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單個文章
舊 2008-07-11, 04:06 AM   #2 (permalink)
NKNK
長老會員
 
NKNK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8676
在線等級: 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級別:70 | 在線時長:5231小時 | 升級還需:94小時
註冊日期: 2002-12-10
住址: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 4591
現金: -2 金幣
資產: 26502156 金幣
預設

己、阿彌陀佛
   在南老師一生的著作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本書是: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內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全書的整個內容,可總括為一句話:
  「永遠沒有自己、生生世世在慈悲喜捨中為眾生服務。」
  佛法的重心有兩點:
  「人無我」和「法無我」。
  能做到沒有自己,永遠歡天喜地的為眾生,那就是佛與大菩薩了。
  這裡要提及阿彌陀佛、南老師和我的因緣。
  阿彌陀佛的重要性,不全在其淨土,而在其「四十八大願」。若有氣派、心量與智慧,未必見得要去淨土。大禪師林酒仙就不想去淨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酒喝。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就是「捨己為人,永遠為眾生服務」︱這就是願力。所以說:
  「願力生不可思議境界。」
  佛法的大秘密內容,就在願力上。
  「永遠捨己為人」,便是大密宗,也就是佛。究竟說來,常樂我淨,無己為人,實為密中之密。因為四十八大願,就是阿彌陀佛;也就是說,沒有四十八大願,便沒有阿彌陀佛。
  四十八歲參加南老師的新春禪七後,初步證到動地發光,身心俱忘,生大歡喜。之後,老師把他曾經講過的〈阿彌陀經〉錄音帶,囑我整理。在禪七時,我的「動地發光」,是因為他念了幾句「阿彌陀佛」而「導引」出來的。(動地發光,不是「道」。)
  要強調的是,南老師從不隨便唸咒、念佛。我在十方叢林書院學習後,有一天吃過晚飯,他要我和從智法師坐在禪室,他則在佛壇禪座上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念著、念著,老師忽然全身化作虹光,整個化為準提菩薩。
  我當時深感疑惑︱這是怎麼一回事?便向右轉頭一下,再轉回來,一看-南老師簡直就是准提菩薩。
  在此插一段話:
  南老師到美國時,囑傳「准提法」。因感自身福德淺薄,功力未逮,傳此密法,尚非時節,故直到如今,仍未從命。
  佛經說:大成就的聖者,會示現法、報、化三身。
  「法身」是本體,前面已稍事談論。
  「報身」就是指在修持上的成就。成佛先要證到法身,然後發願,再歷劫修行。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南老師的報身,是非常非常好的,能化為準提菩薩,那就是化身的一種成就了。不僅如此,我在十方叢林書院靜坐時,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和南老師忽然同時現前……。
  又有一次,我在一間暗室靜坐,突然通室明亮,對像分明,阿彌陀佛就在對面。我向南老師報告此事,他「無語」。
  後來才知道,這是自性的心光作用。南老師在一本重要的書《禪海蠡測》中,對心光的敘述是這樣的:
  心法與光
  1、物理學之光
  「現代物理學之言光,凡發光之體,謂之光能,光有輻射折射等,光波互為干擾,光速至快,科學計程稱謂光年,凡物皆在發光,祗因光波振動,而使光波之長短不同,乃有種種顏色不同,其為光者一也。復謂自然光則遍滿空間,本此等原理,應用於事物者,洋洋乎大觀矣。」
  2、本體功能
  「自然光者,遍滿空間,紅、橙、黃、綠、藍、靛、紫,皆光之色相,亦光波振動所變現。自然光之光能,即為本體功能顯現,與力俱生,含照萬有,日月星辰等發光體,皆藉本體功能自然之力而放射光能,其力盡時,光亦消散。萬有亦秉此事理而存在,亦隨時在振動,我人心身,亦復如此。」
  3、心意識與靜定
