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
#3 (permalink) |
註冊會員
![]() |
![]() 宇宙到底有多大
作者 : 陳陽 在佛教中,宇宙不止一個。在每一個宇宙中,存在著像黃河裡的沙子的數目一樣多的、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天體。這些天體都在經歷著成住毀空的過程,有的天體上有光,有的無光,有的天體上有生物,有的無生物。 佛教以一個太陽系來做劃分,1000個太陽系這是一個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就變成一個中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就變成一個大千世界,這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說就太陽系而言,一個大千世界有10億個太陽系(1000的三次方是10億)。 佛教中稱,一個大千世界中會有一位佛,因而稱這個大千世界為佛土。 大部分的佛土都有欲、色、無色三界,但是不是每一個佛土都有這樣的三界。以我們現在所處的娑婆宇宙而言,是具有這樣的三界。 我們生存的這個器世界(承載生命的星球),屬於娑婆宇宙(娑婆大千世界)。 這個大千世界中,在《俱捨論》裡,如前面計算,共有10億顆類似地球這樣的星球。 三千個(這只是一個大約的數目)這樣的大千世界,構成一個更大的宇宙。 在另一部佛教重要的經典《華嚴經》中,則認為10000億個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系統組成一個「華藏宇宙系統」。 華藏宇宙系統也只是更大的宇宙系統——大雪海遍照佛(佛教認為有的佛本身就是一個宇宙系統)手心的一個微塵團。 可是,還有無數個像大雪海遍照佛這樣的宇宙系統,這樣成立的大佛宇宙系統,就是由無數像華藏宇宙系統這樣的宇宙天體系統組成,其大小以未成佛的人類的智慧,是永遠搞不明白的。 按佛教劃分宇宙的說法,我們這個娑婆宇宙中包括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我們人類處在欲界中。欲界的下三道是餓鬼、地獄、畜牲道。善道是人和天,這裡的「天」指的範圍在四天王天和三十三天以上,共有六界,即欲界天分為六個層次。 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樣一套架構,在有經驗的修行者那裡,被認為這還不是「法界」的實相(法界的實相宇宙究竟如何?這部分內容我將在後面陳述)。這套架構是依據現存界——以我們地球為中心,以現有宇宙為根本所發生的狀況而產生的。佛陀在世的時候,他並沒有講得這麼詳細,後來是在佛教歷史上的一些大菩薩作《俱捨論》等等重要論典時,才把它比較完整地構架出來。 宇宙會出生和毀滅嗎 據佛經記載:每一個宇宙都會歷經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物質和生命會被火災、水災、風災毀滅。 在宇宙的成住壞空的過程中,有所謂的大三災——火災、水災、風災。當一個大劫(一大劫到底等於多少個地球年,就我所接觸的材料及修行人而言,意見並不統一,其數值的差異很大。這裡估且取一個數值:1,343,840,000年)結束的時候,會有火災產生。宇宙內供給生命居住的行星以熱和能的所有恆星,將先後進入它們的紅巨星時期。恆星的星體會可怕地膨脹出許多倍,吞噬掉離他們近一些的所有行星,讓更遠一些的行星支離破碎,簡直可以摧毀一切。 恆星之火甚至可以焚燒到色界的初禪天,整個欲界當然蕩然無存。這個時候,初禪以下的人類或天神類生命都會死掉而後再出生到二禪天以上或是娑婆宇宙以外的他方世界。 七個大劫、七次火災之後,宇宙中會有一次水災。由於火災膨脹的能的擾動,宇宙的膨脹使萬有引力在整個宇宙內越來越弱,宇宙內基本粒子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最後整個宇宙就像一鍋基本粒子的湯,物質稀薄到了極點。