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老師的辯術
有一天,兩個學生去請教他們的希臘教師。問道:"老師,究竟什麼叫詭辯呢?"
希臘老師望望兩個學生,想了一會兒,說:"有兩個人到我這裡做客,一個很愛乾淨,一個很髒。我請他們兩個洗澡,你們想想,他們兩人中誰會洗呢?"
學生脫口而出:"那不用說,當然是那個髒的。"
希臘老師搖搖頭:"不對,是乾淨的去洗。因為他養了愛清潔的習慣,而髒人卻不當一回事,根本不想洗。你們再想想看,是誰洗澡了呢?
學生忙改口:"愛乾淨的!"
"不對,是髒人,因為他需要洗澡,"老師反駁後再次問學生,"這麼看來,誰洗澡了呢?"
"髒人!"學生只好又改回開始的答案。
"又錯了,當然是兩個都洗了。"老師說,"愛乾淨的有洗澡的習慣,髒人有洗澡的必要,怎麼樣,到底誰洗了呢?"
學生眨巴眼睛,猶豫不決地說:"那看來就是兩人都洗了。"
"又錯了!"希臘老笑道,"兩個都沒有洗。因為髒人不愛洗澡,而乾淨人不需要洗澡。"
"那.......老師你好像每次說得都有道理,可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樣,我們該怎樣理解呢?"
"這很簡單,你們看,這就是詭辯。"
(何金玉)
書外人語
詭辯的定義當然很簡單,是看似正確的邏輯關係中推理出一個似是而非的結論。但在這個故事中,實際上老師只是在轉換角度看問題而已,分別從需要,習慣的角度去看,自然會出現多種可能性。
|