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ownews.com/2009/08/11/301-2490077.htm
莫拉克颱風帶來的強風豪雨,對南台灣部份地區造成嚴重的災情,救援工作持續不斷進行,氣急敗壞的總統馬英九直接點名氣象局和水利署,引導外界認為,50年來最慘水災該由氣象局和水利署來負責!
除了馬總統嚴詞指責氣象局,而台北市8日到底要不要上班上課的決策反覆,也讓台北市長郝龍斌,直接把矛頭指向氣象局。
無論中央或地方,因應颱風都有開設緊急應變中心,各相關單位人員都有進駐,即使氣象局的預測一開始失準,但當氣象局將對風力等級的預測拉高時,地方政府都知道要更改宣布停班停課,而當氣象局不斷將降雨量上修時,坐在應變中心吃著便當的官員,為何遲遲未見相關反應?!
經濟部水利署的解釋非常簡單,這次莫拉克颱風的降雨量太大,而且是在短時間內就降下了非常多的雨,中央管河川一時負荷不了,因而漫延到縣管河川。
中央管河川與縣管河川有什麼差別?由於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雨量已經超過200年防洪頻率標準,以目前台灣的治水情況來說,只有基隆河沿岸有200年防洪頻率標準,其餘中央管河川也只能做到100年防洪頻率標準,而縣管河川更只有50年、甚至10年防洪頻率標準。
既然這樣,是不是全部都做到200年防洪頻率標準?基隆河從截彎取直、員山子分洪等工程,從工程設計、徵收土地、補償等等,既花錢又耗時,不要說所需經費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光是河川上游都必須嚴格的限制,包括居民的搬遷、徵收、補償…恐怕都可說是天方夜譚。
有人問,政府不是花了8年800億元的預算來治水,怎麼這次水災卻沒能發揮功能?其實,8年800億元的治水預算並非都是由水利署來執行,從上游的水土保持,至河川堤防,甚至排水,農委會、水利署、地方政府等單位都是環環相扣,而95年開始執行的8年800億元治水計畫,目前執行率也已達約66.7%,僅落後0.3個百分點。
如果無法全面做到200年防洪頻率標準,那麼也不能每次都心存僥倖,抱著和老天爺賭一賭的心態,萬一發生超出預期的洪水時,暴增的河水應該如何導引疏通?人員應該如何有效的撤離?救援的人力、物資要如何送達?如何將損失減到最小?政府都必須有一套完備的緊急應變措施,像這樣等到悲劇都已經發生,才四處下鄉勘災,又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