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二福是二乘人修的,真正入佛門。二乘人修戒定慧三學。「受持三歸」:你一入佛門,先把佛門修學的理論方法傳授給你,這叫傳授三歸。三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歸依三寶(佛法僧)。三寶在自性之中。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來具足。」自性本來具足三寶,我今天是要依靠自性三寶。三歸:1、歸依佛:佛是自性覺,覺而不迷。從一切迷惑顛倒回歸,依自性覺,這叫做歸依佛。2、歸依法:法是自性的正知正見。法華經云:「入佛知見。」佛知佛見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真實相完全瞭解,一點也沒看錯想錯。從前想錯看錯解錯,現在從這些錯誤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歸依法。3、歸依僧:僧是自性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來清淨。」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本來清淨的那個心,這叫歸依僧。歸依佛,覺而不迷;歸依法,正而不邪;歸依僧,淨而不染。學佛修的是覺正淨。無量壽經經題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寶也在經題中,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清淨平等覺」五字就是自性三寶,我們依這五個字修行,才是真正受持三歸,真正佛弟子。修行綱領明瞭之後,在佛菩薩像前,發深重誓願:「願意做佛的學生,願意接受佛的教誨,從今之後,我一定修覺正淨。」請一位法師作證明,舉行一個三歸儀式。真正重要的,是要歸依自性三寶。三歸之後,佛陀教我們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持戒就是守法。不只佛所講的戒條——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凡是佛在一切經論裡對我們的教誨,統統是教誡。憲法、法律、規章,都在戒律範圍之中,都要遵守;各國的風俗習慣與道德理念也要遵守。「不犯威儀」:威儀就是禮節、禮貌。我們要守法又懂禮,才能受到大眾歡迎,使佛法推廣到世界各地。第二福是小乘人的善。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大乘菩薩善。「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六道輪迴是很苦的、很不自在的。真正覺悟佛陀的教育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現前的問題、將來的問題,自身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乃至死後到哪個世界去的問題,統統可以解決。真正覺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有生之年,決定可以去得的。如此覺悟之後才叫做發菩提心。真正覺悟,才有出離輪迴的希望。「深信因果」:此地因果不是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因果。佛對菩薩講的深信因果,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也不相信。念阿彌陀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報。這是殊勝的修學方法,我們如果深信不疑、決定受持,這一生必定成佛。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能真信切願,把這句佛號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這句佛號不能丟掉,真正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沒有一個不成功的,這叫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我勸同修只讀一部無量壽經,用意在於斷煩惱。不念經時,會胡思亂想生煩惱。佛云眾生有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二障從哪裡來的?華嚴經出現品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妄想發展成所知障,執著發展成煩惱障。讀經的目的在於破二障,恢復心地清淨,然後用清淨心、真誠心、恭敬心、慈悲心來執持名號,這一句名號才有感應。根性利者,五年十年得清淨心,然後可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可以涉獵其他大乘經論。中下根性,若十年心還不清淨,就發個願,一生就念一部經,法門無量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也不遲。把這一生的時間精力集中,專求西方淨土,絕不分心。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無量,而且十方諸佛所說一切經典圓滿具足,一樣也不缺。在那兒,阿彌陀佛是老師,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同學,陪伴你,你一定成就。若真有慈悲心,也要西方世界往生取得保證之後,再涉獵其他大乘經論;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情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無量壽經云:「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有了三福、六和敬、三學(戒定慧)、六度之基礎,修學普賢十願,才能得利益。
