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萊姆論壇

返回   史萊姆論壇 > 綜合討論二區 > 生活話題、日常閒聊、喇勒唬爛灌水區 > 轉帖文章區
忘記密碼?
論壇說明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發文 回覆
 
主題工具 顯示模式
舊 2008-12-23, 10:31 PM   #1 (permalink)
長老會員
 
kyo111111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654
在線等級: 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05
住址: Usa
文章: 2249
精華: 0
現金: 11192 金幣
資產: 19211 金幣
預設

淨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師

  大師法名法照,不知是何許人。原本住在廬山,修念佛三昧。一天,大師在定中神遊極樂世界,見一僧人穿破舊衣服,侍立在阿彌陀佛左右。佛告他說:「這是衡山的承遠。」大師出定後,立即上衡山求見,在懸崖下見到承遠大師,與極樂世界所見到的衣服形狀一模一樣。大師於是就拜承遠大師為師,在衡山彌陀台般舟道場精修淨業。當時衡山的念佛道場,是江南佛門的最興盛的道場,追隨承遠大師而得到度化人,數以萬計。大師既然得到承遠大師的真傳,便於唐朝大曆元年4月,過長安,在章敬寺淨土院,依據《無量壽經》,編撰《五會念佛法事贊》。



  第二年,大師住于衡州雲峰寺。一天,大師正在齋堂用飯,於缽中忽然看見五色祥雲,雲中有一寺院,寺院東北有座大山,山中有一溝澗,澗北有石門,石門過去五六裏,又有一寺,金榜上寫著「大聖竹林寺」五個大字。過了一些時候,在用齋時,大師又從缽中看見五色雲,雲中有幾座寺院,所有一切水池高臺樓觀,純是金色世界,上萬的菩薩在那裏自在隨意行動,具有諸佛莊嚴清淨國土的種種妙相。大師歡喜異常,就尋訪請問於善知識。有兩個僧人,法名嘉延、曇暉對他說:「聖人神通變化,不能以凡情測度。但從山川形勢看,像是五臺山。」


  大曆4年結夏安居時,大師在湖東寺開辦五會念佛道場90天。至6月2日未時(下午1——3點),感應祥雲彌覆,在雲端中現出樓閣,閣上有幾位梵僧,身高一丈有餘,手執錫杖,經行修道。又見阿彌陀佛與二菩薩,身形高大,等如虛空。衡山全城,當時沒有人不見到的。每個人都焚香禮拜。直到酉時(下午5——7點),聖像才隱去。6月底,大師在道場外,遇到一位老人,對他說:「你曾發願要去金色世界,禮拜瞻仰文殊大聖,為什麼現在還不走?」大師說:「時事動盪,道路艱難,無法上路。」老人說:「只管早去,路上決不會有困難。」說完,就不見了。大師驚異非常,鄭重進入道場,誠心發願:願以此身,奉獻于瞻仰禮拜文殊大聖,夏天結束就起身,任憑火燒冰凍,決不退轉。至8月13日,大師就和幾位同志從南嶽出發,一路之上果然毫無阻礙。


  大曆5年4月5日,大師一行到達五台縣,遠遠就望見佛光寺南邊,有幾道白光。6日,他們抵達佛光寺,境界果然與大師在缽中所看見的毫無差別。這夜四更,又有異光從北山下來,直射于大師身上。大師連忙進入念佛堂,請問此事有什麼吉祥?有一僧人回答說:「這是文殊大聖的不思議光,常常照注有緣眾生。」大師聽說後,隨即身披袈裟,手持錫杖,威儀無缺;朝著發光的地方,向東北走了50裏。見一座山,山下有一溝澗,澗北有一石門。門邊有二位童子,年約八九歲,面貌端正。一人自稱善財,一人自稱難陀,引導大師進入石門。向北行走約5裏,見一金門樓,走到門樓下,才看見是一座寺院,金榜題字:「大聖竹林寺」,與缽中所看見的完全一樣。寺院方圓有20裏,共計120處院落,每處院落都有莊嚴的寶塔。都是黃金為地,金渠流水,華台玉樹,充滿其中。


  大師進入寺中,到講堂內,見文殊菩薩在西,普賢菩薩在東,坐于師子之座,萬眾圍繞,正在說法,法音歷歷可聽。大師在二位菩薩面前,至誠禮敬之後,問:「末法時代,凡夫與聖人相距遙遠,知識狹隘、陋劣、障礙,污垢尤其深重,眾生本來具有的佛性無法顯現出來。修學佛法,可是佛法博大深廣就象大海一樣,不知末法時代,修習哪種法門最為緊要、最為當機?願大聖為我解說,斷我疑惑!」文殊菩薩回答說:「象你這樣,現在念佛,正是時候,一切修行門中沒有一門能超過念佛法門的,還有一門是供養三寶,這是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為什麼呢?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所以一切諸法,般若波羅密多,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諸法之王。汝當常念阿彌陀佛,勿使休息。」大師問:「應當怎樣念佛?」文殊菩薩說:「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不斷地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說完,文殊、普賢二位大聖,同時伸出金色手臂,為大師摩頂授記:「汝以念佛故,不久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快速得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當時二位菩薩各說偈語,大師聽聞之後,歡喜非常,踴躍作禮,疑惑之網盡除。文殊菩薩又說:「汝可到諸菩薩院巡禮,以承受教授。」大師聽從大聖教誨,一處接一處,依次巡禮,請教各位菩薩。而後到七寶華園,見花開果滿,大小如碗。大師摘取而食,感覺身意泰然。從園中出來,又到二位大聖前,作禮辭退。二位童子將大師送出寺門,大師低頭作禮。抬頭時,寺院菩薩就都不見了。大師心中悵然,悲欣交集,立了一塊石頭作為標記。


  4月8日,大師到五台華嚴寺般若院西樓下安居。13日,大師與50余位僧人,一同前往金剛窟巡禮,來到無著大師拜見文殊大聖的地方,虔誠禮敬三十五佛。大師禮敬剛滿10遍,就見腳下廣博、莊嚴、清淨,琉璃宮殿中,文殊、普賢二位大聖與上萬菩薩,俱在一處。大師見到之後,深感慶倖、歡喜。隨後,大師就與眾僧回歸華嚴寺。這夜三更,在華嚴院西樓上,大師忽然看見寺院東面懸崖溝壑邊上,有5盞聖燈,大小一尺。大師心中暗暗祝願,願聖燈分為百盞,住立一面。聖燈果然如大師所願。大師又祝願,願化為千炬。聖燈也如大師所願,分化排列,行行相對,漫山遍野。聖燈激發了大師的熱誠,獨自一人,在深夜中再往金剛窟,心中有願,願見文殊大聖。走到半路,天已大亮,聖燈隱去。大師責備自己,舉身撲地。忽見一位梵僧,身高七尺多,自稱是佛陀波利。



  佛陀波利,漢語的意思叫覺護,是北印度17頁第13行賓國人。唐高宗儀鳳元年,他來朝拜五臺山,感應文殊菩薩示化成老人,讓他回印度取《佛頂尊勝陀羅尼》,來中國翻譯流通。永淳元年,他取回梵文經本到長安,後來就隱居于五臺山金剛窟。就在如今的永興龍首崗,還有波利尊者的舍利骨塔。