  「光之在人,曰神。心意識生起念力時,即有光之放射,唯非肉眼形器所能見。而眼之與心,互通作用,故心念靜定,精神強盛者,目光炯炯,心邪則目邪,衰老則目昏,孟子所謂觀眸子而知心者,良有以也。故佛法教修習禪定之人,『迴光返照』,『內觀其心』,皆藉光之作用,而使漸返於本體之方法也。密宗『妥噶』(看光)、『光明成就』等法,亦即用此方便。禪定法門,初以兩目垂瞼,先使目光凝定,目光寧靜,即不攀緣外物而逐色相,心念雖動,力漸薄弱,迨心目之光凝定於一,即至心無念可起,目無相可見,住於初禪。如初得定者,用功致力既久,必色澤光鮮,目光定而有神。蓋心目靜定於無念境上,心身念力少有波動,既少波動,乃保持其飽和狀態,若能保持飽和狀態,自然減少放射。故得精神充沛,色澤光潤,此乃自然之理,不足為異。」
  4、光影門頭與魔境
   「若在禪定過程境中,心身內外,發現種種幻相之光,即為念力未定,心力交互於動靜之間,摩蕩發光,統為幻相。禪宗名為『光影門頭』,『弄識神影子』。此如人以手揉目,可見面前點點星光,體弱力衰,亦可見空中光或圓圈。此皆心身病態,未可認為奇跡,若一著此等,即成魔事,被幻覺錯覺所轉,而成心理變態之精神病象矣。」
  5、初禪境界
  「凡修習禪定有經驗者,初則目光最不易定,心念亦隨之不止,迨將定時,目之與光,必如有外力驟使之返,乃入於寧靜之境,心身兩安矣。然雖至目光靜定,心念無起時,亦但屬初禪境象,及乎外觀無相,人物天地,皆如在夢幻光中而觀,一切覺無實體之存在;此時心身愉悅,無與倫比,雖視而不視,心而無心,用功至此,往往自謂已見本性,孰知此猶為『光影門頭』事也。」
  6、常寂光
  「心身二者,已稍接近本體光力功能,猶為未是。然後心身內外,與自然光能同成一片,久久定深,返於本體無相光境,則常寂光現,實相無相之體以見。而此中過程,微細難言,要在學者之實驗體會。苟至於此,與見性明心之事,猶迥無交涉,必如楞嚴經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非見所及。』若能如此,方許有少分相應矣。」
  7、乾坤馬一毛
  「故以佛法而觀空間之自然光,及物體個別之光;在物言物,則今日物理學所謂之光學知識,洵有所見;若以光透心物一元之本體而言,尚未能確為究竟之論。蓋如來藏性,性自發光。唯體性之光,寂然無象,非視覺儀器可見,名曰常寂光。亦曰法身之光。其體空而常寂,以光名者,順世間之習稱也。然此實非通常光明之光,常光寂然,先宇宙萬有而常住,唯常光流注,靜力飽和而忽動;動力與光熱俱生,此之光明,即我人視覺儀器而測可見者;明暗代謝,晝夜往來,皆自然光之盈虛消長。而明暗皆為光也,以光波振動不同,復生種種光色;萬物藉之以資生,非光能生萬物,實為同體而互為用也。個別光體,振動放射,力盡時即消滅歸於自然之光,自然光則返於空之體性。生滅旋輪,祗是本體功能運行不息之現象也。以此曠觀宇宙,真有『身世蜩雙翼,乾坤馬一毛』之感矣!」
  8、靜極光通達
  「人之心目為咎,唸唸生滅不休,目如照相機,心如攝影師,以機照像,留影而起分別者,我人心意識之作用也。如是唸唸旋流,心光振動頻繁,從朝至暮,無有已時,使心光放射消耗而終歸於無。迨生命滅時,即淪於黑暗狀態,此明暗代謝,如旦暮往返,永無停日。故須假定慧之力以凝之,使返於常寂光體,則可不隨生滅明暗之遷流,而能自為之主矣。經云:『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通乎其理,明乎其事,則於物理學所言光學,可推究其未及知者矣。」
  由南師上述極、極重要的一篇表述,全為修禪成佛,實際的功夫境界。
  水中鹽味,色裡膠青,要在各人自身去領會、參悟和實現。
  述說了在十方叢林書院,受南老師教誨,多少領悟了一點道學後,現在再述「授業」與「解惑」部份。
  談及「授業」與「解惑」,使我想起孔子所說的,在一生中成長的層次問題:
  孔子說: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
  這個層次,也可以說是孔子本人,在人生實際生活經驗中所累積的認識。
  「三十而立」,立個什麼呢?
  在尼采所著的《超人》一書中,首先就說,超人三十歲的時候,離開了「故鄉」和「故鄉的湖」。
  尼采的這一象徵、記述性的描述,說明了超人在三十歲的時候,已在家中,完成了做人的基本道理。「故鄉的湖」,表示他與「故鄉」和「湖」是同一的,他已與自然合而為一了。但這對人生的理解和成長,還是不夠的,超人要在三十歲時,上山修行。十年後,他將自己變成了「嬰兒」。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孟子也說:「四十不動心」,超人成為「嬰兒」,應驗了老子所說的,道人的條件之一,就是「復歸於嬰兒」。
  現在再回過頭來說:
  「三十而立」,究竟「立個什麼」?是否「三十」一立,便擁有了老師所傳的「授業」呢?
  在十方叢林書院時,南老師一再向我說:
  「你要站起來。」
  從世俗的觀點來說,我過去盡一切的努力,勉為教授,我為什麼還沒有「站起來」呢?
