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猜謎人
這不是儒家思想啦
這是所有思想和宗教共有的通病
叫做
嘴巴說說而已
見過太多啦
見過佛教徒
整天念經
照樣不孝順、啥惡習都有
儒家可沒這麼教導
他要求修齊治平
講究孝悌忠信
做真君子
當然也會出現
嘴巴說說而已這一類型
所以呀
所有思想和宗教都有嘴巴說說而已這一類型的人
|
西方社會著重功利主義,每個人都不願自我犧牲
日本,韓國..等國家受儒家思想影響,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這.....,怎會不是"儒家思想"?
ps:不過今天我們仍被人詬病,都民主選舉總統時代,還是改不了習慣見到高官/總統向他們陳情,還會下跪
-------------------------------------------------------------
華人價值觀的嬗變
作者:駱靜山
作為觀念形態的構成部份,價值觀(倫理及行為準則)、世界觀(宗教及哲學)和社會觀(文物制度)起著相互作用。要瞭解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必須先瞭解他的宗教信仰、倫理思想、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
儒家學說形成中華文化的主流,因此它的價值觀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儒家把周朝遺留的天命概念和先秦發展起來的人文思想調和起來,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他們把古代的天帝信仰倫理化,認定人性的良善是秉受天道的良善;所以實踐仁心就是體觀天道。
孔孟的價值系統是以他們的仁義學說為中心,“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也認為富貴利達“求之有道,得之有 命。”他們都不站在功利主義的立場去看待天命和判斷事物的價值。相反的,他們認為君子不可妄求,應反省自身,從道德的實踐中去認識人生,犧牲小我,完成大 我。
具有泛道德主義特徵的儒家往往仁義並舉,他們對君子的要求是“懷仁抱義”。“義”就是君子所應履行的道德義務。陸象山說:“君子以義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而榮,背義而辱”。“仁”是一切美德的概括,包含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德目。
儒家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對世界大同的追求,帶著崇高的道德理想。為此,他們安貧樂道,隨遇而安,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人生追求的目標,這也是讀書人的最高價值所在。
他們深信,作為萬物之靈,人的存在價值不在於感官上的滿足。他應該棄絕私欲,通過對仁義禮智等天理的體認,而達致精神的昇華;通過對家族和國家的奉獻,而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永恆的道德的大我之中。
事實上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與佛教的“五戒”和基督教的“十誡”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在價值系統方面,中華傳統與西方傳統相合之處甚多,只是華族對 正義價值的體驗,以及從正義價值中引伸出來的人的權利及義務的概念,與西方民族略有不同,這點區別可以歸結到彼此所處的不同的歷史環境。
眾所周知,
儒家學說是宗法社會小農經濟的反映。它的價值取向是群體的、倫理的、精神的、永恆的。這與今天商業社會典型的價值觀大相逕庭。後者是個體的、功利的、物質的、眼前的。
.......
http://www.xiao-en.org/cultural/libr...3&loc=zh&id=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