  當時佛陀波利尊者對大師說:「師父如此不辭勞苦,有什麼願望嗎?」大師回答說:「願見文殊菩薩。」尊者說:「若是志願堅定真實,就把鞋脫下,我讓你在咫尺之間得見大聖。」大師就脫下鞋子,閉目淨思,頃刻之間已進入金剛窟內。只見一座寺院,黃金匾額上題著「金剛般若寺」五個大字。寺內建築,都是用叫不出名字的珍寶裝飾而成,光明閃爍。樓觀繁複重疊,殿宇連綿不斷,屏風精緻,鈴鐸交鳴,院落大約有200餘所。有的地方還有藏珍樓,裏面供著《金剛般若》等一切經法。寺院中的人物,身形魁偉,不是人間所常見的模樣。文殊大聖,在眾人的擁簇之中,分外尊嚴。在大聖慰問勞苦並飲食之後,波利尊者將大師引出寺院。大師乞求留住于寺內,尊者說不行,安慰他說,努力精進修行,再來就能留下了。大師回到原處,穿上鞋,回視波利尊者,已隱身去了。





  12月初一,大師在華嚴寺入念佛道場,絕食念佛,發誓就此往生淨土。到第七天初夜分,正念佛時,見一位梵僧,到道場來,對他說:「你所看見的五臺山聖境,為什麼不說出來?為什麼不留傳給後人?」說完就隱去了。大師心裏有點驚奇。第二天申時(下午3——5點),大師正在念佛誦經時,又見一位梵僧,約有80多歲,神色嚴峻,對大師說:「師父所看見的五臺山靈異境相,應該普示眾生,使他們大家發菩提心,獲得大利益。為什麼不說呢?」大師說:「我確實沒有隱瞞聖境與大道的心,只是恐怕有人聽說後懷疑、誹謗。」梵僧說:「像文殊菩薩這樣的大聖人,現在就在五台,尚且招人誹謗,你有什麼可怕擔心的。但能使眾生聽聞之後,發菩提心,像敲擊塗毒鼓,使遠近聽到的人都中毒一樣,不過是讓眾生與文殊大聖結緣罷了。」大師聽從梵僧的指教,仔細回憶所見所聞,認真記錄,流傳於世。





  大曆6年正月,江東僧人慧從,與五臺山華嚴寺僧人崇暉、明謙等30余人,隨從大師到金剛窟的處所,及大師立石標記的地方,瞻仰前日聖人蹤跡。大家都仰望聖人,悲從中來。就在大家徘徊之間,忽然聽到清雅嘹亮的鐘聲,一聲接著一聲,歷歷分明。眾人竦然起敬,都知道大師所看見的並非虛幻。大家都感歎大師、與大聖多生累劫的宿緣,才能這樣幸運,同遊聖地。因而在精舍屋壁上書寫記錄,好讓一切有緣眾生能夠見聞,同發勝進的心。後來,人們在大師所見的「大聖竹林寺」金榜題字的地方,也就是華嚴寺南15裏,在中台山麓中,建造了一座莊嚴、精緻、秀麗的寺院,取名竹林寺。





  至大曆12年9月13日,大師與他的弟子8人:純一、惟秀、皈政、智遠、沙彌僧惟英、優婆塞、張希俊、童子如靜等,在五臺山東台,看見白光三四道,接著有五色雲起,雲上有一圓光,光為紅色,只見文殊菩薩乘坐青毛獅子,湧現在圓光中,大家目所共睹,非常清晰。接著天上小雪霏霏,圓光散發,漫山遍野。





  大師屢次見到靈異,念佛也更加精進懇切。在有一月夜裏,大師在定中,見梵僧佛陀波利尊者對他說:「你的蓮華已成就,三年後就開。」到這一天,大師對眾人說:「我走了,」就端坐而逝。





  大師曾在並州用五會念佛法門教化眾生。皇帝在長安城皇宮中,常常聽到東北方有念佛聲,派遣使者尋聲找到太原(即並州),果然看見大師在勸人念佛,便詔請入都,封為國師,教宮人五會念佛。唐代宗大歷年間及唐德宗興元元年,皇帝又兩次將大師詔請入宮,教五會念佛,人們都稱大師為五會法師。大師所著書籍,有《大聖竹林寺記》一卷,《五會念佛廣法事儀贊》三卷,《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
__________________
Sexy Womans from your town
kyo111111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496, 收花文章: 1644 篇, 收花: 5549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kyo111111 送花的會員:
magicwoo (2008-12-24)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12-23, 10:32 PM   #2 (permalink)
長老會員
 
kyo111111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654
在線等級: 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05
住址: Usa
文章: 2249
精華: 0
現金: 11192 金幣
資產: 19211 金幣
預設

 淨土宗第五祖少康大師





  大師法名少康,俗姓周,縉雲仙都山人。大師出生後一直不說話,7歲隨母親到靈山寺拜佛,母親問:「我兒認得佛爺嗎?」大師忽然發聲說:「是釋迦牟尼佛。」父母悲喜交加,就施捨他出家為僧。到15歲,即通曉《法華》、《楞嚴》等五部大經。





  唐朝貞元初年,大師到洛陽白馬寺,見殿中文字放光,順光探尋,是淨宗二祖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大師欣喜地祝告:「如果我與淨土有緣,願此文再現光明。」剛說完,光明果然重新閃爍,而且在光中隱隱現出化佛菩薩。大師就發誓說:「劫石可以磨滅,我的大願不能改變。」接著,大師就到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禮敬二祖。瞻仰之間,忽然看見善導大師的遺像化成佛身,上升空中對少康大師說:「你依照我的教導,廣度有情,他日功成之時,必生淨土。」

  聽了這話,少康大師似乎有所證悟。於是南下江陵,準備到果願寺。半路上遇到一位法師,對他說:「你想要度化眾生,應當去新定(即浙江建德縣),你的法緣在那兒。」說完,轉身之間就不見人了。大師於是改變路線,直入新定。開始沒有一人相識,也沒有一人聽從大師的度化。大師以堅苦卓絕的意志,乞化銀錢,引誘兒童念佛:凡念佛一聲,給予一錢。一月之後,兒童念佛領錢的漸漸多起來,就念佛十聲,給予一錢。如是一年時間,新定人無論男女老少,看見大師就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遍於大街小巷。





  貞元10年,大師在烏龍山修築三級高壇,建立淨土道場。每到十齋日,善男信女都到道場,將近三千人,都是大師所度化。大師每次升法座,高聲念佛,三千人和聲共念。大師每念一聲佛,眾人就見一尊化佛從大師口中而出,念十聲佛,則有十尊化佛,就如聯珠相似。大師說:「你們看見佛了嗎?凡是看見佛的,必定往生。」眾人既高興又放心。





  貞元21年10月,大師囑咐僧俗弟子說:「對於西方淨土,要時時增進信願;對於娑婆世界,要時時起厭離心。你們此時能見我光明,真是我佛弟子。」說完,大師放出數道異光,就靜靜地往生了。因為大師的塔廟建在台嚴,故號台嚴法師。
kyo111111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496, 收花文章: 1644 篇, 收花: 5549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kyo111111 送花的會員:
magicwoo (2008-12-24)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12-23, 10:33 PM   #3 (permalink)
長老會員
 
kyo111111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654
在線等級: 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05
住址: Usa
文章: 2249
精華: 0
現金: 11192 金幣
資產: 19211 金幣
預設

淨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





  大師法名延壽,字沖元,錢塘人,俗姓王。自小就開始誦《法華經》。錢王文穆時期,大師尚未出家,為稅務官。借此方便,多用國稅買放生靈。因盜用國庫,其罪當死,已押付刑場。錢王信佛,派人悄悄查看,若面色不變就放了他。大師果然面色如常。





