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
#1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28/4/9wfo.html
更新日期:2007/01/29 04:09 記者: 韓國棟/台北報導 寒假過後,新學期開始使用的新版高中歷史第二冊《中國史》用詞大翻修!《本國史》改稱《中國史》,過去慣用的「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詞,全改為「中國」;清末具革命正當性意涵的「起義」,如武昌起義、廣州起義等,一律改為中性用語的「起事」,內容並加入兩岸分合和統獨議題。 此外,統編本時期冠在孫中山之前的「國父」一詞、以及提到國父、孫中山先生時,前面空一格以示尊敬,也全從新版教科書中消失了。 而為了超然、客觀地撰寫中國歷史,漢朝「征伐」或「征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秦始皇併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刪除。 我國本國大陸 全改成中國 統編本時期的本國史教材,「統一中國」是「歷史的展望」,但新版教科書明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成了「歷史口號」,統獨及兩岸分合議題一併編入教材。 八十八年以前的高中歷史教材,採國立編譯館主編的統編本,第一、二、三冊「本國史」,第四冊近代世界史,供高一、高二學生使用。之後開放審定本,「本國史」改為「包含台灣史在內的中國歷史」,分上、下二冊,供高一學生使用。最新的課程(也稱為《九五暫綱》)從去年九月開始實施,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歷史課程。 第一冊是嶄新的台灣史,過去的禁忌話題《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編入教科書;第二冊是「不包含台灣史在內的中國史」,通過審定的包括康熹、三民、龍騰、翰林、南一等五個版本。 因為中國史濃縮成一冊,於是採取「略古詳今」的原則編寫,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黑陶文化,一直編寫到目前的兩岸關係。「略古」之下,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從中國史中消失了;夏、商、周三代以及長達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要在一節課五十分鐘教授完畢。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不見了 因為「詳今」,明末以後的中國歷史大約佔整冊教材的一半;但因僅一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史蹟也消失了。 新出爐的教科書,基本上是站在兩岸分治的事實基礎上撰寫,以往視為禁忌的統獨及兩岸分合議題進入教科書。如翰林版教科書寫道,「台灣何去何從是一項大哉問;但是台獨是否引發戰爭?如何保障台灣不被併吞?如何維持現狀?如何與對岸交往等等問題,一直困擾台灣人民。」龍騰版寫道,「兩岸基於歷史因素與政治現實造成隔離,未來『分』或『合』的走向,目前實難預料。不過,無論中國大陸地區或者台灣,若想要維持內部的繁榮安定,並且在全球化中成為要角,和緩的兩岸關係是一個必要條件。」 ******* 為什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字樣要消除? 因為所謂的「統一」的概念,在於整個中國的版圖固定 所以才有「統一」一詞 試用以下概念來看:如果六國中的秦國自稱是中國,而齊國就不能是中國 再繼續推論:中華人民共合國和台灣,並不是「完整中國版圖」的概念,所以只有「中國攻打台灣」,而沒有「中國統一台灣」 不知道我的說法,有沒有人可以看得懂? |
__________________ 我聽爺爺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裏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故事裏有好人也有壞人 故事裏有好事也有壞事 故事裏有多少是是非非 故事裏有多少非非是是 故事裏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裏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裏的事也許是已真實 故事裏的事也許是從來沒有的事 其實故事本來就是已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 |
|
![]() |
送花文章: 1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