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菩薩成佛正因~ [淨業三福]
引用: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讀誦大乘,深信因果,勸進行者。
|
正確推動《弟子規》的讀誦 內有影片下載
佛是為了麼出現於世呢
以下節錄自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這種妙法,不是任何時刻都可以聽到的,要等到因緣成熟時,才能宣說。這種妙法有一個比喻,比喻成什麼呢?比喻成「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這種花,只是開很矩很短的時間即謝掉了,所以它就珍貴希有了。現在這種妙法和這種華是一樣希有的。「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佛所說的言詞,都是真實不虛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雖然,這是開權顯實的妙法。可是佛為真實的法而施一種權巧方便隨宜說法,觀機逗教,應人說法。「意趣難解」: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所以者何」:什麼緣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我用種種方便法和因緣來教化眾生。「譬喻言辭」:又舉出一些譬喻的言詞,來「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種法,不是用識心來分別思量,就能明白。不要用第六意識和第七分別識來揣測佛所說的法。「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間,才能知道這種法。「所以者何」:這是什麼道理呢?「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什麼是大事因緣呢?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想一想,那一件事是我們的大事?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這個大事,到底是什麼大事?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會說是大事。這是很簡單的一個答案。那麼還有一個很深的解答,你們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什麼程度呢?妙到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議。前邊已經講過,說是不可以「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不分別,不思量」,這就是妙法。我叫你們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答覆,因為它是沒有答案。此處講得太奇怪了,本來有答案,為什麼又說沒有答案?因為現在釋迦牟尼佛將欲入涅槃前,這個答覆唯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判斷。我現在判斷這個問題,還不夠資格,所以我們大家最好是把這個問題忘了,不要去想它。可是,雖然說最好是忘了,但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為什麼?因為是大事因緣,非小事因緣故。是大事因緣怎麼可以
忘了呢?你有什麼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忘不了那怎麼辦?只好弄明白它。講來講去,這一大事因緣,我還沒有說出來,現在我要和盤托出。這個大事因緣,好像現在我手裡拿著什麼東西?你看見什麼東西叫?這是大事因緣,你知道了就是大事因緣。你說有什麼東西?你不知道?噢!這也是大事因緣。你看!有什麼?什麼也沒有!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是這樣。大事因緣就是沒有事,釋迦牟尼佛要找一點事來做,也就為了要說法華經。說法華經就是大事因緣。那麼法華經是說什麼?是說法華經的妙法。這一種妙法是什麼?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問是什麼那就不妙了。那麼,我們聽經做什麼?我們不聽經不更妙了?誰叫你來的?你可以不聽啊!
還有一件大事,我們人也不應該忘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生、有死,要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這個大事才算辦完。你生死的問題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沒有完成。我們若想要知道這個大事因緣,先要知道小事因緣。你不知道小事因緣,就不知道大事因緣。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無明」而來。這「無明」就是小事因緣,「生死」就是大事因緣。為什麼有生死?因為你有「無明」,這「無明」一有了,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來了。若沒有「無明」,這些問題一概都沒有。有了「無明」,就有了問題。有了問題,就有「生死」。所以我們先要把小事的因緣弄清楚了,就會清楚大事因緣。為什麼?因大事由小而變大的,小孩子由小長成大人,由大而老,由老而死。你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緣,那麼,大事因緣也不能解決,所以現在先要把無明破了,無明破了,就不會日積小業而釀成大災,故這一大事因緣自然而然就了了。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說:什麼是「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呢?諸佛為著一切眾生的生死大事,種種的業報因緣才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諸佛世尊,想令眾生得到佛的知見,開佛知見。所謂開佛知見,就是眾生關閉了佛的知見而言。這個佛的知見,眾生是在什麼時候關上的呢?是因為無明生起,所以把佛的知見關閉起來了,現在再把它打開。什麼是佛智?佛智就是我們一切眾生共有的一顆心。這顆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又稱佛心。什麼叫佛見?佛見就是佛眼。你開了佛眼,然後你就會洞明一切諸法實相,證到清淨的果位。我們沒有開佛眼,乃是因為不清淨所致。也就是無明、煩惱、粗惑、細惑,使得這個性不清淨。那麼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現在為什麼不清淨?因為沒有開佛知見。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令一切眾生返本還原,開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八相成道教化眾生。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緣,就是要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即令眾生明白佛知佛見,本來是自有的,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之處,就是一切眾生皆可成佛,這是最平等的教義。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不是說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說你是佛,我不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一些外道說:「只有天主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天主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有的說本來就有的,又有的說不可以問。