這種情況就好像我們將鹽灑進水裡面被溶化掉一樣,所以佛教認為這是宇宙的水災。 宇宙的水災會破壞到二禪天,把二禪天以下的物質統統溶化,讓所有的生命全部完蛋。此時二禪天的天神也得趕快往上逃難。 七七四十九次的火災再加上七次的水災,再加上七次的火災,也就是第六十四個劫(86,005,760,000年)的時候,宇宙自身已經膨脹到了極限。這時就會有宇宙的風災產生。宇宙開始收縮,橫掃還剩下的所有物質和能,宇宙黑洞以它超乎想像的引力和破壞力賣力地工作著,將三禪天以下的一切掃蕩一空,就是我們娑婆宇宙內超出了人們視界的巨大的、無比堅固的須彌天體(須彌山)也像大風吹毫毛似地刮進它的內部。 這場宇宙風災真是厲害,只刮一次就把三禪天以下的萬有全都毀壞。 所以,所有宇宙的毀滅性災難,最多毀壞到三禪天。四禪天和無色界是無法毀滅的,但佛陀認為,四禪天和無色界的生命依然無法永恆,依然會死亡。 宇宙黑洞在成功地完成它的毀滅工作之後,讓整個宇宙只剩下它自身。宇宙於是坍縮成一個無限小的奇點,就是宇宙黑洞本身。 之後,緻密的宇宙黑洞再次膨脹開來,來一次巨大的宇宙大爆炸,首先產生空間。宇宙一邊繼續著它的爆炸過程,一邊將空間擴張開來。再然後空間中原來均衡的基本粒子東一團西一團地凝聚,凝聚形成極大的宇宙粒子雲,由粒子雲中再凝縮成更緻密的物質團。 粒子雲和它凝縮的團逐漸地遍佈整個宇宙。粒子雲類似氣體,團類似液體,後來經過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力,在粒子雲內部的團進一步收縮凝聚,並不斷吸附粒子雲或粒子雲以外的物質,團漸漸地變得類似於固體了。 此後,固體的形態越來越厚、越來越實,就成為粒子雲之中的大天體。在這個大天體之上,物質繼續附著累積,於是形成了須彌天體。須彌天體在運轉時,也甩出來不少微小的塊,這些塊的凝縮,又形成星系。星系在類似於宇宙粒子雲的進化過程中,再形成星球。 生命是從哪裡起源的 這個時候,由於先前天界神們的自業(業,是佛教中特有的一個名詞,大約相當於生命的作用力)和眾生們的共業推動下,有生命的一切的始祖出現了。 它的名稱被佛陀稱為「千」,是大梵天的天主。 佛陀讚歎它是我們娑婆宇宙的生命始祖,但佛陀並不認為它創造出了生命。 生命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其中的主流有兩種:一種是創造說,另一種則是條件構成說(緣起說)。 創造說都是主張有某一位原初的神,或有形或無形地存在於時間的始點。 有一天,他忽然起心動念,於是創造了宇宙中的一切。世界的一切萬象都從他那裡而來,當瓦解時,也會自然回到他那裡,他是掌握世界的主宰。 這種神創造說,在我們漫長的非理性時代、在對於大自然種種災害無知和恐懼的時代,人類因為對創造者的信仰而感到被關心,有了歸宿,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這種基於無法探知和求證的依賴性信仰,對於求過個平安日子的一般人來說或許已經夠了,但是對於那些探索生命真相和真理的先驅者,這種一般性的信仰,是他們無法就此滿足的。 於是我們有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魯諾,有了文藝復興。 這些人,基於脫離不必依賴的獨立自主性,有著極高的對自由的嚮往——畢竟依賴他人總是不自在的。如果永遠的依賴,將會永世不得自主。 這些極力想擺脫依賴的人,使我們的社會出現了不少了不起的科學家,他們都秉持著科學的精神,探討生命的真相和真理為何。這些科學家都有反對任何不合情理神權的傾向。 他們多半很懷疑:難道我們人類的生命主要是在那些若有若無的、不能證明給所有人、只屬於宗教專利的、創造性的神們的手心裡? 基於這種求真、求獨立自主的精神,科學家們步入種種驚濤駭浪的生命探險旅程。被中世紀黑暗吞噬了許多先驅者以後,經過他們的付出與努力,人類才從無知的地平說進步到地球說,從創造說進步到進化論。 讓我們從凡事畏懼於「神」加的自然災害的無知恐懼中站立起來。 這就是目前我們對生命主要的認識水平。 在佛教那裡,則是十足的條件構成說。生命的起源,需要生命起源的本因和助緣,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佛教認為一切萬有都是基於本因和助緣的合和才會有其結果。 