  釋放之後,大師就投歸四明寺翠嚴禪師出家,接著又參訪天臺宗韶國師,大徹大悟,從而成為禪門法眼宗正傳嫡孫。大師于國清寺修行「法華懺」中,見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入口中,因此獲得大辯才。大師既想禪觀精修,又有弘揚淨土的宿願,一時難以決斷。於是登上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的禪院,作了兩個鬮,一個寫一心禪定,一個寫萬善莊嚴淨土。作好之後,大師深心精誠祈禱,連續7天拈鬮,都是淨土。大師從此一心一意修淨業,日課佛名10萬聲。





  建隆2年,忠懿王請大師進住慧日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入住永明寺後,大師白天的修行功課有108件,夜裏另到一峰行道念佛,經常有人聽到天樂飄渺。大師誦《法華經》,一生累積共13000部。在永明寺居住15年,教導弟子1700人。常常為人授菩薩戒,為鬼神施食,買放生命,並回向淨土。大師曾手著《宗鏡錄》100卷,融會天臺、賢首、慈恩各宗同入心宗。又著《萬善同歸集》三卷,指歸淨土,切中心要。現略錄如下:





  問:唯心淨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質蓮台,寄形安養,而興取捨之念,豈達無生之門?欣厭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淨土者,了心方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三世一切諸佛,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極樂佛土。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淨土,著境只墮所緣境中。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十疑雲》雲: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此是謗法邪見人也。





  問: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答:唯心念佛,與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般舟經》雲: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礙,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唯心自見。如造罪眾生,感地獄相。《唯識論》雲,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惡業心現,並無心外銅狗鐵蛇等事。世間一切事法,亦複如是。然彼遮那佛土,非局東西。若正解了然,習累俱殄(tian音天,滅絕),理量雙備,親證無生者,則可。初心之人,何可妄效。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習定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回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獄,若在狴(bi音畢,臨獄)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牽,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也。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





  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舍,即餓鬼業。愚癡暗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營養品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淨,即香台寶樹,淨刹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原,更無別體。欲得淨果,但行淨因。如水性趨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參考譯文如下:





  問:唯心淨土,遍佈在十方,又怎能托質蓮台,寄身形於西方極樂世界呢?而心中生出舍離娑婆、欣取極樂的念頭,又怎能進入‘無生’之門呢?生出欣厭的情計,又怎能成就‘平等’心呢?





  答:所謂唯心淨土,明心見性後方能證得。《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講到:三世一切諸佛,都‘唯心’包太虛之量,才得隨順忍。或先進入初地菩薩之位,捨身速生極樂佛土,進而了知‘識心’即‘真心’,真妄不二,方能悟入唯心淨土。那些執著於境緣的人,只能墮入所緣的境遇之中。只有明瞭因果‘不虛’之理,才真正了知‘心外無法。’至於要進入‘平等’之門,明瞭‘無生’之旨,雖已信仰佛教而生信心,無奈自己的力量不足,觀照功夫不深,信心不實,周圍環境誘惑太強,自己的習氣又太重,必須先帶業往生彌陀佛國,依靠彌陀的大願、大行的殊勝因緣,這樣在佛力加持下,才容易成就忍力,加速修菩薩‘六度’之道,證‘無生法忍’。





  《十疑論》講到:有智慧的人斷然求生西方淨土,他通達眾生的色身是了不可得的,就是‘真無生’,就是心淨,也就是佛土淨的緣故。愚昧的人為‘生’所束縛,聽到‘生’就以為是‘出生’,聽到‘無生’就以為是‘沒有出生’。豈不知‘生’就是‘無生,’‘無生’就是‘生’,不通達這種義理的人,橫生種種是非之談,實是謗法的邪見。





  問:既說心外無法,佛又不去不來,怎麼會有見佛,以及臨終佛來接引的事呢?





  答:唯心念佛,唯心觀想,萬法‘唯心’。萬法心造,心現萬法,既明瞭境緣是‘唯心’,應該明瞭佛也就是心。所以隨心所念的地方無不都是佛。





  《般舟經》講到:象一個人做夢見到七寶,親屬都很歡喜,一覺醒後回憶夢境,不知七寶在哪里,這一做夢的比喻,夢中的一切境遇就是‘唯心所作,’念佛見佛也是這樣,‘有’就是‘空’,看來是有,其實是空的,無去亦無來,既如夢幻並非實事,則心,佛‘能所’兩忘。既不是沒有夢幻的事相,也不違背即心即佛的理體,理是真空,相是幻有,對‘空’、‘有’都沒有妨礙,也就沒有去、來,這才正常地契入中道。這就是‘佛實不來,’心亦不去,而只是感應道交,唯心自見吧了。(見佛以及佛來接引)猶如造罪的眾生感受到地獄相一樣。《唯識論》講到:一切象在地獄中的罪犯,見到獄卒等在做逼迫罪犯的刑罰,其實都是這些罪人自己的惡業心變現的。心外並沒有銅烙,惡犬,鐵枷,毒蛇等刑罰的事。世間的一切事,一切法,亦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然而那個遮那佛土並不局限於東方或西方,若能了然地正確理解佛的正知正見,滅絕無始劫來的習氣,從義理上,心量上都圓滿具足,親識‘無生’的人,就可證得‘心佛不二,心作心是’。對於初發心的人來說,怎麼可以妄想仿效呢?須知‘理可圓解,事必漸修’。





  問:《觀經》闡明十六觀之法門,都是攝心於一境以修禪定,觀佛相好無量,圓滿具足,了了分明,方得往生淨土,為什麼散亂心也能受度化而往生呢?





  答:《觀經》中三輩九品往生自有上下次第。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一概攝受,但有等級的分別,這等級不出二心,其一是‘空心’,如修習禪定觀想的,上品往生。其二是‘專心’,但念彌陀名號,勤修善業,不斷熏習,回向發願,得成於下品,但仍須一生歸命,盡此報身精進修行,或坐或臥,常面向西方,在行道禮敬諸佛與念佛發願時,當懇切勤苦真誠懺悔,沒有其他任何雜念。往生的迫切之心,猶如身處獄中受刑,怨家盜賊追殺,洪水大火逼身,一心求救,願了脫輪回之苦,為速證‘無生’,普度眾生,弘揚三寶,誓報四恩,象這樣至誠的志向,必得往生。如果言行不一,信力輕微,沒有念念相續之心,又常常間斷夾雜。平時保持有這種懈怠的狀況,臨終時想要往生,但往往為業障所牽引,又怕難遇善識及時提醒,在風火逼迫的臨終之時,就不能成就往生的正念。為什麼呢?因為平時的念佛功夫是因,臨終的受用是果,聲音和則迴響順;形體直則影子端。如果要臨終十念成就往生,必須預先準備好資糧,平時功夫得加積累功德,時時回向,念念相續,就往生沒有問題了。





  講到善惡六道輪回,苦樂兩種報應,都是三惡業(貪瞋癡)和修淨業所造;四象(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生;六因(十善、五戒、愚癡,慳貪、瞋恚、傲慢)所成;五果(天界、人界、畜生界、餓鬼界、地獄界)報攝,起心動念是嗔恚邪淫,就是造地獄業;慳貪不舍就是餓鬼業;愚癡暗蔽就是畜生業,貢高我慢就是修羅業;知十二因緣,修出離生死就是緣覺業;知四聖諦法、斷見思,就是聲聞業;六度齊修就是菩薩業;真如慈悲清淨、平等、正覺就是佛業。如果一心清淨,就能在香台寶樹的西方淨刹中蓮花化生,花開見佛。如果心垢,就只能在丘陵坑坎的穢土中寄生,同樣都會有結果,有的就能感應佛的增上之緣,一切都離不開‘自心’的原由,並沒有別的性體。





  要想得往生淨土之果,必須修持‘淨業’為因,猶如水往下流,火往上升,勢所必然,有什麼可疑的呢?