  人的一般立足點或成就,可以分成:
  職業、事業、志業和超志業(禪)。
  職業很多,肩挑買賣、清道夫……等等都可以是職業。人只要勤勞吃苦,省吃儉用,就可以無怨無尤、心安理得的過一生。
  事業呢?實業家……等等。
  志業就是歷史上留名千秋萬世的人物了。
  超志業應該是成佛、成超人而又不認為自己是佛、是超人。歷來禪門中的人物,屬於這一類。不過,這並非說禪門中人,皆為佛、為超人,意在表述一種理想。
  那麼,南老師要我「站起來」,我始終不知意義為何?
  十方叢林書院,悄悄的、一步一步的停課了。一天去該院,忽然不見南老師,他去美國了。四面八方震撼,聽說當時台灣安全方面的十八派情資人員,驚奇的、呆呆的自說自問:「怎麼去的?怎麼去的?為什麼事前一點消息、一點動靜都沒有。」
  南老師是高人,本來就深不可測,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高人的描述是這樣的: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容,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現在再回過頭來,說我的「站起來」。
  南老師離台後,我每天上午拿著木魚大敲大喊:
  「老師:我怎麼辦?我怎麼辦?……。」
  一天忽然想起他要我「站起來」的意義,應該是在行動上,無私無我的為眾生做實際的服務,我便開始從事學習舉行禪門的禪七了。
  至於說及南老師的「解惑」。他在各門各類知識上,提供了無數的解說,每本書都極精到, 將會在下文中,稍事提他解釋的《楞嚴經》與《楞伽經》。幾十年來,中外各類人物,遇到在人、事、物上的任何問題,都去請教他,南老師實是解惑大王也。
  
    
  庚、總算有理想。
   以上我只稍事提起南老師的一些成就,如果要細說的話,他在每一方面的成就都可以寫一本專書。例如他早期最早的時候,寫一本小書叫做《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目錄是這樣的:
  引言
  社會學裡的社會
  東西文化不同的社會
  宗法社會的辨別
  結論
  佛教原始制度的簡介
  禪宗叢林制度的由來
  叢林制度
  一、叢林的規範
  二、叢林的風規
  三、叢林以修持為中心的禪堂
  四、叢林清規的遺范
  叢林與宗法社會
  叢林與中國社會
  叢林與幫會社會
  結論
  《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
  《金剛經》偈頌自話
  自訟恥為師示諸子
  全書雖然字數不到五萬字,在介紹和強調其中心意義是,中國的禪林文化成就,是將儒、釋、道、農、醫和各類雜家文化,溶為一體的一種生活。最重要的是工團生活也在其中。
  ……。
  究實說來,中國數千年來,各門各派精華文化的成就,其後,實由禪門文化吸收、融會發揚且貫通在一起了。所以說,這半個多世紀以來,最是具有理想的有心人, 認為
  南懷瑾先生實為第一人。他既非如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非胡適一幫的西化派。而是在認識和力行上,主張中西精華文化應融匯合在一起。
  可惜的是,南老師在台灣五十多年前,就推出《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一書,說明禪宗叢林制度,能讓人回到本來平靜、高貴、心同、理同,生活清純、素樸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從而間接與潛在的陶冶整個社會,大家安居樂業。但因著現代文明的快速變遷、人性的雜化與疏離……等等原因,使得禪門叢林文化已消失無影無蹤了。
  南老師是非常有理想的。
  這裡插話:
  在十方叢林書院時,一天他向我說:
  「你總算是有文化理想的。」
  但禪門叢林文化,如何重建呢???
