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業就跟體育一樣,都是很難在台灣深耕的。
要靠政府...很困難,因為耗時太久,看不到短期績效,這對於常選舉的台灣來說,執政者會選擇倒不如把錢花在放煙火、辦活動等表面功夫上。(選舉前喊口號就可以騙選票了,誰管你幾年後甚至10年後才看的到的成績..而且又有誰會記得扶植電影的功臣是誰?只有剪綵的時候大家會看到剪綵的人,所以剪綵活動才會盛行..)
對於電影業,新聞局每年都有獎勵金,只不過..這只是一種鼓勵,並非扶植電影業。
但卻產生了蔡明亮這類的導演,不是為票房而拍,為了拿獎勵金、迎合國外一些獎項評審而拍的低成本電影,是會得了一堆獎..但..有人可以跟我說..你(妳)看過幾部這一種得獎電影..而看過之後..內容是在演什麼?
在早期60、70年代,台灣經濟剛起飛,那時候演藝圈及電影業起步發展,在當時民間資金還比較有一些投資,因為當時台灣流行秀場、歌廳。電視也剛普及,所以我記得當時國片還有軍教片、好小子、七匹狼等等..加上當時還沒國際化,好萊塢影片都很少輸入國內。
因此大家早期都在看國片..有票房就有人會拍電影。之後港片風行,從賭神之後..賭片一直出產..然後周星馳的出現...直到好萊塢影片引進台灣...連港片都沒人要看了。
拍片沒人要看..電影公司只好變成代理商..之後就變成觀眾胃口越養越大..因為好萊塢特效看多了..誰還要看劇情無聊、特效動畫差的國片?連成龍都跑去好萊塢了,唯一不一樣的..真的只有星爺的港片.。
票房不佳沒市場,根本沒人要投資電影業。
另外還是老問題,台灣的企業..大都是中小企業,企業資金有限因此對於娛樂事業的投資非常不熱絡。其實不只是娛樂事業,像教育、體育等等..很難從民間得到資金扼注。
在官方不重視、民間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如何可以得到電影發展?
前陣子鴻海郭台銘好像有意跨足投資演藝事業,事實上我還蠻贊成的。因為也許是一個拋磚引玉的契機..但後來也是不了了之。
之前看過HBO的Band of Brothers 電視影集,拍的水準跟品質媲美好萊塢大製作。可以說是一部10小時的大電影。但重點是..投資成本高達1億2000萬美金,也就是說一系列影集要花台幣40幾億。
先不說這一種高成本電影。光是台幣1億的成本,在台灣就找不到金主了。
所以說..在台灣我們只剩少女殺手、少男殺手的低成本偶像劇可以看就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