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
#1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心王銘 觀心空王 玄妙難測 無形無相 有大神力 能滅千災 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 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 呼之有聲 為大法將 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 色裡膠清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 身內居停 面門出入 應物隨情 自在無礙 所作皆成 了本識心 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 是佛是心 唸唸佛心 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 戒心自律 淨律淨心 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 更無別佛 欲求成佛 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 貪嗔體實 入此法門 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 得波羅蜜 慕道之士 自觀自心 知佛在內 不向外尋 即心是佛 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 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 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 無所堪任 執空滯寂 於此漂沈 諸佛菩薩 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 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 用無更改 是故智者 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 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 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 隱顯不定 心性雖空 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 好自防慎 剎那造作 還復漂沈 清淨心智 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 並在身心 無為法寶 非淺非深 諸佛菩薩 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 非去來今 頌曰 遍瞻四大海 觀尋五陰山 如來行道處 靈智甚清閒 寶殿明珠耀 華座美玉鮮 心王明教法 敷揚般若蓮 淨地菩提子 盍得天中天 觀此色身中 心王般若空 聖智安居處 凡夫路不同 出入無門戶 觀尋不見蹤 大體寬無際 小心塵不容 欲得登彼岸 高張智慧帆 清淨明珠戒 莊嚴佛道場 身作如來相 心為般若王 願早登蓮座 口放大圓光 廣照無邊界 為物作橋樑 開大毗尼藏 名傳戒定香 觀達無生智 空中誰往來 永超三界獄 不染四魔胎 遊戲蓮華上 安居法性台 天人悉瞻仰 冥空贊善哉 有緣逢廣化 般若妙門開 夜夜抱佛眠 朝朝還共起 行住鎮相隨 坐臥同居止 分毫不相離 如身影相似 欲知佛何在 只這語聲是 寂是法王根 動是法王苗 涅槃既不遠 常住亦非遙 回心名淨土 煩惱應時消 欲過三途海 勤修六度橋 定當成正覺 喻若待來潮 伏藏不離體 珠在內身中 但向心邊會 莫遠外於空 萬類同真性 千般體一如 若人解此法 何用苦尋渠 四生同一體 六趣會歸余 無明即是佛 煩惱不須除 貪嗔癡 不須貪 看取游魚戲碧潭 只是愛他鉤下餌 一條線向口中含 不須嗔 嗔則能招地獄因 但將定力降風火 便是端嚴紫磨身 不須癡 癡被無明六賊欺 惡業自身心所造 愚迷披卻畜生皮 十勸 勸君一 