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7-03-07, 01:45 PM   #3 (permalink)
莊孝偉
註冊會員
 
莊孝偉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986
在線等級: 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級別:50 | 在線時長:2790小時 | 升級還需:15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17
文章: 2245
精華: 0
現金: 5984 金幣
資產: 21152 金幣
預設

阿扁好像也有相同症狀 找來專家分析分析 朱元璋是越成功越自卑越有能力越刻薄的代表。(環球時報)

一代帝王朱元璋人格分裂猜想

作者 岳曉東 
  (作者為哈佛大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
 
  北京科技報12日刊載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之一,史稱明太祖。然而對他中晚年的一系列暴行,史學界對此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蛻化變質”論,二是“政治需要”論。作為前者,它強調朱元璋殺功臣是小農思想的局限,是帝王思想的墮落,也是農民義軍領袖的蛻化變質;作為後者,它強調朱元璋殺功臣是帝王之術,是政客的一貫伎倆,也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   
  雖然,這兩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它們無法解釋一個重要事實:同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什麼不可以像劉邦、劉秀、司馬炎、李世民、趙匡胤等人那樣雍容大度,善待功勳呢?
  朱元璋的心理素質
  作為一個心理學者,我一向對歷史人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並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重新認識這些人物。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一直是我的關注焦點。在詳細梳理研讀記載朱元璋事跡的史料後,我認為,較之其他歷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心理素質差到了出現了嚴重的心理障礙。
  對此,我想以“重八——朱元璋人格分裂猜想”來概括朱元璋的心理扭曲歷程,它主要包括三個假設:(1)朱元璋患有嚴重的神經症;(2)朱元璋的神經症導致他出現人格分裂;(3)朱元璋濫殺功臣的精神防禦機制是替天行道。
  嚴重缺乏自信
  朱元璋(西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他早年被迫到皇覺寺為僧,曾飽嘗世間冷暖人情,後投效郭子興部下,很快成為一名戰將。朱元璋善於挖掘人材,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高級謀士,如李善長、宋濂、劉基(伯溫)、朱升等人。他們為朱元章出謀劃策,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統治的同時,也逐一掃除了其他的農民義軍,並於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悲的是,朱元璋在開創天下時,尚能廣招天下文人賢士,並放心任用手下部將。一俟天下方定,他卻開始擔心文臣們會鄙薄他出身貧賤,武將們會篡奪他的皇位。
  久而久之,朱元璋出現了典型的焦慮型神經症表現,如嚴重缺乏自信、疑心疑鬼、極度敏感、易生妄想等。為了緩解其焦慮,朱元璋以整肅朝廷命官及屠殺官民為樂,如他發明瞭廷杖的懲處手段,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沒有人能維持人性尊嚴,很多人竟“立斃杖下”,沒有杖斃者也落得一身殘疾,被發往鳳陽或其他邊州遠郡充軍。僅到洪武九年(西元1376年),光謫屯鳳陽的官員就有一萬多人。此外,朱元璋還開創(恢復)了許多慘無人道的刑法,其野蠻殘暴程度超過了歷代君王。