  南老師在肯定 有理想之餘,第二天我走向他的辦公桌旁,他將隨興寫的一首詩給我看:
  「世事如麻亂,
  心愁動劍鳴,
  徘徊翻貝葉,
  寂默住無生。」
  從上首詩看來,南老師這一生,不是寂寞、無耐而又知「其」不可為而為的。
  有一天,新聞刊載南老師要建「金溫鐵路」, 曾向他報告:
  「老師,您這才是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老師回答:
  「文化鐵路更重要。」
  南老師已九十嵩壽,仍在為建設整個人類的文化鐵路作努力。
  這裡又要插話:
  究實說來,滿清入關後,乾隆、嘉慶時代的文化成就,比之唐朝的貞觀之治,實無遜色。之所以有此成就,在康熙打好立國基礎後,雍正皇帝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互用、而又歸到本來清淨無事的禪門手法,治理天下國家,才有其後的乾隆盛世│四庫全書的文化成就,條件很多,但最重要的條件是: 
  有大禪師雍正皇帝,在他深解人性而又博古通今的學問下,已打好「文化鐵路」的相當基礎了。
  雍正皇帝乃大禪師皇帝也。
  從中國人近四百年的成就來說, 認為雍正皇帝實是第一人。
  下面介紹在禪門文化中,南老師在著作上所作的莫大貢獻:
  二楞子。
  
    辛、二楞子。
   南老師稱自己為「二楞子」。
  「二楞子」者,是他在生活上、時代變遷上,所面臨的最為艱苦時節,所寫的二本書:
  《楞嚴大義今釋》,
  《楞伽大義今釋》。
  所以他稱自己為:
  「二楞子」│聖者之子、法王子也。此所以:
  「行行行到法王家」。
  在佛法未傳入中國以前之學術常規的經典中,《易經》應是經中之王。孔子說:「七十學易」。「七十學易」也者,人生的閱歷已經豐富,智慧也已到了高峰。由是孔子樹立了一標竿:
  任何學易者,絕對不能不深研孔子所著的《十翼》。
  在佛法經典常規中,悟道的《楞嚴經》為經中之寶,任何真學佛者,也絕對不能不深研《楞嚴經》。此經之所以為經中之寶,理由如下:
  一、指出眾生永遠在自我執著的煩惱中;
  二、之所以如此,因為不知自己本來是佛,本來清淨;
  三、人世間沒有太多的是非,只要是凡夫,就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的業力和習氣中,輪迴不已;
  四、人都是抓住外在的表象,不知一切無常,本來虛幻;不知在無常的「底層」,又有超越無常者;
  五、設若能超越無常,歸到存在底層之「本體」(即清淨如來藏或稱真如),便能解脫人的存在之痛苦與煩惱;
  六、一旦解決了自己痛苦與煩惱,清淨真如起用,便能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就是事上隨緣應照,慧上無緣要隨;
  七、理上瞭解且事上證到了上述六點,便是初步證「道」即悟「道」;
  八、這時便會洞悉,所謂「悟」者,原來是悟個「沒有悟」,一切的一切,只不過是生生滅滅、滅滅生生,清淨如來藏的某種功能作用的變現而已;
  九、由是便知,一切的一切,原來是「了不可得」;
  十、不過,雖然說是「了不可得」,人一旦還存在,身還是身,心仍是心,那何處來的?
  十一、我們從父母那邊所來的肉體,只不過是如十方虛空中,吹一微塵而已,全是由於原始無明最初盲目意志(阿賴耶識│生命的種子)之一念,自己作不了主的妄動│投胎也;
  十二、這種盲目意志妄動的投胎,悟道的《楞嚴經》將其稱作「背覺合塵」;
  十三、一旦「背覺合塵」,《楞嚴經》說,這是「淫根不斷」,一切的「塵勞」,便由之而生了;
  十四、「淫根不斷」,那不管你如何、如何,一切一切的修為與努力,就會如蒸砂煮飯;
  十五、所以要「離塵合覺」;
  十六、「離塵合覺」就是回歸到《大乘起信論》所說的「本覺」;
  十七、要回到「本覺」,就要知道如來藏,本來唯妙覺明,且圓照法界,這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始覺」;
  十八、「覺」了,透過修持的功力,自會洞悉一切的一切,原來是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道通為一」;
  十九、一旦洞悉「道通為一」,《楞嚴經》所稱的「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任何時,「現寶王剎」,便會自然現前;
  二十、這時,原來生生世世有罪(煩惱即罪)的凡夫之狂性,便會自歇,這就是菩提;
  二十一、成就了菩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便能隨時可在或不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中,而且六根可互相為用。《楞嚴經》說:「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諸餘五黏,應拔圓脫」│這就是轉識成智的功夫與過程;
  二十二、六根都能互用了,在功夫上,可超越感受、直觀、理知、宗教經驗等等的生生滅滅、滅滅生生的過程與作用。
  二十三、成就了上述「二十二」,便會常光現前(請參考此文南師所述「心與光」);
