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7-07-05, 07:00 PM   #2 (permalink)
Dingding
長老會員
 
Dingding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123654
在線等級: 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級別:18 | 在線時長:421小時 | 升級還需:16小時
註冊日期: 2004-03-16
住址: 合法地下電台
文章: 1475
精華: 0
現金: 157644 金幣
資產: 157934 金幣
預設

國文科命題說明
2007/7/5

一場單純的考試竟吹皺了一池春水,惹出許多討論,誠始料所不及。僅將此次(九十六學年度)指考國文科的命題旨趣略作說明:

此次指考以應屆高中畢業生為對象,命題必須以考生念什麼(八十四年課程標準,本文簡稱舊課綱)為依據。所以文言文和語體文的比例是六十五比三十五,與去年相當,是正常的現象。倘若為了趨附一時的時勢,提前將九十五年實施的新課綱作為今年的指導原則,那才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試問,這種「先意承旨」的試題,能拿來面對十萬考生嗎?恪遵舊課綱的作法,相信與教育部負責監督的立場,應當是一致的。

這回命題,回歸課本,也是考量的重點,其目的是盼望學生回歸課堂,專心學習。也許由於從課本命題,有諸多顧慮,以致近年來的試題,逐漸偏離課本,有漸行漸遠的傾向。於是,有些學生過度熱衷於答題的技巧,而忽略了對課文的熟讀、理解與體會。這不利於語文教學,必須及時導正。至於課文的選擇,則以多數課本採用的為原則,絕無偏袒某一出版社之例。

指考與學測間的異同,本小組也頗為留意。就課文的範圍而言,學測只考前四冊,而指考則考全部六冊;就深淺難易而言,指考宜較學測稍深稍難。因此,命題時就略為偏重五、六兩冊,也就是時代比較久遠的文章。再者,依舊課綱,各校均講授論、孟,不可不予照應。如此一來,文言文版圖就難以再壓縮了,何況依舊課綱,亦不必再壓縮。

至於台灣文學部分,各家課本選入的篇數已經不多,而且各從所好,少有交集。無論取材哪一篇,都難逃「圖利他人」之嫌;其中只有賴和的一首短詩,為好幾種課本所採用,倘若以之命題,又不免於「考古題」之譏。有人硬生生將這種境況跟複雜渾濁的政治現象綑綁在一起,那只是少數政客僵固的思維模式與慣用伎倆,無須回應。

總之,我們設計試題的目標,是要讓好學深思的學生,能獲致應得的好成績,為語文教育,略盡棉薄,如此而已。其餘種種,一律不顧。

九十六年指考國文科命題小組謹啟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五日

歷史科命題說明
2007/7/5

1. 多年來歷史科指定科目考試普遍被考生視為最難以拿分之科目,其高標經常為九個考科當中最低者,造成高中歷史教師背負教學不力的困擾,而多數學生則因而欠缺學習歷史的成就感,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高中歷史教學備受質疑。若考試刻意設計冷僻艱深之題目,命題超出學生正常學習所應具備的歷史知識和概念,徒然考倒學生,而未必達到鑑別學生程度之效果,顯然已偏離大學透過考試取才之正途。因此,此次命題致力於回歸考察高中學生學習歷史後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規定,以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之課程大綱作為命題之根據。若此次歷史科指考之命題,多數考生認為題目簡單而能正確作答,對高中歷史教師實不無鼓舞之作用,而學生得以重拾學習歷史之興趣和信心,何嘗不是一可喜的現象,實未必有補習班教師所稱「題目簡單且鑑別度不高」之缺失。
2. 此次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題目之比例,係依據民國84年歷史科課程標準,其中,臺灣史僅佔全課程的1/12,惟基於主客觀情勢,以及社會期待和需求之考量,乃酌予增加臺灣史考題之比重,使之達於18分,約近1/5。媒體報導率然指稱「臺灣史超少」或「與教育部加重臺灣史政策背道而馳」,顯然未查明本次命題之根據,偏離客觀事實,造成社會似是而非之認識,令人深感遺憾。
3. 指考與學測涵蓋範圍本有所不同,因此,本次命題針對高三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給予應有之比重,佔30分。目的在於期望高中教學正常化,同時,讓社會組考生可以反映其學習的成果,並使跨組考生無僥倖之機。咸信未必有媒體所稱「對跨組考生有利」之可能。
4. 中外歷史重要之知識和概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點,必然也是評量考察之重點,媒體誇大其詞,動輒指稱「有考古題之嫌」,實與實況不符,特此聲明。

九十六年指考歷史科命題小組謹啟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五日

http://www.ceec.edu.tw/CeecNews/命題說明(合併).doc

********

台灣會亂,其實跟這深綠九大社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懶的多講
一點基本常識也沒有
__________________
我聽爺爺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裏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故事裏有好人也有壞人 故事裏有好事也有壞事
故事裏有多少是是非非 故事裏有多少非非是是

故事裏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裏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裏的事也許是已真實 故事裏的事也許是從來沒有的事
其實故事本來就是已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
Dingding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94, 收花文章: 633 篇, 收花: 1998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Dingding 送花的會員:
prosaic (2007-07-13)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