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舞](images/smilies/onion/on_45.gif)
據說馬皇后是如來
馬皇后是8月死,9月葬。而有點神秘的是,在馬皇后下葬的當天,竟然發生了怪異反常的天氣現象。
據明代文學家徐禎卿在《翦勝野聞》一書中記錄:馬皇后的靈柩準備運往南京東郊的孝陵下葬那天,是狂風驟雨,閃電雷鳴,天氣極其糟糕,對於九月時節的南京來說,這是十分反常的,搞得朱元璋很不開心,疑神疑鬼的。《翦勝野聞》中的原文是這樣寫的,「時太后既崩,臨葬日,大風雨震雷電,太祖甚不樂。」於是,朱元璋讓人找來了和尚宗泐,讓宗泐給馬皇后唸經超度一下,以讓她高高興興地歸葬孝陵。這宗泐口中唸唸有詞:「
雨降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說也來怪,宗泐胡嚼完了,天也一下子晴了,「頃忽朗霽,遂啟靈輛」。朱元璋龍顏大悅,「詔賜白金百兩。」
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馬皇后是淮西宿州人。母親在生下他之後就過世了,父親則因與人結仇而遠走他鄉,臨走前,將年僅一歲的馬氏托孤給朋友,從此音訊全無。
馬氏因出身卑微,又正值烽火連天的年代,所以寄養家中的養父母無暇顧及纏足之事,因此馬氏的腳未曾纏足,歷史上有人稱他為“大腳馬皇后”。
馬氏嫁給朱元璋時,朱元璋還是一個沒沒無聞的小將領。馬氏跟著他大江南北東奔西走,吃盡苦頭,可謂是患難夫妻。朱元璋個性敏感易猜忌,而馬氏則仁厚且善良,馬氏常溫柔的勸戒朱元璋,而夫妻兩人的感情也一直維持的相當好。
剛攻下北京建立明朝時,成為明太祖的朱元璋曾喚馬皇后一起來賞玩宮中的珍奇異寶,不料馬皇后一點也不動心,冷冷的說:“元朝就是因為有這些珍奇異寶而亡國的啊。”又說:“皇上您已經擁有很多寶物了,還要這些做啥?”明太祖馬上就知道馬皇后所說的寶物是指“賢士”。馬皇后說:“您只要擁有此寶物就可得天下了,臣妾與您同出身於貧賤,今雖有幸貴為帝后,但我們要防範日久驕奢安逸啊。皇上,危亡都起源於細微小事,您不可不謹慎啊。”太祖一聽,才收起賞玩寶物的心,專心於國事上。
還有一回,馬皇后親自品嘗了大臣們平時吃的午餐,發現菜色欠佳,便向太祖建議說:“人主奉宜薄,而養賢宜厚,不然如何能留住賢德之士呢?”明太祖聽罷恍然大悟,立即下令把大臣們的午餐做了改善。大臣們得知此事,對馬皇后的體恤屬下及禮賢之心更加感激、佩服。
由於馬皇后的宅心仁厚,常勸告猜忌心重的明太祖勿亂開殺戒、要禮賢下士,因此使很多明朝開國賢士免於被殺、被關的危險。大學士宋濂就是一例。
明初朱元璋剛稱帝時,宋濂擔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因為明初的典章制度許多都經宋濂之手擬定,又是太子的老師兼輔佐明太祖十多年的老臣,因此太祖曾尊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但就在宋濂退隱三年之後,因胡惟庸黨案而被牽連。雖已年過七十,但明太祖仍將他逮捕,押解到京。馬皇后慷慨激昂的對太祖陳述說:“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般百姓家聘請的老師,都還以禮相待,不敢疏忽,而何況宋先生曾當過太子的老師啊,怎可如此無禮對待他呢?況且以他高齡隱居山中,又能圖什麼謀反之事呢?”但是太祖仍執意要處決宋濂,隔天,馬皇后便準備了一桌素食等太祖一起來享用。太祖見滿桌素菜,很是納悶。馬皇后哭泣著說:“我這是為宋先生做送終之事啊。”太祖一聽也心有戚戚焉,後來便赦免宋濂不死。
此外,馬皇后也很注重勤儉持家。由於貧窮出身,所以馬皇后自奉儉約、粗衣疏食,連已經破舊的衣服都捨不得丟棄,補綴之後重新穿著。雖然馬皇后律己甚嚴,從不鋪張浪費,但對他人卻很寬懷大度,不曾吝嗇。例如:後宮嬪妃及其子女們,在生活上都衣食豐厚無缺;即使連宮中婢女,也會收到馬皇后送的衣飾、食品等。逢年過節,馬皇后還會送些節日禮物給大家。所以宮中上上下下都感覺馬皇后很親切、很隨和。
馬皇后喜歡讀歷史書,尤其宋代許多賢后的故事,她都一一抄錄下來,以做為借鑒參考。
明太祖雖不輕易接納大臣們的建言,但對馬皇后的勸諫,卻是常常用心的“洗耳恭聽”並認真改正。也難怪明太祖會感歎的說:“賢后真可與當年唐太宗的長孫皇后相媲美啊!”後來,馬皇后染病,藥石無效。臨終前她囑咐朱元璋要:“求賢納諫”,又把後輩子孫叫到床前,對他們說:“生長於富貴之中,當知蠶桑耕作之不易,當為天地惜物,且為生民惜福。”說完便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一歲。
明太祖為了紀念馬皇后,還特地命人將馬皇后的平日教誨及臨終遺言編集成冊,廣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