  大師有一首最為著名的偈語——《禪淨四料簡》: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估。」



  開寶8年2月26日早晨,大師焚香之後告別大眾,結跏趺坐而化去,這年大師72歲。後來有一僧人從臨川來,在大師塔廟旋繞禮拜念佛整整一年,別人問其緣故,他說:「我在病中下入陰間,見閻王殿左面供著一個和尚像,閻王精勤禮拜。我請問他是何人,說是杭州永明延壽禪師,已上品上生於西方淨土了。閻王尊重大師道德高妙,所以我才不停地頂禮膜拜。」
kyo111111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496, 收花文章: 1644 篇, 收花: 5549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kyo111111 送花的會員:
magicwoo (2008-12-24)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12-23, 10:33 PM   #4 (permalink)
長老會員
 
kyo111111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654
在線等級: 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05
住址: Usa
文章: 2249
精華: 0
現金: 11192 金幣
資產: 19211 金幣
預設

淨土宗第七祖省常大師





  大師法名省常。字造微,俗姓顏,是浙江錢塘人。





  大師7歲出家,17歲受具足戒,戒行嚴謹,精通《大乘起信論》,修行天臺宗止觀法門。宋朝淳化年間,大師住于杭州西湖昭慶寺,專修淨業。因仰慕淨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的風範,與同修多人共結蓮社。刻阿彌陀佛像之後,大師又刺血書寫《華嚴經淨行品》,每書一字,三拜佛,三繞佛,三稱佛名,且刊版印行千卷,佈施於千人。於是改蓮社為淨行社,率領眾人念佛。當時入社的達官文人,以宰相文正公王旦為首,共計120人,都在大師座下執弟子之禮,入社的僧人近千人。宋朝天禧4年正月12日,大師端坐念佛時,說了一聲「佛來了」,就安靜地往生了。眾人都看見大地變成金色,過了好一會兒才隱去。這年大師62歲。





  翰林院承旨宋白,在為大師撰寫的碑文中寫到:「慧遠大師處於動盪時期,入蓮社的多半是隱居之士。省常上人處於太平順世,入淨社的多是富貴賢人」,等等。翰林學士蘇易簡為大師印行《淨行品》作序說:「我當布散頭髮讓大師足踏而過,剜身燃燈向大師請法。」當時大師度化傳法之盛況,國人對大師推崇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kyo111111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496, 收花文章: 1644 篇, 收花: 5549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kyo111111 送花的會員:
magicwoo (2008-12-24)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12-23, 10:34 PM   #5 (permalink)
長老會員
 
kyo111111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654
在線等級: 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05
住址: Usa
文章: 2249
精華: 0
現金: 11192 金幣
資產: 19211 金幣
預設

淨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





  大師法名【補-卜+朱】宏,字佛慧,號蓮池。蓮池二字,正表明了大師的平生志願。





  大師俗家姓沈,是杭州仁和人,世代都是名門望族。大師父親名德鑒,號明齋先生,母親周氏。大師從小就異常聰穎,而且對世間繁華十分淡泊。





  17歲那年,大師考中秀才,入縣學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品學兼優,名重一時,自覺考舉人,中進士,猶如撿石頭一樣容易。當時大師鄰居有個老婆婆,每日念佛數千,大師問她為什麼,她回答說:「我死去的丈夫持佛名號,臨終無病,與人拱手作揖就走了,故而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大師聽後,從此歸心於淨土,自書「生死事大」四個字,貼在案角床頭。且家中戒殺生,祭祀祖先都用素食。





  大師元配夫人張氏,生下一子後,子母相繼而死。大師本無意續娶,但因母命難違,只得又與湯氏議婚。湯氏本是貧家女,而且長期吃素。有一個富貴人家,想要大師作女婿,就暗地裏散佈謠言,說湯氏的壞話。哪知大師聽到後,反而立即成婚。大師的本意,只是為了能夠有個名義夫妻罷了。





  大師27歲那年,父親去世。31歲那年,母親去世。大師哭泣著說:「父母之恩,無量無邊。現在正應該是我報恩的時候啊!」從這時起,大師就有了出家之心。





  明朝嘉慶乙丑年除夕那天,大師讓湯氏沏茶,茶杯剛放進茶盤裏就裂開了。大師笑著說:「因緣沒有不散的道理。」初三早上,大師和湯氏訣別,說:「恩愛無常,生死誰也替不得誰。我走啦,你自己決定自己的事吧。」湯氏回答說:「夫君先走,我隨後出家。」於是大師作《七筆勾詞》,投歸性天理和尚削髮,不久又從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受具足戒。住了幾天之後,大師即獨自一人遊歷四方,遍參善知識。





  游五臺山時,大師感應文殊菩薩放光,並到伏牛隨眾練魔。入京師,大師參訪遍融、笑岩二位大德,在他們的開示中,受益非淺。離開京師走到東昌時,大師忽然有所開悟,作偈如下: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大師因母親喪服未滿,故而懷抱母親靈骨遍游四方,凡就餐即供養,凡住宿必奉敬,哀思如此深重。當走到南京瓦官寺時,大師一病幾死。正欲舉火荼毗時,大師微微地說了一句:「我還有一口氣,」方才停止。病好之後,大師南歸越地(即漸江東部),曾經五次參加坐禪法會,始終也不知左右鄰僧的法名。





  隆慶倖未年間,大師乞食梵村,見雲棲這個地方山水幽寂,產生了終老於此的志願。此山本是已故高僧伏虎禪師所居寺廟遺址。居土楊國柱、陳如玉等,為大師建造茅屋三間以避風雨。大師獨自一人,住於寒山岩嶺。曾絕食七日,跌坐於岩壁之下。





  雲棲一帶多有老虎為患。環山40裏內,每年都要傷害數十人,居民苦不堪言。大師發大慈悲心,誦經施食,虎患竟從此絕跡。





  有一年大旱,村民乞求大師禱雨。大師笑著說:「我只知念佛,沒有什麼法術。」眾人堅請不已,大師不得已出山,手擊木魚,繞農田念佛。足跡所至之處,大雨隨注。村民驚喜萬分,爭相出資、出工、出木材,為大師造屋。在下地基時,挖出了原來寺廟的立柱基石。大家說:「這是舊雲棲寺的。大師福佑我們全村,我們願使雲棲寺煥然一新,讓福佑代代相傳。」新的寺院不幾天就建成了,只是外邊沒有山門,中間沒有大殿,惟有禪堂裏住著和尚,法堂上供奉著經像而已,所有一切建築,都不過是遮風蔽雨罷了。





  從此以後,淨土法門大興于世,四海之內的出家人日就歸附。雲棲寺也就逐步成了一方大叢林。大師悲憫末法時代,佛陀教育殘缺不全,禪宗道理難明,眾生業深垢重,將佛陀上等醍醐,貯存於污穢器皿之中,甚可怖畏!為眾生得度,佛設立三絕學(戒定慧),三學之中,戒為基礎,基礎不立,定慧二學何所依從?修正思維言行,必須先加固根本,而目前大江南北,戒壇已久禁不行了。為了重振頹毀的綱領,大師帶領大眾,依佛制,每半月誦《梵網戒經》及比丘諸戒品,遠近衲子聽說後,盡來歸附。大師以精嚴律制為第一行,曾手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三書,以發明戒律的要旨。





