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看到相關問答.. 轉載一下 以下節錄自 瑜伽師地論 > 初發論端 > Tape 3 問答 [
電子書筆錄]
問:這裡有一個人提出一個疑問,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我也是看過《瑜伽師地論》這個《論釋》,我也看見這段文,也看見了喔。在《瑜伽師地論釋》中有一段文如下: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顯了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理有情無,令捨增益損減執故。二、為顯了世間、道理、證得、勝義法門差別」。(你在這裡劃個圈不對,不要在那兒劃圈。)「令修二諦無倒解故」。
這是《瑜伽師地論釋》上的文,這底下提出問題。
請問:「情有理無」、「理有情無」如何解釋?
答:這個「情有」這句話,就是我們的執著心上是有這件事。這「遍計所執」是我們的執著,是我們有這件事的。
「理無」,但是在道理上,就是沒有我們所執著的,沒有所執著的這件事。就是在佛菩薩的清淨智慧上是沒有「遍計所執」這件事的。
比如說,一切法是唯心所現的影像,離開了我們的心,這個影像沒有自體的。在我們心的虛妄分別現出來影像的時候,影像本身還是空無所有的,這是在「理無」上說。但是在我們凡夫呢?就不同意這個說法。明明這裡有個房子嘛,明明這裡有老虎嘛,怎麼能說沒有呢?所以「情有」。但是在「理」性上是沒有的。
就是《攝大乘論》那個譬喻,這光線不好的時候,那裡有一個繩子在那裡盤著,我們看見是條蛇。這個蛇是沒有的,繩子是有,就是「情有理無」。這個「遍計所執」,這個蛇是「情有理無」的,是這樣意思。
「理有情無」,就是「依他起」和「圓成實」呢?那是佛菩薩的大智慧上才有這件事。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寂的,是與這樣的事情,能夠理會到這件事,能契證這件事。能證悟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如夢中境、如水中月的、是畢竟空寂的。但是我們凡夫不行,凡夫不知道。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更不知道第一義諦的,所以是「理有情無」,這麼意思。
問:請問昨天您講那個「因緣空」或者「不空」的問題,如果用因緣法來說,因緣法的話,師父您說「此滅故彼滅」。那如果就因緣上來說,如果這個心清淨的話,那我們常聽說「心滅罪亦亡」,是不是這樣說,就是你的心的話,那這個等於在因上就…因緣上說就滅了。那這個用唯識來說,遍計執是畢竟空寂,依他起是如幻有。因為是如幻有,所以這個心清淨的話,就不起這個遍計執。因為不起遍計執,就把這個雜染的阿賴耶識統統都改成清淨的,都是變成圓成實了。但是有個問題就是圓成實的自性也是空。那這樣就可以把這三個套在一塊來說了,就是因緣自性空和唯識依他起、圓成實這三性加在一塊說,可以嗎?
答:可以。也可以。
這個「罪從生起將心,心若滅時罪亦亡」,這句話的確是很好,但是你若是去講的話,你還是要想、思惟一下。怎麼叫做「心若滅時罪亦亡」?你們誰願意解釋這句話?
有人答:是不是把所有阿賴耶識種子從雜染現起清淨,那時候就是,一切法不受。
答:那麼也是的,是的。但是明白點說呢?就是執著心滅了。心還是在,心不能夠…。比如說佛…有個離垢識,他還是有識,心還是沒有滅。阿羅漢他也有分別心,他這個明了心的識還是在。那麼怎麼叫做「心若滅」了呢?就是應該是執著心滅了。執著心若滅,「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心若滅時罪亦亡」,應該分兩個意思說。第一個意思呢?我們一切法是如幻如化、如幻有不真實,是畢竟空。你若證悟了這樣的真理的時候,你就和真理統一了,能和真理統一。不是用嘴子說、嘴巴說的「這是我所說的真理」。我的心能說出這句話,表達這個真理,不是這個意思。這樣子是不能滅罪的。是說你和那個真理統一了,就是變成一體的了,不是彼此對立的了。你若沒有執著心,就是要有無分別智現前。無分別智成就了,這個執著心沒有了。執著心沒有了,我剛才說老虎來了,老虎來了,你不認為有個真實的老虎,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的。你就不執著了。是來一個人也是,這一個人也是如幻如化,如鏡中像、如水中月,有而不真實,是畢竟空的。你能契會了這個真理的時候,這個執著心就沒有了。執著心沒有了的時候,就「罪亦亡」,罪就沒有了。
罪沒有了這個話是…用凡夫心的分別是沒有罪了,把罪滅了,當然這樣講也是可以,但是這個地方也可以不這麼講。就是有罪的時候就是沒有罪,叫做「罪亦亡」。比如說這個人有罪,這個人是…假設的這個得了嚴重的痛苦的病痛,受這個罪的果報。但是這個人若是聖人的話,他沒有執著心的時候,有病就是沒有病,叫「罪亦亡」,也可以、可以這樣解釋。有病、有苦就是沒有苦。因為他同第一義諦相應的時候,就和沒有苦一樣,無差別相。聖人這個忍力大,原來就是這麼回事。我們凡夫這個執著心,就把自己留在那個苦惱裡面,被苦惱所困,你要受這個果報。若是你得無生法忍了的時候,與第一義諦相應的時候,雖然那個苦惱還在,但是他沒有苦。這叫做「罪亦亡」,這第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呢?就是我們剛才而的,沒有了。你能常修如是觀,就是「唯識無義」,唯識是無義,「無義」也就沒有識了,也沒有分別心了、也沒有執著心了。這個時候你常作如是觀,你的罪業就剎那、剎那的消滅,就滅了。在阿賴耶識裡面的這些罪垢,它逐漸的、逐漸的就消滅了,消滅,就滅了,說「罪亦亡」。
所以得到聖道的人,三惡道的罪決定是消滅,不會到三惡道受苦了。就是他修這個四念處的力量,把那個罪都消滅了。
我們沒有得無生法忍,你這種止觀不相應的人,你修不來,這樣的止觀你修不來。唯識是無義;無義是唯識,這四尋思觀、四如實智修不來。我修不來,我不修。我就光是念念經,我就是這樣子。這好,只好這樣子嘛!只好一天讀經,我一天拜佛嗑頭,也能滅罪,也可以滅罪。說初開始懺悔要多磕頭,我拜梁皇懺也好,拜大悲懺也好,千佛懺、萬佛懺也好,多磕頭。多磕頭,你誠心,你也以滅罪。因為你長期的拜,長期的禮拜,你這個清淨心的時間長,清淨的力量也逐漸的增長,這個染汙逐漸的減少、逐漸的減少。說是這樣子你也能滅罪。當然還是修止觀滅罪的力量大。等你常常磕頭,磕到十萬大頭以後,你要修止觀容易相應,容易相應了,應該是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