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7-08-19, 12:47 PM   #69 (permalink)
non 帥哥
長老會員
榮譽勳章
UID - 17047
在線等級: 級別:36 | 在線時長:1478小時 | 升級還需:39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24
住址: 蘭亭序始
文章: 1240
現金: 4315 金幣
資產: 1578288 金幣
預設

引用:
作者: 不知道 查看文章
您想學達摩祖師啊
佛說"眾生平等","眾生皆有佛性"
只不過因累世的無明矇蔽了
所以為什麼同樣的佛法,同樣的觀念
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信的人就有福慧
所以若您信,您可以藉由念經來消除您的業障
最後智慧就會慢慢顯現
只要心境平穩,真的什麼事都可以逢凶化吉

< >
關於懺悔.. 提供些連結

十大願王/玅境法師 [因轉載要經過同意..還請移駕^^]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白話] (懺悔品第六) /宣化上人
關於佛法是不二法.. 也是出自六祖壇經

修行人常犯的通病 摘錄自:祈願正法重現/慧律法師

以下摘自 佛學問答類編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通問第一之一.之二.因果第四.心性第十)

問:於佛說業報差別經裏,佛告首迦:有十種業能使眾生得短命報的「五者於惡僧所,欲令喪滅」,請老師開示此疑。(蔡麟定)

答:此說,是對一種動物,心存厭惡,便想將他消滅,換句話說,即是欲將他殺死。此是殺生惡業,當得短命之報。


問:有些「仇」是否今世才造的?比如有兩人前世並未結惡因,但其中一人卻殺害另一人,於是在今世發生了「殺害」事件?(蔡祖天)

答:事有前因今果,亦有今因後果。明乎此普通之理,自不直豎十丈竹竿,而不能入一丈之城門矣。


問:六祖壇經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請老師解釋。(周慧德)

答:佛者名也,心者實也,佛為心之名,心為佛之實。或謂心者自性也,佛者諸佛也。求諸佛只是多聞,求自心方顯真如,調心者除妄念也,調身者靜坐諸儀也,知調心,運水搬柴皆是道,但調身,妄念飛騰總是魔也。


問:畜生是八難之一,愚癡無智,有時遇到,代它念三皈佛號,而不高聲,它又聽不到,如此會得到超升的感應否?(江寬玉)

答:有聲使其聽到為佳,彼識田中落一善種,遲早遇緣,自起作用。如不能高聲使聽,但憑至誠回向,亦能得幾分加被,總之,心誠求之,功不唐捐。


問:前次問阿修羅之因,答是下十善,但十善上下如何分解?(周慧德)

答:善惡二字,自有等次,上與下即分矣。以不殺一條來論,如不殺人善也,再以此心擴展,乃至不殺牛犬豬羊雞鴨魚蝦是更善矣,再至於一切不殺,殺心泯盡,則善之上上者矣。若心量有限,時間短少,推行不普,皆善之小者。反之心量無限,長時不懈,推行普遍,皆善之大者。



問:人類處世,可籌得何種妙法,能避一切苦惱及災害,以得安靜生活?如他人平白嚴重的侮辱,余是否能盡力來搏鬥,至爭鬥時,是否能傷他人生命?(曾同德)

答:人生環境順逆,皆由遠近因果以為支配。現受之苦惱災害,倘現在不造惡因,亦可減其助緣力,且能避免將來之發生。他人橫加侮辱,當反求諸己,定有招侮辱之道,宜自懺悔,何可與人爭鬥,怨再加深?至云傷人生命,更是錯誤思想,殺人者,國有常刑,寧不知耶?


問:有一位同事說,今生殺人是前世的因,因前世甲把乙殺了,所以今世乙才殺甲,為什麼前世甲把乙殺了,是因再前世乙殺了甲,這樣向前推,開始是誰殺誰?在開殺以前,未有殺因,為什麼生出殺果來呢?向後推之,甲殺乙,乙殺甲,因果相循,怎樣了結呢。(柳子奇)

答:事有造因與酬果,造因名「新殃」,酬果名「舊業」。此二事時時各各進行,某君所言只是「酬果」,卻將「造因」忽略。試問郵局每日所遞之信,豈能儘是覆函?不尚有許多開始之問函乎?明乎此,則前一段解決矣。經云「假使千萬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讀此則知沒了期也。然又有一首偈,「神農留下一粒穀,舊種落田新種熟,此中也有不生者,煮在鍋裏做稀粥」。明乎此,則後一段解決矣。