專心常念波羅蜜 勤修六度向菩提 五濁三塗自然出 勸君二 夫人出世莫求利 縱然求得暫時間 須臾不久歸蒿里 勸君三 人身難得大須慚 晝夜六時常念佛 勤修三寶向伽藍 勸君四 努力經營修善事 莫言少壯好光容 未委前程是何處 勸君五 尋思地獄真成苦 眼前富貴逞容儀 須臾不久還歸土 勸君六 第一莫吃眾生肉 若非菩薩化身來 便是前生親眷屬 勸君七 萬事無過須的實 朝三暮四不為人 此理安身終不吉 勸君八 吃肉之人真羅剎 今身若也殺佗身 來生還被佗身殺 勸君九 天堂地獄分明有 莫將酒肉勸僧人 五百生中無腳手 勸君十 相勸修行須在急 一朝命盡入黃泉 父娘妻子徒勞泣 頌二首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牛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 不遂四時凋 還源詩十二章 還源去 生死涅槃齊 由心不平等 法性有高低 還源去 說易運心難 般若無形相 教作若為觀 還源去 欲求般若易 但息是非心 自然成大智 還源去 觸處可幽棲 涅槃生死是 煩惱即菩提 還源去 依見莫隨情 法性無增滅 妄說有虧盈 還源去 何須更遠尋 欲求真解脫 端正自觀心 還源去 心性不思議 志小無為大 芥子納須彌 還源去 解脫無邊際 和光與物同 如空不染世 還源去 何須次第求 法性無前後 一念一時修 還源去 心性不沉浮 安住王三昧 萬行悉圓收 還源去 生死本紛綸 橫計虛為實 六情常自昏 還源去 般若酒澄清 能治煩惱病 自飲勸眾生 浮漚歌 君不見 驟雨近看庭際流 水上隨生無數漚 一滴初成一滴破 幾回銷盡幾回浮 浮漚聚散無窮已 大小殊形色相似 有時忽起名浮漚 銷竟還同本來水 浮漚自有還自無 像空象色總名虛 究竟還同幻化影 愚人喚作半邊珠 此時感歎閒居士 一見浮漚悟生死 皇皇人世總名虛 暫借浮漚以相比 唸唸人間多盛衰 逝水東注永無期 寄言世上榮豪者 歲月相看能幾時 獨自詩二十章 獨自山 茅茨草屋安 熊羆撩人戲 飛鳥共來餐 獨自居 何意此勤劬 翹心尋本性 志節服真如 獨自眠 寂寞好思玄 休息攀緣境 不著有無邊 獨自坐 靜思觀無我 調直個身心 慈悲成薩埵 獨自處 本誓如應與 示道在經中 扣破無明主 獨自行 見色恰如盲 輕軀同類化 蠕動未曾驚 獨自戲 問我心中有何為 若見無記在心中 急斷令還般若義 獨自往 觸處隨緣皆妄想 妄想心內逼馳求 即此馳求亦非往 獨自歸 登山度嶺何所依 比至所依無定實 熟觀此境竟何為 獨自作 問我心中何所著 推撿四運並無生 千端萬緒何能縛 獨自語 問我心中何所取 照了巧說並皆空 咽喉唇舌誰為主 獨自情 其實離聲名 三觀一心離萬品 荊棘叢林皆自平 獨自美 迢迢棄朝市 追昔本願證無生 不得無生終不止 獨自佳 禪味朝餐不用蝦 弊此揣食如應與 假借五陰以為家 獨自樂 且欲求無學 急斷三界繩 得免泥犁惡 獨自好 決求菩薩道 萬行為眾生 未取泥洹寶 獨自觀 試取世緣看 捉此無常境 一理向心觀 獨自奇 正是學無為 迥思多許念 運向涅槃池 獨自足 願心無限局 怨親法界語圓真 始得應身化群育 獨自宿 意裡心儲畜 為作良友系衣珠 歷劫彌生根會熟 爾時大士與諸弟子晝夜思惟觀察行人生而不生滅而不滅 止息攀緣入法相即是為解脫也乃作五章 詞曰 一更始 擎香佛龕裡 敬禮無上尊 心心已無已 二更至 加趺靜禪思 通達無彼我 真如一不二 三更中 觀法空不空 無起無生滅 體一真如同 四更前 觀法緣無緣 真如四句絕 百非寧復煎 五更初 稽首禮如如 歸依無新故 不實亦不虛 行路易十五首 佛空俱一體。空佛本來同。觸目皆如此。無心自性中。行路易。路易不修行。有無心永息。只個是無生。 眾生是佛祖。佛是眾生翁。三寶不相離。菩提皆共同。行路易。路易真無作。持經不動口。坐禪終日臥。 無生無處所。無處是無生。若覓無生處。無生無處生。行路易。路易坦然平。無心真解脫。自性任縱橫。 菩提無處所。無處是菩提。若覓菩提處。終身累劫迷。行路易。路易真不虛。善惡無分別。此則是真如。 有無皆解脫。累息在無生。菩提是顛倒。生死最為精。行路易。路易人莫疑。解吾如此語。修道不須師。 東山水上浮。西山行不住。北斗下閻浮。是真解脫處。行路易。路易人不識。半夜日頭明。不悟真疲劇。 猛風不動樹。打鼓不聞聲。日出樹無影。牛從水上行。行路易。路易真可憐。修道解此意。長伸兩腳眠。 佛心與眾生。是三終不移。虛空合真理。人我在無為。行路易。路易真難測。寄語行路人。大應須努力。 人道行路難。我道行路易。入山十二年。長伸兩腳睡。行路易。路易莫思量。剎那心不二。終日是天堂。 