他中蒼涼無盡的感受。
"Trio",讓我回想起"Moonchild"的美麗歌謠,在1973年十一月在阿姆斯特丹實況演出時錄製。不過鼓手Bill Bruford在此缺席,單由貝斯、吉他、長笛的trio造就了這裡單純簡約的美感,Robert長笛演奏則融化現場每個聽眾的心。
"The mincer"以即性興器演奏為骨架,配合John多層錄製的聲效卻莫名其妙中斷似地結束了第一面唱片。
"Starless and bible black"、"Fracture"佔滿了唱片的第二面。時而緊湊、時而輕鬆、時而瘋狂的樂音直截了當刺激感官知覺而不可自拔。迷幻、實驗、即興,使人為之傾倒的享受。
第七張專輯:Red
看著專輯中只有Robert、John、鼓手Bruford的照片,沒錯,KC的line-up又換了,可說是每年一變。Red同時也是成熟高峰期所發行的最後專輯。一般老樂迷剛聽到Red時總不能相信自己耳朵。只有三個人的KC似乎只是個power trio卻有著無窮的精力要發洩,每首歌都是重搖滾味道濃厚的。實際上卻未必如此,這只是KC在不斷實驗新樂風時所得到的結果。豐富的吉他音色、拍子極準的鼓、爆發力強的貝斯彈奏正是KC凝聚力最強的表現。
"Red"上承"Fracture"、"Larks' tongue in aspic"精準計算的節拍和高超的演奏技巧,配合Robert神啟般的編曲完成精彩的純搖滾曲。
"Fallen angel"是{KC 2}期最有商業潛力的流行單曲,有著引人入勝的旋律與John只能讚嘆為甜美的嗓音。
"One more red nightmare"光聽曲名就知道他們的目的在哪裡了,他們又回到早期演奏曲般的詭異神祕。
"Providence"又是首即興演奏曲。這類曲目是當時KC迷的最愛,現在卻易被歸類為自我沈溺了。
"Starless"是旋律當扣人心弦的ballad,讓我回想到首張專輯中的"Epitaph,一種令人深深著迷的演繹。輕爵士樂風格配合John Wetton絕無僅有的中高音域歌喉,如醉般唱著心痛的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