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別以貌取人
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7-01-09, 09:39 AM   #5 (permalink)
ppp0600
長老會員
 
ppp0600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9602
在線等級: 級別:72 | 在線時長:5528小時 | 升級還需:93小時級別:72 | 在線時長:5528小時 | 升級還需:93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30
住址: 混亂地獄
文章: 10322
精華: 0
現金: 459 金幣
資產: 233164389 金幣
預設

http://www.ieeuc.com.tw/stanford.htm 史丹佛大學 (網路仲介公司招生簡介,有興趣自己進去看)

真假我當然不知道,我常碰到看起來不怎樣,也感覺很節省的客戶,
但是實際上他們經濟都還不錯,所以我只知道真的不要以貌取人.....

以下是另一段說法

史丹佛的起源與多金文化起源
神話不可小看,幾乎所有人類文明都有起源的神話,從希臘眾神到西藏高原到龍的傳人,可見人對起源的崇拜.
大學,特別是名校,都要有個轟轟烈烈或是傳奇的起源的,表示大有來頭! 西歐,北美,和東亞的大學,不論多小多不起眼,不免都要有個校史館(不管寒愴如英國新大學或是金碧輝煌如史丹佛這矽谷金主). 就來說說史丹佛的起源和多金文化吧. 注意,是多金文化,不是拜金文化!
史丹佛的校史館就建在 Cantor Center for Visual Art 博物美術館裡,旁邊不遠,是小史丹佛的墓和老史丹佛一家的衣冠塚.
實際上只有博物館裡兩間大房的所謂史丹佛紀念館,紀錄著史丹佛的起源和史丹佛家族興學的經過.

這故事可能不少人都聽過,在這裡講故事只是作為比較起源學的引子罷了. 以下就講講官方版本混雜稗官野史的史丹佛起源記:
話說十九世紀末,美國加州的鐵路大亨史丹佛有愛子一名,送到氣質蓋高尚,學費最高貴,名氣最響亮的美東學術重鎮哈佛唸書,成了哈佛一族 (很哈那尊佛的名氣,不是拜佛的意思). 後來小史丹佛 Leland Stanford Jr. 得病翹了,十分可憐,史丹佛夫婦都很傷心,於是找到哈佛校長室,但是據說因為是加州鄉巴佬,且是暴發戶,氣質不佳,穿著粗俗,被秘書百般刁難.
他們一點不氣餒,咕嚕咕嚕地在那兒等,好不容易見到哈佛校長金面,提出獻金心願,說是要給學校起新樓,以小史丹佛命名 (大概就像九零年代比爾. 蓋茲捐的史丹佛電腦系 Gates Building 吧). 結果呢? 被校長轟了出去,說每個死了的哈佛學生都要立碑紀念的話,學校不就成了紀念館!? 這時史丹佛太太輕聲地問著,那可以請教您辦這大學,要多少銀子呀?
哈佛校長從鼻孔哼了一聲,用手指比了三! 連話都懶得說哩. (這數字乃是虛構,實際數字亞歷山大沒興趣去查)
史丹佛太太說: 三萬? 三十萬?
校長說: [心想: 妳這鄉巴佬] 三百萬啦.
史丹佛太太恍然大悟,轉頭對史丹佛先生說,哦,that's it!? 這麼點兒? 那回加州我們自己弄一家來玩玩嘛. 幹嘛捐款?
於是他們興沖沖又搭橫跨北美的鐵路嘟嘟地回到加州,騰出他們家農場和跑馬場,即刻破土,大興土木,於是本文照片裡這美麗的充滿"pseudo-missionary style" (假西班牙教堂風建築) 的 Main Quad 就蓋起來了. (就是中庭,是史丹佛最古老的部分,也是早年所謂的校園,還留有校門; 今天的校園已經擴張到繞行一周有七十多英里的校園了--注意,七十多英里: 台北到新竹啦.) 因為是昔日農場,所以今天史丹佛人回味在那裡的生活都稱 life on the Farm. 這 the Farm 就成了史丹佛的代稱之一.
在學校完工前,不幸老史丹佛先生就蒙主恩召了,剩下有毅力,精力過人,且督導嚴格的史丹佛太太一力完成所有大小事情,從建築規劃,整地,到規劃學制和聘教授招生. 塵埃落定後,史丹佛太太也過世了,她對愛子和丈夫的懷念現在刻在莊嚴宏大的史丹佛紀念教堂內壁上.