問:依因果報應之理,凡命債錢債、情債,雖多生必償,然試以命債為例,甲在過去生中,曾殺害乙,轉生後甲應被乙所殺以償夙債,但轉生之乙,忽於尋仇索債之前,遇善知識點化,放棄惡念,如此則轉生之甲,所欠夙生之命債,可即從此不還否?即可因乙之消怨而其業亦消否?此其一。冤冤相報,本無了期,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隔生報怨究為因果之應有?抑索債之一方,仍屬造孽?此其二。(賓漢)

答:乙放棄夙怨,甲對乙之欠負,即行消滅。然甲之業因,依然存在,不過與乙斷絕關係,不以乙緣引起現行耳。如求消滅,還須甲再自行懺改,所謂心亡罪亡也,此其一。隔生索債之一面,仍是造孽,所以迷者於怨,越結越深,智者於怨,會求解脫。實緣業因惑起,八識田中,自然落一種子,便是將來之惡果,故云索債仍是造孽也,此其二。


問:設有一個犯人本想殺張三,誤殺李四,究竟李四之不可抗力之災殃能說業力所驅使乎?是否該死?如天災地震等,李四本有二、四、六歲的孩兒各一,便失去了撫養人,這孩兒的冤枉是業力乎?如果是業力,這犯人是該殺乎?(林火壽)

答:眾生所受,皆有業因,業因熟時,自受果報,不過有正酬與借酬之別。正酬者,欠甲者酬於甲;借酬者,不必直酬於甲,借他緣代酬之。茲舉例以明,如甲持刀傷乙,乙亦持刀還刺之,是正酬也,乙不還刺,而司法者判甲之罪,是借酬也。知此則天災人禍,莫非無因。至問李死遺孤失養,屬於「共業」所感,而一家聚散,亦各有其因緣,亦各酬其夙業耳。惟智者識機,能使還滅,愚者昧理,任其流轉耳。再問「如果是業力,犯人該殺乎」?國家立法,只論現世行為,犯人自受應得之罪,蓋甲殺乙,是殺業,乙反殺甲,寧說非殺業耶?八兩與半斤,名有異而實則不異。



問:佛經中是不是常說前世因,現世果,所以對於兩句無法瞭解,因之前世所做現世是無法可知,是一個無影無形的東西,是否拿來做證據,所以對人弟子是無法可使瞭解,拿了很多來代表也是無影的存在呀!(王福郎)

答:與人辯論,必具二事,一深入佛海,辯才無礙。二所學雖淺,尚有世智辯聰,前者為正,施於有受之人,後者有權,施於無學之人,如無二者,以不與人辯為佳。茲為代解,問中以無法可知,斥是無影,正顯其愚,佛菩薩破塵沙惑,則無不知,凡夫愚癡重重,則無所知,不知便不信,正是凡夫本色,亦無足怪。囑為提證,應知雞從卵生,雞長成不知從卵而來,在人則見卵為前因,雞為後果,歷歷分明,雞何嘗見其本因之卵乎?


問:我們有一句話說「立地成佛」。然而居士剛才說善惡不能相互抵消,即善惡永遠存在,其所受果報端視善惡力量大小而定,如此一個罪惡滿身的人,云何可立地成佛?是否其所作諸惡業因此一念而滅乎?然而行善又有何意義耶?(無名氏)

答:立地成佛,有其人而已,非人人皆能立地成佛,若人皆能之,釋尊又何必三僧祇劫。惡業之果,皆是惑因,此惑為何,即見思十使是,必惑斷盡,方得解脫,此是經教,非可幻想。若有惡業,必遭惡報,所謂惡有惡報也,若惑斷盡,猶樹斷根,花與果皆不生矣。作善者,分有漏無漏之別,有漏善得天人福報,不出輪迴,無漏善但顯性德,佛位之階,所謂善有善報也。善惡分報,奚言行善無何意義?若怕惡業結果,惟有斷惑一法,他皆道理難通。


問:今有甲殺乙,因乎?果乎?有無根據可以知之?(黃涵)

