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古里特
說實在的
經濟和教育,的確是雙向的
不知道大家有無注意到
往往這些新聞報導出來的家庭,都是社會底層的人
常常見到是 沒有健保,繳不起健保的窮苦人家
記得有句話是這麼講的
人的一切仁義道德,都必須建立在吃得飽、穿得暖之上
若是一個人吃不飽、穿不暖,他還講甚麼仁義道德
社會底層的人每天辛苦地生活
吃不飽、穿不暖,自然會有很多問題和摩擦
除了要改善教育問題,也要同時改進經濟的問題
|
附議
我想「時窮節乃見」吧

教育程度高低不等同EQ,也不等同道德標準

知識涉獵廣泛的人有機會成為洞燭機先、預測時勢、反轉劣勢的優質人材
根基差的孩子若有忙於工作自顧不暇,甚或貪圖自身享樂的父母
現實的學校教育又無法保證根基差孩子擁有基礎的知識與技能,
這類孩子的家庭和學校的支持的資源不足,無法掌握「機會」,不知自己的強項在那?也不知自己該往何處發展?
將來一連串浮現的社會問題,是惡性循環
以前讀過一篇文章『原生家庭會傷人』
大意就是說不論自己對原先生長、教養自己的家庭持何種態度,最後仍是重覆著原生家庭的行為模式
例如原生家庭有家庭暴力,雖然其子女會痛恨原生家庭帶來的困擾
多年後其子女的思考、言行模式仍會下意識地延續著舊有原生家庭的惡性循環模式
========================================
原生家庭生活品質好壞不是孩子能自行決定的,不必持異樣眼光
體質不健全的原生家庭影響孩子身心發展甚鉅
身心發展不健全的成人,例如失業、家暴的弱勢族群
無法給下一代良好的生活環境,又沒有足夠資訊或支持系統能援助
下一代成長後若未跳脫原有的思考、行為模式,所有的問題又再輪迴一次
題外話....
也許如我求學時期的「填鴨式教育」容易將學生變成不懂思考的考試機器
我還是覺得,在普遍未具有「啟發性」、「引導性」思考的師資出現
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填鴨式教育」與淘汰制度,至少能保證學生有最低門檻的基礎學識技能
讓學生變笨的不是「填鴨式教育」,是不夠健全、不知反省的教改政策

教導學生勇於表現自我,沒有教育「禮敬」師長與「尊重」、「禮讓」他人
要孩子與人競爭,「贏」在起跑點上,致力不讓學生承受壓力,
沒有人教孩子如何「輸」得心安理得,反讓孩子失去承受失敗的抗壓力與宣洩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