  二十四、常光一現前,根、塵與識心,就會應時銷落了;
  二十五、啊!眾生之不得解脫,實為想相為塵,識情為垢│此乃至為可憐憫者;
  二十六、若能遠離想相為塵,識情為垢,則就立即歸到自己的「本體」(哲學術語),也就是《楞嚴經》所說的「法眼應時清明」。於是便能契印「無上知覺」,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二十七、這樣一來,十方國土,便皎然清淨,這就是大菩薩和佛的境界;
  二十八、在如此境界中,便像琉璃一樣,內懸明月,身心快然,獲大安穩,一切如來密意便皆顯現,這也就是在常寂光中,常樂我淨,遍照一切;
  二十九、臻至這步田地,便是歸到「無生法忍」│遠離生生滅滅、滅滅生生,人無我、法無我而又在慈悲喜捨的無為法中,超越無為法也;
  三十、契入「無生法忍」,若「發真歸元」│即歸到形而上的「本體」,也就是歸到佛法所稱的「寂滅、真如、涅盤……等等」(都是同一種內涵,用不同名詞描述),此時,即使是十方虛空,也都銷殞;
  三十一、到了連虛空也銷殞,成就了如此的功夫境界,自己就會像淨琉璃一樣,內含寶月;
  三十二、如此之「境界」,便是圓滿菩提了;
  三十三、所稱「圓滿菩提」,實也是「歸無所得」;
  三十四、結論便是: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們之所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存在,原來是如來藏識變現的功能作用,要銷落或轉掉如此之功能作用,非從有形的色身著手不可(亦即借假證真與歸真)。主觀和客觀的存在,在理上可以頓悟,但是要知道,原來是悟個沒有悟,即歸無所得,所以《楞嚴經》說: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又說: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無漏真淨」。
  在事的修持上,那就要歷劫修行,不是一下子可以除掉的,而且它是從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一步一步上去的。
  以上大部份是依循和理解南老師的〈楞嚴串珠〉所作的解釋,指出悟道的《楞嚴經》的重要關鍵。
  《楞嚴經》中二十五位圓通都是悟道者,全是從色、受、想、行、識五蘊去作證悟的。例如第一位的憍陳如,他就是從參證苦、集、滅、道的四聖諦而悟道的。苦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色、受、想、行、識)熾盛苦。人永遠陷在八苦中,就是集,「集」即永遠在自我戀中的永遠要、永遠抓也。不要了、不抓了,就是「滅」。超越了苦、集、滅,不是「道」,那又是什麼呢?
  《楞嚴經》一書, 在十方叢林書院時,南老師曾囑我陪同書院的諸師兄弟閱讀完畢,後來我又在台北作了一次公開的解釋。
  說悟道的《楞嚴經》是印證悟道的經典,那要問:
  「如何悟道呢?」
  回答:
  「二十五位圓通都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我們。」
  在《楞嚴經》中,二十五位圓通的證道,是有證道的深淺層次的,第一位是上述悟四聖諦的憍陳如,最後一位則是從聞思修三慧,徹底證道的觀世音菩薩,他對釋迦牟尼佛所報告的證道是這樣的: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觀音法門,重在耳聲法門。南老師在《禪海蠡測》一書中,對觀世音菩薩的耳聲法門,有最精闢的解釋。釋文特引如下:
  「耳聲法門:約有內外二種:內則自作聲音,如念佛念各種經咒等;此復分為三:有大聲念、微聲念(經稱金剛念)、心聲念(經稱瑜伽念)。當念此聲,即用耳根返聞其聲。初則聲聲唸唸,漸漸收攝,終歸於專心一唸一聲,即得系心初止。外則任緣何種音聲皆可,但最好以流水聲、瀑布聲、風吹鈴鐸聲、梵唱聲等。凡緣音聲,最易得定,《楞嚴》二十五位菩薩圓通法門,獨以觀音為最,故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當初專一聲音,不沉不散。已得定矣,持此有恆,忽入寂境,於一切聲,皆不聞矣。此乃靜極境象,定相現前,經稱『靜結』,不可貪著。當離動靜二相,不住不離,證知中道,了然不生,則已由定而進於觀慧之域矣。慧觀聞性,非屬動靜,不斷不常,體自無生。然此猶為次第漸法。若禪宗古德,不歷階梯,一句瞭然,言下頓悟,聞聲解脫,忘其筌象者,為數至多,故禪門入道者,統皆謂觀世音法門可也。如百丈會中,有僧聞鐘聲而悟,百丈即曰:『俊哉!此乃觀音入道之門也。』他如香嚴擊竹而了,圓悟見雉飛而知聲,又若圓悟勤之『熏風自南來,殿角生微涼』。又如舉唐人艷體詩曰:『頻呼小玉原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等,皆於言下證入,偉哉勝矣!世之修習耳根圓通者多矣,於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句下死者,亦復甚眾。縱然離外境音聲,了不相關,自能寂然入定;孰知定相現前,仍為靜境,不了自心自身,皆本來在於動靜二相之中,猶為外見,若能超越於此,可許入門矣。」
