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0, 09:20 PM
|
#2 (permalink)
|
註冊會員
|
四
n
想使心智平靜,還有其他方法麼?
除了參問,若用其他去故意控制心智的方法,那麼,心智會在表面上受控制,然後又再逃逸。控制呼吸也是如此。就好像控制呼吸的修行,觀想神的形象,重複唸咒等等,都是使得心智平靜的助力而已,心智會變的定於一點,這樣的心智參問自性會比較容易。心智的純淨品質會增加,而這對參問自性有所幫助。
n
客體的妄念無休止的浮現,有如海洋的波浪般。何時才能全部去除這些妄念?
當對自性的禪定越來越深入,妄念將會消融。
n
從無始以來的客體的妄念,可不可能完全消除,而人可不可能只存在為純粹的自性?
一個人應當堅持對自性的禪定,而非屈從在「可不可能」的懷疑之下。就是大罪人,也不用憂慮哭泣說:「哦,我是罪人,怎麼能得救?」一個人應當全然拋棄「我是罪人」的想法,並深銳的集中在對自我的禪定上;那麼此人必能成就。
並非有一個好,一個壞的兩個心智。心智只有一個,倒是殘存的妄念有兩種,一種是幸運的,一個是不幸的。當心智受到幸運的妄念影響,它便被稱為好;當它受到不幸的影響,它便被視為壞。
心智不應任它遊蕩到世俗的對象,以及有關他人的事物之上。無論他人有多可惡,也不應懷恨。貪婪與憤怒,都需要戒除。所有你施與別人的,你也施與了自己。如果瞭解這個道理,誰不會施與他人呢?當一個人的自身生起,一切就生起;當一個人的自身平靜,一切平靜。我們的行為多謙遜一分,善果就多一分,如果心智平靜,一個人便能四處為家。
n
參問應該練習多久?
只要心智之中還有客體的妄念,「我是誰?」的參問就仍是必要的。
當念頭一浮現,應當在起源出以參問立即將其消滅。如果一個人不間歇的將自己留在對自性的禪定中,這樣也可以。
只要圍城之內仍有敵人,他們就會繼續突擊;如果他們一出現就被殲滅,圍城自會落入吾人之手。
五
n
芸芸奉獻者之中,誰是最偉大的?
將自己給了等同神的「自性」的人,是最出色的奉獻者。
將自己給了神,意思就是說——持續停留安住在自性之中,而除自性之一念,不留餘地給其他心念。
不管什麼負擔都被丟給了神,由他來背負。既然神的無上力量使一切事物移動,我們為什麼不臣服於他,而不是去憂慮和擔心——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我們都知道火車可以載貨,所以上車後為什麼還要把行李扛在頭上,而不把它放在火車上,樂得輕鬆?
n
難道神和上師不能解脫一個靈魂嗎?
神和上師只能指出解脫之道,而不會將靈魂直接帶到解脫之境。
事實上,神和上師沒有區別,好像羊落虎口就不能得脫,那些進入上師慈悲視線之內的人永遠不會迷失;然而每個人都應以自己的努力去追隨神或上師指出的「道路」,並求得解脫。
一個人只能以自己的智慧之眼瞭解自己,而無法依靠別人。難道名叫拉瑪的人,必須要靠照鏡子來知道他就是拉瑪嗎?
n
讀經對謀求解脫之人有用麼?
一切經書上都說要謀求解脫,就應當先「定心」;所以總結性的教導就是「定心」。誰能知道這個道理,就不需要皓首窮經。
謀求定心,只需在內心參問自己的自性為什麼;這樣的尋求如何能在書本中做到?一個人應以自己的智慧之眼了知自性,書本上尋找自性,不異於緣木求魚。終於會有一天,求道者將必須要忘卻以前所學得的一切。
n
什麼是喜樂
喜樂就是自性的本質;它與自性沒有差別。在塵世的任何外物上了無喜樂。我們以無明想像自己能從外界事物上得到喜樂。心智外放,就遍歷痛苦。事實上,當心智的慾望得到滿足,它回到自己的居所並享受自性的喜樂。
事實上,世界只是心念。當世界消失,無有心念,心智感受喜樂。而當世界浮現,心智遍歷痛苦。
n
何謂解脫?
參問身受束縛的自己的本質,了悟真實本性,就叫做「解脫」。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tem=0010035777
|
|
|
送花文章: 9114,
收花文章: 2043 篇, 收花: 8026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