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7-08-17, 10:28 PM   #64 (permalink)
non 帥哥
長老會員
榮譽勳章
UID - 17047
在線等級: 級別:36 | 在線時長:1478小時 | 升級還需:39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24
住址: 蘭亭序始
文章: 1240
現金: 4315 金幣
資產: 1578288 金幣
預設

以上是拜把兄弟貼的.. 我也分享一些資料^^

善惡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

六祖: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慧日"指的是"智慧"

小弟拙見:要參禪~有老師親自指導最好;
也推薦個法師~玅境法師[已往生]這邊有不少資料~ 法雲資訊網

以下貼的是一些覺得跟主題有關的文章

引用:
我們現在講有善、有惡。善惡是從分別執著裡面顯現出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善惡也了不可得,一切相對的法都不存在,這是你自己真正得清淨平等覺。如果你還見到世間有善有惡,你沒有入境界。但是一切眾生所作所為,你清不清楚?太清楚了,太明白了。佛菩薩觀察一切眾生,一切現象的演變,只有一個迷、悟,沒有其他的。所以他真正的愛心才生起來,不會見到人行善他就喜歡,看到人作惡他就難過,那就是凡夫。
錄自淨空法師示大乘佛法(四)

引用:
【諸法因緣生】

  《金剛經》上,佛為一切眾生說法,總歸結到「諸法緣生無所有」、「諸法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那我們還求什麼?還爭什麼?真正會通明瞭此理,才能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會通是理,做到是事,然後才能「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為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榜樣。

  這幾句話將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到了極處,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才能放下萬緣,身心清淨,自性般若就分分往外透。這正是惠能大師對忍和尚所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就是這樣流露出來的。自性般若智慧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一切眾生的智慧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平等平等。佛是全體顯露,眾生被煩惱、邪見(所知障)蓋覆,而修行就是破除二障而已!

  【心淨則土淨】  

  因此,世間一切諸法、人事物,沒有真假、是非、善惡,這才是真相。一切真假、是非、善惡從哪裡來的?從人心變出來的。所以,諸佛淨土、三途惡道,是自己變現自己享受,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己變現自己享受。因此,心清淨就現西方淨土,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念佛念到心地清淨,心淨則土淨,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就現前。若心地不清淨,佛號念得再勤奮、再多,也不能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殊勝?因為所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清淨心,即「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就是得所有一切清淨心的加持,如燈燈互照,俱增光明,所以一切諸佛讚歎。

  若講物質上的莊嚴,十方諸佛國土比極樂世界殊勝、莊嚴。那何以諸佛要讚歎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原因就是極樂國土一切眾生心清淨,無一雜念,這是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比不上的。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十方世界確實比西方極樂世界好千百倍。但佛不勸我們往生到那裡去,原因是那裡環境有善、有惡,人心不平,在那裡修學容易退轉,成就艱難。而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好,人人心清淨、平等,法喜充滿,不容易退轉。因此,西方極樂世界的「緣」是第一殊勝,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清淨心第一。
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之早餐開示20-13-0405

引用:
閑邪存誠」。「閑」是預防,意思是教我們時時刻刻防止邪知邪見,防止惡念、惡的造作。「存」是存心。「誠」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要常存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自己本有的真心。祖師教我們「存誠」,因為我們無量劫來迷失自己的本性、真心太久了,不知道「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己的真心,以為虛偽、染污、不平、愚痴、自私自利是真心。

  現在很多人講到人性,異口同音說:「人性本惡」,這在觀念上產生了根本錯誤。人性有本性、習性,本性是善良的,習性是不善的。但是大家迷失了本性,把習性當作本性。在中國,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孟子、荀人皆是賢人,不是聖人,他們所說的都是習性。孔聖人說:「性相近,習相遠。」相近是一切眾生的本性沒有善惡,沒有善惡就是真善。所以,《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非善惡之善,而是遠離善惡兩邊之「真善純善」。

  善惡的善是相對的,迷了才相對,相對就已經不善了,而覺悟沒有相對。若能斷除一切人事物相對的念頭,即使你沒有證得真性、沒有達到明心見性,也非常貼近這個境界了。還有與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想明心見性就難了。


   這個對立將虛空法界變成多維次的空間,佛法講是無量無邊的法界。因此,十法界、六道是相對的、是假的;一法界沒有對立,故稱為「一真法界」。我們只要放下所有一切對立,就能入一真法界;反之,則是落在無量無邊的法界。一法界沒有真妄、三際、十方,所以入了一法界,過去無量劫前與未來無量劫後的事情,皆能洞悉明徹。佛告訴我們,這是一切眾生的本能。《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德相就是德能與相好,一切眾生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但凡夫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十」代表無量無邊。這是自己把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當然還是要自己方能解除。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只是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悟入是自己的事。