  大師因自己從參究念佛而得大益,故而廣開淨土一門,普攝上中下三根眾生,極力主張執持名號,痛斥狂禪,手著《彌陀疏鈔》10余萬言,融會事理,指歸唯心。世人都以為大師只弘揚淨土,而不知這是末法中的普光明藏。





  萬曆戊子年間,瘟疫流行,每日病死的超過千人。太守余良樞請大師赴靈芝寺祈禱,瘟疫果然頓止。





  梵村原有一座朱橋,但被潮汐沖塌了,行路之人很不方便。太守請大師宣導重造。大師說:「若讓我領頭重造,無論貧富貴賤,每人只許佈施銀錢八分。」八卦之中,坤卦第八,坤屬土,土能制水,這是大師用八的含義,有人說:「工程浩大,只佈施八分銀錢,太少了,恐怕難以完工。」大師說:「心力多,則自成不朽之功,用不了幾天即可積累至千金。」施工時,每打一椿,大師都帶領大眾持咒100遍,因而潮汐有好幾天不來,大橋也竟而因此造成了。昔日錢王建大橋時,用萬人弩射,以至潮水回頭。今日大師卻以一心之力當之,是什麼法術啊?!





  大師道德日高,十方衲子日日投歸,大師一如繼往以慈心接待。弟子與日漸增,居住也日益狹隘。大師都本著不圖好看但求實用的原則,造屋而居。大師所定清規,比他人分外恭敬。大眾清修,有通用的念佛堂;若是精進的、老病的等等,則別立小佛堂。每堂各有管事,各有鎖鑰,定時開閉。也各有警語策句,定期宣讀。夜裏都有巡邏,擊板念佛,聲音在山谷中回蕩,使修行困倦的人從睡眠中清醒,使需要臥床休息的人安心入睡。布薩羯磨,糾舉功過,興行賞罰,凜然猶如冰霜。即使是佛陀如來,在祗桓精舍時,尚且有六群比丘不守清規,擾亂大眾;在大師門下眾僧之中,竟然沒有一人敢諍競犯律。並未搬照《百丈清規》,而足以救濟時弊,古今叢林,沒有像這樣的。大師所定的僧規寺約,警語策句,就是這樣光明絢亮。





  大師極意禁戒殺生,推崇放生。他的著作久行于世,四海之內多奉讀尊敬。大師曾在淨慈寺開講《圓覺經》,每天前來聽經的人有好幾千,四面八方全是人牆。大師曾贖買寺前萬工池作為放生池,並在他80誕辰之際,又增廣擴大。在府城中設立上方、長壽兩個放生池,每年需支出銀錢100余金。在山中設立放生所,專門救贖、放養飛禽走獸,費用全從僧人口中節減,每年約需200石糧食。各放生池所,都設有專門守衛,並定期宣示佛法。即使那些喜歡鳴叫的鳥類,聞木魚聲聲,也都鴉雀無聲,寂然而聽。等到宣示結束,便一齊鼓動翅膀、上下喧鳴,這豈不是生物的佛性嗎?是啊!佛說孝名為戒,儒家批評佛子只有養育沒有恭敬。大師對於生物既養育又恭敬,而且又有禮節,難道不是考嗎?





  大師道風傳播日廣,海內賢人豪士,無論在朝在野,無不歸心感化。如兵部尚書宋應昌,吏部尚書陸光祖,內宮宣諭張元忭。再如司成馮夢禎、陶望全等,上門請法的,超過百人。他們都是專程前來探求人生大事,聞法之後,無不心服口服,成為大師的入門弟子。臨司守相,大小官員,一下車來,就伏地拜謁。以及賢人豪傑,排隊等侯參見的,全都一視同仁。不多一禮,不另招待,都是粗糧淡飯分外香、草席漏榻自情願。聽任蜥蠍從身上爬過,蚊蟲叮咬,面色如常,忘卻形骸,忘卻權勢,傾囊供養。不是大師精誠所感,又怎能這樣呢?





  侍郎王宗沐問大師:「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大師答:「貓兒突出時又如何?」王侍郎無話可對。大師替他說:「走卻法師(指老鼠),留下講案。」並寫下這樣幾句頌言:「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惑!貓兒突出畫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侍郎左宗郢問:「念佛能大徹大悟嗎?」大師說:「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縣令樊良樞問:「心亂妄想多,如何能得到清淨?」大師說:「置之一處(心住一境),無事不辦。」





  有人問大師:「為什麼不看重預知先見?」大師說:「比如二人共讀《琵琶記》,其中一人沒讀過,而另一人先已讀過,最後二人一同讀完,能增減一出戲嗎?」





  慈聖皇太后非常崇重三寶,讀了大師的《放生文》後,讚歎不已,派遣內侍,帶著紫袈裟和大批銀錢,前來供養,請問法要。大師拜受後,回信作答。





  大師十分悲憫地獄、餓鬼之苦,大師而自習焰口,時時親自主持設放。經常有人見到大師在法座上現出如來寶相,這是大師觀想之力化現而成。





  大師天性樸實、簡潔、平等,言語打扮無半點虛假修飾,對事對人虛懷若谷。面相溫文單純,體形弱不勝衣,而聲音猶如洪鐘。胸中沒有半點機巧虛的偽心,而守護這顆心就象面臨敵人的危城,勝過堅兵。真是善於貯藏他的經天緯地之才。大師經手銀錢等事,無論巨細,滴水不漏。即使是籌畫叢林中日用錢糧,量入為出,斟酌厚薄,考核因果,發明罪福,養老治病,公待眾僧,不滲半點水分。自建立寺院以來50多年中,從沒有胡亂花過一文錢。寺中僧人經常多達百人,卻從不派專人乞化,聽任施主自己上門。稍有一點盈餘,總是佈施給其他寺院,庫中從不留儲蓄。凡施主供齋之外,另有金銀佈施,接手之後,轉手散去。施衣施藥,救濟貧病,沒有一天中斷過。偶爾有人翻閱帳本,見最近7年之中,除基本建設及僧人用度之外,總共花費5000餘兩白銀,每年的支出可想而知。





  大師生平特別珍惜福報,曾手著32條警語以自勉。到垂老之年,仍然自己洗衣服、倒尿盆,不願讓別人代勞。終身布衣素服一頂麻布幃帳,本是母親去世那年做的,直至他自己往生時還在使用,其他東西可以類推而知。





  總結大師一生的思想言行,以平等大悲,攝化一切,不是佛說的不說,不是佛的樣子不學,不是佛事不做。佛囑咐末世護持正法之人,要以四安樂行為師,大師以自己的實踐完成了佛的囑託。我們曆觀東土淨宗歷代祖師,特別提倡念佛法門,並不都是萬行皆修。若是從萬行中以彰一心、在塵勞中而見佛性之人,從古至人了。先代儒家稱寂音和尚為僧人中的班超和司馬遷,大師則可說是佛門中的周公與孔子,因為肩挑大法即是荷擔大道。大師之才,足以規治天下;大師之悟,足以傳佛祖之心;大師之教,足以因才觀機,因機施教;大師之戒,足以護持正法;大師之操守,足以激勵世人;大師之規章制度,足以救治當時佛門中的弊病。至於大慈與眾生之樂,大悲拔眾生之苦,廣運菩薩六度,無時、無處、無事、無理,莫非菩薩之妙行。自大師發心出家以來,沒有一人能對大師的一言一行提出評議,真可謂是法門中得到佛陀全部家傳的人!如果不是法身大士化入人間,以自身威光照亮末法重重昏暗,又怎能這樣呢?