既然如此,那麼生命起源前還有本因,本因的源頭又是什麼? 佛教在事實上認為:生命的本因就是那些沒有被毀滅的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神們的生命裡,助緣則是娑婆宇宙的正式形成。 那麼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神們的生命又是如何起源的? 他們要麼是來自上一次宇宙毀滅的生命輪迴,要麼是他方宇宙的生命。 那麼「上一次的生命」來自那裡? 佛教認為生命的起始點是無限久遠以前。也就是說,以我們人類的觀點來看,生命的起始點根本不存在。我們只能說到此次宇宙生成時「生命的起源」,如此而已。 此次娑婆宇宙生成後,大梵天的天主「千」,它有一天覺得好無聊好寂寞,於是希望有其他生靈出生作伴。由於它自己的福德業力和眾生(眾位生靈)的共業之力推動下,結果真的如願出現了種種生靈。 在未碰到佛陀之前,「千」就產生了一種所謂「無明」的錯覺,它認為這個世界是它獨力創造的,產生了「我創造了世界生命」的想法,「我是眾生的第一創造祖先」。 生命在上一次宇宙毀滅前的善惡業力的交錯推動下,從太空到水中,再由水中到陸地,生命於是滿佈了整個娑婆宇宙。 宇宙中,共有多少種生命形態 從形態上來看,按形狀分類,生命分成有形或無形;按慾念分類,生命分成有欲和無慾兩種。因此,娑婆宇宙的無色界、色界和欲界的生命大結構就形成了。 三界生命大結構如果再細分,就出現了六道眾生,也就是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和地獄道。統稱三界六道。 天道眾生涵括了三界,共分為二十八天(28種時空結構的天界)。 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與忉利天,因依須彌天體的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焰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處,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焰摩天 │ │兜率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眾天 │ 『初禪─┤梵輔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禪─┤無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淨天 天 │ │三禪─┤無量淨天 │ │ └遍淨天 │ │ 『無雲天 │ │ │福生天 │ │ │廣果天 │ │ │無想天 │ └四禪─┤無煩天───┐ │ │無熱天 │ │ │善見天 │──五淨居天 │ │善現天 │ │ └色究竟天──┘ │ 『空無邊處天 └無色界天──┤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 這些天神生靈中,有些天神屬於無色界: 空無邊處天神 識無邊處天神 無所有處天神 非有想非無想處天神 有些天神屬於色界: 從色界初禪天界中的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歷經四個禪定天界到色究竟天,共有十八個天神國界;有些天神屬於欲界,住在須彌天體山腰和山頂的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以至於層級而上,住在須彌天體上空中的焰摩天、喜足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個天界。 欲界天神的存在方式是以男女兩性的情慾為存在和種族延續的主要形式,所以稱為欲界。 色界天神因色界的卓越禪定力,讓情慾種子(種子也是佛教的一個專門名詞,在這裡相當於下意識)處於潛伏狀態。在娑婆宇宙裡,它們是雌雄同體的單性,在其身心狀態裡不會有情慾所引發的困擾——一種超然的生命狀態。 