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一篇中時的社論(與上篇聯合社論一樣,社論是平面媒體的主要立場)
現在是開始計畫重建,檢討救災的問題都紛紛出籠
----------------------------------------------------------------------
社論-權力真空下的救災行動
2009-08-16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風災後第七天,總統馬英九終於以國家安全會議主席身分,舉行首次國安會議,並作出九點裁示;但是,這個遲來的會議,除了北軍南調、盡速恢復災區的通訊與交通等早該作的決定外,不但沒有對未來勢必面臨的安置問題,作出明確的裁示,即使短期內的援救重點、強制遷村、指揮體系的整合等迫切問題,也都未見討論。諸多現象顯示,天然災難,已經蔓延成馬政府的執政危機。
誠然,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並非全是馬政府的責任,因此而來的從抗旱到防汛,更讓政府措手不及;但是,馬英九總統身為國家元首、三軍統帥卻不知如何行使權力,以及行政官員自我感覺良好的麻木狀態,再加上官僚體系消極自保、卸責積習,所有這些負面因素,在此次百年僅見的災難中一併爆發,政府完全無法通過考驗。
馬英九堅持,現有的《災害防救法》已經涵蓋因應天災的緊急處分相關規定,因此不須再發布緊急命令。表面上,是馬英九對權力的自制,但此一爭議真正的癥結,則凸顯出一位不敢行使權力的總統。因為在緊急危難時刻,總統本就有發布緊急命令之權;身為三軍統帥,總統更必須負國家總動員救災的責任;更何況九八修憲後,中央體制已是傾向總統制的雙首長制。
其實,權力是中性的,端視如何行使,但一心當好人總統的馬英九為了迴避權力的負面效應,而怯於行使權力。但也正由於馬英九對權力的誤解,不但造成軍隊在第一時間按兵不動,八月八日只有七百人投入救災,而錯失許多救援先機;同時,指揮體系未建立的結果,行政院無官員坐鎮指揮,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卻形同由消防署主導,也因此,相關的防疫、安置、撤村等重大問題,可以說是在中央權力真空的狀態下,由各政府、各單位自行其是。
馬英九昨日首次以國家安全會議主席身分召開國安會議,某種程度就是彌補未能發布緊急命令的亡羊補牢措施,但是端視昨日提出的數項裁示,馬政府顯然仍未意識到八八水災嚴重性。事實上,水災波及的不只是上千億財產損失,此次災難範圍橫跨中南部七縣市,更遍及高山、河流改道、走山、滅村等極端複雜的重建問題。但是,昨日卻只是簡單裁示,應在中央與地方分別設置災後重建委員會,看不出投入軍民重建的決心。
事實上,政府此次救災之所以老是左支右絀,行政團隊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相互取暖的心態難辭其咎。例如,面臨批評及民怨,劉兆玄的反應竟然是,已經比九二一快很多了。有人譏諷,九二一救災即使飽受批評,但是相較於此次的七天後才召開國安會議,李登輝前總統九二一當晚就召集國安高層會議,更於第二天搭直升機到災區勘災。凡此種種,劉揆難道都忘了嗎?劉揆的健忘未必是刻意誤導,但卻反映出行政團隊長期以專業自我標榜,卻無能接受外界反應,才會低估災情,而一再作出誤判。
當然,地方政府也有可究責之處,風災時高雄縣長楊秋興人在國外,副縣長及小林村長都未正視土石流紅色警戒,小林村數百位民眾為此白白犧牲性命。但是即使付出慘痛的血淚代價,昨日的國安會議仍未針對強制遷村作出更嚴格完善的規定。難道在不久的未來,我們還要看到人命損失,而農委會水保局及地方政府,各自再以通聯記錄互控,這樣可悲的歷史若再重演,究竟誰要負責!
可嘆的是,馬總統昨日仍強調要分清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權責畫分,他大概忘記了,美國四年前的卡崔娜風災,中央及地方政府一樣都表現不佳,但是在史書上留下惡名的,卻是中央執政的小布希總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foc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