  臨終前半個月,大師預先入城,告別各位故友及在家弟子,但只是說:「我要去別的地方了。」回山之後,連續幾日下齋堂,新自操作茶湯設供,並與眾僧話別:「我不在這兒住了,要去別處。」7月15日,本該設盂蘭盆會,以追薦各自的祖宗父母。大師說:「今年我不參加法會了。」在寺院的記事簿裏,大師悄悄寫了幾句話:「雲棲寺住寺僧人,代堂上蓮池和尚,追薦沈氏宗親。」事過之後,人們才知道,這是大師在提前安排後事。





  7月初一晚上,大師進入大堂坐下,囑咐大眾說:「我的話大家可能不愛聽,我就像風中的燈燭,油盡燈幹了,只等一撞一趺,才相信是真的。明天我要出遠門了。」眾人勸大師留住人間,大師作「三可惜十可歎」以警策大家。淞江居士徐琳等5人當時正在寺裏,大師就讓侍者送了5份遺囑給他們。第二天夜裏,大師在方丈室裏,示現輕微疾病,閉目養神。城中諸位弟子趕到,圍繞著大師。大師睜開眼說:「大家要老實念佛,不要裝模作樣,不要標新立異,不得壞我規矩!」大家問:「大師之後誰可主持寺院?」大師說:「戒行雙全之人。」又問「目前由誰主持合適?」大師說:「以戒德高下推定吧。」說完,面西念佛,端坐而逝。此時正是明朝萬曆43年7月初四午時。





  大師生於明朝嘉靖乙未年間,世壽81歲,僧臘50年。大師自己選定在寺院左邊嶺下,作葬身塔廟之地。大師出家前的夫人湯氏,也已在大師出家之後削髮為尼,建立孝義庵,為女叢林主持,已先一年辭世,葬身塔廟就在雲棲寺外的右邊山下。





  大師的得度弟子廣孝等,是最初上首弟子。所有大師門下受戒得度弟子,不下數千,這還不算在家眾。官吏士君子列入大師門牆的,也以千計,只是沒有私淑弟子。





  大師的著述《雲棲法匯》一書,真是度世的寶船、法門的柱石。其中經典注疏及〈竹窗隨筆〉等20多種著作,都風行於天下。大師平日教誡弟子:貴真實修行,勿顯示神異。所以大師的許多神奇故事,未曾記載流傳。





  世尊深念末法眾生難以度化,恐怕中斷佛的慧命。所以在靈山會上,那些請求護持正法、親蒙如來授記的大德,都不敢入五濁惡世度生。唯有從地湧出的大菩薩眾,一力擔當,對佛說:「我等末世持經,當具大忍力,大精進力,即有現身此中,亦不自言其本,泄佛密因,但臨終陰有以示之耳。」觀察大師一生之行事,潛藏神通,悄然運用,安住於忍辱精進之力,莫非是從地湧出大菩薩之一,或者是淨土諸上善人乘願再來的。要不然,從凡夫地起修,求自利尚且不足,又怎能廣行利他,護持正法,自始至終無缺無漏啊!
kyo111111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496, 收花文章: 1644 篇, 收花: 5549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kyo111111 送花的會員:
magicwoo (2008-12-24)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12-23, 10:35 PM   #6 (permalink)
長老會員
 
kyo111111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654
在線等級: 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05
住址: Usa
文章: 2249
精華: 0
現金: 11192 金幣
資產: 19211 金幣
預設

淨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師



  大師法名智旭,字蕅益,號西有,俗姓鐘。大師先祖本是汴梁人,後來南遷于吳縣。大師母親金氏,父親文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見觀音菩薩送子而生下大師,那年正是明朝萬曆27年已亥歲5月3日亥時。



  大師一生,通儒、通禪、通律、通教,但自謙上不敢與古代儒家、禪門、律宗、教下的大德相比擬,又不屑下與當代儒家、禪門、律宗、教下的名流相並列,故而自號八不道人,謙遜地自稱自已是不像儒家士子、不像禪師、不像律師,也不像教下佛子。



  大師從7歲開始吃素,12歲到老師家讀書,學習孔聖人的學問。立志要光大儒門,掃滅佛家老子,作千古第一人。並從此開葷飲酒,寫下數十篇文章,論證釋迦老莊之學為異端邪說,予以駁斥。曾在夢中與孔子顏回相見,請教學問。



  17歲時,大師讀了蓮池大師所作的《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從此再不敢誹謗佛法,並取出以前所著的駁斥佛法的文章全部燒毀。



  20歲時,大師注釋論語,到「天下歸仁」這句話時,注不下去了。因而廢寢忘食,苦思冥想整整三天三夜,從而對孔子顏回的道德學問徹底明瞭。這年冬天,因父親去世,大師讀《地藏經》,得聞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大願,從此有了出世間心。



  22歲時,大師開始專心致志地念佛,將以前所寫的文章2000餘篇盡數焚毀。



  23歲時,大師聽人講《首楞嚴經》。聽到「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這句經文時,頓生疑念:「從哪里來的大覺,以致成為虛空的本源?」大師思來想去,不得其解。又因在念佛時神識昏散,功夫不能成片。由此緣故,大師決意要出家,身體力行,探究生死大事。



  24歲時,大師夢見憨山大師。哭著向憨山大師表述緣份淺薄、相見恨晚的心情。憨山大師對他說:「這是苦果,你應該尋求苦因。」話沒說完,大師就對憨山大師說:「弟子一心求學上乘佛學,不願聽聞小乘苦、集、滅、道的四諦法。」憨山大師說:「居士有大志向,真是可喜,將來縱然不能成為黃蘖臨濟一流人物,也必然成為岩頭德山一流人物。」大師聽後,心中還有許多疑慮,正準備請問,不知什麼東西一聲響,使他從夢中醒來。大師想:「古代大德有什麼高下差別,這不過是自己的妄想分別罷了。」如此一月之內,大師三次夢到憨山大師,而憨山大師又住在曹溪,相距太遠,無法相隨。於是大師就在雪嶺師座下剃度出家,取法名智旭。雪嶺師是憨山大師的門人弟子。



  這年夏秋之季,大師居住于雲棲寺,聽古德法師講唯識論。唯識論抽像思惟非常深刻,難度也非常大,但大師一聽就明白了。明白之後又懷疑與《首楞嚴經》宗旨相矛盾。他請問古德法師,法師說:「性宗、相宗不能混合。」大師非常奇怪,同屬佛法,豈能是兩叉路。一天,大師聽古德法師說:「不怕心念起,只怕覺悟遲。」大師就問,「假如眾生死後的中陰身入胎,一念起,就受生,此時縱然迅速覺悟,又如何能脫出子宮。」法師說:「你現在入胎沒有?」大師笑笑,沒有回答。法師又說:「你已入胎了。」大師無話可對。法師說:「你以為今天這個身子,果然是從受胎時才得來的嗎?」大師汗流浹背,不能分辯一個字。於是就到徑山去坐禪。



  等到第二年夏天,大師在精進坐禪之中,忽然感覺身心世界全部消亡。這時才知道,這個身子從無始以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都不過是堅固妄想所現出的影子,而且是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確不是從父母所生。從此以後,性宗相宗,在大師心中,融會貫通,一齊透徹,本來就沒有什麼矛盾之處,不過是縱橫交錯的邪說,遺誤後人罷了。到這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一不在大師心中湧現。但大師很快更進一步地覺悟:「這還不是聖人境界。」因此從來未對一人炫耀。久而久之,大師胸中空空如也,再沒有一個字跡了。



