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休耕政策捨本逐末 農村慢性自殺】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宜蘭縣冬山鄉太和村的縣道兩旁,這裡曾是蘭陽平原重要米倉之一,此刻正值一期稻作收割時節,夏日豔陽灑落在飽滿的稻穀。
這片黃金稻穗結滿農人汗水結晶,也結出豐收的喜悅。但金黃稻田景觀中,卻也夾雜種植田菁作物的休耕農田,黃綠交錯,同時浮現農村糾結的情緒,這是休耕政策下的典型農村景象。
◎轉作更賺錢 都不想種稻了
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政府從民國八十六年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即休耕政策),以達到稻米減產目標。農民若在休耕農田種植田菁、太陽麻等綠肥作物,每公頃農地可領四萬五千元補助,翻耕或轉作其他雜糧作物,也可獲兩萬二千元至三萬四千元。
在政府政策鼓舞下,台灣休耕與轉作面積逐年增加,從民國八十六年的十四萬多公頃增加到民國九十三年的廿八萬多公頃,種稻面積相對也從卅六萬多公頃減少到廿三萬多公頃,去年更是首度休耕面積超過種稻面積。
休耕政策雖然成功縮減稻米產量,試圖避免穀賤傷農。然而,不少農民更擔心,這帖藥可能成為毒藥,導致農村的慢性自殺,也加速農業文化的流失!
「宜蘭早就沒有二期作的稻田了!」當地一位農戶搖頭慨嘆說。休耕政策影響宜蘭傳統的稻作產業結構,三星地區還出現「賭蔥熱潮」,尤其日前中南部水患後,蔥價攀升至一斤兩百多元,今年只要押中種蔥,種一甲地的收入就足足可以買到一甲土地。「種稻是為了種蔥!」三星農會推廣股長段蓬福說,如果不是為了轉作及涵養地力,許多稻農都不想種稻了。
◎稻米產業斷鍊 周邊文化凋零
稻米農業的勢微,受創不只是個別稻農,連帶影響卻是整體的周邊產業,包括育苗、代耕、肥料農藥與乾燥烘穀等業者,這些都是依賴稻田維生。
「稻米產業是條長鍊,土地休耕了,上下游的農作文化與技術就斷掉了!」宜蘭縣水稻育苗中心改良協進會總幹事陳章楠強調,休耕已全面衝擊龐雜的農村作業系統。
陳章楠說,未實施休耕政策前,他育苗的面積多達七百甲,目前只剩四百多甲,因為只剩一期作;割稻機在宜蘭一年也只有啟用廿五天,其他三四○天都是在保養,許多稻米周邊產業早就沒落了。
「田菁可以短期讓土地休養生息,長久下來,卻只會造成農村永遠的停頓!」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指出,種植綠肥作物不像種稻,需要繁複的農業技術與經驗,這是台灣農村文化與知識的資產,田菁文化根本不可能取代豐富的稻作文化。
代耕與育苗的農業大隊逐漸瓦解,就連依附農田耕作的灌溉水圳文化也凋零。桃園地區昔日星羅棋布的埤塘,曾經是當地農民的特殊農耕灌溉方式,但近年來休耕農田增加,許多埤塘遭到回填利用或出售,除了危及其中水生植物,桃園特殊的埤塘景觀與文化也漸漸走入回憶。
在台灣的另一側,台東成功鎮的重安部落世居阿美族人,傳統稻作社會發揮原住民互助精神,只要豪雨或颱風過後,大水一旦沖壞水圳,部落就會立即廣播號召全村人力到山邊水源地協力共修水圳。
◎年輕人出走 老農愈來愈辛苦
但休耕政策改變了部落景象,重安部落六、七十公頃農田只剩五、六公頃還在耕作,年輕人紛紛出走,只剩老農守護水圳。農戶曾聖益感嘆地說,老人家愈來愈辛苦了。
《無米樂》描繪的「末代老農」心情,全台各地都在真實上演。彰化稻農莊典男雖然兒女事業有成,有的當醫生,也有任職高科技業界工程師或老師,兒女屢勸他休耕在家養老,莊典男還是堅持耕田,除了對於土地情感,也是農村生活習性。
莊典男說,在農村,如果可以耕作卻不下田,是會被人家指責痛罵懶惰的,「除非已經老到走不動,否則只要你的農田長雜草,就是對不起祖先。」
◎休耕未涵養 反而破壞地力
更重要的是,休耕田地種植田菁等綠肥作物後,很容易出現病蟲害、福壽螺及老鼠,常常侵入及危害鄰近田地,農村對此大感困擾,怨言四起。
即使農委會屢次宣導加強田間管理,避免使用農藥,不過,還是有農民為此噴灑除草劑,避免遭到鄰人指責。環保團體因而指責,休耕原本是要涵養地力,最後卻成為破壞土地的幫凶!