  洪武十三年,朝廷發生了胡惟庸案件。胡惟庸本是開國功臣李善長的女婿,曾任左丞相。他在任期間結黨營私,坑害異己,且貪污受財,圖謀不軌,所以被朱元章誅殺,無可厚非。可朱元璋卻借此行上下左右株連法,造成胡黨大獄。也累及李善長全家被殺,宋濂全家被貶,宋濂本人也死在流放途中。
  浙江府學林元亮為人寫《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之語,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在賀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之語,朱元璋竟認為“光天之下”是喻自己是禿僧,“作則”是喻自己做賊,下令將兩人處死。由此大興文字獄,令大臣文人都小心翼翼,緘口不言,朱元璋卻從中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凡此種種都表明,朱元璋的心態扭曲,缺乏一代明君應有的胸懷。
  朱元璋焦慮過度
  朱元璋神經症的根源是成就焦慮和皇位焦慮。心理學對焦慮的定義是因社會因素而引發的憂心忡忡、忐忑不安和極度的緊張情緒。朱元璋的成就焦慮表現為他想遙比堯舜,建立一個絕對平等的社會,其中沒有任何豪族和貪官污吏;朱元璋的皇位焦慮表現為擔心朝廷要員會逐漸架空他的權力,甚至矇騙愚弄他。這兩種焦慮的交互作用,使得朱元璋長期生活在高度憂慮與緊張的亞健康狀態下,性格日益偏執。
  按理說,朱元璋由一個貧僧一躍成為一個龐大帝國的開國皇帝,他本該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充滿自信才是。但朱元璋的人格悲劇在於:他的急功近利做法必然會在現實中遇挫,對此他非但沒有作自我批評,反而遷怒于屬下,動輒殺人,株連九族,期望以嚴刑治亂世,到頭來只能徒增挫敗感。此外,朱元璋越老越自卑,他既不相信唐太宗的布衣宰相班子會善始善終,也不相信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可以令人高枕無憂。所以,臣下的成就越高,他的皇位焦慮也越高,這增強了皇權和相權的衝突,導致後來徹底廢除相位。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前後,“性情大變”、“判若兩人”。在心理學上,這是典型的人格分裂表現,它泛指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出現結構性轉變。此時的朱元璋變得相當自戀,它突出表現為缺乏同感、剛愎自用、偏執冷酷。這與早年的朱元璋可謂大相徑庭!
  由此,朱元璋一生的焦慮走過了一個U字型軌跡———早年是生存焦慮,晚年是成就焦慮和皇權焦慮,它構建了朱元璋的一個個“心牢”,使他不斷陷入庸人自擾的困境。與之呼應的是,朱元璋一生的處事方法也有一個U字型變化——早年用行伍做法消滅敵手,晚年也用行伍方法剷除對手,將所學到的仁、義、忠、恕等儒家治國理念盡拋九霄雲外!
  極強的精神防禦機制
  朱元璋一生採用冤獄的殘酷手段剷除異己,突出的事件有胡藍黨案、空印案、郭桓案等,殺的儘是他的袍澤舊誼。他怎麼可以下得了手呢?對此,史學界難以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釋。而就心理學而言,一個人無情殺人,必須要有極強的精神防禦機制來支撐他。
  所謂精神防禦機制,泛指一個人減低內心焦慮、平衡內心衝突的努力。那麼什麼是朱元璋殘酷殺人的精神防禦機制呢?這既是史學界的疑問,也是心理學界的探索。史書載,朱元璋晚年嚴重失眠,時常起身夜觀天象,探視二十八個星座哪個會犯天宮。而在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間,朱元璋先是誅殺大將藍玉,累及一萬五千多人同死,後逼徐達食他所賜蒸鵝死去,再逼傅友德自殺身亡,又誣廖永忠偷穿龍袍下獄致死,連賦閒在家的馮勝也難逃死亡厄運。所以在短短的三年內,朱元璋就將當初隨他一同打江山的剩餘元老一一剷除。對此,史學界一向認為,這是因為朱元璋自知將不久於人世,所以加快了剷除功臣的步伐。
  但我的大膽猜想是:朱元璋夜觀天象,發現天宮有犯,唯有誅殺功臣方可防患未然。所以,我大膽假設,朱元璋晚年瘋狂誅殺功臣,是因為他堅信自己在秉承天意,替天行道,所以他下得了手!這是合理化思維的突出表現,也給了他殺人的勇氣!如果事實真是如此,則朱元璋大肆誅殺臣下,不僅有人格扭曲的因素,也有迷信或心理暗示的作用,它充分為其殘忍行為自圓其說!