  在二十五位圓通中,第二十三位是彌勒菩薩的「唯心識定」。南老師對「唯心識定」引了一註解:
  「蒙鈔引雲,唯心識定者,唯遮境有,識簡心空,唯有自心,心外無法也。」
  然後第二十四位便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成就「念佛三昧」。南老師也作了一註解:
  「念佛三昧,有事有理,事念則專注一佛,唸唸相續,念久成定,名曰三昧。理念則正念佛時,反觀自心,觀久心開,名曰三昧。」
  在此要特別指出的「唯心識定」和「念佛圓通」,是透顯出觀音法門的先行條件,是必要條件,而非充足條件。到了成就觀音法門,就完成了大菩薩必要且充足的條件了。
  待觀世音菩薩向釋迦牟尼佛報告了其所成就的法門後,釋迦牟尼佛的妙喜,不是用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文殊菩薩對觀音法門讚賞之至。釋迦牟尼佛乘文殊菩薩讚歎之餘,便念出了「楞嚴咒」, 曾陪同道友修念楞嚴咒,且寫〈修楞嚴咒的道理〉一小文。
  釋迦牟尼佛在誦念楞嚴咒後,又提出了十大阿羅仙人,《楞嚴經》到此階段,仍提到仙人,旨在指出:
  成佛要先成仙也。
  然後又指出了「五十種陰魔」(指修證功夫的次第)。南老師曾將之細心集述一起,名「增補楞嚴法要串珠修證次第」。這一資料至為寶貴,是南老師早期治學結晶中的結晶之一,因特引如下: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盤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最近欣逢南師九十嵩壽,欣喜之餘, 正在著手研擬楞嚴經與楞伽經思想系統的開展,在此未完成這些研究之前,僅先將南師所著《楞嚴大義今釋》一書,在敘言中,所述各節重點,略為理解一番:
  第一節:指一切都在變,自然亂象紛陳;雖在變中,整理固有文化,且配合新時代要求,至為重要,這是任重道遠的(尚德案:這就是聖者的擔當)。因為有此聖者的擔當,願力所生的力量便出來了,所以南師接著說:「要能耐得淒涼,甘於寂寞,不辭艱苦地做去。」
  原文是:
  南師說:「在這個大時代裡,一切都在變,變動之中,自然亂象紛陳。變亂使凡百俱廢,因之,事事都須從頭整理。專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時代的要求,實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遠的,要能耐得淒涼,甘於寂寞,在沒沒無聞中,散播無形的種子。耕耘不問收穫,成功不必在我。必須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過的精神,不辭艱苦地做去。」
  
  按:以上是第一節,他在物質至為貧窮,住菜市場陋巷中,所透顯出的聖者之心,是何等之高潔與氣派。
  第二節:歷史是寶鏡,風雨而生信心。
  南師說:「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好的寶鏡,觀今鑒古,可以使我們在艱苦的歲月中,增加堅毅的信心。試追溯我們的歷史,就可以發現每次大變亂中,都吸收了外來的文化,融合之後,又有一種新的光芒生成。」
  第三節:未來中國和世界的新氣象。
  南師說:「我們的固有文化,在和西洋文化互相衝突後,由衝突而交流,由交流而互相融化,繼之而來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氣象。」
  在這一節中,南師希望藉《楞嚴大義今釋》一書,助人瞭解佛法非宗教的迷信,也非哲學思想,更非科學囿於現實的有限知識,而是更能讓人對科學和宗教有更深的認識,得到一些較大的啟示。
  第四節:科學非萬能,不可忽視哲學和宗教。
  南師說:「科學支配著這個世界,形成以工商業為重心的物質文明。一般從表面看來,科學領導文明的進步,唯我獨尊,宗教和哲學,將無存在的價值。事實上,科學並非萬能,物質文明的進步,並不就是文化的昇華。於是在這科學飛躍進步的世界中,哲學和宗教,仍有其不容忽視的價值。」
  第五節:佛法是經驗的科學,也是科學的經驗。
  南師說:「佛教雖然也是宗教,但是一種具有高深的哲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宗教。它的哲學理論常常超出宗教範疇以外,所以也有人說佛教是一種哲學思想,而不是宗教。佛教具有科學的實證方法,但是因為它是從人生本位去證驗宇宙,所以人們會忽略它的科學基礎,而仍然將它歸之於宗教。可是事實上,佛教確實有科學的證驗,及哲學的論據。它的哲學,是以科學為基礎,去否定狹義的宗教;它的科學,是用哲學的論據,去為宗教做證明。楞嚴經為其最顯著者。研究楞嚴經後,對於宗教、哲學和科學,都將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尚德案:這一節至為重要:
  一、我一生是研究哲學者,研究哲學之父,蘇格拉底所說的:
  「瞭解自己」;
  二、我完全信服經驗;
