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休耕演唱會 另類文化反思】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報導
涼風徐徐的夏日夜晚,金曲獎得主「生祥與瓦窯坑3」走進桃園中壢休耕田間,在舞台上唱起客家歌謠與各類曲目,在地的「白沙岬走唱團」則穿插創作歌曲與台語老歌……
這是台灣首見的「休耕演唱會」場景,也是文化工作者對於休耕進行的另類反思。
為何要舉辦休耕演唱會?主辦者兼主持人、全家就住在田邊屋舍的「搖籃工作室」負責人曾年有,先說了兩段故事。
第一個故事,四十四歲、曾在廣告界任職的曾年有返鄉投入客家文化工作後發現,「我家門前的別人田地原本種稻,兩個孩子在田間得到最棒的自然生態教育,但這片土地休耕後卻逐漸荒廢,我們完全無能為力」。
第二個故事,曾年有聽到老農父子的對話,老農:「這塊地水泥打下去,以後怎麼再耕種?」兒子馬上回應:「嘜憨呀,水泥打下去變成高爾夫練習場,一年收入就可以扺得上你耕種十年甚至一百年」,他聽了之後感慨萬千。
因此,曾年有決定舉辦別開生面的休耕演唱會。「農民沒有條件對抗休耕政策,我們就在田中舉辦音樂會,用這種文化方式表達農民面對休耕的苦悶,希望大家聽完音樂後,能夠想想WTO、休耕這些事情」
六月十九日,曾年有與附近農家在下午先進行社區擺攤、跳蚤市場等暖身工作,原本擔心乏人問津的美濃有機米,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到了晚間,「台地戀歌之休耕演唱會」正式登場,農民與文化工作者沿著田間小路來到舞台前欣賞演出。
就在休耕田地中,「生祥與瓦窯坑3」主唱林生祥呼籲台下聽眾,可以多關注前一陣子發生的「白米炸彈客事件」,多想想楊儒門與農村的處境,以及背後深層的台灣農業問題……
沒有直接尖銳的批判,也沒有激情嘶吼的吶喊,休耕演唱會留下的,是另一種透過音符表達的文化反思與土地情感,在夏日晚風的休耕田中慢慢擴散開來。
(刊於2005.07.13中國時報七版)
引用:
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ar.../04/3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