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海坦平地。燒冰將煮茶。行路易。路易真冥寞。菩提心在中。世人元不覺。 有無去來心永息。內外中間心總無。欲覓如來真佛處。但看石牛生象兒。行路易。路易須及早。不用學多聞。無言真是道。 無用是無作。無作是無心。無見無心處。楊花水底沈。行路易。路易真無得。講說千般論。不如少時默。 無情正是道。木石盡真如。達時遍境是。不悟永乖疏。行路易。路易真可樂。剎那登正覺。不用披三教。 無事真無事。無事少人知。無為無處所。無處是無為。行路易。路易人莫驚。無有無為事。空有無為名。 無我無人真出家。何須剃髮染袈裟。欲識逍遙真解脫。但看水牛生象牙。行路易。路易君諦聽。無覺無菩提。無垢亦無淨。 傅大士傳 善慧大士。婺州義烏縣人也。齊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降於雙林鄉傅宣慈家。本名翕。年十六。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 二十四。與裡人。稽亭浦捷魚。獲已沈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謂之愚。 會有天竺僧嵩頭陀曰。我與汝。毗婆屍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影。見圓光寶蓋。大士笑謂之曰。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 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與籃籠盛去。 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 天嘉二年。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共語。為我補處也。其山頂黃雲盤旋若蓋。因號雲黃山。 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士才升座。以尺揮按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曰。陛下會麼。帝曰不會。志公曰。大士講經竟。又一日講經次。帝至。大眾皆起。唯大士端坐不動。近臣報曰。聖駕在此。何不起。大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帝問。是僧邪。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大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邪。大士以手指衲衣。 嘗作心王銘曰。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 無形無相。有大神力。 能滅千災。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呼之有聲。 為大法將。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色裡膠青。 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身內居停。 面門出入。應物隨情。 自在無礙。所作皆成。 了本識心。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唸唸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 淨律淨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無別佛。 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貪嗔體實。 入此法門。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羅蜜。 慕道真士。自觀自心。 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無所堪任。 執空滯寂。於此漂沉。 諸佛菩薩。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無更改。 