  三、我是透過南師的極高明的教育與導引,從身心和人生的主與客的實際經驗,證道到南師在這一節中所說的種種。
  這是南師在這一生的「示現」中,所作的最大貢獻。
  第六節:人的問題,只有身心性命問題,楞嚴經假設性的指出真心自性的本體,但非哲學的唯心論,而是將形上、形下、主客內外統一在一起的,也就是真俗不二。
  南師說:「世間一切學問,大至宇宙,細至無間,都是為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也就是說:都是為了研究人生。離開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討,便不會有其它學問的存在。楞嚴經的開始,就是講身心性命的問題。它從現實人生基本的身心說起,等於是一部從心理生理的實際體驗,進而達致哲學最高原理的綱要。它雖然創建了一個真心自性的假設本體,用來別於一般現實應用的妄心,但卻非一般哲學所說的純粹唯心論。因為佛家所說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萬有世間的一切認識與本體論。可以從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實驗證得,並且可以拿得出證據,不祇是一種思想論辯。舉凡一切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或生理學的矛盾隔閡,都可以自其中得到解答。」
  第七節:心物一元。
  南師說:「早在二千多年前,楞嚴經便很有條理、有系統地講明心物一元的統一原理,而且不僅是一種思想理論,乃是基於我們的實際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實驗證明。楞嚴經說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於本體功能動力所生成。因為能與量的互變,構成形器世間的客觀存在;但是真如本體也仍然是個假名。它從身心的實驗去證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從物理的範圍,指出身心解脫實驗的理論和方法。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大體都與它相吻合。若干年後,如果科學與哲學能夠再加進步,對於楞嚴經上的理論,將會獲得更多的瞭解。」
  尚德案:南師在寫《楞嚴大義今釋》一書的時候,是一九六零年,相距現在已四十多年了。現在的科學技術成就,與當時一比,就真可看出,南師實為一先知先覺者。他說科學的進步,對於楞嚴經上的理論,將會獲得更多的理解。
  現在科學的進步,兩方面最為突出,一為生物基因,另一為信息。
  就信息來說,現在科技已可入外太空,探討火星與彗星,都是自動化的傳遞信息。人人一手大哥大,在分秒之間,便可互通音聲。假定一切生物、蘭花甚或螞蟻,如果也有一大哥大,那全世界的音聲便能融合在一起了,觀音法門的耳根圓通道理與老子的「大音希聲」的實際,便全部獲得印證。實際上全宇宙的音聲,從來就是合為一體的,只因受吾人感受所限,在音聲一事上,不能歸「元」,故不知這方面道理。如果吾人能歸到本自具足的「寂靜」,那我們就會知道,現今的大哥大也者,在宇宙的多元存在中,它早已存在。同時,因為音聲再大,也可歸「元」,而為無聲,這就證明莊子所稱的「真人」,雷也打不死,是真的。
  再說大哥大是那裡來的?是由人的「心念」造出來的;但大哥大又離不開物質,這就說明心物是統一在一起的;但人常陷在一至為可笑的情境中,那就是人一旦有物質性的大哥大,就常被其所捆綁,而忘卻丟掉自己的「心念」。
  現在談一下基因。老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基因,都與人相同。實際上,一切的存在,都少不了「基因」,「基因」是涵在莊子所說的「道通為一」之中的。
  在佛法中,稱「基因」為「淨色根」。一千多年前,佛經早就提到了這些。不過,淨色根之外,還有「命根」與「勝義根」,這些都需用佛家的特有方法去印證,就不再多述了。
  淨色根屬於有形質的「淨」之一部份,當然在人之有形質的組成部份中,也有垢即污染的那部份根根。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廣益大師說:「勝義根」就是淨色根,錯了。「勝義根」是成就「勝義有」才具備的,而成就「勝義有」者,必為超越「淨色根」者。當在勝義有之大菩薩或佛中,可以有淨色根,也可超越淨色根,這層意義是說:「尼姑是女人做的,女人不是尼姑也。」
  第八節:南師在敘言中,有一節討論時間的問題, 認為這一節比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所討論的時間,更為重要。康德指出時間是知識架構之一,是先於人的經驗而存在的。這在知識的建構上來說,成立。但南師不僅指出了時間的先驗原理和知識不可缺少它,更解釋時間在數理哲學中矛盾、對立、統一的原理,而這些原理,又與宇宙一切存在相契合、相涵攝,如《金剛經》所說的,在統一的「一合相」中,又顯示時間是「無壽者相」的,這一節意義極廣、極深。
