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龍原籍廣東順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屬龍,乳名細鳳,英文名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據說是「振興三藩」之意),族名源鑫,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
說在李小龍尚在繈褓裡的時候,好萊塢電影《金門女》需要一名華人嬰兒出鏡,抱去了李小龍。如果此事屬實,應該算是這位電影巨星的處女作吧。

他的父親名叫李海泉。……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李海泉要把兒子打扮成這幅模樣呢?

因為這是李海泉本人的經典扮相。李海泉是一位在廣東地區很著名的喜劇演員,粵劇四大名丑之一,經常帶著全家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這也是李小龍降生在美國的原因。

李小龍的媽媽何金棠有一半德國血統,容顏俊秀

李小龍三個月大的時候,全家返回香港居住。此後直到十八歲,李小龍一直生活在香港。這是李小龍五歲時的全家福。

年少的李小龍已經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親與演藝界的關係,他成了一位比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電影是《富貴浮雲》,當時六歲,在拉薩爾書院小學部讀書。

李小龍參加電影拍攝多安排在學校的假期,有時也要在課餘參加拍攝。為了不耽誤他的學業,導演盡可能把他的戲安排在夜間進行。李小龍在電影事業上表現出極強的敬業精神,據家人回憶,若要拍電影,李小龍吃完晚飯就會上床休息,到了該去攝影棚的時候,母親一喚就醒,手腳利落地穿戴好行裝,精神抖擻地隨父親出門,拍戲從不遲到。但是作為學生的他,卻是個頑劣少年,上課不聽講,課下不讀書,經過多次退學轉校後,才勉強讀完初中。

當時的李小龍在電影中也總是扮演一些問題兒童或是問題少年,舉止隨意,玩世不恭,神情動作上已經頗具後期李小龍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

十八歲赴美之前,李小龍在香港參演22部粵語電影,曾用過的藝名還有「李龍」、「小李海泉」等。評論界已經稱其為演藝天才。

李小龍早期電影代表作之一。

早期的李小龍並未演過功夫電影,相反,倒是演了很多文藝片。這是在《雷雨》中扮演二少爺周沖。

十八歲,李小龍進入聖芳濟書院讀高中

這個時期的李小龍是個標準的時尚青年,一大愛好是交女朋友。

另一大愛好是摩托車。

還有一個愛好是跳舞。李小龍是1958年全港恰恰舞公開賽的冠軍,沒想到吧,其實我的舞蹈也不錯的,嘿嘿

當然,他最大的愛好還是武術。說起李小龍練武的緣由,並不因為他是天生的「絕世武學奇才」,恰恰因為他自幼身體孱弱,需要鍛煉調理,於是,身高僅有一米七三,近視高達一千度,兩條腿長度相差一寸的李小龍走上了武學之路。

他的啟蒙師傅是老爸李海泉,據說是一位太極拳高手,從李小龍七歲開始教其練習太極拳。

十三歲時,李小龍拜了第一位真正的師傅:詠春大師葉問。葉問對詠春的內涵頗有見地:「詠春強調的是柔和快,而不是力量……」在葉問的調教下,李小龍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等拳種,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

邵漢生是小龍的另一位師傅。他在採訪中說:「我和李小龍做了一個交易,我教他武術,他教我舞蹈。普通人要三到四個星期才能學會我的基本步法,李小龍只用了三個晚上就學得滾瓜爛熟。但是他後來並沒教我跳舞(笑)……」

十八歲讀高中的時候,李小龍的家人要他抓緊時間回美國,以便確認美國公民身份

當時的李小龍已經成長為一位健壯的青年,曾經奪得香港校際拳擊賽冠軍,賽場之外,也經常和同學甚至高年級同學打架。據黃沾他老人家回憶,作為李小龍的同學,他也挨過李小龍的拳頭,多年以後他在電視節目中自嘲說:「現在才知道輸是必然的,誰能打得過李小龍啊???」據測試,成年李小龍的拳勁高達他本人體重的兩倍多,這種力度在世界上少人能及,就算是在青年時代,一拳打出,想必也是勢不可擋。

事實上,因為李小龍打架記錄太多,隨時面臨警方檢控,這也是他的家人希望他盡快離開香港的另一個原因

1959年5月,李小龍來到美國定居,以教人跳舞謀生

9月,他遷到西雅圖,入讀愛迪生技術學校,白天上課,晚上在唐人街餐館當侍應換取食宿,開始半工半讀生涯。

這個時候的李小龍,突然變成了一位勤奮上進的好學生,雖然在課餘時間繼續堅持練習功夫,但是不再打架。1961年,李小龍中學畢業,5月以優異成績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哲學

李小龍熱愛哲學,善於思考,哲學思想滲透在他一生的事業和生活中,在他的許多言談中都有體現: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如果知識隨著傳統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瞭解的只是老路子,你並不瞭解你自己。
--對某件事視作毫無價值,也是勇敢的表現;對某件事視為絕對成功或視為當然時,這同樣是勇敢的表現;但是如果對某件事束手無策的話,那麼便是畏縮了。對敵亦是一樣,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縱使失敗,精神上仍是勝利的。
--別人告訴我說一個天才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事實上,一個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甚至可以創造自己的天才。
--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加以運用;光是希望是不夠的,非去做不可。
--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除了精修哲學之外,李小龍在美術方面也頗有天分,他的美術老師至今保留著他的作品。

李小龍也寫過很多詩。以下這首叫做《我是誰》,他贈給了好友李俊九(韓裔美籍武術家,「美國跆拳道之父」)。可惜找不到英文原文,不能盡窺原貌,從外語翻譯過來的詩畢竟是挺彆扭的。
段一:
我是誰?
這是一個老問題。
每個人都會這樣問自己,
反反覆覆,在此時或彼刻。
儘管他向鏡中端詳,
可以認出自己的面龐。
儘管他知道自己的姓名,
自己的年齡與生平。
但他仍深深地渴望瞭解,
我是誰?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視蒼生的豪傑,
還是封閉自感的庸碌之輩?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實足的紳士,
一呼百應的天生領袖,
還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動輒心驚的弱者?
在強裝的笑顏後面,
是一顆瑟瑟發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森林裡迷路的小小少年。
段二:
我們中很多人渴望成功,
但懼怕失敗。
儘管我們有能力,
將理想變成現實。
只有培養自然直覺的人,
才能建立自己的觀點,
卓有成效、令人欽敬,異彩紛呈。
堅信自己能夠實現目標,
信心終會獲得報償。
奮進,在這一過程中,
你會發現真實的自我,
如同透過鏡中反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