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隱顯不定。 心性離空。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好自防慎。 剎那造作。還復漂沈。 清淨心知。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無為法寶。非淺非深。 諸佛菩薩。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偈曰。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又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又曰。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四相偈。 曰生曰老曰病曰死。 識托浮泡起。生從愛慾來。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 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為憐迷覺性。還卻受輪迥。 覽鏡容顏改。登階氣力衰。咄哉今已老。趨拜復還虧。 身似臨崖樹。心如念水龜。尚猶眈有漏。不肯學無為。 忽染沉痾疾。因成臥病身。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 楚痛抽千脈。呻吟徹四鄰。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嗔。 精魄隨生路。遊魂入死關。只聞千萬去。不見一心還。 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此帖於 2009-06-13 02:45 AM 被 NKNK 編輯. |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
|
![]() |
送花文章: 14708,
![]() |
![]() |
#2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如來涅槃日 娑羅雙樹間 阿難沒憂海 悲慟不能前 優婆初請問 經首立何言 佛教如是者 萬代古今傳 空生初請問 善逝應機酬 先答云何住 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濕化 咸令悲智收 若起眾生見 還同著相求 施門通六行 六行束三檀 資生無畏地 聲色勿相干 二邊純莫立 中道不須安 欲識無生處 背境向心觀 屍羅得清淨 無量劫來因 妄想如怨賊 貪愛若參辰 在欲而無慾 居塵不染塵 權於離垢地 當證法王身 忍心如幻夢 辱境若龜毛 常能修此觀 逢難轉堅牢 無非亦無是 無下亦無高 欲滅貪嗔賊 須行智慧刀 進修名焰地 良為慧光舒 二智心中遣 三空境上祛 無明唸唸滅 高下執情知 觀心如不間 何啻至無為 禪河隨浪淨 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覺性 息慮滅迷情 遍計虛分別 由來假立名 若了依他起 無別有圓成 慧燈如朗日 蘊界若干城 明來闇便謝 無暇暫時停 妄心猶未滅 乃見我人形 妙智圓光照 唯得一空名 三大僧祇劫 萬行具齊修 既悟無人我 長依聖道流 二空方漸證 三昧任遨遊 創居歡喜地 常樂遂忘憂 若論無相施 功德極難量 行悲濟貧乏 果報不須望 凡夫情行劣 初且略稱揚 欲知檀貌狀 如空遍十方 如來舉身相 為順世間情 恐人生斷見 權且立虛名 假言三十二 八十也空聲 有身非覺體 無相乃真形 因深果亦深 理密奧難尋 當來末法世 唯慮法將沈 空生情未達 聞義恐難任 如能信此法 定是覺人心 信根生一念 諸佛盡能知 修因於此日 證果未來時 三大經多劫 六度久安施 薰成無漏種 方號不思議 人空法亦空 二相本來同 遍計虛分別 依他礙不通 圓成說識海 流轉若飄蓬 欲識無生理 心外斷行蹤 有因名假號 無相乃馳名 有無無別體 無有有無形 有無無自性 妄起有無情 有無如谷響 勿著有無聲 渡河須用筏 到岸不須船 人法知無我 悟理詎勞筌 中流仍被溺 誰論在二邊 有無如取一 即被污心田 菩提離言說 從來無得人 須依二空理 