答:在甲為因,前無故而殺之,固為造因,前有故而殺,乃是造因,以被殺者,不了前緣,仍懷怨恨,怨必思報,故曰仍是因,不過果中之因而已,有因後必仍有果也。在乙曰果,欠甲命而償之,固為受果,雖不欠甲命,當有他因,借此而食果報,故仍曰果,然果中既該因,恐遇緣仍再造因也。如此怨冤相尋,無有已時,所以佛法貴乎覺悟捨且解也。


問:常有人談說人畜死去一生了結,並無有地獄輪迴之事,這無非是昔人傳說,倘確有地獄輪迴,自古至今有何人見得探到之證?(李俊)

答:佛說之事理,多在體驗,有非探討及化驗所能得出。如我昨夜有夢,我知我說確非虛構,而他人實無法探討化驗之。故以現比二量求不出者,只可信仰人格而遵聖言量,考地獄之說實載佛經,宜相信也。如必自己親身經歷,方能相信,我即可不信世有美國,他人雖曾去遊,我實未去,故不信也。並無地獄之說,他人不信,只可由他。若來質問居士,可向其反問,汝不常拜拜乎?其拜拜之對相為何?汝親見之乎?


問:眾生皆有佛性。只一念不覺(無明)即從無始以來生死輪迴受盡苦矣,此不覺之一念,何由而來耶?(宋瑞錫)

答:萬法因緣生,此豈例外。


問:佛經既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又云即心是佛,即心作佛,那又何必修呢?不需要智慧功德莊嚴,因為當下即是的原故,然又說「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豈不是多此一舉嗎?(施無畏)

答:眾生有佛性,譬如礦中有金,金被塵沙包裹,似性被無明覆蓋。金不淘汰塵沙,金雖仍是金,然不能成器,性不修斷無明,佛性雖仍佛性,然不能證佛,淘汰乃對塵沙,非淘汰其金,金顯方能成器,修斷乃對無明,非修斷本性,性見方能證佛。


問:做善事,種善因,將來可得善果,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念經念咒為什麼會種福,則頗令人費解?(黃冠中)

答:既信種善因得福果,當知種惡因得苦果。請細體察眾生日日所作:身多殺盜淫,口多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真正善事,渺乎渺矣。推其造作之本,惟在於「意」,意善則身口現善,意惡則身口現惡。誦佛經咒,惡意不生,惡不生之時間,即是種福之時間。


問: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請示菩薩之因指何因而言?(茆茂盛)

答:因者事之動機與開始,果者事之終結與受報。現所處之苦厄,果報也,凡夫癡迷,身受方覺,所謂畏果也,雖畏無補。先所造之罪惡,因由也,菩薩有智,見始知終,所謂畏因也,畏可止造。


問:有時起善惡二業的念頭,沒有實行去作。是否有因果報應?祈老師指示(邱合順)

答:起心動念,便是種子下地,不實行是無增上緣,無緣不生,不生則無果。若念念不停,已是增上緣,雖不實行,緣熟即生矣。最好是念起即覺,覺即不續便清淨矣。


問:常聞定業不可解,然則殺人者人定殺之,佛法所講念佛,可以消災免難,亦可離苦得樂,甚至解脫證果,那麼殺人的罪業,消到什麼地方呢?(詹金枝)

答: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此是原則,如會佛法,則多善巧。在對方能使其超升解怨,受逼迫之環境消去矣。在自方能作到斷諸惑妄,業盡情空,結果之種子消去矣。然尚有兩條例外,亦應當知:一在大修行人視身如幻,神通遊戲,故不辭果報相。如安世高大師,兩度到洛陽償命,禪宗六祖,夜遇刺客,置金案上曰,只欠汝財是也。二是修淨土者,帶業往生,乘願再來,度脫怨親,皆成法侶,不離安養,一生補處是也。


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解?(志西)

答:學佛誓在成佛,成佛必求見性,千經萬論,雖多說性,只是善巧方便,解釋譬喻,引人參悟,自證方得。真性之體,非言能說,即用意想,便是錯誤,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大致謂言語不能說,意念不能到,亦可謂口至無可為言,心至無念而起,則重光獨耀,真必見矣。


問:在佛學裏頭有說「八萬四千法門」,但又有一種說「不二法門」,像這樣兩種說法的法門,是怎樣的講解?(林良柱)

