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死不認錯。
一個學者有政客的思維...
如果他求學問的精神也是如此,如何能得到諾貝爾獎?
一昧套用國外理論,不考慮水土不服之問題?
小弟的看法是,台灣教育問題主要在於:
1.台灣企業或個人捐款教育事業的風氣不足,很多人事業成功..會捐錢給寺廟或給慈善團體積陰德,卻很少人捐錢給學校。
2.人人有大學念,很理想化。但如上一點所說,台灣私校主要經費來自於學生,國家教育資源有限,在廣設大學結果之下,資源只會被稀釋。所以教育部要求私立學校及國立大學自籌財源。這一種狀況之下,學分班在職班四處林立。說穿了就是在賣學位跟證書了。也因此人人都是大學生,碩士生的狀況之下,企業選才只能以名校前幾志願來篩選,學生花了更多錢念後段私校,得到資源少,以後又難找工作。大家競爭壓力只會更多。
3.大學分級問題。說實在台灣很小,根本不需要太多大學。選舉支票亂開,每個縣市都要大學,都要搶頂尖要資源。根本不可能。不設限亂廣設大學,問題出來了,又來說退場機制,那當初為何不嚴格把關?另外分級問題,誰來評鑑?誰願意被歸為三流大學?誰願意退場?誰要被犧牲?被犧牲的師生權益誰保障?由政府概括承受或任其自生自滅?學生、教師何去何從?
已畢業的校友..如何自處?
4.民族性問題。台灣人還是傳統的中國人思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很多家長要子女念名校受好師資無可厚非,多元入學的美意在台灣卻變成走後門的有錢人士專利。花錢托人寫報告入學的,專門教導面試的補習班。花錢買志工證明等等。
以前30、40錄取率,大學生的素質就維持在一定水準。
現在90%錄取率也是就說50、60%是落榜生。
這些人以前無法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如今他們都有上大學念。
只不過..上了大學,出來沒有工作畢業即失業的原因在於很多企業的工作不需要大學畢業,結果現在隨便錄取都是大學生,但做的事情卻一樣。也就是說背著大學生之名的大學畢業生,但事實上卻是以前高中職生做的事,領以前的薪水一統計之下,大學生新鮮人薪水當然下降了。而且令人有大學生素質下降之感。
但很多人又與傳統觀念一樣,認為唸完大學的價值就該有大學的工作價值。但事實上..這是一個供過於求的市場,大家不願低就低薪工作,較好的高薪工作,企業面對一堆大學畢業生當然用學校來篩選過濾了。逼著大家又往更上一層去念研究所。最後..若男生唸完研究所
當完兵就已經大約25、26歲了。女生唸完研究所也大概23、24歲了。
假使..你念的又非熱門科系或非名校,你研究所畢業..很抱歉..你一樣很難找工作。
現在各校研究所還是獨立招生..我覺得這是學校把關的最後門檻。
各校仍有自主性出題目面試篩選學生。找出自己需要的學生。
不過教改的魔手之前還想要將研究所改聯招,若成真這將成為台灣高等教育最後的崩潰點。
教改錯就錯了,但不能一錯再錯。台灣教育需要改革,但不需要以搞政治的思維,搞選舉的速食教改。每一任教育部長就改一套,學子就當一次白老鼠。
這些高官貴人的子女卻一個個送往國外留學去。
誰也不會遭受教改的移禍。
我覺得與其改的亂七八糟,倒不如大學聯考30%錄取率,一試定終身。
唯有得來不易的珍貴才讓人珍惜。
只不過李遠哲的發言,我想他及其他教改團體,誰也不會覺得教改錯在哪裡。
最後只會把責任推給學生家長,不應該有名校思維,觀念未改變等等。
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