  “朱重八時期”與“朱元璋時期”
  朱元璋的個人悲劇在於:當他充滿自卑的時候,他尚有幾分自信,而當他應感到充滿自信時,他卻尤感自卑。換言之,當朱元璋還叫朱重八時,他表現得相當的頑強、自信、禮賢下士、恢宏大度,縱然只是紅巾軍的一方將領,卻已是眾望所歸;但自打朱重八改名為朱元璋後,他便越來越敏感、脆弱、剛愎自用、殘忍兇暴。由此,朱重八與朱元璋可謂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格,是仁君與暴君的鮮明對比。這與其說是歷代君王的政治權術或是皇權思想的作怪結果,倒不如說是朱元璋個人的人格悲劇!
  25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任何大於5的整數都可以表示為3個質數的和,而每個不小于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之和,後人稱之為哥德巴赫猜想。著名數學家歐拉認為這個猜想是正確的,卻無法證明。但這引起了古往今來許多數學家的注意並努力加以驗證,其中也包括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同樣,我的“重八——元璋人格分裂猜想”在理論上似乎成立,但需有大量史料來加以佐證,特別是史料中對朱元璋晚年健康狀態的記錄、對其用藥療養的記錄、對洪武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間的天象記錄等。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多元地、立體地看待朱元璋的晚年健康狀況及其對決策的影響,也可以還朱元璋一個歷史清白。
  更重要的是,我的“重八———元璋人格分裂猜想”試圖說明,朱元璋由仁君變為暴君,更多的是心理作用的結果,而非簡單的政治鬥爭的需要!換言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朱元璋晚年的所作所為,要遠比從政治學與史學的角度清晰得多。而這,正是我國史學界的一塊空白地。說來朱元璋自己也是其“心牢”的犧牲者,因為他在臨終前終於懺悔:“吾不及古人(指堯舜)。”
  在本文結尾處,我強烈期望史學界的同仁們能關注我的觀點,以期共同展開探討,另辟史學研究的新方法、新途徑。
  ▲終朱元璋一生,其生活軌道是由卑賤走向富貴,而其心路歷程卻是由自信走向自卑。
這主要是由其巨大的成就焦慮和權位焦慮所致,前者給他帶來了無比沉重的心理包袱,工作很少有成就感;後者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安全失落感,陷入了懷疑一切的泥潭。可以說,這兩種焦慮造成了朱元璋的人格悲劇,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暴君之一。由此,我們在看待朱元璋的一生功過時,不僅要看其時代背景和事件變化,也要看朱元璋的人格變化。朱元璋想做“仁君”而成為“暴君”,是有其深刻的心理緣由的。
  ▲朱元璋一生主要有三種焦慮,生存焦慮、成就焦慮、權位焦慮。
在這三種焦慮中,前者一度是真實存在的,卻被徹底消除了;中者是在打拼天下中產生的,並塑造了朱元璋的歷史形象和地位;後者基本上是虛幻妄想的,卻被一再誇大。換言之,朱元璋的生存焦慮使他飽嘗人間艱辛,並養成了嫉惡如仇的性格;朱元璋的成就焦慮使他不斷挑戰自我,完善自我,達到了空前的自我實現;朱元璋的權位焦慮使他極端偏執,猜疑成性,乃至濫殺無辜,不近情理!(北京科技報)
朱元璋的疑慮
  (人民網)朱元璋自視甚高,立志功蓋始皇,業比堯舜;雖貴為帝王,卻總是憂心忡忡,生怕臣子生異心,奪取他的江山。
  朱元璋的夢想是建立家天下的格局,將20多個孩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並具兵權。但他十分擔心開國功臣們會篡奪自己的江山,對他們欲盡除之而後快。由於這兩種焦慮,朱元璋不斷產生無名煩惱與恐懼,身心健康備受困擾。史書記載,朱元璋時常夜不成眠,披衣觀天象,憂心天下四方的局勢變化。久而久之,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在決策上日顯強迫性懷疑妄想,並剛愎自用。
  例如,浙江府學林元亮為人寫《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之語;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在賀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之語,朱元璋竟認為“光天之下”是喻自己是禿僧,“作則”是喻自己做賊,下令將兩人處死。朱元璋對臣子的猜忌也到了神經質的地步。還如,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情報機關,使特務遍佈全國,監視大臣們生活細節,以便隨時肅清他想剷除的臣子。朱元璋還開創了廷杖,上自宰相,下至平民,均可被笞!他還借大規模屠殺建立威信和消滅敵手。這本質上都是焦慮在作怪!