  南師說:「楞嚴經上講到宇宙的現象,指出時間有三位,空間有十位。普通應用,空間只取四位。三四四三,乘除變化,縱橫交織,說明上下古今,成為宇宙萬有現象變化程序的中心。五十五位和六十六位的聖位創建的程序,雖然祇代表身心修養的過程;事實上,三位時間和四位空間的數理演變,也說明了宇宙萬有,祇是一個完整的數理世界。一點動隨萬變,相對基於絕對而來,矛盾基於統一而生,重重疊疊,所以有物理世界和人事世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存在。數理是自然科學的鎖鑰,從數理之中,發現很多基本原則,如果要瞭解宇宙,從數理中,可以得到驚人的指示。當前許多自然科學不能解釋證實的問題,如果肯用科學家的態度,就楞嚴經中提出的要點,加以深思研究,必定會有所得。若是祇把它看作是宗教的教義,或是一種哲學理論而加以輕視,便是學術文化界的一個很大不幸了。」
  第九節:偽經與真常唯心論。
  近世以來,中國除了在武力上受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外,最令人心痛和驚懼的,就是也蒙受文化的侵奪。一個國家要侵奪另一國家的優美精華文化,方法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宣告被侵奪國家的文化成就不值一提,甚或經典論述,說其是假的。日本的侮滅中國,便是一例。
  其早期學者提出《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是假的,後又有人提出《阿彌陀經》也是假的。認為《楞嚴經》是假,指《楞嚴經》是真常唯心論,不符原始佛法正統等問題。
  南老師在批駁中,很嚴謹的批駁了梁啟超等人的錯誤觀點。斥指日本的佛法,根本已經變質,更重要的是,南師指出《楞嚴經》不是真常唯心論,而是實修實證的經驗結晶。南師是這樣說的:
  「說楞嚴經是真常唯心論的外道理論,這是晚近二三十年中新佛學研究派的論調。持此論者祇是在研究佛學,而並非實驗修持佛法。他們把佛學當作學術思想來研究,卻忽略了有如科學實驗的修證精神。而且這些理論,大多是根據日本式的佛學思想路線而來,在日本,真正佛法的精神早已變質。學佛的人為了避重就輕,曲學取巧,竟自捨本逐末,實在是不智之甚。其中有些甚至說禪宗也是根據真常唯心論,同樣屬於神我外道的見解。實際上,禪宗重在證悟自性,並不是證得神我。這些不值一辯,明眼人自知審擇。楞嚴的確說出一個常住真心,但是它也明白解說了那是為的有別於妄心而勉強假設的,隨著假設,立刻又提醒點破,祇要仔細研究,就可以明白它的真義。舉一個扼要的例來說:如本經佛說的偈語:「言妄顯諸真,真妄同二妄。」豈不是很明顯的證明楞嚴並不是真常唯心論嗎?總之,癡慢與疑,也正是佛說為大智慧解脫積重難返的障礙;如果純粹站在哲學研究立場,自有他的辯證、懷疑、批判的看法。如果站在佛法的立場,就有些不同了。學佛的人若不首先虛心辨別,又不肯力行證驗,只是人云亦云,實在是很危險的偏差。佛說在我法中出家,卻來毀我正法,那樣的人纔是最可怕的。」
  《楞嚴經》的重點很多,最重要的重點之一,是助人如何解脫自己,所以有二十五位圓通解脫的方法,對此南老師在《楞嚴大義今釋》「指要」裡,有一段極重要的開示,末尾並系以詩,開示如下:
  「此圓通,首由聲色二塵開始,終以觀音耳根圓通為結,千言萬語,祇是教人在聲色上了,方得究竟。而色塵之結,尤較聲塵為難解,如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陰中,仍須從解脫色塵入手,方透觀音入道之要門。此乃頂門心上一隻眼,畫龍點睛之筆。本是平常,奈何修之不易,茍有不能,可以一一實驗將來,千生萬劫磨礪去也。」
  「誰教苦自結同心,魂夢清宵帶影臨,
  悟到息機唯一念,何須解縛度金針。
  妙高峰頂路難尋,萬轉千迴枉用心,
  偶傍清溪閒處立,一聲啼鳥落花深。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由此看來,《楞嚴經》是徹頭徹尾的經驗論,絕非真常唯心論也。
  第十節:大菩薩情懷。南師在敘言中作結論時,充分顯露出他悲天憫人的大菩薩情懷。他說:
  「這本書譯成於拂逆困窮的艱苦歲月中,如果讀者由此而悟得真實智慧解脫的真理,使這個顛倒夢幻似的人生世界,能昇華到恬靜安樂的真善美之領域,就是我所馨香禱祝的了。」
  
  (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NKNK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14708, 收花文章: 3713 篇, 收花: 26120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7 位會員向 NKNK 送花:
grc45 (2008-07-11),K22514 (2008-07-14),non (2008-07-11),qdenise (2008-07-11),wangcolon (2008-07-11),wulihua (2008-07-27),猜謎人 (2008-07-11)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