台灣原有七成以上水生植物可從田裏發現,環保團體也擔心,若長期未翻動土壤,甚至忽略水田的生態價值,弱勢草種便會被強勢的禾本科植物所覆蓋,像澤瀉、槐葉蘋等水生植物都會出現生存危機。
休耕政策除了與傳統農村文化格格不入,近來也出現「休耕老鼠」的投機歪風,硬是搶搭政府照顧農民的順風車,偷偷地就將全民的納稅錢中飽私囊。
◎哄抬田租 想耕作租不到地
根據宜蘭農民描述,近年來不少炒作土地的投機客,紛紛在員林鄉、冬山鄉等地購置農地,甚至利用興建農舍名義,卻蓋起歐式別墅,其餘農地就作為申請休耕補助,「真正的農民捨不得放棄耕作,休耕補助反而都進了土地炒作者的口袋。」
此外,休耕補助的每公頃四萬五千元,雖然當初美意是提供農民減產稻米誘因,無形間竟也成為農村社會的地租標準,增加農業成本,不少返鄉青年已出現「想耕作卻租不到地」的窘境。
高雄美濃有機耕作隊去年租地時,就發現租金高於休耕補助。美濃木瓜今年首度外銷日本,木瓜班班長黃廷生驕傲之餘亦憂心表示,租地成本過高,恐將影響未來擴大經營的可能性。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溫仲良指出,由於農地高度零碎化,美濃地區農民每人平均擁有三分地以下的比例超過八成,休耕補助無形中僵化地租價格,不但不利於農業轉型或擴大農業經營,甚至只會擴大貧富差距。
三星農會總幹事林順發強調,政府一方面推動休耕減量,一方面卻又不斷保價收購,甚至擴大餘糧收購。現在一甲地稻產與收購的量都快打平了,無異保障農民生產,也出現政策矛盾。
◎土地滋養人 人卻出賣土地
雲林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分析指出,有競爭力的土地一旦休耕,不僅豢養農民懶惰習性,也留不住年輕人,農民未來很難再重回田地。當前僵化的休耕政策,讓有心耕作的農戶或農會永遠只能與休耕補助拔河,農業未來轉型勢必更加困難。
「休耕政策是最廉價、最偷懶的政府收購手段!」吳東傑說,面對WTO衝擊,政府不能只是花納稅人的錢來補貼農民打發了事,立法院每年還上演不斷「加碼」(提高休耕補助或收購價格)的戲碼,這樣只會降低農業的競爭力,斷送農業命脈。「土地死了,文化也死了,靠土地滋養的人們就會離開土地,甚至出賣土地,難道農村不會陷入破敗?」
休耕政策雖達到稻米減量目的,但農民一旦失去自信、不再復耕,農民技術與農業文化也將無以為繼。撕裂農民與土地情感的休耕政策,已到了必須全盤檢討的關鍵時刻。
(原刊於2005.07.10中國時報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