當證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 無執乃名真 若悟非非法 逍遙出六塵 人法俱名執 了即二無為 菩薩能齊證 聲聞離一非 所知煩惱障 空中無所依 常能作此觀 得聖定無疑 寶滿三千界 繼持作福田 唯成有漏業 終不離人天 持經取四句 與聖作良緣 欲入無為海 須乘般若船 捨凡初入聖 煩惱漸輕微 斷除人我執 創始證無為 緣塵及身見 今者乃知非 七反人天後 趣寂不知歸 無生即無滅 無我復無人 永除煩惱障 長辭後有身 境亡心亦滅 無復起貪嗔 無悲空有智 翛然獨任真 昔時稱善慧 今日號能仁 看緣緣是妄 識體體非真 法性非因果 如理不從因 謂得然燈記 寧知是舊身 掃除心意地 名為淨土因 無論福與智 先且離貪嗔 莊嚴絕能所 無我亦無人 斷常俱不染 穎脫出囂塵 須彌高且大 將喻法王身 七寶齊圍繞 六度次相鄰 四色成山相 慈悲作佛因 有形終不大 無相乃為真 恆沙為比量 分為六種多 持經取四句 七寶詎能過 法門遊歷處 供養感修羅 經中稱最勝 尊高似佛陀 名中無有義 義上復無名 金剛喻真智 能破惡堅貞 若到波羅岸 入理出迷情 智人心自覺 愚者外求聲 積塵成世界 析界作微塵 界喻人天果 塵為有漏因 塵因因不實 界果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 逍遙自在人 施命如沙數 人天業轉深 既掩菩提相 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 莨菪拾花針 愛河浮更沒 苦海出還沈 經中持四句 應當不離身 愚人看似夢 智者見唯真 法性無前後 無中非故新 蘊空無實法 憑何見有人 聞經深解義 心中喜且悲 昔除煩惱障 今能離所知 遍計於先了 圓成證此時 宿乘無礙慧 方便勸人持 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 境忘心自滅 心滅境無侵 經中稱實相 語妙理能深 證知唯有佛 小聖詎堪任 空生聞妙理 如蓬植在麻 凡流信此法 同火出蓮華 恐人生斷見 大聖預開遮 如能離諸相 定入法王家 如能發心者 應當了二邊 涅槃無有相 菩提離所緣 無乘及乘者 人法兩俱捐 欲達真如理 應當識本源 波羅稱彼岸 於中十種名 高卑緣妄識 次第為迷情 焰裡尋求水 空中覓響聲 真如何得失 今始號圓成 暴虐唯無道 時稱歌利王 逢君出遊獵 仙人橫被傷 頻經五百世 前後極時長 承先忍辱力 今乃證真常 菩薩懷深智 何時不帶悲 投身憂虎餓 割肉恐鷹饑 精勤三大劫 曾無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 皆得作天師 眾生與蘊界 名別體非殊 了知心似幻 迷情見有餘 真言言不妄 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 性相本來如 證空便為實 執我乃成虛 非空亦非有 誰有復誰無 對病應施藥 無病藥還祛 須依二空理 穎脫入無餘 眾生及壽者 蘊上假虛名 如龜毛不實 似兔角無形 捨身由妄識 施命為迷情 詳論福比智 不及受持經 所作依他性 修成功德林 終無趣寂意 唯有濟群心 行悲悲廣大 用智智能深 利他兼自利 小聖詎能任 先身有報障 今日受持經 暫被人輕賤 轉重複還輕 若了依他起 能除遍計情 常依般若觀 何慮不圓成 空生重請問 無心為自身 欲發菩提者 當了現前因 行悲疑似妄 用智最言真 度生權立我 證理即無人 人與法相待 二相本來如 法空人是妄 人空法亦祛 人法兩俱實 受記可非虛 一切皆如幻 誰言得有無 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 法眼唯觀俗 慧眼直緣空 佛眼如千日 照異體還同 圓明法界內 無處不含容 依他一念起 俱為妄所行 便分六十二 九百亂縱橫 過去滅無滅 當來生不生 常能作此觀 真妄坦然平 八十隨形好 相分三十二 應物萬般形 理中非一異 人法兩俱遣 色心齊一棄 所以證菩提 寔由諸相離 水陸同真際 飛行體一如 法中無彼此 理上豈親疏 自他分別遣 高下執情除 了斯平等性 咸共入無餘 施寶如沙數 唯成有漏因 不如無我觀 了妄乃名真 欲證無生忍 要假離貪嗔 人法知無我 逍遙出六塵 涅槃含四德 唯我契真常 齊名入自在 獨我最靈長 非色非聲相 心識豈能量 看時不可見 悟理即形彰 界塵何一異 報應亦同然 非因亦非果 誰後復誰先 事中通一合 理則兩俱捐 欲達無生路 應當識本源 如星翳燈幻 皆為喻無常 漏識修因果 誰言得久長 危脆同泡露 如雲影電光 饒經八萬劫 終是落空亡 妄計因成執 迷繩謂是蛇 心疑生闇鬼 眼病見空花 一境雖無異 三人乃見差 了茲名不實 長馭白牛車 依他非自立 必假眾緣成 日謝樹無影 燈來室乃明 名因共業變 萬像積微生 若悟真空色 翛然去有情 相寂名亦遣 心融境亦亡 去來終莫見 語默永無方 智入圓成理 身同法性常 證真還了俗 不廢亦津梁 |
