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6-12-25, 11:45 AM   #10 (permalink)
YaYa07
管理版主
 
YaYa07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3945
在線等級: 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級別:61 | 在線時長:3973小時 | 升級還需:119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07
文章: 18491
精華: 0
現金: 2652339 金幣
資產: 3433029 金幣
預設

Part3:【「細妹的田」把笑話變驕傲】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福壽螺會不會咬人?」這是高雄美濃幾位二十多歲小女生下田耕作時鬧出的笑話。由於這群女生身兼社區大學職務,常常只能在中午時間踩著高跟鞋去巡田,不僅家人持保留態度,也有人把她們認領的「細妹的田」當成笑話。

不過,等到這群小女生有始有終,以有機耕作方式歡喜收割,並且結合社大推動「稻米收穫祭」、「稻米學堂」等課程後,外界逐漸改觀,她們的父母不但購買這批有機米,更說服其他親友嘗試有機耕作,「細妹的田」終於成為她們的驕傲。

回憶「美濃有機米耕作隊」成立過程,四十六年次的隊長曾啟尚指出,美濃近年來社造工作蓬勃發展,帶動年輕人回流,年輕人也比較容易接受有機耕作觀念,因此他結合「三、四年級專業有機農」及「六、七年級非專業僱工農」,希望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兩端而免受中間商剝削。

六十三年次、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古文錦,則是曾啟尚最佳拍擋與「合夥人」。曾在貿易公司任職的古文錦返鄉做過文史工作,有感於故鄉人與土地的價值慢慢流失,最後決定投入有機耕作,並向父親取得休耕已久的祖產地,把這片土地視為可以讓夢想實現的「土地銀行」。

在曾啟尚、古文錦號召下,六年級的賴梅屏、七年級的蕭敏君等在旗美社區大學任職的女生陸續加入,使得有機米耕作隊十位成員中,女生就佔了六位,其中更有五位是三十歲以下。這群女生認領的兩分半農地,也被當地客家人稱為「細妹的田」。

賴梅屏、蕭敏君坦承,「細妹的田」一開始鬧了不少笑話。例如她們首次下水田時,以為穿雨鞋就是標準裝配,但直到真正下田才發現,「雨鞋根本陷在泥巴裡拔不出來」,她們才了解應該打赤腳。

再如她們不懂得何時拔草,結果田中雜草愈來愈長,有一天隔壁農田的伯母實在看不下去了,直接走過來說:「妳們的草都已經爬起來了」(意指雜草已經長得不像話了),這群小女生才知道又鬧了個笑話。

還有人利用社大午休時間,穿著窄裙、高跟鞋去巡田時,因為無法蹲下去打開灌溉水道而焦急不已,經過的農民都覺得非常有趣。類似故事還有很多,這群小女生卻很坦然,因為對她們而言,這就是最珍貴的親近土地學習課程。

學護理的賴梅屏說,唯有親自下田才知道,「種田沒有那麼困難,但也沒有那麼簡單」。學觀光的蕭敏君指出,由於家人反對,她剛下田時,連借鋤頭都不敢跟爺爺說實話,只說是要整理菜園,直到收成之後,「爸媽開心得立刻買了十斤有機米,家人親友都在談這件事,我們因為米而有了共同關心的話題」,她更把心得經驗都寫在部落格上與網友互動。

沒有人知道,「細妹的田」還能延續多久。但在這片原本休耕的土地上,這群小女生親自耕作所受到的衝擊與影響,已勢必在美濃返鄉年輕人心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

Part4:【追求農業永續發展】

 /何榮幸、高有智

因為不希望看完「無米樂」後只是感動而沒有行動,所以,我們走進全國農地、聆聽老農心聲,希望為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願景貢獻一份心力。

農業問題複雜萬端,即使先進國家也同樣面臨加入WTO的嚴峻挑戰,我們無意包山包海、蜻蜓點水探討所有農業困境,我們的關懷重點,始終聚焦於台灣農民對土地的情感,以及與此面向息息相關的休耕政策。

休耕政策雖可達到稻米減量目的,但是,我們走過台灣各地慘遭盜採砂石與人為汙染的「大峽谷」及「毒龍潭」,看到無數缺乏管理的休耕農地與等待收成的豐收稻田形成強烈對比,並且感受稻米相關產業與農村生態文化的急速沒落。

在各地老農的嘆息聲中,我們必須指出:一項每年預算高達兩百億元的重大農業政策,如果因為漠視環境維護而導致休耕農地長期淪為廢耕,不但損及周遭農地,並且嚴重撕裂農民與土地的情感,這項政策就已到了必須全盤檢討的關鍵時刻。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了來自基層民間各種突圍的可能性。不論是農民轉型為生態農場或轉種景觀、能源作物,或是農會大規模承租休耕土地推廣外銷,抑或農家集體簽署不賣地協議,都讓外界清晰看見台灣農民在休耕政策下尋求突破生機、保護好山好水的努力。

而類似「無米樂」主角崑濱伯等熱愛土地、樂天知命的老農身影,在全國各地更是無所不在。桃園客家文化工作者曾年有,如此傳神描述與老農互動的感受,「我跟朋友們說,我現在在念博士班,我的指導教授就是隔壁老農阿春叔,是他教會我,什麼才是勞動尊嚴與生活美學」。

宜蘭代耕業者陳章楠的感觸,同樣發人深省,「有什麼景觀會比農村更漂亮?如果宜蘭都沒人種田,好山好水沒沒利用,就不會有人來宜蘭了。政府如果只會炒短線補助休耕,不懂得永續發展農村文化,天公伯是會把土地討回去的」。


走過荒地、穿梭田間,這些貼近土地的採訪經驗,讓我們同時看見台灣農業的困境與生命力。農民的聲音雖然微弱,卻是來自土地最真實的脈動,這些聲音不斷述說、不斷流傳,不斷在追尋農業永續發展的綠色新希望。(本系列完)

(刊於2005.07.17中國時報十版)

◎卓越新聞獎評審評語:

 巡迴全國農地採訪,揭露休耕政策對農村生態文化的傷害,提出農會代耕、環境補貼等替代方案。以清晰的思路、流暢的文筆、生動的案例,檢討現狀、剖析病因、討論對策、探索出路,是兼具批判性、建設性和可讀性的優秀報導。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ar.../10/34013.html

看了這些報導..不禁讓人想著:難道這是老天爺回應南部人說的"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結果嗎???
YaYa07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39317, 收花文章: 16146 篇, 收花: 52316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