  我們聽了佛的開示,還是不能悟入,第一個原因是沒有真正聽懂,曲解了佛的意思。第二個原因是煩惱習氣太重,自己克服不了,起心動念還是妄想、分別、執著當家作主。要用什麼方法來克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三字經》也說:「教之道,貴以專。」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各人緣分不同,只要抓住緣分,一門深入就能成功。譬如學《阿彌陀經》,則終生受持,把心定在這一部經上,定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往往根性利的,三年五載就開悟了;根性鈍的,二十年、三十年也會開悟。悟了之後,無論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通達了。

  我們不懂這個道理,聽人家說這些話,看到這些文字,不以為然,這就是邪知邪見。如何去防止邪知邪見?如何存心與性德相應?這真正是大德(德與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你所得到的是自性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所以,要懂得防止邪知、邪見、邪思惟,佛教我們學習八正道,就是「閑邪存誠」。

   所以,「敦倫盡分」是大道,「閑邪存誠」是大德,這兩句話的含義一定要清楚。世出世間的學問,總的來說,就是讓我們了解一切眾生的關係,特別是與自己的關係。然後你才會做人,才能與一切人和睦相處,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真正能做到宇宙的和諧,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

  人會造業,就是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不知道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尤其不知道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所以很容易得罪天地鬼神。如果人要跟天地鬼神去鬥,人可以戰勝一時,但是以後的果報是無量劫的苦楚。所以,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敦倫盡分」,比什麼都重要。「閑邪存誠」是自己的大德,我們要真正改過。改過要懺悔,懺悔是決定不再造作,才是真懺悔。世間人修懺悔法不得力,原因就在沒有真誠心,所以把虛偽心轉變成真誠心,就是真懺悔。
錄自「三福六度十大願王」2002/10/28講於日本高野山本覺院

引用:
念佛直顯禪淨不二者,正謂《大集經》所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元代中峰國師說: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也。可知念佛不但是禪,且是無上深妙之禪,不須參空,當念即是。全體現前。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謂是心是佛,本來一體,更不可求。自心現謂是心作佛,迷除智顯,即身成佛。故禪宗認為佛在性中作,莫向心外求。

  是心是佛即馬祖(道一禪師)之『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亦即宗下之『真參實悟』,能作佛者,是本妙明心;所做之佛,即佛即心,別無他物,故知,能念所念,皆念的渾然是一個妙明真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明白本心,見自本性,亦是能否往生的關鍵之一。

  禪門古德常說念佛之人是『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從何處問長安』。又如僧問洞山:『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又如有僧名慧超,問法眼說:『如何是佛?』答曰:『汝名慧超』。這等於說『你就是佛。』且道這與『一句佛號是佛,』『念佛之人是佛』,相差多少?臨濟禪師常說的,『孤明歷歷』 ,『無位真人』。念佛人乃緣放下,一念單提,這就是『孤』;清清楚楚,相續無間,便是『明歷歷』。『孤』即是《金剛般若經》的『無住』。明歷歷即是『生心』。故念佛即是無住生心。誰達此境,誰就是臨濟所稱的『無位真人』。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即佛即心故,念念佛即是念念心。『無位真人』孤明歷歷就是正念諸法實相。

  《楞嚴經念佛圓通章》說:念佛『不借方便,自得心開』,所謂『自得』正是不從外得,識自本心,自然圓成之意。所以藕益大師說:『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

  諸法實相就是緣起性空,也就是諸佛法身。禪觀以觀照般若去體悟實相法性,這就是念佛。如《菩薩念佛三昧經》云:『正念諸法真實之相,是明念佛』。念佛法門是最為殊勝微妙的觀心治心的禪觀之法。在大乘見地上行持念佛之禪觀,必須全提向上,一法不落。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是心,見心即見佛。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學佛信佛必念佛,念佛是學佛信佛。禪淨不二同歸方寸。河沙妙德只在心源。

  『心念心,心滅心,本心圓明合佛心;相觀相,相化相,法相莊嚴還我相。』此偈是大乘禪淨念佛法門的秘訣,學人仔細參悟,必有所得。
轉自http://www.macau-buddhism.org/50/50-7f.htm

玅境法師_止觀明靜--持名念佛與念佛三昧
__________________
大千海水尚可量 十方虛空猶可涉 諸眾生心尚可同 世尊功德不可盡
諸佛世尊有 百四十 不共佛法

以彼彼諸名 詮彼彼諸法 此中無有彼 是諸法法性
odysee | Buddha-img | 如何得觀音菩薩感應
non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507, 收花文章: 656 篇, 收花: 1773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2 位會員向 non 送花:
不知道 (2007-08-17),風月無邊 (2007-08-18)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