至於無色界天神更是超然,不僅超越了情慾的困擾,更超越了有形的困擾,達到既無形又無情慾的生命狀態。 以我們人類的看法來說,欲界、色界的天神都是純能量(這種能量或者說物質,我們人類對此時至今日尚且所知甚少,只能籠統地稱之為「暗物質」)的身軀,那些都在我們對生命理解的範圍之外。 人類中也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他對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係以E=mc2的方程式表達。而在佛教的生命視野中,無色界天神自身就能夠自在地在質能間轉換,隨意變化成色界、欲界的狀態,而下兩界的天神卻無法達到無色界天神無形又無情慾的生命形態。 欲界天道以下的生靈全部屬於欲界,生命存在的日常狀態受制於情慾;因為情慾,此界生靈如犯毒癮般地苦惱萬端;更嚴重的是,如果沒有情慾,此界生命就無法延續。 在娑婆宇宙內,生命就不斷地在這三界中演化不息。享福的神靈們也會淪落到我們人類中,甚至牲畜中、地獄裡。佛陀認為,如果它們生前皈依了佛、法、僧三寶,成為佛教徒,就可以避免淪落的危險。 佛教傳說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欲界的神,因為幾百萬年的福報享盡,死前衰老的惡兆呈現在它身上。痛苦不堪的它,運起最後的力氣,搜尋能救度它的對象和方法。 這時候,福至心靈的它突然想到佛陀能超越和解救老和死這兩樣病,於是它運起自己的星際飛行能力,轉眼間從天上來到人間佛陀的面前,請求得到解救。 佛陀和它都了知宿命,都知道如果這一次死亡如果在劫難逃,它就會淪落進驢胎中,成為一隻愚蠢的驢子。 佛陀見它每況愈下、時不相濟的老病狀況,只能教它念三皈依。三皈依之後,這位神就告辭,打算返回它的天宮吩咐遺囑料理後事。沒想到還沒等到它回家,就在半路上亡故了! 這位生前常常發脾氣的天神,死後神識隨著愚癡瞋恨的前因驅使,落進驢胎之中。正在這個凶險萬分的時刻,這位欲界神靈心中至誠地念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說時遲、那時快,由於皈依三寶的力量,使這匹母驢突然亂竄,因而驚動了脾氣不大好的驢主人,於是驢主人立即拿了根鞭子痛打了母驢一頓。 這使剛受孕的母驢應時流產,逃出驢胎惡報的欲界神靈,由於皈依三寶之福,還原回原來神靈的光榮模樣,順利地返回天國。 佛陀忍不住讚歎了這位明智的欲界之神。這一回它又有幾百萬年的天壽可資運用,想必它一定會因此善加運用,以求超越生死輪迴的苦海,而不是像過去一樣沒事整天發脾氣,累積淪落惡道的因緣。 須彌山是座什麼樣的「山」 按照佛教時輪部的說法,須彌天體(須彌山)的形狀與地球相似,但也不完全相同,它的下面是半球形,上面又是球形的,就好像中國年畫中金元寶的模樣。 時輪部把整個南大洲(即現在的地球)分為12個地段,太陽晝夜運行都要照遍12段——這已經相當接近現代天體學了。 據說須彌天體是由四種寶石形成的,南面是寶藍色,因此,我們居住的這個南瞻部洲(地球)的天空呈現藍色。 對人類來說,須彌天體實在是太大了,超出了我們的視覺範圍,所以它只是個「存在事件」,而不是個「視界事件」,我們目前還無法看到它。 在須彌天體周圍,類似地球人類這樣的生靈系統,還有其他三個,這就是佛教的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北俱盧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 在四大部洲中,其他洲的眾生沒有佛法,只知道享樂,只有南瞻部洲的地球有佛法。 比如說北俱盧洲。這兒的人壽命長達八萬多歲,從不生病,要什麼有什麼。排泄根本不必像地球人那樣,要很辛苦地找衛生間。在這裡,隨便找棵躬樹往下一蹲,樹們就乖乖地將樹枝彎下來蓋住方便的人,同時地面也裂開縫。方便完以後,地面合攏,地上冒出水來把人們的屁股洗得乾乾淨淨,一陣暖風再為人們吹乾。 這裡的地面會裂開收走垃圾穢物再自動進行處理。放眼望去,根本看不見任何不乾淨的東西。 躬樹們還會長出食物和衣料,生活根本不用操那怕一丁點兒心。 