什麼是普賢行願?如來圓滿的果德,一定要修大行,福德才能圓滿。每一種行門與自性皆相應,而且一一行門周遍法界;還有,任何一行都能廣攝一切行,一切行也都含攝在一行之中,這是普賢行的本體,這也就是普賢菩薩所行的。換句話說,這種修行的方法,成就普賢菩薩。古德具體歸納為十條。1、所求普:要求一切如來平等證故。我們將來成佛,要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平等,沒有一絲毫差別,這是我們所求的。2、所化普:化是教化眾生。諸佛如來教化法界無量無邊眾生,我們也要發這個願。3、所斷普:斷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皆要斷。煩惱不能留一絲毫。4、事行普:日常生活中,無論大事小事、點點滴滴,也要能稱法界,像菩薩一樣。5、理行普:一一行事皆與自性相應。6、無礙行普:理事無礙。7、融通行普:事事無礙。8、所起大用普:德用周遍法界。9、所行處普:橫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與自己身心無二無別。10、修行時普:從時間上說,念劫圓融。普賢菩薩每一願皆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無有窮盡,普賢菩薩的行願也是無有窮盡,不疲不厭。這是普賢行,行門裡達到登峰造極。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由來:世尊往昔示現成佛時,最初在菩提樹下入定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劫圓融的境界;換句話說,時間與空間皆超越了,沒有時間的長短,也沒有空間的遠近。這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佛說這部經,題目若依梵文原來意思翻,是「大方廣覺者雜華莊嚴經」。中國人喜歡簡單,將覺者翻作佛,雜字去掉,莊字去掉,變成現在的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從經題意思看,佛所說這部經,其實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切經。「大方廣」是法,也就是大乘經常講的真如自性的體相德用。「佛」是能證之人,圓滿證得自性的體相作用的人,就叫成佛,我們稱他為佛陀。「華嚴」是比喻。雜華,雜是雜色,有各種品種,像一個大花園一樣,一切花應有盡有,一樣也不缺少。莊嚴是美好的意思。佛所證的一切法就像雜華莊嚴,佛所說的一切法也像雜華莊嚴;由此可知,這個經題不是一部經的經題,是佛所說一切經的總題目。世尊成佛後,在二七日中,把他所證的圓滿境界全部說給菩薩聽。聽經的菩薩們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能力到世尊定中去聽經?沒有定功,那就是沒緣份。佛說此經,權教菩薩與聲聞緣覺如聾如盲,見不到也聽不到。這部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將此經典收藏在龍宮。佛滅度後六百年,世間沒人見過華嚴經。龍樹菩薩聰明絕頂,閱遍世間佛法經典與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經典,傲慢心生起。此時,大龍菩薩化身度龍樹,告訴他,龍宮還有許多他未曾見過的經典。一到龍宮,看到大龍菩薩收藏的大本華嚴經,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首偈有四句),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呆了,降伏住傲慢習氣。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地球環繞太陽,以太陽為中心,稱為太陽系。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過去,許多人認為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單位世界。最近,黃念祖老居士提出新觀點,認為:「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不在地球上,也不在太陽系裡,由許多恆星旋繞著。須彌山就是天文學家所發現的黑洞,是一個銀河系的中心。」如此說法,一個大千世界是一百億個銀河系組成。佛說,宇宙中有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而今,假設把一百億個銀河系的星球磨成微塵,一個微塵代表一首偈;這一部經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份量太大,地球擺不下。佛只費兩星期講此經,佛智慧神通之偉大,讓我們五體投地佩服。中本華嚴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中本是大本的提要,份量也太多。下本華嚴,是目錄提要的大綱,總共有十萬偈(四十萬句),四十八品。龍樹菩薩帶下本華嚴出龍宮,從此,世間才有華嚴經。一直到東晉時代,即龍樹菩薩圓寂後三、四百年,這一部經傳到中國。古時,經典寫在貝葉上,容易遺失。華嚴經傳到中國,經文殘缺,只有三萬六千頌(偈)。晉朝佛陀跋陀羅譯成中文,分為六十卷,稱為六十華嚴。唐朝武則天派人到印度求取此經,請實叉難陀來中國譯華嚴,比六十華嚴增加九千頌,總共有四萬五千頌,稱為八十華嚴。唐德宗貞元年間,烏荼國國王向中國皇帝進貢一部「普賢菩薩行願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這一品經非常完整,沒有欠缺,譯成中文,總共翻成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全品經文是四十卷。四十華嚴的翻譯,清涼大師參加了譯場。譯成之後,皇帝請清涼大師作註解。清涼專攻華嚴,一生講華嚴五十遍。華嚴經八十與四十合起來,除去重覆部分,總共九十九卷。
古人云:「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曉得成佛的好處。知道成佛的好處,那就非成佛不可了。對於佛法修學,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我對於淨土宗的信仰,是從華嚴經得來的。早年,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專弘淨土。我對於講經非常有興趣,對於念佛的興趣不太濃厚。老師勉勵我:「自古以來,多少祖師大德都修學念佛法門,你不妨試試看。縱然不能成就,從前那麼多人都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也無所謂!」老師這番話真是苦口婆心。當年,我對於淨土宗認識不徹底,信心生不起來。直到民國六十年,我開始講華嚴經,講了十七年。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一個問題: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庶男,兩位等覺菩薩作毗盧遮那佛的助手,他們修什麼法門呢?原來這兩位菩薩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發現,使我非常驚訝。再者,善財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在華嚴會上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對於淨宗才產生真正的信心。華嚴經對我有很大的恩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