  朱元璋的恐懼
  朱元璋熱衷於屠殺臣民,這是減輕他心理壓力的一種病態做法。這一做法給明朝的官制帶來許多前所未聞的怪事,如帶枷昇堂、上朝如赴刑場等,使得大小官員都生活在高度恐懼中。這使朱元璋迅速變成一個極為孤獨的人,無人敢向他直言,身邊親人亦然。
  洪武二十六年,太子朱標故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堪忍受其父濫殺無辜而抑鬱致死。
  到最後,無論滿朝文武,還是妻妾子女,都有可能成為朱元璋的假想敵!他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朱元璋的抑鬱
  朱元璋晚年身為帝王,號令天下,不可一世。但他並不幸福,其情緒狀態一直是鬱鬱寡歡。因為他自知是一個暴君,做出了一系列寡恩殘忍的事情!為求心理平衡,朱元璋對仁政有著本能的抵觸,對整人也有著極端的樂趣。
  史學界一貫聲討朱元璋以極端粗暴的手法對待臣子,但絕少琢磨過朱元璋為什麼會這樣做。他的根本原因在於無法控制積壓已久的焦慮和抑鬱。由此,朱元璋的個人悲劇在於:他越是有成就,就越感自卑;而越感自卑,也就越要殺人。如此惡性迴圈,其晚年何以幸福!
  由於這些“心魔”的作用,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前後出現了人格分裂(指一個人的穩定心理特徵出現結構性變化),給人感覺判若兩人,突出表現為由仁君變成了暴君。史書記載,朱元璋在55歲前一直是禮賢下士,虛懷若谷的。
  朱元璋的人格悲劇在於:他一生都在消滅對手,但他真正的對手卻是他自己!他可以打敗所有人,卻無法戰勝自己。朱元璋不能很好地緩解工作中的種種焦慮,對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太苛刻了。
  對成功人士的啟發
  類似朱元璋的表現可以稱為“朱元璋綜合徵”,它泛指一個成功的人面對重重工作壓力,不善調整心態,越是成功就越自卑,越有能力就越刻薄。
  成功意味著更大的焦慮。對此,人們要學會化壓力為動力,不要過分擔心個人的能力不足,而是要學會與他人分攤壓力,以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利用群眾的智慧化解個人的焦慮。
  成功還意味著更大的競爭。對此,人們要學會變危機為生機,不要把競爭對手視為自己事業發展的障礙,而是要學會用其之長,避其之短,終而掌握化敵為友、“與狼共舞”的藝術。
  朱元璋的教訓在於:他在兩手空空,沿街化緣時尚有幾分自信,卻在掃平天下,一朝為皇時日感自卑———成功者不當自卑,自卑者不會成功。朱元璋的教訓還在於:他在開創天下時甚善蒐羅人才,化敵為友,卻在建立江山後猜疑成性,殺人成癮———成功者不該孤獨,孤獨者難成大事。
  歸根到底一句話:成功者要善解壓力,不善解壓力的成功者必不長久。
  朱元璋是“越成功越自卑,越有能力越刻薄”的代表。(環球時報)
莊孝偉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9114, 收花文章: 2043 篇, 收花: 8026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3 位會員向 莊孝偉 送花:
dddd (2007-03-07),怡紅公子 (2007-03-08),猜謎人 (2007-03-07)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