雖然我們人類的生存條件很差,苦難重重,根本沒法和須彌天體的兄弟星球相比,可是因為有佛法存在,就顯得非常殊勝,有解脫死亡的機會。 有以慾望為主的宇宙嗎 欲界,顧名思義就是以欲為根本的世界。「欲界無禪」,指的就是說欲界生靈的煩惱比較重,一般沒有真正的禪定,真正的禪定是無慾的,是在色界宇宙以上的。 地球人類之上還有欲界六重天,這都是屬於神靈的高級生命,我們是看不見的。 佛教稱為欲界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這個層次的宇宙內以男女兩性為生。 在我們欲界,天神們也分為六個層次,身體比人大,身體的大小、壽數、身上的光、生活的來源及其生死情況在《俱捨論》中均有詳細說明。我將在後文以佛陀前生的經歷,對此展開詳細的描述。 密宗的修行導師們幾乎都認為欲界的神靈會時常前來地球,我們叫它們「外星人」。我們所見所說的外星人不大可能是色界的神靈,一般都是欲界的。因為色界的公民身軀真是太高大了,超過幾個地球的大小,欲界無法盛下。 後面還有更詳細的宇宙及生命的狀況,字元限制貼不上啦 ![]() |
![]() |
送花文章: 9114,
![]() |
有 5 位會員向 莊孝偉 送花:
|
![]()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
![]() |
#4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 引用:
花果山就在哪 ![]() |
|
![]() |
送花文章: 106343,
![]() |
![]() |
#12 (permalink) |
註冊會員
![]() |
![]() ![]() ![]() ![]() 華嚴經中的法界 作者 : 陳陽 《華嚴經》中有《華藏世界品》。這一品的文章是由普賢菩薩來說明毗盧遮那如來所莊嚴清淨的「華藏世界海」之形狀景況、風土人情,並特別回答了佛世界海(宇宙觀)、眾生海(生命觀)等問題。 「華」,指的是蓮華;「藏」,意指蓮華含子之處。因為華藏世界中所有的世界、世界種,都含藏於大蓮華之中,都住在大蓮華之上,所以才稱為「華藏」。而此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如來在修菩薩行時,親近世界海微塵數的佛陀,修治世界海微塵數的大願,所在莊嚴清淨而成的。 華藏世界位於何處呢?它是由廣大而繁多的風輪扶持著,這些風輪一個接一個層層往上,最上方的一個風輪稱為「殊勝威光藏」風輪。此風輪扶持著「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 這個香水海中有一大朵大蓮華,名為:種種光明蕊香幢,華藏世界就安住在這朵蓮華當中,有金剛輪山在四方周匝圍繞著。 這種風輪扶持香水海、海中有華的狀相,如果依生靈而說,是妄想風持如來藏識、法性海,生無數因果,含攝世、出世間未來果法。如果依諸佛境界而說,是以大願風持大悲海,而生無邊行華,含藏萬境,重疊無礙。就心性性體來說,蕊香幢蓮華的生起,是表示於根本智中起差別智、行差別行。 華藏世界有莊嚴清淨的大地,又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的香水海,這每一香水海當中,又各有四天下微塵數的香水河右旋圍繞著香水海;大地、香水海、香水河,皆是世界海微塵數的清淨功德所莊嚴,同時,顯現所有化佛、神通自在、一切變化周遍、所修願行等等境界,表達一人一切、一切一人、體相如實無差別的境像。 華藏世界中有為數不可說、不可數的香水海,每一香水海皆有一個世界種類安住,每一個世界種類中又都安住了不可說數的世界。這些世界海的結合,就像帝釋天的珠網一般,以一大珠當中心,第二層珠貫穿圍繞此珠心,第二層珠再各為珠心,讓第三層珠貫穿圍繞,如此次第輾轉相遞繞,形成四面八方看去皆是縱橫相從的網狀,各珠之間皆能交相互攝。 《華嚴經》中欲彰顯這種莊嚴的境界,故以中間的香水海為主軸,廣陳別說華藏世界海中層層相攝的情形。如此更能體會到這個不可思議的世界海。 最中間的香水海名為:無邊妙華光香水海,其世界種稱為: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其四周有十個香水海圍繞。