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應該是位於丹麥吧?
說到了丹麥,嗯....台北縣三重市有一家叫「羅撒」的麵包店,
它們的丹麥土司不錯吃....
說到了丹麥,我國中時第一次偷看的X片....就是丹麥的片子,
所以丹麥的藝術動作影片,也算是我的啟蒙老師。
OK~~扯遠了,回到正題!
這部電影我看了三次....包括第四台重放,
個人覺得這一部片,和電影「美麗人生」、「羊男的迷宮」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體來說還不錯,都是愛幻想的孩子,都是生長在戰亂的年代。
在「送信到哥本哈根」裡,並沒有用到很多的電影特效,
所以習慣了看好萊烏特效電影的觀眾~可能會失望了,
不過這算是一部內心戲,
由小朋友的角度,去觀察戰爭世界與和平世界的差異。
利用小朋友的賣像當做電影的有很多,光是說「A.I」「ET」「虎克」.....枚不勝舉,
雖都是以小朋友當題材,但是要一個小朋友演出內心戲,那就不容易,
片中也可以看出導演在帶領觀眾,去感受貧富差距,感受世界不公平的方式。
片中曾有一段,小朋友只是為了拿一塊肥皂,因此害同胞犧牲,付出他的生命,
或許這是在形容二次大戰,後期冷戰時,蘇聯集中營裡的冷血無情。
但反觀現今的我們,我們坐在電腦前,穿著乾淨衣物,衣食無缺的上著網,
可能在現今的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
有一群人衣不蔽體,居無定所,肌寒焦迫,正為了三餐而煩惱。
另一面,這一部電影表達的,就是對於自由與價值觀的可貴,
一群人穿著光鮮亮麗,在豪宅的陽光下飲酒做樂,
而處在同為歐洲的國土內,
竟有群為了一點點自由的空氣,一點點尊嚴,為了飽餐一頓而喪身的人,
當我們擁有父母的觀愛時,確有很多小朋友,連自己的父母都沒有見過,
或許~~在他們的心理面,都永遠不願意放棄有真正的父母,即便是幻想,
所以電影裡去實現了小孩的幻想,
用小朋友天真的思想角度去描寫邪惡的戰爭。
「送信到哥本哈根」,可以去網路上搜尋這部電影的相關討論,
在網路上的評價頗高,大部份影評對於這一部電影的評價也不差,
內心戲,要求的不是高成本或大卡司,就用內心去感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