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歡迎的正名
970404聯合報的評論
《星期言論》
不受歡迎的正名 真瞎
【記者蔡政諺】
三民鄉今年元旦正名為「那瑪夏」鄉,但因仍有鄉民認為這個「正名運動」是由上而下「命令式」的執行,與當年威權時代的強迫改名並無兩樣,除了部分鄉民反對外,如今鄉內的4所國中小也齊聲反對校名跟著正名,使得原本應是舉鄉歡慶的活動,竟被批評是「那麼瞎」(意即那麼誇張)。
正名為「那瑪夏」鄉應是「木已成舟」,也就是已完成法定程序,但為何鄉內不少布農族人一再反對?這可以從布農族裡為什麼沒有代表權威的「頭目」談起,布農族遇到重大事件,都是由族人共推一位如「意見領袖」般的「Lavian」,來廣納族人意見,而且隨著事件性質不同,「Lavian」也不同。
可見布農族天性就崇尚民主,也懂得選賢與能,因此改鄉名這等重要的地方大事,應是由下而上,先在鄉裡形成共識,而不是在鄉民還沒有共識之前,就由鄉民代表開會決定。
另一項爭議是,當地四百年前被稱為「Kanakanavu」,既然是正名,有鄉民認為應是恢復「祖居地」的名稱,也就是應改為「卡那卡那富」才對,這也是導致元旦正名後至今仍紛爭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縣府說,正名程序已完成,很難再改變,可是若將來鄉長換人做,再依據改名的法定程序走一趟,鄉名豈不沒完沒了地一換再換。
正名應像是投入母親懷抱一樣的美好,期待縣府與鄉公所發揮高度智慧,尋求澈底解決的辦法,才能使正名成為舉鄉歡騰的好事。
【2008-04-04/聯合報/C1版/高縣.教育】
####################################################
這8年來很多錢都花在意識形態上面
實在很不值得
不但阻礙了台灣的正常發展
也淪為後代子孫得笑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