  26歲時,大師受菩薩戒。27歲時,大師遍讀所有律藏經典,方知世上修行,以訛傳訛,戒律多有錯失。



  28歲時,大師母親病危,多次割臂肉入藥,都未能挽救母親的性命,大師痛徹心肺(既然覺悟此身並非父母所生,為何又割臂肉救母?請參究!)。埋葬了母親之後,大師焚筆棄硯,矢志要往深山修道。因為同參道友鑒空師的挽留,故而在松陵寺閉關。在閉關中大師得了一場大病,在性命交關之際,大師覺悟到,若欲了生死,還須歸淨土。從此大師以參禪的工夫,求生西方淨土。



  30歲時,大師出關朝海,準備前往終南山。道友雪航師願向大師學習戒律。大師於是繼續留住龍居,並著寫講述了《毗尼事義集要》和《梵室偶談》兩本書。這一年,大師遇到了惺穀、皈一兩位同修,互相之間得益頗深。



  31歲時,大師送惺谷道友到博山剃發出家後,又隨無異禪師到金陵。二人同行共住、言談話語有百十來天,因而對當時禪宗的流弊瞭若指掌,所以一心一意弘揚戒律。大師自謙自己對戒律的理解雖然深刻,但煩惱習氣特別重,身語意業多有玷污,所以誓死不作和尚《和尚,梵語音譯,意為親教師》。大師說自己是三業未能清淨,卻妄有知解戒律的名聲,名過其實,是修道人平生之恥。



  32歲時,大師準備注釋《梵網經菩薩戒心地品》,就作了四個鬮問佛,一個寫著學賢首,一個寫著學天臺宗,一個寫著學慈恩大師法相宗,一個寫著自立宗門。幾次拈鬮都是天臺宗,於是一心一意以天臺宗的法門修學,只是不肯自居天臺弟子。因為當時天臺宗與禪宗、賢首宗、法相宗,各執門戶之見,互不相容。後來有人說,大師是獨獨弘揚天臺,大師說他們是以耳為目,錯之極矣。



  33歲時,大師的同修道友惺谷、璧如二人去世,大師便進入靈峰過冬,並準備通讀《大藏經》。



  35歲時,大師主持建造了西湖寺,並著寫講述了《占察行法》一書。



  37歲時,大師住于武水,著寫講述了《戒消災略釋》、《持戒犍度略釋》、《盂蘭盆新疏》3本書。



  38歲時,大師住于九華山。第二年,著寫講述了《梵網合注》一書。



  41歲時,大師住于溫陵,著寫講述了《大佛頂玄義文句》一書。



  42歲時,大師住漳州,著寫講述了《金剛破空論》、《蕅益三頌》、《齋經科注》3本書。



  44歲時,大師住于湖州,著寫講述了《大乘止觀釋要》一書。



  46歲時,大師住于靈峰,著寫講述了《四十二章經解》、《遺教經解》、《八大人覺經解》3本書。



  47歲時,大師住石城,著寫講述了〈周易禪解〉一書。這年秋天,大師移居祖堂,2年後,著寫講述了〈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彌陀要解〉、〈四書蕅益解〉4本書。



  51歲那年冬天,大師返回靈峰,著寫講述了《法華要義》。第二年,又著寫講述了《占察疏》一書,並依據佛典,針對時弊,重新制定了律要。



54歲時,大師住晟溪,手著〈楞伽義疏〉。此書到遷居長水才完成。此時,大師還有〈閱藏知律〉、《法海觀瀾》、《圓覺疏》、《維摩疏》、《大乘起信論疏》等書的著述計畫,等待機緣成熟即可成書。



  大師生平曾幾次對弟子們說:「宋朝注疏之學興盛,而聖賢傳心之法從此晦暗不明,這是以方木入圓孔的緣故!」佛學中隨機羯磨出現,而戒律從此衰微,這是乳中加水的緣故!禪宗〈指月錄〉一書盛行,而禪道從此敗壞,這是給混沌鑿出孔竅的緣故!天臺宗四教義廣為流傳,而天臺宗從此昏昧,這是死執一個藥方救治多種病症的緣故!所以舉世之人,儒也罷,禪也罷,律也罷,教也罷,沒有不說別人是異物,厭惡、妒忌別人像仇人一樣的。大師笑著說:「知我者,莫非只有釋迦牟尼佛與地藏菩薩?罪我者,恐怕也只有釋迦牟尼佛與地藏菩薩。」



  以上傳記,錄自大師手著的自傳,原名《八不道人傳》。以下錄自大師門人成時法師所記的《續傳》前半篇。



  靈峰老人、蕅益大師自傳,寫於壬辰歲臘月。第2年癸巳歲,大師55歲。這年4月,大師到新安,結夏安居3個月後,在歙浦天馬寺,手著〈選佛譜〉一書。接著閱讀〈宗鏡錄〉,刪除了其中的法湧、永樂、法真等人所刪改的雜說,更正了經論引用時的錯誤和歷次刻印所形成的錯字。對於360多條問答,一個一個確定大義,標明來龍去脈。閱讀結束後,大師為校定《宗鏡錄》作了4篇跋文。之後,大師又精選大居士袁宏道的著作,只存了一冊,題名《袁子》。入秋進入8月後,大師游住于黃山、西嶽等處。冬天,又回到了天馬寺,手著《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一書。






  順治11年甲午歲正月,大師56歲,應豐南仁義寺邀請,前去講法。法佈施結束後,到新安。2月後的褒灑陀日,又回到靈峰。這年夏天,大師帶病選〈西齋淨土詩〉並親自撰寫贊文,補入《淨土九要》。夏天結束的時候,大師也病好了。這年7月,大師著寫講述了《儒釋宗傳竅義》一書。8月,大師續讀全部《大藏經》圓滿結束。9月,大師手著《閱藏知律》、〈法海觀瀾〉2書。10月,大師又病,病中曾寫下《獨坐書懷》律詩4首,其中有「庶幾二三子,慰我一生思」的詩句。11月18日,大師曾作病中口號偈。臘月初三,大師曾作《病間偶成》七律一首,其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的詩句。



  這天,大師口授遺囑,有如下4條:一是讓照南、等慈2位弟子主持以後的授五戒、菩薩戒事宜;二是讓照南、靈晟、性旦3位弟子代座代請;三是讓弟子們把他的屍骨火化後,將骨灰磨成粉,和入面中,分成兩份,一份佈施於鳥獸,一份佈施於水族,與十方眾生普結西方之緣。臘月13日,大師在寺中興辦淨社,並親自起草願文。接著,大師手著《求生淨土偈》6首。除夕時,大師作《艮六居銘》並作偈一首。



  乙未歲元旦,大師作偈語2首。正月20日,病情加重。21日早晨起床後,大師病好了。到中午時,大師結跏趺坐於繩床,向西舉手而逝,享年57歲。3年後,門入弟子將如法荼毗。啟龕而視,只見大師遺骨,頭髮長到蓋過耳朵,面貌如生,端然趺坐,連牙齒都沒有一顆損壞的。弟子們不忍心遵照遺命,磨骨和麵,就將大師遺骨安葬于靈峰之大殿右側的塔中。



