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15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所以,這種通訊可否稱之為「美麗的誤解」呢?
A誤會B為同國的人,所以A就敞開大門歡迎B,B也誤會A為同國的人,所以B也敞開大門歡迎A。實際上二個人卻分屬不同國家,只是剛好都講英文,聽的懂對方在講什麼,自己講的對方也聽的懂。 那麼,「在標準TCP/IP協定運作下,區網內A電腦與B電腦IP Address必須位於同一子網段才能通信」這個立論是錯的,因為本例就是此立論的例外...。可惜一般教科書或學校比較不會探討這部分。 或許也可以這麼看待:從classful到classless的改變,沒有順道變更IP封包的規格才造成這種誤謬。classful不需要mask,classless卻需要mask,但mask值不隨封包傳送,而是節點保留自己的mask來判斷封包該走哪個介面。 放到廣域網路上來看,classful與classless是可以並存的,因為所有的router只需要由封包的目標位址去計算判斷該封包的出口介面,該封包就可以一直被傳送到目的地。 這結果造就了今天方便的網際網路,卻也埋下了危險因子。惡意的封包無法透過這一層協定被阻隔拋棄,當然有人會說第三層本來就不是要做過濾的動作,只是小弟認為"以量取勝"(時間週期內遞送處理最多的封包數)和"以質抑量"(透過快速有效的辨識直接剔除不良封包)某個程度上是可以取得做法上的平衡的。 |
![]() |
送花文章: 127322,
![]() |
向 rezard 送花的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