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是一門智慧之學
一般大建築師是相信風水的
英國《泰晤士報》常有介紹中國風水的文章,日本有2200所大學,其中110所大學都正式開有風水班。
美國伯克利大學在1973年就開始招風水的博士研究生
南懷瑾先生說的好:"任何一種文化,能夠流傳幾千年,必定有其存在的真理性,許多人一聽說風水,馬上稱之為迷信。先問你懂不懂?
對於自己不瞭解的東西盲目下斷論,本身就是一種更深層的迷信,迷信於自己的判斷力」。是的,肓目的否定本身就是一種迷信。
風水追求的目標就是和諧。陰陽要協調,世界才能生生不息,這是風水理論裡最核心的觀點。什麼是好風水,怎樣來調節風水,就是調整人與環境的氣場,人與人的氣場。
氣是一個核心的概念,這種概念和西方講的空氣不一樣。中國風水不僅包括物質的空氣,它也是一種活力、活體,包括了各種各樣的生物波、電磁波,可見光形成一種能量。生命的本源就是有氣。人生一口氣,這口氣沒有了萬事休矣。這種氣看不到,但能感覺到。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氣場在中間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人睡覺老睡不好,挑床,也是因為氣場不對。動物園兩隻老虎交配,一上來倆老虎就在一起撕咬,氣場不對,飼養員就要想法調節兩者的氣場。最早在中國風水書裡提到氣場的就是郭璞,他是風水學的祖師爺。
風水又曾稱堪輿、卜宅 、圖宅 、青烏、青囊、形法、陰陽、地理、山水之術等等。探其概念的淵源,據說在伏羲氏時期就有了萌芽,在《詩經》、《儀禮》、《周禮》、《孝經》裡,以及選擇住宅和墓地的卜筮術與相地術中可以看到。周朝時,風水術大為發展,但正式的記載始於漢代,而到了六朝時代,風水理論的哲學基礎又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
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風水書,是晉代郭璞寫的《葬經》。這本書的主題是「得水藏風」,「風水」一詞即源於此。唐代的高官楊筠松,為了打敗蠻人,寫了一部有關風水的《滅蠻經》,當時廣為留傳。後來,他的弟子又寫了一部名為《龍水經》(青囊經)的風水書。而以《葬經》為首的這三部書,則是後世研究風水的鼻祖。
漢代重視孝道,墓葬講求奢華,所以風水理論開始受到重視,並逐漸擴展至其他類型建築的選址和建造方面。兩宋至元明,文化中心南移,從而使得這種觀察地形的學問有了實際意義。明清時期,風水理論的應用就更廣泛了,北京紫禁城和天壇,以及整個北京都城的建設,都很明顯地運用了風水理論。
風水術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的影響是相當深刻的。翻開任何一部明清時期的府志、州志和縣志,都不難找到與這座城市有關的風水記載。從某種角度看,古代中國大多數城市的位置都可以說是在風水理論指導下選定的,風水理論可以說就是古代的一種聚落區位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