要是問天主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那就犯罪了。但這絕不會犯罪,除非沒有天主,假使有天主的話,就不會犯罪。你問他,他應該讓你明白,不能說:「我不明白,一問就有罪了。」沒有這個道理!其實,這個天主就是三十三天——帝釋天,又稱玉皇大帝,有的外教說不是的:「咱們的天主不是這個天主,是另外有個天主。」那麼你想把這個三十三天的天主,安排到什麼地方去呢?把他搬到什麼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像國王篡位似的,把他趕走了,而你自己做天主。其實,這個天主在佛教裡,只是一個護法。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這個教理,也不明白無始無終的道理。只知道有始無終,說天主本來就有,是天意開始,這個天主將永遠存在,永遠都是活著,永遠都不死,所以就無終。其實,這僅是眾生計度的一種理論,非為正解。在佛而言,他雖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不是單單我釋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眾生就不准成佛。十方諸佛,佛佛道同,一律平等。不是說我是獨一無二的,也不是專制主義、獨裁主義。現在不是唯獨佛,才有佛知佛見。而是一切眾生統統都有這種佛知佛見,只是暫時沒有明白這種道理,沒有得到這種力量。所以,佛為了指示一切眾生佛知佛見,就「出現於世」,到這個娑婆世界來。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理,縱然明白了,但自己也要覺悟。自己不覺悟,只求聽聞,心裡沒有真正的領受,那麼,這種知識還不夠,沒有真正明白。佛要令一切眾生覺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既然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覺悟了,但是還沒有證得,所以現在佛就令一切的眾生,入佛知見道。「入」就是證果,證得佛知佛見的境界。所謂佛的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了生脫死,生死一了,大事就已經完畢。大事完畢就沒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這種道理說完之後,就要入涅槃。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前面我所說的「開示悟入」佛知佛見,使眾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這就是「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舍利弗說:「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所有的一切作為。「常為一事」:常常就為這一大事因緣,即「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示悟眾生入佛之知見。「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十方諸佛如來,為的只是以這個唯一佛乘,來教化眾生,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也沒有大乘和小乘。若二就是大乘、小乘;若三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也沒有這三乘。沒有大乘,沒有小乘,也沒有聲聞、緣覺、菩薩乘。那麼是什麼乘呢?就是唯一佛乘!「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所有十方諸佛,他們說法的時候,也是說唯一佛乘,更無餘乘。「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何種因緣呢?就是你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種的因緣果報。「譬喻言辭」:又用種種的譬喻,種種的美妙言詞來教化眾生。「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雖然說是有小乘、大乘;或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懷,只為了說這個佛乘,以接引眾生,早成佛道。「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一切眾生,從諸佛開始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智有:1、一切智。2、道種智。3、一切種智。一切智是屬於空,是二乘所證得的「空」理。道種智是權乘菩薩所證得的理,也叫做「有」,又叫「假」。這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所以一切種智,就是「中道」,不落於空,不落於有,這是諸佛所證得的中道智慧。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弗!過去諸佛是這樣為眾生說法,那麼未來諸佛呢?也是這樣。當諸佛出現於世的時候,「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諸佛所說的法,都是為著唯一佛乘,更無餘乘。「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佛說諸法,最終的目的,就是使一切眾生得到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現在所有十方這麼多的佛土之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也都是滋潤利益一切眾生,令眾生得到安隱和快樂。「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旨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佛說諸法,究竟的指歸,就是令眾生得到一切種智,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舍利弗!是諸佛」:所有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但教化發菩薩心」:他們的目的就是教化令發菩薩心,使之成佛。「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為這個唯一佛乘,而先宣說善巧方便的法門,最後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得到佛的知見,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我現在教化眾生亦是用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說法。「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我知道所有的眾生,每一個均有無量無邊的欲念。「深心所著」: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或幾世所作的,而是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習染而來的。這些欲念深深印到眾生的八識田裡,於是就著住不捨離,這種習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這執著心,很不容易得到解脫。因為這緣故,所以我就「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