就像很多德國大學雖然以地名通稱 (因為一個城通常只有一個大學),但實際上全名往往是長長一串人名一樣 (例如: 法蘭克福市歌德大學),史丹佛大學正確全名是: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可別搞錯,不能加重音唸成 Junior University (專科學校!?),而是 Leland Stanford Jr.,University,小史丹佛紀念大學!
Leland Stanford 這名字現在充斥全校各機構,例如大家的 email 地址: 除了電腦系等有獨立主機以外,都有 leland.stanford.edu 這 Leland Stanford 一老一小的英靈天天與大家同在. 可惜沒有保佑所有學生考試一帆風順.
這大學現在已經赫赫有名,顯揚了小史丹佛和史丹佛家族的名,這少年早夭的不幸少年地下有知,應該也要露出金牙微笑了. 看來企業捐助學術和個人興學,是節稅和揚名的最好辦法,華人企業家應該群起效法這風氣.
說到金,史丹佛的確遍地是黃金,而當年史丹佛夫婦的豪氣,似乎暗暗地傳承流動在史丹佛人的血液裡. 說白了就是: 老子甚麼都有,特別是錢多,怎麼樣! 到了今天,似乎隱隱也還有那麼點兒這個豪氣.
當年,尤其是經濟大蕭條的六零七零年代,史丹佛積極擴張,到處挖角,延聘大師. 歐美各校十分頭痛,視為頭號公敵. 一則笑話是這樣,過了一個漫長的暑假,各校校長和系主任回來辦公,要趕緊集合全系教授點名,看少了幾個. 一個夏天可能就被史丹佛重金誘惑,挖去半個系. 那系,說不定連學校,也不用辦下去了. 名校用錢砸教授,還怕甚麼凹不到呀. 在企業捐助的世界,個把萬就能把教授搬來供著,弄得服服貼貼,這,比起上億的實驗室,太便宜啦,大呼划算 (cheap!).
史丹佛搶研究生,也是這樣的手筆. 哈佛大學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主要的文理學門) 招博士生最多向來只能給兩年的獎學金(doctoral fellowship),往後就憑學生兼差教書自生自滅了,一路教到畢業,或是當研究助理. 柏克萊更是一年一年頒發,大家僧多粥少地搶那幾項獎助,跟玩大風吹差不多.
史丹佛一給就是四或五年以上,而且是全額獎助,從學費到生活費包辦,只差沒送車和高爾夫球具. 當然,各校政策不同,史丹佛走菁英政策,收的學生不多,很多系每年只有兩三個博士生,不像柏克萊或哈佛,以量取勝 (以致於有時後良莠不齊囉,出身哈佛的人一大堆). 當然柏克萊和哈佛也有他們的考量,收這麼多學生,其中就有人自費,或是用校外資源(基金會獎助)唸書,那學校就有賺頭了.
這用錢來砸人的風氣,我猜大概是跟史丹佛起源有關吧?
目前美國人文社會學科 (經濟系和商學系這種比照業界且常兼職當顧問的不算) 助理教授起薪(全科大學)大約四萬到五萬,副教授和正教授一路遞增,到講座教授大約十一萬左右算是頂峰. 史丹佛現在已經沒有甚麼利多誘惑,頂多和同級大學給薪標準一樣而已. 柏拉雅圖房子和房租又是天價,讓錢變薄,於是史丹佛漸漸吸引不到大師願意舉家搬遷了. 這,已經是火燒眉毛的困境. 希望史丹佛行政主管能快快去史丹佛墳前上香,從老史丹佛那裡得到靈感,重振雄風.
[註] 美國學界給薪標準儘管因經濟不景氣而滑落,比起英國,歐陸,澳洲紐西蘭,和加拿大,畢竟還是好很多,大概僅次於世界第一多金的香港.
ppp0600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6748, 收花文章: 7718 篇, 收花: 38431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5 位會員向 ppp0600 送花:
dddd (2007-01-09),fishiii (2007-01-10),hclu0969 (2007-01-10),quasar (2007-01-09),微風輕狂 (2007-01-09)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