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6【陳洛薇、林諭林/特稿】
民進黨昨日發動一○二五大遊行,聲勢更勝八三○,馬蕭劉三巨頭即使避走南下,仍然必須面對民怨不斷升高的考驗。尤其是民進黨在扁案的強大牽制下,猶能動員可觀的嗆馬能量,這不僅是當家者必須警惕的現象,反對黨重新連結台灣社會力所形成的挑戰,更是執政者應嚴肅面對的課題。 一○二五大遊行聲勢驚人,確實是民意對馬政府的具體展現,馬劉體制施政滿意度下滑,造成朝野聲勢此消彼長是主因;更值得深思的是,已深陷洗錢案泥沼的陳水扁,為何能在遊行中復活?即使民進黨集結的綠營支持者原本就反馬,但何以在半年內迅速匯聚?
不滿施政 拉長戰線爭認同
過度低估蔡英文的領導能力,甚至錯估民進黨的動員實力,都是原因之一。但多數人民對經濟現況的不滿、對政策反覆的不耐、對黑心商品的疑慮、對大陸武力犯台的憂懼,才是關鍵所在。
國民黨過早定調民進黨與扁無法切割,反而讓民進黨按部就班走出新的步驟,何況這還是靠群眾運動起家的民進黨最擅長的領域。
因此,整個遊行策畫,不管是對扁或對社會,都看出以「溫和不刺激」為訴求,不直接要馬下台,而是要馬為近來社會經濟動盪道歉,拉長戰線,無非是要爭取社會認同。
反觀馬政府在大遊行登場前夕,選擇接受通訊社專訪方式,回應民進黨的訴求,但針對遊行發言的時機過晚且內容不足,既無助化解朝野對立,也激化如箭在弦上的群眾情緒。
譬如,劉揆認為「反黑心、顧台灣」的遊行訴求,政府已經在做,明顯未察覺民眾對於政府處理毒奶粉事件的不滿;又如,馬英九說,一○二五大遊行的主權議題有人刻意炒作。兩者的回應,皆是不瞭解民間對兩岸政策開放過快充滿憂慮的社會現象。
事實上,如果馬總統能夠盡速在重大財經、兩岸等政策上尋求在野黨的合作與對話,或者在遊行前夕,召開記者會代表台灣人民向中國大陸要求賠償,多少應可爭取國人的支持與認同,也不致使綠營支持者或者立場中立民眾對傾中的疑慮加劇。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4059+0,00.html
-----------------------------------------------------------------------
馬英九政府處事,時機拿揑總是慢半拍,統媒的評論還算中肯,再不注意每一百天民週下滑一次,到時發覺火燒到屁股已經太遲了!
PS:社會把媒體分綠藍,可是被稱為統媒的中時並沒有像自由他們支持的人出了問題會繼續狡辯下去,誰比較有良心高下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