答:此須分答:一者、十使互具成一百,經歷十法界,各起一百則成一千,身口七支則成七千,又歷三世成二萬一千。又多貪、多瞋、多癡、等分之四心、各具二萬一千,共成八萬四千塵勞,然於此皆有對治之法,故曰八四法門。二者、八萬四千法,不出一心,能悟入一實平等之理,則無一切分別,故曰不二。前者如說樹之萬葉千條,後者如說樹之亭亭一本。


問:廣學多聞好,或是專心念佛好,廣學多聞似乎就不能多念佛,多念佛似乎也不能廣學多聞,是不是?究竟應如何?(陳淑英)

答:廣學屬於求知,念佛屬於實行,在世學曰知行合一,在佛法曰行解相應。所謂專心念佛,及多念者,專到萬緣放下,多到日課十萬,便可不求學聞,與道相應。若一日坐得半支香,念得千聲佛,大有時間在,不去求學聞,要做甚事要做甚事?


問:如果心中起了惡的念頭,未有行諸惡事,是否也有罪過,惡念感入第八識中,將來惡種子熟時會得苦報否?(張德明)

答:惡念種子,潛入識田,遇緣則起現行,即受惡報,無緣則不生也。經中臨終拂子觸面生瞋,墜入毒蛇,憐妻姿首,墜入涕中蟲身,皆是意念之害。明乎此,則知綿綿密密一句佛號之大用矣。


問:達摩寶傳載仙桃不大包天地日月山河,疑問點,桃不大為何能包天地日月山河?(陳燈逢)

答:初學佛之人,宜先看古今有德有學緇素所著小冊,如「歧路指歸」,「學佛淺說」,「龍舒淨土文」,「佛法導論」等。少明教理,再看小短佛經,如「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十善業道經」等,此是正途。達摩寶傳,乃同小說,看此只可消遣而已。


問:佛經甚多,遍閱為難,祈選擇若干部有註解有買處之佛經名稱,並指示閱讀先後之次序!(沈鍾五)

答:為答此問題,先敬奉一語,在初機求學時,只宜照前人所修者去作,暫不可講求考據,是此非彼!研究次第,不妨由簡入繁,首從《八大人覺經》起,接研《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梵網經》,此為應有常識。《淨土三經》,此屬求定之行門。《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三十唯識頌》,《金剛經》,《般若心經》,《永嘉禪宗及證道歌》,此性相兩學,多主於慧解。《大乘起信論》,此融會性相,可以調和偏執。經過此一階段,然後再研大套典籍,比較易入矣。以上各書,諒台省流通佛經之店或皆有之。


問:單獨誦經,不解其中的意思有沒有利益?(蕭金榮)

答:誦經與研經,均有利益,研經能開智慧,誦經能得定也。


問:閱讀經書,可否隨便?還是一定要焚香端坐而後才可以看?(張德明)

答:印光祖師曰,佛法須從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讀此數語,可知焚香端坐,較隨便獲益為多。


問:如何忍得痛苦?(姚清源)

答:多聽佛理,深明因果;識破假相,自生忍力。


問:佛說:「天堂地獄唯心造」是怎麼解釋?那麼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造的,是真的有西方嗎?以何為證?(謝碧玉)

答:解釋太費辭,今與說夢境是心造,能悟知則知彼。西方極樂世界如是假,如沒有,那便是釋迦牟尼佛打妄語,佛打妄語,居士相信乎?


問:要尋訪良師,打破疑團,見自本性,因身不便,不敢擾他人苦惱,擬自禪淨雙修,無師津貼,一心拜佛修持,能否打破黠黯,見本來面目?(翁慧欣)

答:「禪淨雙修」因也,無師既不解禪,亦不達淨,何況「禪淨雙修」乎?如無明師,但肯老實念佛,不走錯路,已是夙有善根之人,因真自得果滿也。「見自本性」果也,不明教相,何者是性,何者是見,皆是一團黑漆。縱得其講矣,如何修,如何得,豈為空言侈談者。只能精進不退,下品往生,已是傑出之士,果滿原賴因真也。

此帖於 2007-08-19 10:29 PM 被 non 編輯. 原因: 校正 & 補充資料
non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507, 收花文章: 656 篇, 收花: 1773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2 位會員向 non 送花:
不知道 (2007-08-19),風月無邊 (2007-08-20)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