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耳有二個耳石器分別偵測水平和垂直的加速度,同時有半規管負責偵測角加速度(旋轉的加速度) 。我們運動時,這些器官把訊息送到大腦由大腦來解讀,同時眼睛也提供目前所見的運動狀態供大腦核對,若大腦對傳來的運動狀態與平常的視覺訊息不一樣,或是彼此之間有矛盾,就容易產生暈車的感覺。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坐在車子後座看窗外景物時,景物是由左向右移動,而平衡器官卻告訴大腦,車子向前移動,如此就互相矛盾;或者當你在船艙內,平衡器官已感覺船在動,而你看周圍的人、物,都和你一樣靜止不動,這又產生了矛盾;或是你留在船艙外的船邊看著水面,眼睛感覺水面上下浮動,而平衡器官感覺船向前移動,這些情況都是眼睛所看的和平衡感所感覺的相互衝突,因而產生暈車症狀。 另外有一種矛盾,就是多重的運動方向。比方說,你坐在地球儀內轉,頭又前後左右移動、轉動,平衡器官一方面告訴大腦目前在旋轉,一方面又告訴大腦目前也在前後左右動,大腦也就迷糊了;或是車行顛簸的路面,車子一面前行,一面又上下振動,這種運動模式不是常態;或者前進的車子,急速轉彎做了一個角加速度出來,偏偏你又轉頭到另一方向,車子又上下顛簸的話,這種感官所得到的訊息模式太複雜,大腦覺得你不可能做這種運動,就產生暈車的現象了。簡單地說,
是感覺器官的自我矛盾,才產生暈車的感覺。
要如何避免發生暈車狀況?答案是儘量降低感覺器官的自我衝突現象。司機是幾乎不會暈車的,因為司機開車時,眼睛可見到前方的景物,轉彎時自己身體會先向彎的方向傾斜,以減少平衡器官(半規管) 受到轉彎離心力的作用,再加上其座不易顛簸,所以平衡感覺和視覺都是一致在前進的。而後座的人會因轉彎時,身體倒向和轉彎方向不同的一方(因離心力的緣故) ,加上不易見到前面車窗景物作為視覺的輔助,暈車的機會就會增加。所以乘車時必須在車子的重心處,且必須看到前面的景物較好,同時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頭部運動、轉動等。半躺是一個輔助方法,可以減少頭部的運動,這樣就不會因頭部動來動去,而給大腦太多的運動方向。 如果是乘船,在船艙內因看不見外界,所以最好眼睛閉起來休息,不要讓眼睛看見周圍的事物不動,平衡器官卻覺得船在前進,否則就到甲板上,看看景物,使得視覺和平衡感覺一致。有人說只要聞到汽油味就想吐了,固然不佳的空氣更易導致暈車,但聞到汽油味和暈車之關聯性,只是一種條件化(conditioned)下的反應罷了。所謂條件化就是說,因為以前暈車過,聞到汽油味就想起以前暈車的經驗,而有噁心的感覺。有人因為太常暈車或暈機,所以只要一踏上汽車、飛機就想吐,這也是因為以前的經驗所造成條件化反射的一種現象。
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容易暈車呢?其實只要外界刺激夠強,時間夠久,沒有人可逃過暈車的命運的,除非平衡神經異常的人。但是有些人卻很容易對某些特殊情況產生動暈(暈車)的感覺。
二歲以下的小孩是幾乎不會暈車的,三~十二歲是最易暈車的年齡,此後隨著年齡愈大,愈不易暈車。女性比同年的男性更易暈車,尤其是在月經來時或是懷孕的時候;同時心理因素也影響暈車的發生率:焦慮、緊張的人較易暈車,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易暈車。 易暈車的人也可經由慢慢的訓練,來使大腦適應,而減低暈車發生的機會。大腦適應的現象,可以從搭船的經驗得知。當你在搖搖晃晃的船上一段時間之後,上岸時會發現,怎麼到陸地上會覺得地面晥
參考資料
http://tw.autos.yahoo.com/040805/64/.../right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