每一個香水海一定配一個世界種,一世界種中必包含二十重世界。 所以,這十個香水海又各領有不可說微塵數的香水海,就形成十個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的香水海。有這麼多的香水海,就有如此多的世界種,而每一世界種又各有二十重世界,如果寫成方程式表示世界的數量,就是:十個香水海×二十重世界×不可說微塵數香水海。 而這樣的景像都圍繞在中間的香水海(無邊妙華香水海)四周,中間的香水海本身亦有二十重世界圍繞。重重世界重重佛土交互為緣、交互映攝含藏清淨妙嚴,無量光明。 華藏世界的形狀如此,華藏世界的所有莊嚴境界,能現諸佛境界,眾生三世所行行業因果亦總現其中;就如百千明鏡俱懸四面,前後影像互相徹照。因為一切法空之諦,故能隱現自在,而有「一念現三世,十方世界於一剎中現」等等無礙境界。 又「諸佛國土如虛空,無等無生無有相,為利眾生普嚴淨,本願力故住其中」,這無礙的大用皆因諸佛本願力的緣而顯現。若以如來大願智力,則眾相隨現;若隨法性自體空性,則眾相皆無,此便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展現。 如此隱現隨緣自在,卻不離一真法界、一真之智,這就是華嚴世界的不可思議境界;亦是普賢菩薩的願行所契入的廣大福智境界。這樣的世界相亦是法界相,交互映攝、大小互容,諸佛每一毛孔中含藏整個法界,每一世界中的諸佛又含藏全部法界,每一世界又返回容攝諸佛之毛孔,不斷不斷地交互容攝,顯現無盡緣起的不可思議境界。 《華嚴經》中說整個法界是大小相互含容的世界,是無限交互圓融的世界。 一粒砂中是一個宇宙,整個宇宙也是宇宙,這是第一層結構。再就更深一層來講,這一粒砂中的宇宙可以涵容整個宇宙,涵容整個外在的大宇宙。再往深一層,這一粒砂中所涵藏的整個宇宙中,又反涵藏著這一粒砂。如此繼續無限制地下去,就成為一個無限交互圓融的世界,這就是華嚴世界。 如果我們放棄簡單宇宙的概念,放棄一是一、二是二的概念,放棄此方彼方的概念,放棄所有一層層宇宙的概念後,就能跟無限交互圓融的宇宙相應。 華嚴世界海是整個世界群個個是相攝無盡、相互圓融的。 華嚴的正確知見 因此《華嚴經》中的宇宙說明,其實也正代表它的修法,它的正見,而各種宇宙萬象就是華嚴境界。 華嚴的正見是什麼呢?是圓的見地,所以才說「大小相容」、「彼此互攝」,才說「十方三世同時炳現」、「當下即是,遍十方三世」。是上窮佛志,下含一切眾生現前世界,不捨一切現前世界,從性起反觀照到現前一切,處處皆圓,隨拈一處,無處不圓,隨拈一處即是華嚴世界海;隨拈一處,一粒沙一粒塵,周遍法界,含融一切法界,能含容無限大,也能含容無限小,一剎那能含攝無窮的時間,無窮的時間能夠含攝一剎那。 蓮華藏世界海或稱為華藏世界海。從整個《華嚴經》中來觀察,蓮華藏世界海是毗盧遮那佛在金剛道場始成正覺的時候,所現出的圓滿宇宙相。也就是說在金剛菩提座下有一個人始成正覺,而他成就正覺之後,相應於他的清淨圓滿,也現起圓滿的完全時空外在世間,這個世界所顯現的境界就叫蓮華藏世界,或叫華藏世界海。 《華嚴經》說「十方三世同時炳現」,只有斷捨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才能夠通攝三世,《華嚴經》更將三世擴大為十世,過去中也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現在也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未來也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總括這九世就是十世。 就解脫而言,這十世如何脫落?我們必須將時間的鎖鏈切斷,透視到時間的本心,這才是進入到華嚴世界海。如此,還要還落在世間,這是不可思議的上下雙回向的境界,這是性起、觀照,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使十方三世同時炳現,再次化入到整個現前的一切。 |
![]() |
送花文章: 9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