![]() |
送花文章: 14708,
![]() |
![]() |
#4 (permalink) | |
長老會員
![]() |
![]() 引用:
![]() ![]() ![]() 菩薩行 【此詩共有一百句,為第七世的達賴喇嘛所作,而為第十四世的達賴喇嘛所選出來的。裏面的內容,即是將大乘佛法中,一個菩薩所要修行的各項法門和內容,用詩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一個大乘理論的濃縮本。】 作為一個佛弟子, 首先要有道德戒律, 才可以昇華個人的解脫。 聽一切的佛語, 並了解其意義, 然後,知道自己的過去, 用努力來使之成為佛真。 憤怒是心的煩惱, 甚至是人的敵人; 消滅它便是無過, 憤恨是多麼大的過失啊! 「我」的觀念是無明, 是由五蘊所構成, 而五蘊皆空,才是 我的真意。 想自己的驕傲, 讚美自己錯誤的行為, 那是一種很笨的文明人, 所產生的我執。 這一點應該明白, 如果自己想, 我是沒有意識, 便會消除我慢, 而進入虔誠。 要信仰一切的真理, 菩薩要布施、守戒, 忍辱、精進、禪定, 並要有智慧。 布施要完全的捨棄, 守戒是全力幫助他人, 忍辱是克制憤怒, 精進是樂於真理, 禪定是不執一處, 智慧是真理的本義, 慈悲是愛的情感。 布施可以得到財富, 守戒可以得到快樂, 忍辱可以有美德, 禪定可以得平等, 精進可以得真理, 智慧可以得自由, 慈悲可以達到上述的一切, 這些真理可以平衡人心; 解釋這些真理的, 是大乘的佛教---- 也即是十個菩薩的境界。 第一個境界, 是菩薩的初喜樂, 這時菩薩去掉了, 貪、瞋、癡, 而開始進入了如來境界。 第二個境界, 是菩薩的不染境界, 身、語、意清淨, 且恆久保持清淨, 第三個境界, 是光明的境界, 因為平等智升起, 在禪定之中, 愛、恨無有微分。 第四個境界, 叫做極光境界, 因為這是真理的光茫, 可使人之苦樂絕對化。 第五個境界, 叫做絕對的克服, 到此時要征服菩薩, 已經不可能了, 因為菩薩在此的意義, 叫做高貴的真理。 第六個境界, 叫做極近地, 因為此時的菩薩, 已經接近了佛的本質, 用特別的止觀法, 來達到智慧的境地。 第七個境界, 叫做極遠地, 已經可以增加在 每一剎那剎那中, 都保持禪定力量。 第八個境界, 叫做不移的境界, 經由空的觀念及, 身、語、意的行為, 不為外境所移。 第九個境界, 叫做極智的境界, 得到了真理的個體, 也得到了真實之智。 第十個境界, 叫做法雨充滿, 菩薩到此, 充滿了佛光的神聖。 這十個境界, 是十個新生, 和佛仍有距離, 因佛的境在不可知。 佛是無限的, 它的內涵就像, 地、水、火、風 的直接表象, 如果僅僅是這些 直接的表象, 那就不是無限的, 人們便會用有限的, 來衡量佛啊! 我要淨化所有的罪業, 用一種恆久不變的戒律, 我羨讚我所有的功德, 這些功德與佛的一樣存在。 所有情感上的污染, 轉為力量、解脫, 都能自在的運用, 並能好好的生活。 願身體上的一切, 如好的健康、美貌, 以及愉快的心情, 都可以在逆境中自在, 並享有永恆的存在。 願所有可以達到, 自由解脫的善行, 能在佛與三寶加被下, 圓滿成為我的財富。 願我能用慈悲、愛, 來莊嚴布施、守戒, 禪定、忍辱、精進 及智慧。 願我能圓滿所有的功德, 身體上的一切德性皆完美。 也願我能夠消除, 一切痛苦的情感。 願世俗上的眾生, 與他們的恐懼, 變成完全無懼, 而只呼我的名。 並且也只希望, 我成佛之後, 一切眾生只聽我名, 或觀我的形像時, 便可以獲得大的快樂, 由錯誤的妄想中解脫出來。 願我不再傷害一切, 停止一切激動的念頭, 這些念頭是世俗的人, 自認為有罪的念頭。 過去和未來的想法, 都是不真實的啊! 如果過去未來不真, 則現在又在何處呢? 想要得到菩薩果的人, 必須要相信, 只要依賴自身的功德, 和般若的智慧。 不要懈怠, 要用自己的理性, 來找回自己的本性, 愛慾、無明, 要完全的消除它們, 我們要用力去 追尋所有的美德。 |
|
![]() |
送花文章: 147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