  大師住世時,禪門中許多人都說淨土是權教,遇到念佛人,都讓參究「念佛是誰」。而大師堅持認為念佛一法,就是圓頓心宗。大師曾開示眾人說:「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佛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天親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大師著述編輯的著作,共計40多種,其中《淨土十要》一書,凡修行淨業的人,不可不讀。



  佛啊,好痛心啊!世間之眼入滅,正法之幢折斷!那些噁心向佛的邪魔,誰去救正?那些好心而遭受荼毒的人們,誰去扶持?莫不是我們這一輩眾生業障深重,不能感應聖人久住于世嗎?
kyo111111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496, 收花文章: 1644 篇, 收花: 5549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向 kyo111111 送花的會員:
magicwoo (2008-12-24)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舊 2008-12-23, 10:37 PM   #7 (permalink)
長老會員
 
kyo111111 的頭像
榮譽勳章
UID - 258654
在線等級: 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級別:37 | 在線時長:1523小時 | 升級還需:73小時
註冊日期: 2006-12-05
住址: Usa
文章: 2249
精華: 0
現金: 11192 金幣
資產: 19211 金幣
預設

淨土宗第十祖截流大師



  大師法名行策,字截流,俗姓蔣,父名全昌,是江蘇宜興有名的儒門老匠,與憨山老人德清法師為方外之交。憨山老人圓寂後3年,即明朝天啟6年的一個晚上,蔣全昌夢見憨山老人進門,夢醒即生了兒子,因而為大師起名夢憨。大師長大之後,父母就相繼去世。大師從此有了出世的念頭。



  到23歲那年,大師到武林理安寺,在箸庵問公座下出家。從此5年之內,脅不沾席,晝夜不臥,刻苦精修,終於頓悟佛法淵源。問公坐化之後,大師遷居報國寺。遇到同參僧人息庵瑛師,勸他修行淨業。又遇到錢塘樵石法師,引導大師閱讀天臺宗教義。此後他們同入淨室,修行法華三昧,使本來具有的大智慧即時通明,大徹大悟。清朝康熙2年,大師在杭州法華山、西溪河中的小島上結庵,專修淨業,並命名自己居住的地方為蓮【木+付】庵。康熙9年,大師遷居虞山普仁寺,興辦蓮社,宣導淨宗,出家在家的佛門弟子,都尊大師為修行導師。大師手著《蓮藏集》、《淨土法語》等書,印行於世,著名的《勸發真信文》就出自大師之手。原文如下: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今既廣邀善侶,同修淨因,若非諦審發心,寧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預斯法會者,須具真實信心,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豈為真實。所謂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刹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佈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于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參考譯文如下:



  「念佛法門,確是高超。只是雖說功德高,易修進,而末法時代的修行人,卻很少獲得靈驗。這是因為信願不專,不能引導修行,往生淨土。現在我們既已廣集善侶,同修淨業勝因,若不能認真檢查自己的發心,又怎能知道跑出苦海的要道。凡是與我們同志的人,參加這個法會,必須具備真實的信心,如果沒有真信,儘管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能是個世間善人,來生到善處享受福樂。在受樂時,同時造業,既造下業,必墮苦處。以正眼觀看,他與善根斷決的大惡人相比,只是遲了一步而已。這樣的信心,怎會是真信。所謂真信,第一要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佛,彌陀是已成佛,覺悟的本性是一樣。我雖然昏沉、顛倒、迷惑,但是覺悟的本性不失,我雖然積劫輪轉六道,但是覺悟的本性不動。所以說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原來還是在這裏。第二要信我只是個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本性雖然無二,地位卻有天淵之別。假使不專念彌陀,求生淨土,必定要隨自己業力流轉,受無量苦。這就叫作法身流轉五道,不是佛,而是眾生。第三要信我雖然障深業重,久久住在苦域,卻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雖然萬德莊嚴,又遠在十萬億刹之外,卻是我心中的佛,既是心的本性一樣,自然就能感應道交,好比磁石吸鐵,無需懷疑,所以才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若能具有以上真信的人,雖一毫之善,一絲之福,都能回向西方,莊嚴淨土。更別說持齋、受戒、放生、佈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又何嘗不是淨土資糧。只有信不真,才沉淪於有漏的三界。所以我們今天修行,沒有別的竅門,但能在晝夜二六時中,增加自己這三種真信,自然就一言一行一念。都功夫不會白費。」



  大師又曾精進佛七,作文開示眾人如下:



  「七日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



  若能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淨穢不二,苦樂不二,欣厭不二,取捨不二,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差排,但自如實體究,體究之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駡,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二六時中,覓毫髮許異相不可得也。如是了達,方是真正學道人,一心精進持名也。前一心似難而易,後一心似易而難。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後一心者,上品可階,然此兩種一心,皆是博地凡夫邊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學,同堂緇素,各須勤策身心,近則七日內,遠則一生中,常作如是信,常修如是行。縱不克證,為因亦強,華宮托品,必不在中下矣。」參考譯文如下:



  「七日持名念佛,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並不是念的越快越多越好。但能不緩不急,綿綿密密的持執,使心中一句佛號,歷歷分明。穿衣吃飯,行往坐臥,一句洪名,始終綿密不斷,就像自己的呼吸一樣,既不散亂,又不沉沒。這樣持名,稱得上是事一心精進。



  如果能體究萬法一如,沒有二相,也就是說,眾生與佛不二,自己與他人不二,依報與正報不二,因果不二,淨穢不二,苦樂不二,忻求與厭惡不二,取捨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以上相對的二法,都是同一相的,是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差排,但要自己如實體究。體究到極點,自會與自己本心忽然契合。這時才知道,穿衣吃飯,都是三昧。嘻笑怒駡,都是佛事。一心亂心,都是戲說。晝夜二六時中,一毫髮的異相也尋覓不到。能這樣了達,才稱得上是真正學道人,是一心精進持名的。



  前一個一心似難實易,後一個一心似易實難。但能達到前一個一心,必能往生。又能兼達後一個一心的,定生上品。然而這兩種一心,都是博地凡夫可以做到的事。凡是有心的眾生,都可修學。我們同堂的僧俗同修,必須各人勤策身心,近在七日內,遠在一生中,常修這樣的信和行,縱然不能證悟,但是種的善因純正堅強,此後蓮華宮內托生的品位,必定不在中下。」



  大師在普仁寺13年,至康熙21年7月9日去世,壽55歲。當時有個叫孫翰臣的人,還有一個姓吳的年輕人,兩人同時病死,一天一夜後又同時復蘇。分別對他們的親人說:「被陰間冥司勾去,拴在閻羅殿下,黑暗中忽然見到光明照耀天地,香花彌漫空中,繽紛而降。閻羅王伏地禮敬,迎送往生淨土的大宗師。」人問大宗師是誰?他們說:「看見是截流大師。正是因為得到大師的光明照耀,才被閻王放回人間。」
kyo111111 目前離線  
送花文章: 2496, 收花文章: 1644 篇, 收花: 5549 次
回覆時引用此帖
有 2 位會員向 kyo111111 送花:
magicwoo (2008-12-24),quasar (2008-12-24)
感謝您發表一篇好文章
發文 回覆



發表規則
不可以發文
不可以回覆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論壇啟用 BB 語法
論壇啟用 表情符號
論壇啟用 [IMG] 語法
論壇禁用 HTML 語法
Trackbacks are 禁用
Pingbacks are 禁用
Refbacks are 禁用


所有時間均為台北時間。現在的時間是 08:44 PM


Powered by vBulletin® 版本 3.6.8
版權所有 ©2000 - 2025,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SEO by vBSEO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